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体间性下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构建_第1页
论主体间性下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构建_第2页
论主体间性下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构建_第3页
论主体间性下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构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主体间性下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构建摘要:主体间性教育是近几年来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新的生长点,它从交往对话角度解决了主体性教育研究面临的困境,是对主体性教育的超越,目前主体间性教育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领域正在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相当密切亦非常复杂,本文探讨了主体间性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对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反思,对在主体间性下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从而为更好的准确把握师生关系、准确把握体育教学活动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体育教学;师生关系;主体间性一、 主体间性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主体间性”

2、又译作主体际性、交互主体性、共主体性、主体通性、主体间共性等,它是源于西方哲学对现代主体性的反思,为消除主客二元对立和主体中心主义而提出的一个哲学范畴。它正式成为一种哲学话语始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他是为了突破唯我论而提出来的,而后逐步地在其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阐释和发展。胡塞尔将主体间性界定为是一种通过主体的“类比统觉”、“同感”、“移情”等“视域互换”来实现的,在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的“共同性”或“共通性”1。目前学术界对其的理解也还不统一,主要的观点有: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即主体主体关系中内在的性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2;“主体间性是指交往过程中所实现

3、的人与人之间的统一性关系”3;“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即主体主体关系中内在的性质”4。这些观点对主体间性的认识虽然有别,但亦有共识。总之,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与统一性,是在主体的活动中构建的主体间的关系属性。主体间性理论是对主体性理论的反思与超越,是“主客二元对立”哲学范式的自我演进及扬弃,它是对不同事物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的重新定位,尤其是对人与一切“他者”之间关系的重新解读,这种基于时代特征之上的新解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所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同时也无形中化解了它们之间的对抗性。这种确立了自我主体和“他者”主体的交互性的理论进入教育领域,形成了主体间性教育观,为新型的对话

4、式师生关系的出现确立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1)主体间性教育将教师和学生视为两个具有自主性的独立的教育要素,对教育主体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理解。它认为教师和学生间的主体间性作用即交互作用就是真正的教育,只有通过教师主体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教育目的才能真正的得以实现。“知识的基础并不是客观,而是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之间的关系。我是通过与客观世界以及他人之间的互惠式关系而获得人性的。”5(2)主体间性教育中,师生间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的关系。他们之间没有以往极端的个人中心主义,不存在一方控制、支配、占有另一方的现象,更不会完全忽视一方的主观能动作用,片

5、面地采取单一式的、集权式的教学模式。从教师一方来说,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作为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得到深化,教师本身对自己的主体性的认识得以加强,更加认识到自己“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本质,意识到增加自身主体性的重要性。教师走出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关系的框架,他们不会再试图控制和操纵学生,不会再尝试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不会再按照自己设定的标准去评价学生,而是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存在,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选择空间。同时,教师也会主动地去关心和关注学生,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心理、知识水平等。对学生一方来说,他们会在无形中增强自身的独立意识,意识到自己是具

6、有独立思想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的人,这也就是一种师生平等的意识。进而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热情积极地、活泼生动地、创新灵活地进行学习,从中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与此同时,他们也会自发地想去了解教师,尝试去理解教师作为主体的固有的价值观和选择方式,了解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特征,和教师之间产生情感上的互动。在此基础上,他们会主动的和老师合作,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合作性的学习,并在此过程中自觉地约束自已,使师生关系朝着良好的发展方向迈进。二、 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反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通常有两种模式,即“主体客体”或“主体中介客体”模式和“主体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模式。

7、单纯的“主体客体”或“主体中介客体”模式在处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是行之有效的,但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却遇到了困难。因为他人不是客体,而是主体。传统认识论就是用这种模式理解师生关系,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要学生无条件的执行教师的指令,一味的填鸭灌输,包办代替。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管理学生,把学生看作某种抽象的概念,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个性缺乏应有的尊重,忽视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没有给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留下多少余地。这样,“教师容易形成居高临下的心理,误认为高学生一等,过分

8、强调自己的权威。学生和教材只是教师眼中的客体,教师控制学生就如同控制教材一般。”6这样,师生之间就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教师无法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的互动、教学的效果就无从谈起,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三、 主体间性下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传统师生关系的局限促使我们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的审视。由于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是有思想、有意识的。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当作自然物、当作客体来看待,不能简单的用“主体客体”或“主体中介客体”的模式来审视学生,而应运用“主体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的模式来理解学生。教师和学生同为教育的主体。二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

9、简单的人与自然或人与物的关系。同时师生之间这种关系是交互性的,而非对立性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而非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这种主体间性本质上是对象化活动的交往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主体关系。在这种交互主体关系中,不存在纯粹的客体,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并且都把自己有关的其他交往者的主动性、自主性作为相互对话、理解和沟通的前提,在一定的规范、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共同承诺中遵循交流、对话、沟通、理解等活动”。7四、 主体间性教育下体育教学师生关系的建构主体间性教育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和谐共处的教育主体共同作用于教育客体而构建的主体间的关系属性。建构师生主体间的关系,必须实现由对

10、象化活动向交往活动的转变。对象化活动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交往活动反映的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交往的双方都是主体,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他们塑造的不是对方,而是彼此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相互间关系的塑造而达成共识、理解、融合8。体育教学是人与人之间身心交流的活动,因而师生间的交往不仅要建立在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上,而且也要建立在情感、意志、道德、信念的理解与共识上,并通过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主体交往互动,来实现主体间性,具体途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交互沟通是建构主体间性体育教学师生关系的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互惠的;教师会改变学生,或被改变;反之亦然”9。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11、,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交互的,交互双方作为整体性的存在,缺一不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活动场地大、身体活动多、教学资源广、师生间的交往互动频繁,因而师生双方得以更加有效地在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中,不断重构原有的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和情感内涵。在主体间性理念下,师生双方不再将对方看做被改造的对象,而是视为可与“我”对话的“你”,沟通交流中的“你”,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进而形成一种“参与合作”的关系。教师用真诚去理解学生,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情感态度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也会真诚与教师沟通,将自己的观点、认识等个性特征反馈于教师,使得师生双方

12、达成主体间性的理解。(2)平等对话是建构主体间性体育教学师生关系的核心。传统体育教学师生关系有三种类型:一是高压型,这是受师道尊严的支配,过分突出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地位;二是放任型,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责任感,采取一种听其自然的放任态度;三是管制型,教师具有责任感,善于通过各种方式管束学生,手把手地传授知识、技能,学生也习惯于按照教师安排好的步骤进行学习10。上述三种类型的师生关系都体现出“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是对传统对立师生观的超越,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其核心是把师生双方都视为具有完整意义的生命个体,具有其各自独立的人格特质,是“人”与“人”的交往,即“我你”的平等

13、对话关系。从这个意义上将讲,师生双方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承认的主体,没有高低、强弱、尊卑之分。教师不再是真理、权威的象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亦不再是被动承载知识的容器,而是以“存在者”的身份参与教学之中。具体到体育教学而言,要实现师生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教师首先要信任学生具有参与对话的能力。只有师生双方有了相互的信任、沟通和理解,教学中的平等对话才有可能实现。此外,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除智力外,还存在着身体能力的差异,因此教师更要关注到全体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看法、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避免教学的参与者只集中到少数人身上,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

14、体验。(3)共进发展是建构主体间性体育教学师生关系的目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这种全面发展既应包括学生,也应包括教师的发展。“教学相长”是教育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阐明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不是将教师看作是教育过程的主宰者,为了外在的目的而盲目地将知识、技能强行灌输给学生,致使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发展受到压抑;就是充分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相信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期让学生的潜能按照内在逻辑自主发展。显然前者限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而后者则放大了学生的自由表现。主体间性教育克服了师生关系中主客二元对立的矛盾,旨在通过教育主体间的交往,

15、在一种和谐共存的环境中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在主体间性教育下,师生双方是教学活动中共同存在的主体,共同步入教学领域。虽然教师和学生间必然存在着差异,但通过理解、交流、沟通,能够使彼此接受对方,并让对方得以保持自我的独立性。由此,师生双方在以教育资源为中介化客体进行的交往便构成了教学活动的整体。教师通过讲授指导,促使学生不断重构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在不断的交往中重新认识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实现着自身的成长。正是在这种教师影响着学生,学生亦影响着教师的交往过程中,师生双方取长补短,最终获得共同的发展。五、结语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教育者是具有主动性、自主性

16、和创造性的人,受教育者亦是如此。作为主体交往的各方都是有意识的、能动的交换者或传递者,都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它不是单向反馈,而是双向或多向的对话与沟通。体育教学的显著特征是肢体动作大于语言说教,形象思维胜过抽象思维,感性体验高于理性思辨。体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体育技能是对生活技能的加工、提炼、概括,是能动的反映。因而,在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先天具备一定的活动能力,但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不同学生存在着较大差异,表现为学习中会暂时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与学生相互沟通、交往互动,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现,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大量教学实践证明,体育

17、教学教学效果的优劣,与师生主体交往活动的效果呈正态相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提倡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体现人文关怀,让师生双方的主体性都得以充分彰显,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不仅是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亦是今后体育教育实践活动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1.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1-6.2.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33.3.王晓东.交往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求是学刊,2000,(3):23-26.4.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5.(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兼,郊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张俭民,肖云龙.主体间性: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1): 174176.7.王锐生.社会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