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1)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 ( 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解析】 【分析】( 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 ”“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
2、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如: 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故答案为: 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
3、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 季,从 “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B.颔联 “阔 ”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 ”描写了舟
4、顺风而行之态。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答案】 ( 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 2) C【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的辨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有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和理解写作手法。 “江春入旧年 ”的意思是: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归雁洛阳边 ” 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信到洛阳去。由此可以判断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 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
5、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C 项有误,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故答案为:( 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2) C。【点评】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 季,从 “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
6、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B.颔联 “阔 ”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 ”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答案】 ( 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 2) C【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的辨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有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和理解写作手法。“江春入旧年 ”的意思是: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归雁洛阳边 ”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信到洛阳去。由此可以判断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 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
7、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C 项有误,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故答案为:( 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2) C。【点评】考查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4诗词赏析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 这 首
8、小 令 在 写 作 上 运 用 了 _ 的 写 法 , 能 显 示 全 篇 主 旨 的 一 个 词 语 是_。( 2)小令中 “枯藤 ”“老树 ”“昏鸦 ”“西风 ”“瘦马 ”“夕阳 ”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答案】 ( 1)寓情于景;断肠( 2)深秋晚景图【解析】 【分析】( 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写景,“枯藤 ”“老树 ”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 ”,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12 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所以说前三句运用了“寓
9、情于景 ”的写法。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借景直抒胸臆,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所以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 ”。( 2)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是他眼中所见;“古道 ”是他的经行地;“瘦马 ”是他所骑;而“西风 ”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 ,荒凉的古道上 ,西风劲吹 ,落叶纷飞;道旁 ,缠着枯藤的老树上 ,鸦雀已经回巢 ,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 ,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
10、 ,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 ,炊烟缕缕。这时 ,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夕阳照耀的古道上。由此可概括为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深秋晚景图。故答案为: 寓情于景; 断肠 深秋晚景图【点评】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写作手法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注意根据诗歌内容,明确所写景物及表达的感情。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_。( 2)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3)品读本诗,下列说法中不
11、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 “客路 ”,后写 “行舟 ”,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4)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答案】 ( 1)潮平两岸阔( 2)颈联:喜悦、高兴。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 3) D( 4) “入 ”和 “生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日 ”和 “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
12、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解析】 【分析】( 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如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可提取 “潮平两岸阔 ”作为答案。 “潮平两岸阔 ”, “阔 ”,是表现 “潮平 ”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 2)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 “春意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也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所
13、以可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直抒胸臆,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所以可答:淡淡的乡思愁绪。(3) “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并没有“将回到家乡 ”的意思。故选D。( 4)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生 ”与 “入 ”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 ”和“残夜
14、”、 “江春 ”与 “旧年 ”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 “生 ”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 “残 ”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 “入 ”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 ”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 ”之前要界以 “江 ”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 ”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
15、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 ”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生 ”、“入 ”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形容景物,绝妙千古 ”王夫之。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象征。海日:光明、残夜:黑暗、江春:新、旧年:旧。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故答案为: 潮平两岸阔;颈联:喜悦、高兴。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
16、D;“入 ”和“生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日”和 “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
17、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 “?字”运用了 ?修辞 (描写手法 )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 或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 ?效果,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小题。行秋(宋)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请写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答案】 ( 1)秋蝉、柳树( 2)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解析】 【分析】( 1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借
18、秋蝉和柳树两种意象烘托出闲适清静的意象。( 2)行秋运用动静映衬的写法。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动衬静。整首诗以动为主,又辅之以鸣蝉、飞叶来增加动感,达到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二是以人物外在的动与内在的静相互映衬。诗人听蝉、赏溪、观叶,动无处不在,而这种动又与内心的静紧紧相连。因其心静,才有赏景的情趣;因其心静,聒噪的蝉鸣才变成了悦耳的筝音;因其心静,一叶生浪的细微变化才未逃出作者锐利的目光。因此,动景的描写也反衬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全诗用动静映衬的手法,渲染出一种淡远宁静的艺术氛围,映射出人物的心境。故答案为: 秋蝉、柳树 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
19、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抓住诗歌所默写的景物作答。 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把握,注意结合诗意,明确动衬静的手法的运用。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空间?(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2)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解析】 【分析】( 1)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
20、的回环跳跃。时间,夏秋之交,即分离的现在;而“何当共剪西窗烛”是写会面的将来。空间, “巴山夜雨 ”为诗人独处的巴山;想象中营造出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场面,即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2)读懂诗句的大意是作答的关键。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象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友人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畅淡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这情景是想象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创设了一个与友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孤独、苦寂。故答案为: 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全诗表达了游子漂
21、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草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 )诗中的一二句一个“_”字透露出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 _二”字写出了 “见草芽 ”时的情态,极其传神。( 2)诗的后两句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答案】 ( 1)都;初惊(2
22、)这两句移情于物(运用拟人手法),“却嫌 ”“故穿 ”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白雪颇解人意,有意地“穿庭树 ”化作飞花装点春色。【解析】 【分析】( 1)首句中 “新年 ”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 ”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 “二月初惊见草芽 ”,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 “初惊 ”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 “春色 ”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最后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
23、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最后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 ”,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故答案为: 都 ; 初惊 这两句移情于物(运用拟人手法),“却嫌 ”“故穿 ”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白雪颇解人意,有意地“穿庭树 ”化作飞花装点春色。【点评】 本题考查诗
24、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诗中的一二句,找出重点字词加以理解,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诗句所用修辞方法,然后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9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春夜闻笛(唐)李益寒山 吹笛唤春归,迁客 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注释 寒山:地名,在今正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泅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滴,也属 “迁客 ”之列。(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 “沙似雪 ”和 “月如霜 ”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2
25、)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但笛声所引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 ( 1)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解析】 【分析】( 1)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 ”,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 “沙似雪 ”、 “月如霜 ”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
26、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用“沙似雪 ”、 “月如霜 ”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不知何处 ”,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后两句用 “一夜 ”和 “尽望 ”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本诗表现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哀愁。春夜闻笛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无奈,难言的惆怅。故答案为: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7、 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10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断肠 ”的意思是 _。( 2)下列
28、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首句展现的萧索景象,与游子的悲凉心境吻合。B. “夕阳西下 ”照应首句中的 “昏 ”字,点名了时间。C.这首小令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远行图。D.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热爱秋景的情怀。【答案】 ( 1)形容悲伤到极点( 2) D【解析】 【分析】( 1)翻译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词语解释。断肠人:悲伤到极点的人。断肠:悲伤到极点。(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小令的前三句分别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和第三幅画面的氛围凄凉伤感,第二幅画面氛围温馨,第一、三幅画面和
29、第二幅画面形成对比,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一种漂泊的凄凉。最后两句中的“断肠人 ”直接点明了一个漂泊在外游子的凄凉、思乡之情。故“游子热爱秋景的情怀错误,故选D。故答案为: 形容悲伤到极点 D”表述【点评】 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11 诗歌鉴赏渡 汉 江宋之问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 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今广东一带)后,逃归的途中。( 1) “经冬复历春 ”中 “历 ”的意思是: _( 2)诗歌前两句里的 “绝 ”和 “复”反映诗人在贬谪期间怎样的生活状况?( 3)按常理
30、说,后两句似乎写成 “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 ”更恰当。诗中的 “怯 ”和 “不敢 ” 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 ( 1)经历 经过( 2)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3)矛盾的心理。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这两句话的意思,久住岭南已和家中书信断绝,过完冬天转眼就是立春时节。所以这里的“历 ”的意思是经历。( 2)本题考查品味关键字词,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
31、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前两句意思是久住岭南已和家中音书断绝,过完冬天转眼就是立春时节。 “断 ”是说跟家乡的联系断了,从音讯全无,时问久远两个角度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此处诗人即将与亲人团聚,想打听家里的情况,但又担心因听到家里变故的消息而不能承受,表达了诗人矛盾而又复杂的思乡之苦。故答案为: 经历;经过 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矛盾的心理。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
32、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词语的的含义。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分析。1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诗歌,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
33、)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为什么?【答案】 (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中 “潮平 ”“岸阔 ”“风正 ”“帆悬 ”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解析】 【分析】( 1)这首诗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
34、上正好行船。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抒写了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 2)认真观察两幅图画可以发现,第一幅图对岸的山比较低矮,江中看不到岛屿;第二幅图对岸的山比较高,江中有岛屿。由此可知,第一幅图表现的是江水上涨的情形。第二幅图画表现的是平常的景象。根据诗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中 “潮平 ”“岸阔 ”“风正”“帆悬 ”的意象,可以判断出第一幅图能够表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故答案为:
3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中 “潮平 ”“岸阔 ”“风正 ”“帆悬 ”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图画的意境的理解和描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
36、意境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图画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13 品味诗歌语言,完成下列人物对话。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 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裴给事宅白牡丹唐代卢纶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 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注释】 芙蕖:荷花的别名。 玉盘:诗中指白牡丹。(1)这两首写牡丹的诗。都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赏牡丹中,刘禹锡用_衬托牡丹的特点;裴给啊宅白牡丹中,卢纶用_衬托白牡丹的品质。( 2)是的,这两首诗运用的手法一致,但是表现出牡丹不同的特点,你能结合内容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吗?【答案】 ( 1)芍药、芙蕖;紫牡丹( 2)赏牡丹中,作者通
37、过芍药的妖无格、芙蕖的净少情,表现出作者眼中牡丹花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裴给事宅白牡丹中,作者通过写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来表现出无人欣赏的白牡丹具有孤傲、高洁、素雅的特点。【解析】 【分析】( 1 ) 此题比较容易,简单分析即可,赏牡丹写了三种花,分别是:妖无格的芍药、净少情的芙蕖及真国色的牡丹,用芍药和芙蕖衬托牡丹;裴给事宅白牡丹 写了白牡丹和紫牡丹,写紫牡丹就是为了衬托白牡丹的。( 2) 赏牡丹前两句的意思是: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作者写这两种花是为了衬托牡丹既妖娆艳丽,又又骨格,既清雅洁净有有情韵,可谓花
38、中之最美者。 裴给事宅白牡丹 写暮春时期百花即将凋残,只有慈恩寺里的紫牡丹还在吐蕊,纷芳满枝,于是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而在裴给事的庭院中,一株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却备受冷落,无人欣赏,在皎洁的月色下更显孤独、冷清、素雅。全诗通过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赞美白牡丹的高洁,赞花意在写人,言白牡丹之高洁,乃是言裴给事之高洁,以花衬人,相得益彰。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故答案为: 芍药;芙蕖;紫牡丹 赏牡丹中,作者通过芍药的妖无格、芙蕖的净少情,表现出作者眼中牡丹花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裴给事宅白牡丹中,作者通过写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来表现出无人欣赏的白牡丹具有孤傲、高洁、素雅的特点。【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衬托手法的能力。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烘云托月 的修辞手法。衬托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再概括形象的特点。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化学试题(含答案)
- 天津面试模拟58
- 浙江申论模拟140
- 福建公务员面试模拟121
- 2020年黑龙江申论真题(乡镇类)
- 黑龙江公务员面试模拟23
- 教科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 二年级上书法教案
- 2015年6月28日下午内蒙古公务员面试真题
- 江苏公共基础知识C类模拟23
- 第三讲 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 新入职护士培训轮转手册填写制度
- 佛山岭南新天地商业调研分解
- 无线通信-移动通信基本概念
- 中小学衔接的思考
- 人事档案整理课件
- 智慧图书馆智能控制系统建设方案-智慧图书馆节能管课件
- 小学英语 国际音标 练习及答案
-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2008
- 高三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课件
- HP-DL380-Gen10-服务器用户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