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工程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工程 可可 行行 性性 研研 究究 报报 告告 铜陵华诚工程造价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二二一一年十一月一一年十一月 目 录 1 1总总 论论 .5 5 1.1概述.5 1.2报告编制原则及依据.5 1.2.1编制原则.5 1.2.2编制依据.6 1.3项目建设目标.6 1.3.1示范园区定位.6 1.3.2发展战略.6 1.3.3投资规模与资金筹措.7 1.4研究结论.7 2 2项目投资环境及建设必要性项目投资环境及建设必要性 .8 8 2.1投资环境分析.8 2.1.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背景.8 2.1.2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要
2、求和空间布局.9 2.1.3铜陵市经济发展及城市发展战略.12 2.1.4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部署.13 2.2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背景.16 2.3项目建设必要性.19 3 3项目建设环境条件及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设计说明项目建设环境条件及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设计说明 .2020 3.1自然条件.20 3.1.1地形、地貌.20 3.1.2气象.21 3.1.3水文.22 3.1.4地质.22 3.1.5地震.22 3.2工程地质.23 3.3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设计说明.24 3.3.1规划依据.24 3.3.2项目概况.24 3.3.3用地性质与功能定位.24 3.3
3、.4设计指导思想、原则.25 3.3.5 道路交通及功能布局.26 3.3.6 建筑设计.26 4 4环境保护、安全卫生和节能环境保护、安全卫生和节能 .2626 4.1环境保护.26 4.1.1编制依据及执行标准.26 4.1.2环保的意义.27 4.1.3污染分析.27 4.1.4污染控制措施.27 4.2安全卫生.28 4.2.1安全.28 4.2.2卫生.28 4.3消防.28 4.4节能.28 5 5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 .2929 5.1组织机构.29 5.2机构职能.29 5.3管理措施配套.30 5.4人员来源及培训.31 6 6建设工期和进度安排建设工期和进度
4、安排 .3131 6.1建设工期.31 6.2进度安排.31 7 7工程招投标工程招投标 .3232 7.1概述.32 7.2发包方式.32 7.3招标组织形式.33 7.4招标方式.33 8 8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和还款计划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和还款计划 .3434 8.1投资估算.34 8.1.1编制说明.34 8.1.2编制依据.34 8.1.3估算包括的主要内容.34 8.1.4有关问题的说明.35 8.1.5工程投资估算.35 8.2资金筹措及还款计划.35 8.2.1资金筹措.35 8.2.2还款计划.35 8.2.3还款资金来源.35 9 9经济效益预测及财务评价经济效益预测及财务评
5、价 .3636 9.1收入预测.36 9.2运营费用估算.36 9.3财务评价指标.36 9.4经济效益及财务盈利能力评价.37 1010 结论及建议结论及建议 .3939 10.1结论.39 10.2建议.39 1111 投资估算表投资估算表 .3939 1 总 论 1.1 概述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安徽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工程 建设地点建设地点:铜陵市承接产业示范园区 项目承办单位项目承办单位:铜陵市清源置业有限公司 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可研报告编制单位:铜陵华诚工程造价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概况项目概况: 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基地位于铜陵市承接产业示范园区,地块北邻永新路, 西邻坝北路,
6、东邻纵八路,南侧与规划道路相邻,范围内地势较为平坦,用地内部 绿化条件良好,环境品质较高。 地块内拟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为 775 亩,其中西侧与坝北路、永新路相邻约 400 亩用地,南侧与纵八路、永新路相邻约 280 亩用地为预留用地。本次建设用地 面积约 127 亩。拟建创业园综合服务楼,标准厂房和金利电子、松成电子、凯顺生 物三家企业生产用房,建筑面积 180000 平方米 1.2 报告编制原则及依据 1.2.1编制原则 (1)以国家和安徽省及铜陵市有关法令、法规和标准为原则,以安徽省、铜 陵市有关部门的批文、批件为依据,在铜陵市相关规划文件指导下深入研究方案、 合理规划项目、科学估算投资
7、,满足国家有关部门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深度 的要求。 (2)依据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在工程技术和工程经济科学合理的条件下,规 划研究各项分部工程,充分注意拟建项目与周边环境在城市空间上的统一和衔接以 及在公用设施上的合理衔接和过渡。 (3)在满足城市总体规划以及项目整体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方案设计研 究和建筑功能优化,充分考虑项目建筑与周边城市建筑物的环境和谐,尽可能降低 工程造价,使项目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2编制依据 (1) 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 (3) 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8、) 。 (4) 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皖发20102 号) (5)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 (皖发20103 号) (6) 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 (7) 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江南片)总体发展规划 (2009-2030) (8)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 1.3 项目建设目标 1.3.1示范园区定位 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国家战略机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 产业、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将铜陵示范园建设成为世界级现代化铜产业中心、国 家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皖江城市带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
9、业基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创新与协作先行区。 起步区发展定位为: 铜陵东部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的产业新区,以生态水乡为特色的宜居空间,生 产服务、生活服务完善的多元活力中心。 1.3.2发展战略 (1 1)铜池一体化,错位发展,打造区域增长极)铜池一体化,错位发展,打造区域增长极 加强与池州联系,重点建立与池州东部新区、省直管江南集中区的一体化对接, 充分利用九华山机场的集散优势和江南集中区的现代服务优势,引导产业要素流向 铜陵示范园区,创新区域协作方式,针对池州产业基础劣势,打造铜池地区先进制 造业和高新产业基地。 (2 2)立足长三角,放眼全球,全方位、多元化承接产业转移)立足长三角,放
10、眼全球,全方位、多元化承接产业转移 铜陵示范园区肩负产业转型提升重任,高起点、高定位决定了其不仅仅是承接 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还应以更广的视野,积极承接国际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扩大对外贸易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 局,以大开放带动大发展。 (3 3)完善服务配套,优化环境品质,提升综合竞争力)完善服务配套,优化环境品质,提升综合竞争力 对于产业示范园区而言,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成功的关键。规划一方面需加强示 范园区生态环境建设、研发创意、工业服务配套,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发挥协调区生 态、交通多方面优势,完善为协调区配套的生产服务、商贸流通、品质居住等功能, 示
11、范园区和协调区各有侧重、整体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 1.3.3投资规模与资金筹措 工程总投资:33030 万元。其中:第一部分建安费用 22748 万元。第二部分工程 建设其它费用 6242 万元,预备费 1137,建设期利息为 2902 万元 1.4 研究结论 (1)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了铜陵市地缘优势和要素成本相对低廉等优势,加 快产业载体建设和新兴产业培育,实现产业快速积聚,努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第一 站,建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先导区。 (2)项目的建设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3)项目的建设是安徽省、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也是实施产业
12、升级、谋划中部崛起的一件大事,是铜陵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和铜陵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探索区域创 新发展道路和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具有重要示范意义,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充 分可行的。 (4)铜陵市地理区位独特,交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秩序稳定; 周边腹地广阔,市场潜力巨大;生产要素供给充裕,综合商务成本较低。项目的建 设充分利用和发挥了优势,将有力推进铜陵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表表 1-1 主要经济指标表主要经济指标表 序号序号科目科目单位单位指标指标 1总用地面积ha8.48 2规划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180000 标准
13、厂房建筑面积平方米 120700 综合服务楼建筑面积平方米 20000 金利电子建筑面积平方米14700 松成电子建筑面积平方米5600 其中 凯顺生物建筑面积平方米1900 2建筑密度%42 3容积率2.12 4绿地率% 5工程总投资万元 2 项目投资环境及建设必要性 2.1 投资环境分析 2.1.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背景 2010 年 1 月 12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 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安徽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性发展规划,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 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
14、转移而制定的第一个规划,将为安徽省发展带来重大的 历史机遇,对实现安徽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 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 区域,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地区,规划范围 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 市金安区、舒城县,共 59 个县(市、区) ,辐射安徽全省。 国务院要求, 规划实施要抢抓机遇,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扩大开放,着 力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产业
15、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 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 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皖 江城市带建设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 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根据规划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 三角,联接中西部,战略定位是: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 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
16、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发展目标是:到 2015 年,经济总量大幅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生态 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带动安徽发展、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到 2020 年,示范区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 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2.1.2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要求和空间布局 (1 1)示范区建设坚持以下原则)示范区建设坚持以下
17、原则 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市场导向,政府推动。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结合起来,遵循市 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规划引导, 支持先行先试,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完善产业转移推进机制,促进各类企业及要素 资源向示范区有序转移。 主动承接,优化升级。主动承接,优化升级。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依托自身优 势,围绕发展重点,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在承接 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分工合作,错位发展。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强区域分工合作结合起来,创新合 作方式,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18、调动承接方与转移方两个积极性,注重区域内科 学布局、有序承接,促进与长三角良性竞争、互利共赢。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既紧紧抓 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产业承接,集聚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发展,又注重加强生态 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排的落后生产能力 转入,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 2)总体要求)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完善机制, 扩大开放,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创新合
19、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 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 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 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产业实力雄 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融合、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3 3)空间布局)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示范区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东向快速通道, 优
20、化产业分工,推进产业集聚,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 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产业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城市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 空间开发格局。 1 1)推进)推进“一轴双核两翼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产业布局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 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 沿江发展轴:沿江发展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沿江六市,依托长 江黄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线资源,发挥产业各具特色、互补性强、联系紧密的优势, 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形成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 域。 安庆
21、产业组团。包括安庆市和池州市东至县。依托石化产业基础,促进化工产 业集聚,构建循环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支柱产业实力。重点承接发展轻纺、汽车零 部件及船用设备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和 轻纺产业基地。 2 2)铜池枞产业组团。包括铜陵市、池州市和安庆市枞阳县。发挥铜、铅锌、)铜池枞产业组团。包括铜陵市、池州市和安庆市枞阳县。发挥铜、铅锌、 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承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非金属材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承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非金属材 料、机械、化工、旅游等产业。建设世界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著名佛教文化旅游料、机械、化
22、工、旅游等产业。建设世界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著名佛教文化旅游 胜地。胜地。 马芜巢产业组团。包括马鞍山市、芜湖市和巢湖市无为县、和县。利用沿江港 口优势和深水岸线资源,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重点承接发展汽车、钢铁、化工、 建材、文化创意等产业。建设全国自主品牌汽车基地和精品钢基地。 合肥、芜湖双核:合肥、芜湖双核: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综合交通 枢纽的作用,强化芜湖作为皖江开发开放龙头的地位和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进一 步提升两市产业集聚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功能,发挥辐射作用,带动示范区 产业加快发展。 合肥核:包括合肥市、巢湖市部分地区、六安市金安区和舒城县。加快合肥
23、经 济圈发展,依托合肥淮南、合肥六安、合肥巢湖等城际公路干线,大力推进 工业走廊建设,重点承接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电、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建 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芜湖核:发挥芜湖作为沿江重要港口城市,交通体系完善、产业创新和配套能 力较强的优势,密切与马鞍山、巢湖的经济联系,推进跨江联动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高起点承接发展汽车、新型材料、电子电器、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 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创新型城市。 滁州、宣城两翼:滁州、宣城两翼:充分发挥滁州和宣城两市毗邻长三角、民营经济活跃、矿产 储量大、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开发空间广阔的优
24、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 业集群式发展,形成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滁州大力推进与南京一体化发展, 重点承接发展化工、机械、家电、非金属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设重要的盐 化工和硅产业基地。宣城重点承接发展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农产品加工、旅游 等产业,建设重要的机械制造和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1.3铜陵市经济发展及城市发展战略 铜陵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距芜湖市 80 公里左右,东南与繁昌 县接壤,西距安庆市 90 公里左右,南与青阳县、南陵县交界,西南与池州贵池区 毗邻,西北一江之隔是无为县、枞阳县,距省会合肥市 120 公里,合铜黄高速公路 线暨铜陵长江大桥、沿江
25、高速、铜九铁路从铜陵市域穿过。面积 1113 平方公里(其 中市区面积 237 平方公里)。南北最长约 42.5 公里,东西最宽约 40.6 公里,市区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形成宽约 5 公里、长 20 公里的带状地形。 2009 年,铜陵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43.72 亿元,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人均地 区生产总值 6800 美元;三次产业比例为 2.667.929.5。财政收入突破 70 亿元, 其中地方收入 33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82.94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 16769 元,比 2008 年增长 10.5%,农民人均纯收入 6194 元,比 2008 年增长 1
2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3.82 亿元;新增就业 20927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3%; 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 22.15 亿美元。 工业实力雄厚,四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发展迅速,铜工业、化工等主导产业进一 步做大做强,形成了以铜陵有色为主的大型企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电子元器 件及基础材料产业呈集群化发展态势。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滨江等循环经 济园区建设,兴建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 根据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2020) ,铜陵市城市发展主要概括为: (1 1)规划要点)规划要点 1 1)城市性质)城市性质 全国铜产业基地、电子材料
27、产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皖中 南中心城市。 2 2)城市规模)城市规模 2010 年铜陵市城区居住为 60 万人(其中主城区 51 万人,南部城区 4 万人,东 部城区 5 万人)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63km2(主城区 51km2,南部城区 6km2, 东部城区 6km2) ;2020 年城区居住为 80 万人(其中主城区 62 万人,南部城区 8 万 人,东部城区 10 万人)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80km2(主城区 62km2,南部城区 8km2,东部城区 10km2) ;城市远景规划人口规模为 100120 万人。 3 3)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28、 规划分清时序,采取“北扩、东进、南整、西跨”的空间发展策略,确定规划 期内城市用地主要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发展,适时向西跨江发展。 4 4)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在上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沿江带状组团式结构”基础上,依托老城,以经 济技术开发区为增长极,重点发展主城区;以沿江快速通道为发展轴,依托顺安、 钟鸣两镇和金桥工业区,积极构建东部城区;以横港、大通为基础,以横港物流园 建设为动力,构建南部城区,形成“一城三区,一主两副”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结 构。 三个城区之间以交通干道相联系,以山体、水体、农田等风景林地和生态湿地 相隔离,形成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人居环境优良的三个城
29、市组团。 图图 2.1 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图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2.1.4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部署 根据中共铜陵市委、市人民政府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 要求:争先进位,率先建成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 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是加速安徽崛起、 加速铜陵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我市要紧紧抓住规划实施的 5-10 年时间,争先 进位,跨越赶超,走出一条科学承接的新路,在全省率先建成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 这是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也是我市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迫切需 要。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必须勇于创新,重 点突破
30、;必须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必须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全力加以推进, 奋力开创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铜陵的新局面。 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 铜陵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大突 破,五年新跨越”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在示范区建设中争先进位,率先突破,率先发展,把铜陵 建设成为皖江城市带中跨江发展的第一城、世界铜加工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先 进制造业基地、皖中南中心城市,成为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总体目标是:总体目标是: 打造“千亿铜陵” 。到 2015
3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000 亿元,财政收 入达到 200 亿元,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构筑“世界铜都” 。到 2015 年,基本形成以铜冶炼、铜加工为基础,铜 贸易和研发有较强实力的铜产业体系,成为世界级铜加工制造业基地。同时,化工、 电子、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产业有较快发展,初步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现 代产业体系基本确立。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 建设“幸福铜陵” 。到 201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 收入分别达到 32000 元和 13000 元。 生态环境和社会文明显著进步,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 善,
32、率先实现教育和卫生服务基本现代化,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再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到 2020 年,铜陵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成为世界 级铜产业中心、皖中南中心城市,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 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力夯实“三大基础” ,力求尽快实现“五大突破” 。 一年夯实一年夯实“三大基础三大基础”: -夯实产业转移平台建设基础。今年启动江北产业园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跨 江发展有实质性进展;各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 30 亿元,其中江北产业园 超过 10 亿元;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升、扩容,积极争取升格为国
33、家级园区;加快 推进重大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产业转移项目对接基础。今年编制重点承接产业项目目录,明确承接的 方向和重点,项目库项目总数达到 400 个以上,总投资达 3000 亿元以上。扩大产 业转移项目来源,今年引进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 60 个,开工建设 40 个以上;园区 引进资金达到 200 亿元。 -筑牢产业转移工作基础。今年 3 月底前出台支撑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体系, 5 月底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与工作机制。 三年实现三年实现 五大突破五大突破 : -跨江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到 2013 年,江北产业园建设框架基本形成,成为 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的核心区。 -千百亿工程
34、实现重大突破。到 2013 年,铜产业销售收入超过 1000 亿元, 化工、冶金和物流等产业收入超过 100 亿元。 -新兴战略性产业实现重大突破。到 2013 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过 100 家,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达 45%。 -承接产业转移实现重大突破。把铜陵率先打造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 的示范市。到 2013 年,吸引外来投资 1000 亿元以上,引进世界 500 强和国内百强 企业 20 家以上,建设一批投资百亿的重大项目,将铜陵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 市,科学承接的示范市。 -城市转型取得重大突破。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乡面 貌显著改善,历
35、史遗留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成为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循环 经济示范市。 图图 2.22.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区域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区域图 2.2 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背景 (1 1)泛长三角经济圈)泛长三角经济圈 安徽正式纳入泛长三角经济圈,参与长三角的分工合作。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 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其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 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从全国的空间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 况来看,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辐射全国
36、和促进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的整合功能。基于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它既是东部产业梯度推 移的承接基地,又是西部大开发的前哨和辐射源。 (2 2)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2010 年元月 12 日,国家正式 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 移示范区规划 , 是我省历史 上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性规划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 范区规划的出台为皖江城市带融入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和行 动的指导,也为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进一步推进长江 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规划和“泛长三
37、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精神的框架和指导下,皖江城市带承 接产业转移,率先实现与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 1)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根据“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的总体要求,按照统筹规划、配套协调、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促进皖江城 市带融入泛长三角区域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首先,加快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 区的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内河航运、机场、过江跨海通道和港口建设,形成以区 域内各核心城市为节点、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协同发展、快速便捷、功能完备 的泛长三角综合运输体系,增强区域核心城市之间的相互可达性,促
38、进区域内的经 济一体化联动发展。其次,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共同的信息网络交互平台, 为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区域间的合作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保障,降低合作的信息成 本,并为充分发挥出各自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共享区域内的各类资源提供保障。再 者,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建立区域统一的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平台,实施区域内养老 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社保、城乡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 的一体化制度,构建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2 2)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 “产业同构”是区域产业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障碍,实现泛长三角区 域产业发展和布局的一体化,是
39、皖江城市带充分融入泛长三角,参与泛长三角区域 分工与合作的必选之路。首先,根据皖江城市带及长三角各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和 层次,各地区要趋向于按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来确定产业定位,选 择各城区的支柱产业。其次,依据产业链的空间外延,不同层次的城市和地区之间 实现在产业链分工与合作,促进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横向和纵向一体化。再次,以国 际、国内和区域市场为导向,按照已有的产业基础,利用域内的原材料、土地和人 力等资源优势,整合域内的技术、资本和市场,优化产业链条,形成合理分工和梯 度互补的规模型、集约型的产业聚集区,提升皖江城市带的整体竞争力。 3 3)区域市场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 产品
40、和要素在区域间的快速流动和共享,是经济一体化的中心问题。清除皖江 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间的产品和要素的“区域市场壁垒” ,营造一个更加开放、公 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而实现人流、车流、 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互动和优化配置,构建泛长三角区域内统一的大市场体系是 实现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必然。首先,皖江城市带区域内各核心城市应通过 政府引导,整合区域政策,加强行政协调磋商,完善区域共同市场。其次,强化企 业主导作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 更多跨区域大型集团,发挥区域协调的作用。其次,建立合理完善的促进皖江城市 带地区融入泛
41、长三角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各种法律保障措施,抑制各地政府片面追求 本地利益,防止资源流失和浪费,减少经济纠纷,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区域市场一 体化的稳步形成。 4 4)城镇建设一体化)城镇建设一体化 城镇建设发展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空间依托及表现形式,要加快皖江城市带 快速融入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增强区域内中心城市集聚、扩散功能, 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镇建设一体化的发展。首先,从泛长三 角区域的整体因素考虑,在区际分工的基础上,以上海、南京等大都市为中心,以 经济外溢效果为依据,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核心地区要在城镇发展规划上实行联合 协调编制,构建泛长三角区域城镇建设一体化
42、发展和布局的整体框架。其次,在皖 江城市带地区,要建立起以大城市为产业中心,中等城市为纽带,一大批优长专业 城镇为基础,整合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的关系,实现规模等级协调,职能分工 明确,空间布局合理、在不同的地域范围,互相补充和互相协调的开放式、网络型 的城镇一体化发展体系。再次,皖江城市带区域内各地应加强协商与合作,合理发 展,形成整体联动发展模式,防止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扩大,实现均衡发展,提升区 域整体竞争力。 5 5)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 与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有着明显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皖江城市带在融入泛长三角一体化
43、发展的进程中,应注意吸取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发 展中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严重透支,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训,彻底改变以牺牲资 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的一体化发展模式。首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皖江城市带地区的自然资源 实行节约、集约利用与优化配置相结合,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电力同网” 机制,协调生产、生活、生态与资源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治 理与生态建设的各种关系,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推进皖江城市 带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构建皖江城市带生态圈。其次,建立统一的环境保 护和治理机制,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大局观
44、念,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上,努力促 进整个区域的共同行动纲领,切实实现泛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体化。 再者,严格执行环保、土地、安全、能耗、水耗、技术、规模等准入政策,对国家 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生产工艺和产品,坚决予以淘汰,加强对能耗大户、污 染大户企业的监督与指导,引导企业强化内部管理,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和改善品种, 达到保护环境、降低能耗和综合利用的目的。 2.3 项目建设必要性 (1 1)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 要要 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
45、场导向和政府 推动的双重作用,构建区域分工合作机制,探索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 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为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示范。 (2 2)是是加加快快中中部部地地区区崛崛起起,推推动动区区域域协协调调发发展展的的重重要要途途径径 通过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可以充分发挥中 部地区比较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步伐,同时为长三角等 东部地区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更好 地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形成 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格局。
46、(3 3)是是应应对对复复杂杂多多变变的的国国际际经经济济形形势势,保保持持经经济济健健康康发发展展的的重重大大举举措措 通过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稳定扩大就业,激 发内需潜能,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夯实国民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基础。 (4 4)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 通过大规模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有利于安徽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5 5)是推
47、进铜陵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是推进铜陵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 铜陵市位于沿海、中原和西部地区梯度发展的网络节点上,具有承东启西、贯 通南北、联络沿海、发展中原的功能和区位特性,良好的区位条件及国内外宏观环 境的变化为城市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江南片)将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瞄准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迫切需要转移的产业,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 要素,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有色金属加工,着力 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 业体系。为了保证
48、铜陵市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铜陵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 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江南片)建设工程适逢其时,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同时,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 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 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 项目建设就是要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立足铜陵市产业发展的比较优 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区域经济 社会跨越式发展。 (6 6)项目的建设是铜陵市城市发展战略的需要)项目的建设是铜陵市城市发展战略的需要 本项目的建设承载了城市的希望。工程作为保增长、扩
49、大内需的一个重大项目, 拉开了城市发展的大框架,有效推动了铜陵市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铜陵市经 济的延伸与发展做好承接。 项目的建设,将带来清新整洁的城市环境、优良的投资和服务环境,成为开发 项目引进、招商引资的重要砝码,对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拉 动内需、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实力、改善投资软环境、拉动就业、应对金融危机对实 体经济的影响意义重大。 3 项目建设环境条件及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设计说明 3.1 自然条件 3.1.1地形、地貌 铜陵市向北面临长江,地势低平,中部丘陵起伏,东南多山,系黄山山脉的末 端,标高多在 48.063m(黄海高程系统,下同)以上,其中最高为铜官山
50、,海拔 491.063m。乌木山、笔架山、虎形山、樟木山等在城市东南面组成一道天然屏障。 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浒河、顺安河、青通河。较大的湖泊有西湖、天井湖、桂家湖、 狼尾湖等。 本区处皖南山区北部,多为剥蚀残丘地貌,丘陵海拔 2080 米,圩区海 620 米,地形起伏较大,沿江沟汊众多,湖泊星罗棋布。 图图 3.13.1 项目区域位置图项目区域位置图 3.1.2气象 铜陵地区气候条件特征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东西大气候影响显著,气候 温暖湿润,春夏多雨,盛夏炎热,秋季干旱,冬季温和,无霜期长,四季分明而春 秋较短,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 气象特征值如下: 气温 历年平均气温 16
51、.2(19561980 年)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 40.2(1959 年 8 月 23 日)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 11.9(1969 年 2 月 6 日) 气压(毫巴) 历年平均气压 1011.5(19561980 年) 历年极端最高气压 1042.4(1970 年 1 月 5 日) (定时) 历年极端最低气压 909.7(1956 年 8 月 2 日) 相对温度() 历年平均最大相对湿度 81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 77(1956 年1980 年) 降水量(mm) 历年平均降水量 1364.4(19561980 年) 历年最大降水量 1759(1969 年) 历年最小降水量 768.5(1978 年
52、) 月平均最大降水量 677.8(1969 年 7 月) 月平均最小降水量 0.3(1979 年 10 月) 日最大降水量 204.4(1966 年 6 月 29 日) 风速、风向 最大风速 24m/s,方向西南风 降雪 历年最大雪深 31cm(1964 年 2 月 19 日) 3.1.3水文 本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16.2,年 均降水 1370mm。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 3.1.4地质 本区出露的地层以第四纪各种风化粘土及冲击土分布最广,根据铜陵市用地评 价,除大量水域外,多为一、二类用地。 3.1.5地震 铜陵属长江中下游低频率、低强
53、度的地震区。据地震史记载,公元 294 年以来, 铜陵地区发生过一次 4.2 级地震,震中烈度为 6 度。铜陵周围 100 及 200 公里范围 内发生过 6 次及 19 次 4 级以上地震,铜陵境内最大烈度为 5 度。 根据国家地震局(77)震发科字 080 号文印发的全国地震烈度工作会议纪要 规定,铜陵属于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从地震带划分上看,铜 陵处在华南地震区北部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的扬州-铜陵地震带范围内。 本工程抗震设计基本烈度按 6 度控制。 3.2 工程地质 皖南丘陵所处的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淮阳地质与江南古陆之间的凹陷地带,铜陵 市处于凹陷中部偏东地区。该地区第四
54、纪沉积物分布范围广,从岩性上以海及浅海 相的沉积层为主,其次褶皱期间的火成岩活动在铜官山背斜的轴部及翼部亦比较活 跃。 从铜官山麓至阶梯状地形为长江一、二级阶地。海拔 813m 左右为一级阶地, 沿长江一带的河漫滩阶地发育,该段地势低洼平坦,湖泊众多,由淤泥质粘土、亚 粘土以及淤泥层组成,地基承载力在 1.0mpa 左右。海拔 10.06358.063 之间为二 阶阶地,由更新泥砾岩及粘土和亚粘土组成,属第四纪沉积物,地基承载力在 2.04.5mpa 左右。 3.3 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设计说明 3.3.1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55、实施细则 4、 铜陵市总体规划 ; 5、铜陵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6、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3.3.2项目概况 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基地位于铜陵市承接产业示范园区,地块北邻永新路, 西邻坝北路,东邻纵八路,南侧与规划道路相邻,范围内地势较为平坦,用地 内部绿化条件良好,环境品质较高。 地块内拟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为 775 亩,其中西侧与坝北路、永新路相邻约 400 亩用地,南侧与纵八路、永新路相邻约 280 亩用地为预留用地。本次建设 用地面积约 127 亩。拟建创业园综合服务楼,标准厂房和金利电子、松成电子、 凯顺生物三家企业生产用房,建筑面积 180000 平方米 。 3.
56、3.3用地性质与功能定位 基地用地为工业用地 中小企业创业园规划设计本着经济、实用、美观、合理相结合的设计原则,规 划设计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削减污染、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实现 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园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园区。 3.3.4设计指导思想、原则 传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构筑新型生态创业园区,创造一个高效、便捷的环保型 科技生态厂区。 1、人性化原则 即“以人为本”原则,园区的规划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强调人、 环境与建筑的共生与融合,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创造人性化空间和理想的工作 及生活环境; 2、一体化原则 生态工业园既追求工业园整体经济和环境效益的,也追求成员
57、 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绩效,因此,这就需要保证系统的整体性和成员个体性 统一;从操作、运行和管理上,要使得物质和能流动以及信息交流在整个园区 内形成快捷、顺畅的网络,而成员个体间以市场原则进行联系以体现个性 3、多样性原则 工业园区园区成员组成和相互间的联系要多样化,而且要 有创新性,不能一成不变,这样才能保证工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发展 4、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严重。 一般而言,空气和水体污染、土地植被破坏以及噪声污染等,主要由工业直接 造成。但是,城市化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离不开工业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 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上。规划设计注重创造多样
58、化的绿化空间,使人 工开发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创造优美的生态景观。 5、多功能性原则 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工业 生态学的基本目标。因此,生态工业园必须要兼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种功 能和多重效益,采取功能优先原则,合理布局以创造高效、舒适的生产、生活 环境,才能实现工业生态学主旨。 6、高效性原则 在追求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优势的市场里,仅仅是地域上的邻 近已不足以确保现代企业的竞争力工业园区的设计在于形成高效的工作系统, 其内部有着很好的友邻关系园区通道和管道应靠近副产物、废物或能量的供 应者和利用者,在保证物资流通的同时保证信息交流的顺畅。 3.3.5 道路交通及功能
59、布局 基地内交通依托原有城市道路,利用南北穿越地块的规划道路,于永新路布置 园区主要出入口,东侧纵八设园区次要出入口。 与城市规划相融:根据场地内的现状条件及对周边环境的分析,采用了与城市 肌理相协调且又符合厂区发展的网格状道路骨架来组织标准化的厂房单元,使 交通流线、开放空间、建筑物配置都能系统化,以符合各机能要求,并适应各 阶段的成长及改变。 3.3.6 建筑设计 标准厂房建筑为五层,平面采用 8 米 x9 米柱网,便于厂房的灵活使用。 综合楼作为园区标志性的综合性建筑,功能集办公,餐饮、购物、产品展示为 一体,立面注重对建筑内涵、细部、材质潜力进行挖掘,以体现建筑的标志性, 通过竖向的多
60、个转折处理强化了立面的层次,建筑表层凸出竖向线条的使整个 立面富有极强的韵律,增加了建筑向上的动感,使整栋建筑更显俊朗挺拔。 4 环境保护、安全卫生和节能 4.1 环境保护 4.1.1编制依据及执行标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 253 号; (3)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gb12523-90) ; (4) 污水综合排放的标准 (gb8978-1996) ; (5)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 4.1.2环保的意义 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利用与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不 断向自然界排放大量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混凝土井盖施工方案
- 咸宁醇酸磁漆施工方案
- 路面砂砾底基层施工方案
- 宜春阳台石栏杆施工方案
- 美国奔驰隐形车衣施工方案
- 门头铝塑板吊顶施工方案
- 智能电表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数字皮肤水份检测仪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塔板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中国输变电设备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2025年中国高纯生铁行业政策、市场规模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2022-2024年浙江中考英语试题汇编:完形填空(学生版)
- 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各街道办事处招聘90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中试部培训资料
- 硝化棉是天然纤维素硝化棉制造行业分析报告
- 央视网2025亚冬会营销方案
-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竖式计算题100道
- 计算机网络技术全套教学课件
- 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施工重点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 胃镜下超声穿刺护理配合
- 2024解析:第三章物态变化-基础练(原卷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