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导学案 教师版_第1页
雨霖铃 导学案 教师版_第2页
雨霖铃 导学案 教师版_第3页
雨霖铃 导学案 教师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雨霖铃 柳永【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 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背诵【教学时数】 一课时。 【知识积累】 关于“词”:(让学生一起来回顾一下有关词的知识,然后再总结,加深学生对 “词”知识的了解)1、起源时间:起于南北,成于唐,盛于宋2、别名:诗余、歌词、长短句3、特点:、从“诗余”来看,词在诗后。、从“歌词”来看,是先有曲调后有填词,“破阵子”就是一种曲调,词内容就是其歌词,这就是“依声填词”。、

2、从“长短句”来看,说明词有长有短,长短不一,名称有不同:58字以下称小令,59-90称中调,91以上称长调。、风格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笔调细腻温婉,代表作家有柳永与李清照。豪放派以写国事英雄为主,风格宏大雄浑,代表作家有苏轼与弃疾。词牌介绍雨霖铃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明皇杂录中记载:唐明皇因安禄山之乱迁蜀,入斜谷,时霖雨连日,在山间栈道中闻雨水之滴嗒声而悼贵妃所作。 所以本词调乐声以哀怨低沉为主基调。简介柳永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创作慢词。 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被称柳七,官至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一生屡试不第,故改名为“永”。生性放荡,喜结交歌伎、乐

3、工,一生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合资埋葬。柳永作品内容多写闺情离绪与羁旅行役;好用铺写与情景结合的手法.语言通俗,故流传广泛,“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永词”。这首词写于他在京城仕途失意,准备远行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离别之词。创作背景: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

4、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虚实结合的诗歌创作艺术手法:虚实结合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诗人描写的眼前看到的现实的客观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指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不在眼前的情、景。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虚实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能够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测定性评价】一、填空(20分)1.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

5、,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 ”、“ ”、“ ”、“歌词”等。2.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 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3. 按字数可分为 (58字以内)、 (5990字) (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 、 、 、 等。(词的段落叫: 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 (代表人物: 、 )和 (代表人物: 、 )4.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 ,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 ”“柳七”“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6、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二、默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兰舟催发。 , 。念去去, , 。 多情自古伤离别, , !今宵酒醒何处? , 。此去经年,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三、赏析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离别词,表达词人依依惜别,想象离别后自己孤独凄凉浓浓的愁绪。2词人描写了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作用?寒蝉 长亭 兰舟 暮霭 酒 杨柳 月分析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关键词:伤离

7、别 离愁3找出此种直接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直接抒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4词人写景时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5词人是如何传达情感的?通过一系列意象以及想象别后自己的境遇来达到抒发自己孤独【教学过程】 一 引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

8、人后写的诗。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是李叔同的长亭送别。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

9、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指导朗读指名朗读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1)第一次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小声朗读。(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大声朗读,齐读。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

10、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三、 整体感知1.说说读了本词你的感受是什么?(基调是什么?)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离愁别恨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5. 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

11、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板书离别前: 勾勒环境 离别时: 描写情态 离别后: 刻画心理 离别的时令离别的时间和地点离别的天气离别的心情离别的去向四、重点赏析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伤心,凄凉。2.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

12、英唐多令)3.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齐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这是双重的痛苦啊!4.那么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5.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凄凉、沉寂。6.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

13、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7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参看前面导学案)离别前勾勒环境: 寒蝉、长亭、骤雨 实写离别时描写情态: 执手、泪眼、凝噎 实写烟波、暮霭、楚天因情设景 虚写离别后 杨柳、晓风、残月刻画心理: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 实写8.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9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

14、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10.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明确:作者眼前马上显现的是别离后的情景。“念”字告诉我们这句是虚写,是作者想到的情景,与上句的“寒蝉”的实景描写不同。作者点到“去去”离别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接着渲染“烟波” “暮霭” “楚天”等景物,这些意象都有个共同的特征“暗淡”,而染“千里”“阔”又可空间的广阔,可以说此句不仅渲染了景色的暗淡,更渲染了离愁的无边无际。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

15、“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1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那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寒蝉凄切 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12.“今宵酒

16、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13.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

17、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醉不

18、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关于风: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关于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王之涣送别“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张九龄折杨柳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

19、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教师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

20、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14.如果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想象,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那么第7句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

21、。“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小结归纳: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全班齐读全词教师总结: 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

22、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23、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板书设计:雨霖铃景 情别前 寒蝉 骤雨 长亭 悲戚(实) 别时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不舍 愁苦(实) 别后 杨柳 晓风 残月 孤寂 落寞(虚)【形成行测试】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凄切(qi)执拗(ni) 良辰美景(chn) B凝噎(y)吮吸(yn) 遂心如意(su)C辑录(j) 恪守(k) 数见不鲜(xin) D血液(xu)脑髓(su) 兰舟催发 (f)1 A点拨:B“吮”应读“shn”C“鲜”应读“xin”D “”应读“f”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都门帐饮无绪(心情,情绪) B暮霭沉沉楚天阔( 云气,雾气)C更那堪、冷

24、落清秋节(忍受,承受) D此去经年(一年)2D(经年:年复一年)3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渲染功业无成的伤感。 B运用比喻,使形象更加鲜明。C交代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D运用排比增强气势。4对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写作技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感情。 B运用白描手法,写人物动作、情态。C运用人物行为,烘托离愁别绪。 D运用虚拟想象手法,表达深厚的感情。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描绘的“景”和“情”分别是()A幽静的恬淡的 B清凉的空虚的 C凄冷的凄苦的 D明丽的烦恼的6下面对雨霖铃一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的是一对恋人分别之时难过得无法用语言表达,是欲诉无言,欲语泪先流的情状。C“念去去”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的“去去”二字叠用,读时需一字一顿,方能使读者体会出道路遥远,前途茫茫。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