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风险监管研究new_第1页
银行卡风险监管研究new_第2页
银行卡风险监管研究new_第3页
银行卡风险监管研究new_第4页
银行卡风险监管研究new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银行卡市场风险监管策略探析摘 要:银行卡业务迅速发展,方便了人们的支付生活,当同时也产生银行卡欺诈、恶意透支等诸多现实问题,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秩序,侵害持卡人的合法利益。对此,笔者论证了监控银行卡市场风险的重要意义,并对银行卡市场风险进行详细分析,建议完善法律监管制度,健全银行卡恶意透支防范机制,完备个人征信体系,集中管理、分级经营,完善内部有效控制和银行卡系统分析工具,试图将银行卡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掌控的范围之内。关键词:银行卡 市场风险 监管策略 分析建议我国国内银行卡市场发展迅速,2008年人民币银行卡交易总金额为127.16万亿,比2007年增长14.08%。银行卡发卡迅速增长,仅2

2、008年就新增银行卡3亿张,截止到2010年四月底,银联卡国内持有量突破21亿张,中国银联卡已可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使用 数字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和中国银联网。银行卡消费额快速增长,以工行银行卡消费额增长迅速为例。2010年1月工行信用卡日均消费额达到20亿元,峰值达24亿元,创下发卡20年来日消费额的新纪录,彰显出信用卡在服务客户、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方面的巨大潜力 王智、刘畅:银行卡业务彰显银行业“中国速度”N,经济日报2010年3月19日第014版.。但是,银行卡产业市场蓬勃发展,也伴随着诸如银行卡欺诈、信用卡恶意透支、信用卡套现等严重影响银行卡产业市场发展的诸多风险。因此,研究银行卡风

3、险监管的策略方案,强化银行卡产业市场的风险监管,是笔者着力探讨的重点。银行卡是指由商业银行(含邮政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银行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2条给银行卡所做的定义.。银行卡的产生方便了持卡人的支付生活,却也给金融市场安全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罗锐韧认为“风险是指在特定期间内、特定客观情况下,某一事件其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间的变动程度,变动程度越大,风险越大;反之,则越小” 罗锐韧主编:金融风险防范全书(1)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2002,第4页.。银行卡风险是指银行卡在使用过程

4、中,发卡银行、特约商户或持卡人遭受的非正常经济损失的危险性 杨端:银行卡的风险及其法律对策J,求索,2004.08.。银行卡市场风险监管是指银行卡主管机关、银行卡监管执行机关或者商业银行根据金融法规定对银行卡市场运行各风险环节实施监督与管理的活动。监管的主体是银行卡主管机关、银行卡监管执行机关或者商业银行,监管的目标是确保银行卡市场的安全运行,监管的对象是银行卡市场运行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银行卡作为一种金融工具,是金融市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风险与生俱来“可以说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罗锐韧主编:金融风险防范全书(2)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2002,第15页.。银行卡交易主体在银行卡

5、发行、使用、结算的诸多环节,都可能存在与交易预定目标发生超预期的多种变动,产生银行卡风险问题。一、银行卡风险监管的现实意义银行卡业务风险种类多样、涉及面广、危害性大以及传播速度快,因此,加强对银行卡的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特约商户及持卡人都具有重要作用。(一)风险监管是银行卡发展的内在要求银行卡作为磁介质(含IC卡、复合卡等)金融工具,具有高科技金融产品的共同属性,安全、方便、快捷的特点,极大地方便持卡人,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支持,为银行扩大银行金融服务领域和金融服务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拓展空间。银行卡强大的支付功能,为银行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因此,银行卡市场参与者都对银行卡安全性提出很高的监督

6、管理要求,风险监管成为银行卡高速发展的内在需求。(二)风险监管可以提高市场参与者的从业素质银行卡市场参与主体较多,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卡组织、第三方支付平台和特约商户等在银行卡市场发展中各担重要的角色孙毅坤、欧阳琛、黄晓艳:银行卡产业监管:国际经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发卡和收单机构操作不规范,特约商户审查不严格,卡组织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不认真,都可能为银行卡违法人员提供冒险的机会,导致银行卡风险的发生。加强银行卡风险监管,提高银行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促进银行卡业务人员依法经营,能促使建立规范有效的银行卡风险防范机制,使整个银行卡风险防范工作有序进行。维护参与主体的基

7、本权利,防止违法、违规现象出现。(三)风险监管能够维护市场参与者经济利益和形象银行卡风险的发生必将增加银行卡市场参与者的经营成本,从而影响其利润的增加。如果能对银行卡风险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银行市场参与者就能在科学分析风险管理的成本上找到最经济可行的管理方法避免或减少风险,从而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以至实现银行收益的稳定增长。风险发生率低的银行卡市场,自然能在公众中留下好的印象,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按章办事、特约商户不违规操作,现代科学技术在银行卡市场领域的采用等等都能增强持卡人用卡的信心和安全感,整个社会的用卡环境也就会明显改善,银行市场参与者自身的形象也就会得到维护。 (四)风险监管是提高市场

8、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安全是银行的底线,客户选择银行,选择的是银行的管理水平和金融实力。客户使用银行卡首先考虑使用银行卡的安全性,其次选择银行卡的服务功能。在金融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得到客户的支持。客户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再好的产品如果没有客户的支持,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建立牢固的客户群体,靠的是银行的金融实力和监管能力。银行风险监管水平的高低,内部防范机制的健全与否,都会在客户中形成一定的口碑。若要树立良好的金融企业形象,必须有效地提高监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加强银行卡安全性控制是扩大银行卡市场规模、提高银行卡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五)风险监管是扩大市场规

9、模的有效途径扩大市场规模的重要方式是同行业的相互联合,而联合的前提和基础是建立统一的联合规范,实施联合的途径加强对联合各方的督促和监管。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按照人民银行的要求,正努力推行银行卡联网联合的技术规范,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标示、统一服务”的规范对银行卡进行改造,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家银行的网点和自助设备的优势,节约市场成本,方便持卡人用卡。这不仅可以减少商业银行固定资产投入,节约有限的费用,还可以不断扩大银行卡市场规模,提高银行设备的使用效率。二、银行卡市场风险分析银行卡市场风险划分问题,学者们认识并不一致,有学者强调银行卡在使用过程中,发卡银行、特约商户或持卡人遭受非正常经济损失的

10、风险。将风险分为客户的信用风险、不法分子的欺诈风险、发卡银行内部管理风险、特约商户操作不当风险以及持卡人使用不当风险高兆新:银行卡风险不容忽视J,金融发展研究,2009.10.;有学者则强调风险的整体性,将风险分为操作风险、技术风险、欺诈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张霞:论银行卡风险防范与控制J,河北金融,2010.01.。笔者参考各学者的分类,结合银行卡市场风险的具体情况,将银行卡风险分为信用风险、欺诈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金融创新风险、法律风险、市场竞争风险和宏观经济风险,并详细分析前五种风险等。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无能力或故意不履行合同约定的债务,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就银行卡而言

11、,信用风险是指持卡人违反约定,不能按时足额归还所欠银行贷款本息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现实生活中信用风险是银行卡风险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银行卡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银行卡发卡审批不严。发卡银行对银行卡申请人的信用评估不准,向信用不好的申请人发放了银行卡,就要承担持卡人恶意透支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二是持卡人内外环境因素造成的还款不能。主要表现为:持卡人经济状况恶化,无力偿还透支的款项;申请人领卡后,其职业、收入、财产、社会地位等情况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如因公司破产、下岗、失业、生病及其他意外事故等原因,以致无力偿还透支的款项;持卡人移居外地或出国,造成发卡银行与持卡人联系中断,持

12、卡人拖欠的款项难以追还,也会给发卡银行带来风险。2、欺诈风险:欺诈是不法分子利用奸诈手段骗人钱财的一种行为。银行卡欺诈风险是指不法分子恶意透支、骗领、冒用、使用伪造或作废的银行卡以及特约单位诈骗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由于欺诈风险形式多样,性质恶劣,造成的风险损失较大,是银行卡业务中最直接、最难防的风险。产生欺诈风险的原因可以来自银行卡业务的各个环节,一般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发卡机构挂失制度不完善。不法分子盗窃、拾到或以其他方式获取他人的银行卡后,通过模仿持卡人的签名、伪造身份证等方法,冒充合法持卡人进行消费或取现造成的风险;二是征信制度不健全。发卡机构不注重征信制度建设,缺乏对银行卡

13、申请人资信调查,不法分子伪造身份证等材料,谎报资信情况,骗取发卡银行的信任,领取银行卡后,进行恶意透支,给发卡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三是特约商户管控制度不完善。不法分子与取现网点和特约商户的内部人员相互勾结,通过更改挂失卡的卡号或过期卡的有效期,骗取现金或货物,或者不法分子使用伪造的银行卡消费,致使特约商户蒙受损失 王建波、李铭、程方晓、陈建华:中国银行法与银行法律实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操作风险或管理风险: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包含了法律风险,但是不包含

14、策略性风险和声誉风险。银行办理业务或内部管理差错;法律文书有漏洞,被人钻了空子;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外部人员欺诈得手;电子系统硬件软件发生故障,网络遭到黑客侵袭;通信、电力中断;地震、水灾、火灾、恐怖袭击等等,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被统称为操作风险。这类风险主要包括:(1)发卡银行内部管理风险。发卡银行内部管理不严,个别工作人员利用职务或工作之便作案,给发卡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内部人员偷制银行卡或盗窃已制好的银行卡,冒充合法持卡人提取现金或持卡消费;内部人员伪造或修改取现或记账凭证,骗取现金;内外勾结,超限额授权,帮助不法分子大量套取现金或巨额消费;通过更改电脑资料、余额等手法,非法提取

15、持卡人的存款;内部人员由于疏忽大意,或碍于人情没有严格按规定审查银行卡的申请或授权,以致出现透支或其他违法活动所造成的风险。(2)发卡银行止付、授权管理风险。主要有:止付通知传递不及时,存在一段时间差,这段时间差容易给不法分子利用进行恶意透支或巨额消费,造成银行卡风险;发卡银行往往是通过电话给取现网点和特约商户授权,如不注意保密和严格管理,不法分子可能冒充发卡银行作出授权或与发卡银行的授权人员相互勾结,骗取现金或货物。(3)特约商户操作不当风险。主要表现为:特约商户的工作人员没有核对止付名单、身份和预留签名,接受了本应止付的银行卡,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特约商户的工作人员压卡时没有将银行卡的卡号

16、压印在单据上,造成“无卡号单据”以致无法要求发卡银行付款的风险;持卡人超限额消费时,工作人员不索取授权即让持卡人超过限额消费,造成信用失控的风险;个别特约商户的工作人员与持卡人相互勾结,通过“真刷卡,假消费”的手段或受理假卡、伪卡来套取银行资金的风险。(4)持卡人操作不当风险。主要表现为:持卡人丢失或被窃银行卡后不及时向发卡银行或代办银行挂失,银行卡被冒用造成损失的风险:持卡人因密码保管不慎或泄密造成的风险:持卡人将银行卡借给他人使用,发生透支引起纠纷造成损失的风险。4、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发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将利

17、率风险定义为: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从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指原本投资于固定利率的金融工具,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可能导致其价格下跌的风险。银行卡利率风险就是由于预期利率水平和到期时的市场利率水平产生差异而形成损失的可能性。利率调高时,持卡人偿还透支利息的负担加重,难以清偿发卡银行的本息,由此形成风险损失。利率调低时,则发卡银行预期收益减少。具体来说,银行卡利率风险的主要由银行卡业务中借贷关系、利率波动以及利率预期与到期市场利率的差异这三个要素影响5、金融创新风险:金融创新是指变更现有的

18、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中对创新定义为: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也就是企业家对企业要素实行新的组合。按照该观点,创新情形包括新产品的出现、新工艺的应用、新资源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和新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确立 美约瑟夫熊彼特著: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易家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金融创新给银行卡业务发展带来利益的不确定性、前途的不可预测性和监管的盲目性,必然产生业务创新的失败、不盈利、监管滞后或监管失控等创

19、新带来的风险。此外,银行卡风险除了上述几种主要风险外,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法律风险,宏观经济风险以及竞争风险几种形式的风险。三、银行卡产业市场风险监管策略与建议鉴于银行卡存在诸多风险,加大银行卡监管将能给社会、银行、商户、个人带来巨大的收益,疏忽怠慢必将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完善法律监管制度,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完善银行卡系统工具,完备个人征信体系,防范银行卡恶意透支,是银行卡产业市场风险监管的五大基本策略。(一)完善法律监管制度建立和完善银行卡法律监管体系,规范银行卡交易中的各种关系,推动银行卡风险管理的立法发展,严厉打击银行卡犯罪,保护银行卡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1.制定银行卡法

20、,奠定银行卡法律的基础。我国银行卡立法相对滞后 2010年两会上许海等人大代表的银行卡立法提案就认为:我国银行卡发展迅速,银行卡面临的风险日益严峻,目前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制定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法律效力层级低、调整范围偏窄,无法对银行卡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规范,因此,他建议尽快出台我国银行卡条例。,至今生效的法规仍是人民银行1999年制定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亟待制定一部银行卡法律银行卡法,以此作为我国银行卡法律规范的核心。该法应确立银行卡发卡机构的准入机制,明确银行卡的发卡主体资格;规范银行卡发行、受理、清算等法律行为;明确银行卡有关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以保护持卡人利益为立法精

21、神,银行卡持卡人“金融信用消费者”的地位应得到法律的明确及保护,侵犯持卡人权益的行为应得到相应的制裁和处罚。并在银行卡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配套规章制度,使银行卡交易的各个环节都有法律规范的基准。2.完善民事立法,细化法律责任。从银行卡法律关系分析,银行卡业务涉及主体较多。最基础的主体是发卡机构、收单机构、特约商户和持卡人,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相关利益主体间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合理分担风险和责任。监督发卡机构的格式合同,防止消费者承担不合理的义务。适当借鉴欧美等银行卡产业发达国家的风险分散原则,合理平衡不同主体之间,因银行卡遗失、被盗等原因产生的冒用损失。银行卡冒用损失原则上应由发卡机构

22、承担,持卡人可负担一定限额以下的损失,以促使持卡人合理、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财产。明确特约商户的注意义务,如核对持卡人的签名及身份证等,以确立较为合理、公平、可行的交易秩序。虽然银行的优势地位及经济实力理应成为银行卡冒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但过大的风险承担会阻碍银行卡的发展。因此,应当建立银行卡冒用的风险转移制度,如向保险机构转移、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等,以减轻银行的风险压力。3.制定刑事法律实施细则。目前,我国关于惩治银行卡犯罪的刑事法律规定,有1995年6月3O日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刑法第196条及2009年12月两高出台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

23、问题的解释。特别是两高解释的出台,从法制形式上来说,能够完全堵住银行卡套现、银行卡恶意透支的漏洞。但是,四个多月的法律实践证明,遏制信用卡套现犯罪,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根本原因在于法律规定过于粗疏,例如对套现“情节严重”或“情节特别严重”的100万或500万数额,缺少时间、地点、行为等套现犯罪构成的外在条件,导致法律不能实现预期目的。4.完善银行卡业务的监管体系。创建完善的银行卡业务监管体系,首先要明确银行卡业务的监管主体、监管职能、监管范围和监管程序。在现有的监管主体框架下,厘清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两部门的监管职责。鉴于银行卡业务风险的整体性行为,建议由一个政府部门来履行这一职责,内设专门的监

24、管机构对银行卡业务风险进行监管。结合社会监管体系,确立银联、银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及其他社会团体的监督者的法律地位,明确其在银行卡风险防范方面承担的义务,形成各类监管主体各司其职、协调合作的监管机制。其次要完善银行卡风险监管制度内容。将发卡机构资格、业务准入条件、金融风险控制、不正当竞争制裁、银联工作指导、预防洗钱犯罪等方面的内容全部纳入到银行卡风险监管的内容之内。再次要制定全国统一的银行卡业务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为提高银行卡风险监管效率,应制定全国统一并与世界接轨的银行卡业务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包括银行卡交易准则、不同银行卡品种应共同遵守的业务规则;补充适用于网络银行业务的相关规定,规范网上

25、银行交易;加强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促使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制定银行卡处理系统及网络银行的安全标准,建立安全认证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卡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等。最后要发卡行加强风险控制,科学管理客户准入机制,结合客户的层次资信状况,对客户进行差别化定价,做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建立风险预警和督办制度,有效控制风险。(二)集中管理、分级经营,完善内部有效控制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银行卡风险防范的关键工作。1.集中管理,分级经营。商业银行一级分行的银行卡部,负责银行卡业务的集中管理和调控、市场拓展和业务培训;负责发卡终审、打卡和对外授权;负责建立恶意透支者档案,并通过法院起诉催回透支款;建立风

26、险管理队伍,明确风险管理人员职责,制定统一的透支催收工作具体办法,督促基层行透支催收工作的开展,加大对基层行透支催收工作的检查和考核力度;加强与其他银行机构银行卡风险管理部联系,形成防范银行卡风险整体合力;与基层发卡行明确责权利关系,平衡利益和风险。商业银行的基层发卡行,要紧把银行卡申领者的资信审查调查关;建立持卡人、担保人资信动态档案,加大对透支者的对账、追查和催收工作。上下协调一致,建立集中管理、分级经营的模式,统一银行卡风险管理。2.完善银行卡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内控机制,坚持业务处理三分离制度:银行卡的会计记账人员与发卡人员相分离;会计复核人员与授权人员相分离;打卡操作员与

27、电脑编程人员相分离,形成各级各类人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机制。明确发卡机构各部门的职权、分工和责任,建立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重要岗位如授权、卡的止付、卡的销毁等实行权限批准制度。加强重要岗位检查,避免由于缺乏监督检查,使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及相应的处罚条例,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员工风险防范意识,调动员工按章操作自觉性。从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监控和事后坏账处理三个环节,严把银行卡业务的内控流程 鲁晓红:银行卡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2.02.。(三)完善银行卡系统分析工具银行卡业务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建立

28、信用评价、动态跟踪分析机制,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控制信用卡业务风险。建立现代化的授权交换网络系统和资金清算系统,缩短清算时间和止付周期,解决透支问题,降低持卡人失卡风险。1.银行卡作业管理系统。建立作业管理工具目的,主要是在发挥最大效率前提下协调风险管理人员快速处理日常工作,将有用的资讯分析系统做有效管理,并执行透过决策系统下达各种命令,降低银行卡日常作业风险。银行应积极结合科技发展,严格严格内部作业制度,更新完善征信作业、伪冒预防、伪冒管理、授权业务、催收管理、呆账处理以及电话电脑整合等七大风险作业流程系统工具,将银行卡风险控制在系统之外:2.银行资讯评分分析系统经过处理分析作业管理系

29、统回馈的数据,能够产生非常有用的管理资讯,帮助决策者采取适当的行动。持卡人信用评分系统是以数据为基础,并经由一套严谨的统计模式所制定而成,可客观完整的审视申请人的信用,同时兼顾处理效率及一致性,恰可弥补传统人员主观判断的不足,提升授信品质。对信用评分的基本属性(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偿债能力(如:所得、职业状况)、信用往来(如:持卡数)、其他因素等等,进行结构化的评分,审视申请人的4P(偿还能力、偿还意愿、用途、个人信用品质)情况,区分客户风险程度,并进一步提供作为定价及行销市场的依据。持卡人消费行为评分系统,可以弥补标准及批量化的理念运作对个别账户缺少弹性的不足。因为行为评分是根据每个

30、帐户作决策基础,透过此种个人管理理念,能针对个别帐户做出适当的决定,更好地、有效地做好客户管理。行为评分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行为评分卡、软件系统、账户管理策略。行为评分卡的结果能够运用在信用卡业务的多样性决策范围,如催收、授权、额度调整、续期、风险准备提列等等方面。除在风险方面的应用外,行为评分卡也可以运用在市场和利润管理方面.通过银行卡行为评分的辅助工作,可以达到提升服务品质、降低风险、增加营业收入、降低人员成本等目的。(四)建立完备的个人征信体系个人信用体系是指在现代经济环境中,个人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以进行消费、投资和经营的一种金融体制,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

31、人信用风险预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和个人信用风险转嫁等。构筑持卡人征信平台,建立发卡行、持卡人、特约商户三者联系沟通机制,是银行卡规范健康发展的前提 谈儒勇、金晨珂: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模式探讨J,征信2010.02.。征信机构最早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英国,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征信最初表现为提供赊销服务的小业主之间交换欠债不还的客户名单,其后,消费者个人信用的形式逐渐由商品赊销转向银行贷款,征信业逐渐演变为银行等信贷机构服务的专业化机构,共享的信息也从客户名单逐渐加入借款人按时还款的正面信息,征信的作用也从惩戒性逐渐转变成了惩戒与褒奖相结合的消费者个人积累信用财富的机制。20世

32、纪50年代以来,个人征信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形成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个人征信体系运行机制,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已成为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坚实基础。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经济管理体制也不尽相同。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为主体的、以商业征信公司形成的和以银行协会建立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的国家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2000年上海出台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办法,2001年底深圳出深圳个人信用征信及评级业务管理办法。2005年人民银行颁布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2007年国

33、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至今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尚未上升到国家立法层面。由于征信体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有关的各行政部门包括金融、工商、海关、财政、税务等,都应当积极参与进来。借鉴国外立法,我国的征信立法应当包括建立征信数据采集法和信用信息披露法,确定消费者数据征集的法定程序,明确信用调查报告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在信息公开的同时也注重保护个人隐私权,并以此为个人信用的核心法律,逐步规范地方性信用法规和制度。目前国内许多地区政府已经或正在积极牵头建设本地区的征信机构和征信网络,这种做法很不符合我国金融建设的长远发展,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制和科学的个人资

34、信评估机制,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严格审核申领者的资信资料,建立个人征信资料档案,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设专人负责对持卡人的资信进行实地调查取证,及时掌握持卡人的收人变化、工作调动、经营场所变更等情况;二是对连续购买高价物品或在限额之下多次取款的持卡人建立登记薄,并及时查清持卡人的消费行为是否正常;三是对存款不足或低于规定数额的持卡人,及时发出补款通知,请其尽快补足存款,以避免大额透支风险的发生。通过复核签购单,检查商户的交单质量,有问题及时通知纠正。四是建立银行卡遗失和挂失登记簿,对遗失和挂失的银行卡,应及时通知商户止付,并严格保密。(五)健全银行卡恶意透支防范机制随着

35、银行卡在我国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恶意透支的情况日益严重。利用银行卡恶意透支的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还给国家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根据我国刑法第196条的规定,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2009年12月两高出台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催收的时间和次数,非法占有为目的行为,进行了解释。恶意透支银行卡最高可判无期徒刑,即使不构成犯罪,恶意透支银行卡也会在全国银行信用系统中留下不诚信记录。但现实中,恶意透支银行卡为什么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呢?银行卡遭到恶意透支,深刻原因存在于内外部

36、两个方面。外部原因主要是对恶意透支银行卡法律责任落实不到位,国内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无法从惩罚机制和源头上加以控制。内部原因主要有:发卡政策不合理、资信审查手段不科学、审查忽视申请的还款来源、审批机制分散、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交易异常账户缺乏有效监控以及信用额度核定不合理等 董峥:“恶意透支”的责任不应只由持卡人承担J,社会观察,2010.01.。银行卡的恶意透支,除了严格适用刑罚进行打击外,还应该着手做好如下工作:1.发布发卡业务指引,选择合适的发卡群体。目前我国在银行业务方面有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等指引性的法律规范,但在银行卡发卡方面缺乏业

37、务指引,导致各银行为扩大竞争,在发卡审查程序中操作极不规范。为选择优质持卡人,防范业务风险,建议人民银行颁布银行卡发卡业务指引,对发卡群体和重点营销客户做出较为明确规定,从源头上控制发卡对象的整体素质,防范恶意透支的发生,并保证透支款项的按期归还。2.提高银行卡市场从业人员素质。银行卡金融机构要加强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培训,设立完善的内部监控制度,建立专门的稽核工作体系,提高从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减少银行卡工作人员发卡工作的各种失误,杜绝银行卡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与持卡人串通起来进行恶意透支 王立志:信用卡诈骗罪及其对策J,金融法苑,2003.05.。提高网点中特约商户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技能培训,要

38、求严格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核实、操作银行卡,加强对特约商户的管理,防止出现特约商户与顾客合谋利用银行卡,采用“真刷卡,假消费”的手段套取银行资金或恶意透支银行卡。3.严格信用额度,保证透支风险可控。银行卡卡业务风险的大小和透支规模息息相关,而透支规模与信用额度紧密相连。在某种程度上,信用额度的管理水平决定了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从恶意透支的各环节来看,信用额度是导致恶意透支的关键因素,因为其决定着恶意透支持卡人能从银行套取资金的多少。严格信用额度管理,必将有效减少恶意透支的现象。4.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对透支风险的监控。建议发卡行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利用科技手段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机制,及时了解持卡人

39、的各类交易情况,将不良信用纪录的持卡人名单录入不良信息库,对恶意透支行为做到早监控、早发现、早降额、早止付,对各种异常交易行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运用联网的计算机加强监控,建立每日透支分析制度,定期对银行卡业务和透支清单进行分析,摸清持卡人和保证人的综合经济实力、偿债能力。建立多层次的透支通知制度,根据透支产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通知制度,做到既不影响持卡人用卡积极性,又能维护发卡银行的利益 李兴智、许明朝:对信用卡风险问题的研究J,金融与保险,2002.07.。5.运用科学的透支催收方式。编写银行卡透支风险追收案例,揭示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交流内部追透经验,积极配合电子银行部门,开展前期的透支提醒;综合运用电话、信函、手机短信等方式追透;与透支客户所在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工作等相结合,监督客户文明透支行为;与恶意透支客户所在单位的组织、纪检监察部门等相结合,活用恶意透支的社会控;与法部门相结合,做好恶意透支的司法诉讼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