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发现历史资料整理_第1页
光合作用发现历史资料整理_第2页
光合作用发现历史资料整理_第3页
光合作用发现历史资料整理_第4页
光合作用发现历史资料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 光合作用发现历史资料整理 一、传统史料 - 光合作用反应式的发现 1. 过去, 人们一直以为, 小小的种子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 德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完全依靠于土壤。 2. 1648年,一位荷兰科学家范 赫尔蒙特对此产生了怀疑,于是他设计了盆栽柳树 称重实验, 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推论。 虽然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 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但从此拉开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史。赫尔蒙特把90 千克的土壤 放在花盆中,然后种上 2 千克重的柳树,并经常浇水, 5 年过去了,柳树长到 76 千克重, 而花盆中的土壤只少了 60 克。 3. 早在

2、1637 年,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论气一文中,已注意到空气和植物的关 系,提出“人所食物皆为气所化,故复于气耳”。可惜因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未 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精辟的论断。直到1727年,英国植物学家斯蒂芬黑尔斯才提出植物 生长时主要以空气为营养的观点。而最先用实验方法证明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养分的是 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在1771年发现植物可以恢复因蜡烛燃烧而变“坏” 了的空气。 4. 1779 年, 荷兰科学家英恩豪斯( Jan Ingenhousz )进一步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 在光下才能起使空气变 “好” 的作用 ,而其他所有器官即使在白天也会使空气变坏。 这

3、些实 验结果为后来人们认识植物绿色部分和光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础。 5.1872 年,科学家塞尼比尔(J.Senebier )如何做实验证明光和 CO2的必要性。 6.1804 年,瑞士学者德索苏尔研究了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与放出的 氧之间的数量关系, 结果发现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和释放出的氧的总量, 远远超过它们所吸收 的二氧化碳的量。由于实验中只使用植物、空气和水,别无他物,因此,他断定植物在进行 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不仅需要二氧化碳,水也必然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他认为是CQ和HO 乃是植物体有机物之来源。 此结论不仅证实了海尔蒙脱关于柳树生长过程中合成植物体的物 质主

4、要来自水的推论, 而且把人们对光合作用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德索叙 尔实验告诉我们,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7、1845 德国科学家梅耶 R。 Mayer. 据能量转化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 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8. 德国的又一位科学家萨克斯在 1864 年用紫苏进行实验。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 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因此,最终确定了至今人们还在沿用的光合作用总反应式。 二、近代思想与技术应用,光反应和暗反应概念提出 1 、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 C.Engelmann)用水绵进行了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 验。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地证明了光合

5、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2 、19 世纪 60 年代,科学家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能不能解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是 来自什么物质?应该注意到光合作用反应式中所有的反应物和产物都含有氧,而上面两式并 没有指出释放的 Q是来自CQ还是HQ很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光能将CO分解成Q和C, C与HQ结合成(CH2Q )。 3 、1931 年微生物学家尼尔 (C.B.Van Niel) 将细菌光合作用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加以 比较,提出了以下光合作用的通式:CQ+2HAT (CfQ)+2A+HO,这里的 HA代表一种还 原剂,可以是 HS、有机酸等, 紫色硫细菌(purple-sulfur bacteria)和

6、绿色硫细菌 (green-sulfur bacteria)利用 HS 为氢供体,在光下同化 CQ: CQ+2H2S(CH2O)+2S+HO , 光合细菌在光下同化 CQ而没有O2的释放,Q不是来自二氧化碳而是水。因此他第一次提出 光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是将水光解。同时认为光合作用放出的O2不是来源于CQ,而是来源 于H2Q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的最初光化学反应是把水分解成氧化剂(0H)与还原剂(H)。还原 剂(H)可以把CO还原成有机物质;氧化剂(0H)则会通过放出 Q而重新形成H20。 4、1941年鲁本(S.Ruben)制备的同位素标记的 H218 O和C8 O分别进行光合作用实验, 证明了 0

7、2来源于水。 5 、光合作用需要光,然而是否其中每一步反应过程都需要有光呢 ?20 世纪初英国的布莱 克曼(Blackman/1905、德国的瓦伯格(O.Warburg)等人在研究光强、 温度和C02浓度对光合 作用影响时发现 , 在弱光下增加光强能提高光合速率,但当光强增加到一定值时,再增加光 强则不再提高光合速率。这时要提高温度或C02浓度才能提高光合速率。据测定,在 10 30C的范围内,如果光强和C02浓度都适宜的话,光合作用的Qo= 22.5(Q10为温度系数, 即温度每增加10 C,反应速度增加的倍数)。按照光化学原理,光化学反应是不受温度影响 的,或者说它的 Q。接近1;而一般的

8、化学反应则和温度有密切关系,Q。为23,这说明光 合过程中有化学反应的存在。 用藻类进行闪光试验, 在光能量相同的前提下, 一种用连续照 光,另一种用闪光照射,中间隔一定暗期,发现后者光合效率是连续光下的200%400%。 这因此, Blackman 认为光合作用中存在两个反应,一个是叶绿素对光能的吸收反应,称为 光反应,另一个是受温度影响的酶促反应,称为暗反应,也称为Blackman 反应。光合作用 是光反应和暗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光反应暗反应光合作用 受光影响受温度影响( C02) 光反应受光影响,暗反应受温度和CO影响。Blackman反应发现的意义是:证明光能不是直 接用于CQ的同化

9、,而是经过转化,否则受温度影响就小。 后来的试验表明, 光反应和暗反应可在时间上分隔。 正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材料, 短暂闭光,使之处于黑暗中,仍能吸收14C0。这说明光反应的作用可能是吸收和转换光能, 而暗反应是利用光反应转换的能量,同化C0。这也证实了 Blackman发现的正确性。但是, 这时科学家仍不清楚光反应将光能转换为何种化学能形式。(希尔反应说明光反应将光能转 化成电能) 三、暗反应研究历程 1946 年后,美国的马尔文卡尔文与他的同事们研究一种小球藻,以确定植物在光合 作用中如何固定 C0。经9年左右的时间,他终于弄清了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同化的循环式 途径。 1. 采用什么

10、技术探明 C0中碳的途径? ?简介同位素标记法、双向层析法和显微自显影技术。此时14C示踪技术和双向纸层析法 技术都已经成熟, 卡尔文正好在实验中用上此两种技术。 他们将培养出来的藻放置在含有未 标记CQ的密闭容器中,然后将14C标记的C0注入容器,培养相当短的时间之后,将藻浸入 热的乙醇中杀死细胞, 使细胞中的酶变性而失效。 接着他们提取到溶液里的分子。 然后将提 取物应用双向纸层析法分离各种化合物, 再通过放射自显影分析放射性上面的斑点, 并与已 知化学成份进行比较。在双相纸层析放射自显影图谱中鉴定出20余种带有C标记的化合物, 包括糖磷酸酯、有机酸和氨基酸等。 2. 怎样才能按反应顺序找

11、到生成的各种化合物? 缩短时间依次测定出的化合物种类为ABCD-ABC AB , 推测化合物产生的顺序 3. 怎么确定第一个生成的化合物是什么? 3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他发现当把光照时间缩短为几分之一秒时,磷酸甘油酸(C0占全部放射性的90%,在5 秒钟的光合作用后,卡尔文找到了含有放射性的G、C5和C6。 实验表明:COG(酸)一G(糖)-C 5(C6) 4. 怎么确定CO的受体是什么 最初推测二氧化碳受体为二碳化合物,实验中没有找到。 卡尔文发现在光照下 C3 (酸)和C5很快达到饱和并保持稳定。如果在光照下突然中断二 氧化碳的供应,则 G就积累起来,G (酸)浓度就急速降低。但当把灯关

12、掉后,G(酸)的浓 度急速升高,同时 G的急速降低。确定二氧化碳的受体是核酮糖 -1 , 5-二磷酸。 由于第一个被提取到的产物是一个三碳分子,所以将这种CO固定途径称为 G途径,后 来研究还发现,CO固定的G途径是一个循环过程,人们称之为C3循环。这一循环又称卡尔 文循环。他证明碳同化的过程需要消耗ATP与NADPH 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的实验技术,卡尔文一步步揭示出碳的行踪。图示卡尔文循 环的复杂过程,用九年时间、五吨滤纸的具体数字说明卡尔文所付出的努力 四、光反应的研究历史-光反应产物与意义。 1、1939希尔实验 希尔反应是在离体叶绿体 (实质是被膜破裂的匀浆) 悬浮液中,加入适当

13、的电子受体(如 草酸铁),照光时可使水分解而释放氧气: 4Fe3+ +2 FbS4Fe2+ + 4H +O 2 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rGm=- ZFE= 2 X 96485 X 1.3469J mol= 259. 911 xi03J mol, 希尔反应所需光子的波长:根据希尔反应的平衡常数,通过计算推导可得到希尔反应能 够进行的最大波长 心686nm,即希尔反应进行所需的光子的波长为K 685nm)相吻合,可以说,红降现象的产生是由希尔反应的热力 学所决定的。 最初他用离体的叶绿体加叶片提取液,测到有氧放出。接着加上其他氧化剂如高铁氰化 钾,能测到更多的氧,表明离体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反

14、应。这证明在光中产生的氧气是 与一个氢受体或电子受体相对应的。在光下进行的催化反应之一是草酸高铁钾到低价铁的还 原。如果叶绿体所表现的这个性能是光合作用一部分的话,似乎氧必然是从水中来的。由此, 他预言:这种叶匀浆的铁-氧反应也许指示着一种与二氧化碳同化有关的机理。 希尔进一步研究证实,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是氧分子的产生,而不是二氧化碳的还原, 氧的产生是由于叶绿体以草酸铁作受氢体所致,其机理与完整细胞光合放氧过程相一致。 希尔反应的意义是:证明了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是第一次用离体的叶绿体做试验, 把对光合作用的研究深入到细胞器水平,为光合作用研究开创了新的途径。 植物放出的氧是水在光下被

15、分解和氧化,这种水的光氧化反应与CO2的还原可分开进 行,氧的释放与CO2还原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因而划分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发现了光反应中有光诱导的电子传递和水的光解及O2释放;发现了水在光反应中起到 的是供氢体和电子供体的双重作用。 2、 1951年,科学家们发现,离体叶绿体可在光下将NADP还原。 光 NADP +HjO-NADPH+H 叶绿怀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因为科学家们早已知道,NADPH是生物体内的重要的还原剂。 生物中重要的氢载体 NADP也可以作为生理性的希尔氧化剂,从而使得希尔反应的生理意义 得到了进一步肯定。 1954年美国科学家阿农(D.I.Arnon)等在

16、给叶绿体照光时发现,当向体系中供给无机 磷、ADP和 NADP寸,体系中就会有 ATP和NADPH产生。同时发现,只要供给了 ATP和NADP” 即使在黑暗中,叶绿体也可将CQ转变为糖。由于 ATP和NADPH是光能转化的产物,具有在 黑暗中同化CQ为有机物的能力,所以被称为同化力”(assimilatory power) 。可见,光 反应的实质在于产生“同化力”去推动暗反应的进行,而暗反应的实质在于利用“同化力” 将无机碳(CQ)转化为有机碳(CHbO)。暗反应不直接需要光。可在暗中进行。因此,光合作用 的总过程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的作用是利用光能合成ATP和NADPH+H

17、而暗反应则是利用 ATP和NADPH来同化CO,即固定CQ,并还原为糖。 由于光反应中产生 的ATP和NADPH用于CQ同化,因此称为同化力。 进一步研究发现光、暗反应对光的需求不是绝对的。即在光反应中有不需光的过程(如 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在暗反应中也有需要光调节的酶促反应。现在认为,“光”反应 不仅产生“同化力”,而且产生调节“暗”反应中酶活性的调节剂,如还原性的铁氧还蛋白。 五、光反应的研究历史-光反应的结构系统光合单位 1 、释放一个氧分子需要吸收几个光量子?需要多少个叶绿素分子参与?在研究这些问题 的过程中,提出了 “光合单位”的概念。在研究光能转化效率时,需要知道光合作用中吸收

18、 一个光量子所能引起的光合产物量的变化(如放出的氧分子数或固定CQ的分子数),即量子 产额(quantum yield)或叫量子效率(quantum efficiency)。量子产额的倒数称为量子需要 量,(quantum requirement)即释放1分子氧和还原1分子二氧化碳所需吸收的光量子数。 1922年,瓦伯格等计算出最低量子需要量为4,而他的学生爱默生(R.Emersen)等则测定出 最低量子需要量为 就吸收一个光量子而言, 光合单位为300; 就传递一个电子而言,光合单位为600个叶绿素分子。目前多数人赞同霍尔的看法,认为: 所谓的“光合单位”,就是指存在于类囊体膜上能进行完整光

19、反应的最小结构单位。 六、 水的还原发现。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乔利尔特(P. Joliot)发明了能灵敏测 定微量氧变化的极谱电极,用它测定小球藻的光合放氧反应。他们将小球藻预先保持在暗中, 然后给以一系列的瞬间闪光照射(如每次闪光510卩s,间隔300ms)。发现闪光后氧的产 量是不均量的,是以 4为周期呈现振荡,即第一次闪光后没有02的释放,第二次释放少量 02,第三次 02的释放达到高峰,每4次闪光出现1次放氧峰。用高等植物叶绿体实验得 到同样的结果。氧形成量大约在第 20个闪光后体系放 02的周期性会逐渐消失,放02量达到 某一平稳的数值。(Joliot , 1965 ) D 4

20、科克(B.Kok , 1970)等人根据 这一事实提出了 关于已0裂解放 氧的四量子机理 假说”: Psn的反应中 心与已0之间存 在一个正电荷的 贮存处(S)每 次闪光,S交给PSH反应中心1个e;当S失去4e 带有4个正电荷时能裂解 2个H 2 0释放1个02 (图13),图中S即为M按照氧化程度(即带正电荷的多少)从低到高的顺 序,将不同状态的 M分别称为So、Si、S2、S3和S4。即So不带电荷,Si带1个正电荷,S 带4个正电荷。每一次闪光将状态S向前推进一步,直至 S4。然后S4从2个H 2 0中获取 4个e,并回到Soo 七、其它发现及进展 以上仅就光合作用反应式的确定、光暗反

21、应、光合单位、两个光系统等概念的建立介绍 了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部分情况。其实,还有许多杰出的成就值得一提。例如,叶绿素分 子结构的确定(H.Fischer 1930);光合碳循环的阐明(M.Calvin 1954);叶绿素分子的人工 合成(R.B.Woodward 1960) ; CAM途径的确定(M.Thomas 1960);磷酸化的化学渗透学说的提 出(P.Mitchell 1961);叶绿体 DNA 的分离(R.Sagar M.Ishida 1963); C4 途径的确定 (M.D.Hatch 1966 C.B.Slack) ; PSn放氧反应中心复合体的分离(葛培根1982等);光合

22、细 菌反应中心三维空间结构的阐明(J.Deise nhofer 1982 H.Michel 1982 R.Huber)光电子传递 理论的确定(Marcus 1992) ;ATP酶的结构与反应机理的研究(Walker 1997 Boyer 1997); 中国的光合作用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中国科学院上海植 物生理研究所在光合作用能量转换、光合碳代谢的酶学研究等方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在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和光合色素蛋白复合体研究等方面都有所发现和创新。2004年3月8 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和植物研究所发表“菠菜主要主要捕光复合物LHC-n 2.72A分辨率的 晶体结构

23、”。是蛋白质、色素、类胡萝卜素、脂质组成的复杂分子体系,镶嵌在生物膜中, 具有很强的疏水性,难以分离和结晶。测定其晶体结构是国际公认的高难课题,也是一个国 家结构生物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破解其晶体结构之谜,可以为人类彻底认识进而控制光 合作用奠定基础。 总之,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不算长,从1771年至今才200多年,然而由于各国科学工作 者的努力探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当前光 合作用的研究拟将进一步阐明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光合作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遗传控 制反应中心的结构与功能放氧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能量转换与电子、质子传递的 规律C02同化调节机理等。只

24、有弄清了光合作用的机理,人类才能更好地利用太阳能, 以至模拟光合作用人工合成有机物。此外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也迫切需要为宇宙飞船、太空 空间站乃至为开发其他星球提供氧气和食品等。这些都使光合作用的研究面临新的挑战与机 遇。 1897年,德国生化学家 E.毕希纳发现离开活体的酿酶具有活 呼吸作用的发现历史 一、糖酵解的发现历史 性以后,极大地促进了生物体内糖代谢的研究。酿酶发现后的几年之内,就揭示了糖酵解是 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过程。英国的F.G.霍普金斯等于1907年发现肌肉收缩同乳 酸生成有直接关系。英国生理学家A.V.希尔,德国的生物化学家 0迈尔霍夫、0.瓦尔堡等 许多科学家经历了约 20年,从每一个具体的化学变化及其所需用的酶、辅酶以及化学能的 传递等各方面进行探讨,于1935年终于阐明了从葡萄糖(6碳)转变其中乳酸(3碳)或酒 精(2碳)经历的12个中间步骤,并且阐明在这过程中有几种酶、辅酶和ATP等参加反应。 二、他的成就就是继承了前人工作的结晶。早在1910年就有科学家利用组织的 匀浆对某些有机化合物的氧化进行了比较,发现乳酸、琥珀酸、苹果酸、顺乌头 酸、柠檬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