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将金针度与人——诗歌鉴赏与创作优秀教学中的要点_第1页
早将金针度与人——诗歌鉴赏与创作优秀教学中的要点_第2页
早将金针度与人——诗歌鉴赏与创作优秀教学中的要点_第3页
早将金针度与人——诗歌鉴赏与创作优秀教学中的要点_第4页
早将金针度与人——诗歌鉴赏与创作优秀教学中的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早将金针度与人一一诗歌鉴赏与创作教学中的要点 -中学语 文论文 早将金针度与人一一诗歌鉴赏与创作教学中的要点 胡永生 语文教师是中学生诗歌鉴赏与诗歌创作的引路人。虽说最终学生能力的形成不 是教师教出来的,但老师教什么,怎么教却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尤其是对处 于启蒙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 一、一枝一叶总关情:“意象” “意象”这个词很早就出现在诗论中。简而言之,意象就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 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 “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提出“窥 意象而运斤”的美学命题,含有依循意象来运用技巧的意思。为表达特定的情感

2、, 诗人选取进入到视野的特定物象,再通过有组织的语言文字的传达,就形成了诗。 鉴赏诗歌也好,创作诗歌也好,抓住了物象,就等于抓住了“藤”,只有顺藤, 才能摸出诗歌所要传达出的情思这个“瓜”。没了物象,诗歌就成了白开水,就 成了大白话,就成了空口号,就成了没了血肉的“干尸”,就没有了艺术性和文 学性这个诗歌的灵魂。所以“物象”是诗歌鉴赏和创作的第一要务。 马致远的天 沙净秋思以一组蕴含着情思的景物,构成了秋日黄昏的一幅图画:枯藤、老 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画面透射出荒凉、萧瑟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客居异乡、日暮途穷、凄凉窘困的心 境。这种选取特定的

3、物象,通过形象的描绘,寄托传达出作者的情思,具有鲜明 的可感性。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 以“瓜州渡”和“大散关”两个典型场面为物象, 概括了自己一生金戈铁马的抗 金生涯。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 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心中泣血的痛 楚与遗恨曲折地表达出来。“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 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叙写出诗人当 年的威武雄壮。一个渴望抗金收复失地恢复中原富有壮志的高大爱国者的形象鲜 明的矗立在读者的面前。 有了诗人精心挑选的

4、物象,又在诗中组合的物象里渗透了作者主观的情感,诗 的意境也就营造出来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作诗的首要要求,“意与 境二字而已”,“有境界自成高格”。自古及今凡有成就的诗人无不重视物象的 运用。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清幽闲适的意境,王维的诗“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有恬静优美的韵味。 因此,意境是从诗作的整体效果 上说的。“意”即情意,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境”即境界,是诗中“寓情” 的意象的排列层次。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 一种艺术境界。 总之,诗的情感抒发是建立在形成意象的基础上的,在“情”和“景”的交融 层面上,“意象”与“意境”是

5、统一的,但“意境”更强调主体和客体交融所形 成的境界。开掘诗意,深化意境,是诗的永恒追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意象入 手鉴赏诗,从意象的选取入手来构思诗。必须让学生树立意象意识,牢记没有物 象入诗,最好就不要动笔写诗。I 二、便引诗情到碧霄:“移情”手法 诗歌中的“移情”手法,是指主观情感移置于客观物象,使客观物象人格化, 具有特定对象的人的情感,或者承载独特的主观意识。它以客观物象的审美特性 同人的思想、情感相互契合为前提,借助联想和想象,是客观物象人格化与主体 情感客体化的统一。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们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 的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得草木含情,山水有意,借以表达个人

6、的思想情趣 和丰富的社会内涵。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杜甫的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 好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到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落红 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国古代诗歌中随处可见这些脍炙人口、 有着 极其丰富内涵的“移情”诗句。再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 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的这四句就是运用移情手法抒发了壮志难 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开篇第一句“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开题明意,指出自己的“独”。也正是在这种极度苦闷下,渴望 能有一知己对酌倾诉,才

7、能够产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主义想法。 有二人相伴,本应感到满足,但毕竟是幻化出来的意象,又岂能达到预期效果? 于是李白便在“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展开了 其矛盾的心里斗争。月、影本是无知无情之物,作者偏把它拟人化,视为知己, 引为同调,与卑鄙龌龊的尘世相比,真可谓是无情胜有情了。诗的整篇,描写出 了无与伦比的孤独,给人一种宇宙之大,人海茫茫,无人可与相伴的孤寂之感, 也让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出愿做那轮明月,伴其左右,为之驱散排遣缠绕作者心 头的孤单落寞。这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单撼人心魄。好的诗作,往往是意象 大于物象的,诗的情致意蕴恰恰在于字面的背后意

8、思。 在读懂了诗的字面意思之 后,结合诗人写诗的背景反复体味,其寓意也就破解了。古典诗歌中的移情手法 将主观情感挪移到客观物象上,使人的心灵与自然景物相契合,达到景情交融的 艺术效果。这种效果让诗人自己无我唯一,场合独特,也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 身受,极具直达读者心灵深处,动人心魄的感染力与穿透力。 三、兰梅形赋心骨魂: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咏物诗最常用的手法。诗人往往借助对特定物象的描绘,来寄托自 己的志趣爱好或人生追求。这些诗歌大多以“物”为吟咏对象, 或借物抒怀,或 托物寓意,或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古典 诗歌里占有重要地位,当然,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同

9、时也是现代诗文中继 承传统诗歌手法最普遍的手法。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有王冕的 墨梅、于谦的石 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让学生体味到托物言志的形神兼备的表现手 法与深邃委婉的意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写作能力。 在帮助学生掌握这一 方法时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 扣住特征,体察物态。描摹本体物态是托物言志诗文的共同特征。“体物肖 形”,是作者的追求,也是读者首先应该把握的。因此,赏析此类诗可以从体察 物态开始,要从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的环境等诗中现行的内容 出发。当然,体察物态不仅仅是看诗人扣住了主体物的哪些特征,还要体察诗人 抓住主体物态“不沾不脱,不即不离”描摹之精妙。 2.

10、品味寄托,把握情志。在咏物诗中,咏物是诗的内容,传神写意,比兴寄托 才是诗的灵魂。所以,我们在鉴赏时,不但要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还要分 析其内在品性。能够自然地由物到人,由实到虚,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 环境,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揣摩诗人所托 之情,所言之志。 3. 明辨技巧,登堂入室。托物言志的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和象征等多种表 现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 修辞方法。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或三言 两语勾勒事物形态,求形似,更求神似。 教师要教给学生理清破解全诗的方法,将分析物

11、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 在品性与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结合 起来。赏析时要通过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的重点来参悟作 者的情志。在写作构思托物言志诗的时候更应找准自己所抒情志与所咏本体之间 的契合点,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四、多情山水来相邀:对面落笔 所谓“落笔对面”,就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 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反弹琵琶,从对方着笔,这样,就使得作者或作品 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 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形式上,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料得”、 “

12、遥知”之类的领字来结构全篇。归结起来,在具体创作实践中,“落笔对面” 可以通过把写自己与写对方结合起来, 相互映衬;也可以通篇纯从想象对方展开 艺术构思,取得了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两种形式,各有千秋。 五、踏花归来马蹄香:婉曲含蓄与直抒胸臆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 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 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 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 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

13、“曲”的手法;至慣的结尾处却大呼:“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 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 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 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政治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 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 委,只诉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确实耐人寻味。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 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因为曲就是隐,直就是显。诗人在表达深藏

14、内心 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其他的一般都 表达得较直接明白。 又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在明显地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 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可说是隐得深沉。而李白 的将进酒则是比较直白的。诗以豪放的语言,抒写了旷达不羁乐观自信的精 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愤闷,同时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 突出地表现了 诗人在极度压抑中由愤懑而转化为狂放的情绪。那种借助酒劲,将积攒于心头胸 中的压抑郁闷一吐为快的需求与浓烈的情感仿佛是积压在底下的岩浆一下子找 到了迸发口, 一泻千里不可阻挡。这样的磅礴的力量与冲天豪气以压倒一切的力 量冲

15、击着读者的心胸,激荡着读者的魂灵,足以攫住任何一位读者的心魄。 含蓄的诗歌往往意味悠长,耐人品味。如张籍的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 些作品因为作者性格狂放或创作时情感非常强烈, 诗歌呈现出了另一种风貌,即 直抒胸臆,如汉乐府中的上邪。 直白让我们酣畅淋漓,婉曲让我们余味绵长。 六、一川烟草满城絮:无形化有形 贺铸在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 时雨。以烟草。飞絮和梅雨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化无形 的愁绪为有形物象的意味更长”。一直为后人称道。无形之物虽然难写,但只要 抓住“化无形为

16、有形”的原则,就可以把生活中的无形之物写好写活。正所谓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而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 其脉则远矣。” 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对丈夫的思念与思念不得的愁苦是一种抽象而无形的心理情感活动,这种没法 排遣的相思之情与不曾间断的相思之愁苦生活阅历不多的人,很难体会得到,一 般作者很难将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表现的的出来。然而,李清照运用了 无形化有形的手法,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 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 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

17、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 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 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这几句和“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窥一斑而见全豹:以小见大 窥一斑而见全豹,落一叶而知天下秋。通过一个细小的点可以反映出面上的大 问题。如杜牧的过华清宫,诗人借助对杨玉环喜欢吃荔枝这一嗜好的描绘, 深刻反映出了统治者奢华的生活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如杜牧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东吴“二乔”就是“乔公”(“桥”与“乔”古時相通)的两 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 称“二乔”。诗中说赤壁一战,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大 小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这首诗写“二乔”不曾被捉去, 这是小事。但小事同东吴霸业却很有关系。霸业的存亡同“二乔”的命运一样, 也是系此一战。所以诗歌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出三国之争的大事。 除以上这些内容都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外,还有诸如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对比等也要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 这些内容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只要 引导得法,学生一般都能鉴赏并运用于创作当中。 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