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经典”?“挺经典”?_第1页
“倒经典”?“挺经典”?_第2页
“倒经典”?“挺经典”?_第3页
“倒经典”?“挺经典”?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倒经典”? “挺经典”?胡蓉上海市书院中学这几年语文教材改编之风愈演愈烈,似乎不改动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特点。 前不久,一则广东省语文教材“经典”撤退,“鲁迅”撤退的新闻,更是激起千层浪,仅这一则新闻就引发上万条评论。 我仔细翻阅了后面的网友评论,发 现除却灌水之外,主要分成两个阵营:“倒经典”和“挺经典”。大家旗帜鲜明, 纷纷为自己的阵营摇旗助威。可是,在这热闹非凡的激辩之下,却没有充足的依 据作支撑。原本应该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可是仔细阅读下来,却更像是小孩子为 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在斗嘴。在大量的网友发言中,“倒经典”派主要表达的是一听不懂、没意思、腻歪,所以要删;“挺经典”派主要表达的是一一这

2、么多年 都奉为经典,现在删掉了,实在是可惜,就像是摧毁了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所以 不能删!在这样稚嫩的辩论下,没有人会被说服,最后就陷入了无意义的争辩之 中!这些人们曾在语文课上接受过这些文学作品的熏陶, 他们可以喜欢也可以不 喜欢,但是应该就文学作品本身来发言!而非简简单单的,因为是“经典”所以 不能删;因为一上课就犯困,所以就要删!当然,有人会认为网络上的声音来源 文化层次不一,只要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不能苛求,若是想要一些有依据的 观点,不妨听听专家怎么说!可是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恰恰认为,对于我们而言, 专家怎么说固然要听,但是我们更要关注这些层次不一的声音, 来自社会普通民 众的声音。因

3、为我们面对的学生,将会成为社会各界人士,而未必人人都成为语 文专家。那么,在这一次的网络大讨论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该思考什么呢? 答案是:我们!网络中沸沸扬扬的讨论,矛盾集中点在教材文学作品中,参与讨论的人 士曾经是或者正是一名学生。那么在语文课堂中,除却教材、除却学生,还有什 么?还有我们一一语文教师!是什么原因让“倒经典”派一上鲁迅的文章就犯困?难道仅仅是因为鲁 迅吗?是什么原因让 “挺经典” 派说不出经典有哪里好, 却偏偏无比虔诚的认定 了鲁迅是经典?难道仅仅因为是鲁迅吗?在看似观点不同的争辩中, 却隐藏着一 个相同的疑问教师在教这些经典时,教了什么?第一次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因

4、为自己刚刚走上工作岗位, 因为在心中鲁迅的文章等于经典文章, 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使得我在面对这篇文 章时,有畏惧心理。于是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借鉴了很多教案,最后我确定了这 样的教学目标设计:(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运用多 种修辞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鲁迅运用对比 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态度;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 热爱自 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认真地设计了教学 环节。整节课在我的精心安排之下, 可以说上得是有声有色, 学生的课堂学习积 极性也很

5、高。 为此,我还暗暗得意了很久。 可随即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意外地打破 了我的得意,让我开始反思。就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文后的一节作文课上, 我在指导学 生写作时谈到景物描写的作用时, 提示学生们:“我们刚刚学习了鲁迅先生的 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的写景状物都很具体生动,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我 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来借鉴一下, 这样我们就能学以致用了 ?”我的话音未落, 班上有一位学生举手发言问道: “老师,鲁迅在写作的时候怎么会想到用这么多 种的修辞方法?” 他的问题立即得到很多同学的附和, 我一边赞赏他勤于动脑的 好习惯,一边启发学生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很快得出了共识仔细的观察,

6、大 量的文化积淀,在此基础上,写作时自然就水到渠成了。问题很快过去了,作文 课也顺利地进行着。 但那位同学的问题却像一个小石子投入了我的心湖,泛起了圈圈的涟漪。是啊,鲁迅在写作时难道就是为了向我们展示他的修辞手法、 空间顺序、 对比手法吗?显然不是!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它最有价值、最发亮 的地方在哪里?若是我能找到并抓住这一点来作为教学处理的重点, 来确定我的教学目标,也许会更合适我开始反思自己这一课教学目标的设定, 越是思考越是觉得目标设定有 很大的不足之处。 反复咀嚼中,感觉到在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中, 我是要通过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的教学来指导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修辞方法

7、、 对 比的写法等一般语言知识学习以及进行生活态度、 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 的束缚的道德思想教育, 却独独缺少对文本本身的文学欣赏, 也没有培训学生文 学素养的想法。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汗颜, 这语文课怎么变成了基础知识加上 思想教育课了?我开始能够理解网络上“挺经典”派和“倒经典”派不能欣赏文 学作品的原因了。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文学鉴赏。 读到一篇作品, 更多是思考和研究应该是: 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语言是如何运用的?于是, 我不 再搜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而开始阅读一些分析鉴赏的文章, 有幸在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中读到了陈孝全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分析 鉴

8、赏。在他的鉴赏中,他把文学当作语言艺术来欣赏、来品玩,对这作品有自己 独到、深入、透彻的理解。而我在阅读中,也沉浸在了文学的世界里,不知不觉 中受到精神上的熏陶、 感染与震撼!进而才发现原来自己之所以畏惧鲁迅的作品, 是因为自己还没有读懂鲁迅、没有读懂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领悟了这一点后, 我开始学着静下心来阅读文本、 品读语言、 感受艺术,也开始慢慢领会鲁迅研究 专家李何林曾说的:“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不错,文中 描摹的情景、 抒发的感受应该是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 不妨通过阅读探讨、 思 考对话等过程与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张扬学生斑斓的个性。 于是,我在 第二

9、次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摒弃之前的教学目标设计,重新定位 教学目标为:(1)认真阅读课文, 说说作者描绘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哪些画面; (2)运用多种朗读方法,揣摩、品味本文质朴、真切的语言运用,体会作者在 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所渗透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将阅读欣赏还给学生, 我尝试着以鉴赏的姿态带领 学生进入优雅的鉴赏氛围。学生在指导、组织下朗读、研读、思考和交流,他们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不再过多地套用教师的模式,而是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特别是对三味书屋中先 生的形象理解,学生的回答更是令我惊讶。虽然答案不一,却各有各得道理,在 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先生的形象越发得饱满,而不仅

10、仅是传统答案中的封建老顽 固了。学生在指导下,慢慢领会鲁迅先生在对这位善良老人的描绘中,隐含有调侃之意,但其间多是眷念和深情。而这些,是我四年前第一次执教时无法预料到 的。下课铃响时,学生们意犹未尽的神情令我感动、让我反思。文学创作是感性的张扬而非理性的推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 而辞发,情动而理易明。语文教学正是要引导学生批文而知“道”,批文以入“情”。 在引入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上,不管怎样,文学作品的文本价值最重要,文本特 征是重要的。要让学生感觉到是在文学的世界里尽情畅游。要做到这些,语文教师应该向学者学习,只有自己认真品读了文学作品的语言, 对文学作品有了深刻 而又独到的理解,进而把它作为教学生学习欣赏语言艺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 材料,而不能把它当成思想道德教育的经文, 不能把它当成教授和记忆各种语文 知识的课文和累赘。在这种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