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救生缓降器设置技术规定_第1页
建筑救生缓降器设置技术规定_第2页
建筑救生缓降器设置技术规定_第3页
建筑救生缓降器设置技术规定_第4页
建筑救生缓降器设置技术规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筑救生缓降器设置技术规定2005-3-29:18:37 阅读 785 次DB22吉林省地方标准DB22/T370-2004建筑救生缓降器设置技术规定Tech ni cal Stipulati ons ofDescent Rescue Device in Building2004-07-29 发布 2004-07-29 实施吉林省建设厅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主编部门:吉林省公安厅消防局批准单位:吉林省建设厅实施日期:2004年07月29日2004长春、八 、,刖言近年来,各类火灾中群死群伤事故频繁发生,如何保证有效、快速地将火灾被困人员疏散、安全逃生,这一重大课题日益提到重要日程上来 。

2、吉林省地方标准民用建筑救生缓降器设置技术规定执行三年来,大多数人民群众反映良好,认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条文释义第十四条加强推广和应用,确保逃生通道灵活、畅通。本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 2001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 2001年版),编写组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民用建筑救生缓降器设置技术规定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定。本规定由1、总则,2、术语,3、设置规定,4、设计要求组成。本规定由吉林省建筑标准化管理所负责归口管理。本规定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解释。本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

3、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吉林省公安厅消防局(长春市自由大路 6699号,邮政编码130033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定主编单位:吉林省公安厅消防局word资料可编辑本规定主要起草人吴玉成 苗树堂 郑智孙宇王健于洋李景海吉林省建设厅文件吉建设字200420号签发人:秦福义关于批准建筑救生缓降器设置技术规定为吉林省工程建设推荐性地方标准的通知各市、州建委(建设局)由吉林省公安厅消防局修订完成的建筑救生缓降器设置技术规定经专家会审,现批准为吉林省工程建设推荐性地方标准编号:DB22/T370-2004 ,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原标准(编号为:DB22/T267-2002 )同时废止。

4、本标准由吉林省建筑标准化管理所负责管理,由该标准的编制组负责解释吉林省建设厅00四年七月二十九日word资料可编辑1总则1.0.1为保证在建筑火灾中被困人员逃生,特制定本规定。1.0.2本规定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和人员密集型工业建筑中救生缓降器的设置。1.0.3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民用建筑和人员密集型工业建筑应按照本规定执行。1.0.4救生缓降器的设置除符合本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术语2.0.1 救生缓降器 Descent Rescue Device是一种靠自重从任意高度,以一定的速度沿建筑物外墙安全降至地面,并能连续使用的逃生器具。由调速器、安全带、安全钩

5、、钢丝绳和连接用的钢丝绳组成。2.0.2 救生缓降器支架Descent Rescue Device Trestle悬挂救生缓降器的固定构件2.0.3公共娱乐场所 Public Casino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岀放映场所;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茶座和餐饮场所;游艺娱乐场所;保龄球馆、旱冰场、桑拿浴室、网吧等营业性健身休闲场所2.0.4人员密集型工业建筑People ConcentratedIn dustryArchitecture每一楼层同一时间内每100平方米生产人员数量在10人以上(含10人)的生产场所3设置规定3、1设置范围6米的二层起逐层设置救生缓降

6、器3.1.1下列建筑应自地上第三层或室内地面高于室外地面超过3.1.1.1办公楼、写字楼、教学楼、商业楼、医疗建筑3.1.1.2宾馆、公寓、集体宿舍;3.1.1.3公共娱乐场所3.1.1.4人员密集型工业建筑3.1.1.5火车站、汽车(轻轨)客运站、航站、港口、建筑的候车(机、船)场所3.1.2高层住宅及3.1.1条未包括的民用建筑宜设置救生缓降器3、2设置数量3.2.1救生缓降器的设置数量应满足下列要求,且每层设置数量不应少于2具:3.2.1.1办公楼、写字楼、教学楼、医疗建筑、宾馆、公寓、集体宿舍、航站、港口,每500平方米设置1具3.2.1.2商业楼及各类商业场所、火车站、汽车(轻轨)客

7、运站、人员密集型工业建筑,每300平方米设置1具3.2.1.3公共娱乐场所,每200平方米设置1具word资料可编辑322救生缓降器设置点应均匀布置且每个设置点设置数量不应超过2具4设计要求4.0.1救生缓降器应设置在位置明显、方便取用的部位,并配有灯光指示标志。4.0.2办公楼、写字楼、教学楼、医疗建筑、宾馆、公寓、集体宿舍等救生缓降器宜设置在走廊两端,靠近方便逃生的外窗部位。4.0.3商业楼、公共娱乐场所、火车站、汽车(轻轨)客运站、航站、港口、人员密集型工业建筑中的救生缓降器宜设置在 靠近方便逃生的外窗部位。4.0.4救生缓降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4.0.4.1救生缓降器支架中心距室内

8、地面的距离宜为2m4.0.4.2救生缓降器钢丝绳长度应等于支架到室外地面的距离4.0.4.3救生缓降器安装应符合吉林省建筑标准设计救生缓降器安装图吉J2004 530word资料可编辑附录A本规定用词、用语说明,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A.0.1、执行本规定条文时,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 不应”或不得”。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A.0.2、条

9、文中必须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有关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 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执行”。吉林省地方标准建筑救生缓降器设置技术规定Technical Stipulations of Descent Rescue Device in Building条文说明2004长春1总则1.0.1火灾中被困人员如何有效逃生,一直是消防工作努力研究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频发,使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岀。救生缓降器的研制成功,为解决人员逃生开辟了一条新路子。救生缓降器作为人员逃生的辅助工具,目前国家对其设置没有统一的技术规定,为使救生缓降器设置合理,安全可

10、靠,充分发挥功效,特制定本规定。1.0.2对于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建筑,特别是公共娱乐场所、火车站、汽车(轻轨)客运站、航站、港口建筑等火灾发生时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必须按照本规定安装救生缓降器。2术语2.0.1本条所指公共娱乐场所是依据公安部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制定而确定的2.0.2人员密集型工业建筑是指服装生产线、电子产品生产线、玩具生产线及各种工业建筑中操作人员比较集中的生产场所。3设置规定3、1设置范围3.1.1 一般建筑二层楼板的高度在3米至4.5米左右,由于疏散距离较短,对被困人员施救比较容易,因此,本条规定应自地上第三层起设置。对一、二层层高较高,也应从第二层起设置,故规定6

11、米为界限(工业建筑规定也以 6米为界限),即室 内地面高于室外地面超过6米(含6米)的二层也应设置;3.1.2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强制对居民住宅设置救生缓降器不切合实际,故规定高层住宅及其它有条件的建筑宜设置救生缓降器。3、2设置数量3.2.1办公楼、写字楼、教学楼、医疗建筑、宾馆、公寓、集体宿舍等建筑平面布置简单,管理严格且人员较少或人数相对固定,航站、港口虽然人员较多,但面积较大、空旷,故规定每500平方米设置1具。商业楼及各类商业场所、火车站、汽车(轻轨)客运站、人员密集型工业建筑,人员聚集,发生火灾不易疏散,故规定每300平方米设置1具公共娱乐场所,功能复杂,人员密集,发生火灾极易造成混乱,不利于人员疏散,设置数量应增加。故规定每200平方米设 置1具。3.2.2救生缓降器的设置点应分散布置,如有防火分区的应尽量布置在不同的防火分区。救生缓降器一般通过建筑物的外窗疏散人员,经实验一个普通外窗只能设置2具。4设计要求4.0.1配备灯光指示标志主要考虑在发生火灾时,逃生人员能够清楚地发现救生缓降器所在位置,使人员迅速靠近逃生。灯光指示标志在火灾中应正常工作,故可采用应急方式或将其电源接到消防回路上。4.0.2救生缓降器的逃生岀口主要是建筑物的外窗,其设置以靠近外窗为首要选择。夕卜窗开启方便(如外窗不能开启的,可word资料可编辑配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