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学生需要怎样的历史_第1页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学生需要怎样的历史_第2页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学生需要怎样的历史_第3页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学生需要怎样的历史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生需要怎样的历史由一次对学生的调查所想到的提要:本文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调查入手,分析了现阶段历史教学的弊端。通过调查,结合自己的思考,得出一个结论:学生需要有生命的历史。有生命的历史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它应当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的历史。关键词:历史 生命 思想 情感 生活 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实用心理效应的甚嚣尘上,历史学科本身的价值,普遍地被人忽视。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学历史教育,愈来愈严重地面临一个难题的挑战学历史有什么用?有资料显示,中学生中大多数人不喜欢历史,只是迫于会考和高考的压力,才不得不学。笔者也有一个调查。去年九月份,一接到高一三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我就选择了

2、其中的两个班学生进行了填表调查。为了便于统计,我发放了100份调查表,回收了100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结合调查结果说明如下:对历史课学习态度调查表学习态度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喜欢1717%较喜欢2020%不喜欢6363%看到学生这么高比例的不喜欢历史课,我们这些历史教师是如芒在背、如刺在喉,深深的为自己、也为历史学科感到悲哀。我们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师怎么这么不受学生的欢迎?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该怎么办?问题是严重的,但总是要想办法解决的。我们全组老师组织了高中三个年级共30多个同学举行了一次座谈,在座谈会上,我们所有的老师态度都很诚恳,对自己以往的教学作了反思,并要求同学们畅

3、所欲言。会后,我们对座谈成果进行了总结,学生不喜欢历史课,原因很多,其中反映最多的一条是:从教育的角度,从人发展的角度看,历史课被扭曲了。以前,我们一直引以为自豪的一些教学方法,都受到了学生强有力的挑战和怀疑。比如,浙江师大历史专业毕业的我,一直很得意自己在教学中显示的扎实的基本功:概念把握的准确性、历史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以及历史知识的宽度、历史理论的深度等等;教学中我最得意的一招就是“学法指导”,即对历史知识作了极尽所能的科学化、技术化的处理,称之为“抓住内容特点,概括一般规律。”特别是到了高三年级,一整年都是在“应考”中度过,应考复习中最常用的词汇就是“针对性”、“强化训练”。这种教学模式

4、,表面上的历史成绩好像提高了,但是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却被扼杀了,从教育的角度,从人发展的角度看,历史课被我们教师扭曲了,被考试扭曲了。一位我很得意的学生曾问过我:“我们高中这种教历史和学历史的方法,除了应考以外,还有什么用?再过几年,我们还能记到多少您教给我们的历史知识?”短短的几句话,就把我曾经的那份自信和骄傲轻轻的打碎了。从此,我对我所教的历史产生了很大的怀疑,我教的历史除考试以外还有用吗? 历史学科是一门很重要的人文学科,有用,这是肯定的,不然的话,“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台湾历史教科书问题”就不会闹得这么沸沸扬扬。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这种专业化、机械化、模式化、僵硬化教出来的历史有

5、用吗?爱因斯坦曾说:“在学过的知识中,20年以后脑子里留下的才是有用的。”贝尔纳曾说:“知识是用来实现人发展的工具。”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曾披露了一组调查结果,从年龄段上看,24岁以后的人掌握历史的程度急剧下降,至35岁时人的历史知识水平是最低的。原因很简单,24岁以前是出于中考或高考的目的,强化记忆了不少历史知识,24岁以后自然就“无用”了。看来教师在课堂上硬生生的“塞”给学生的历史知识,除了能够应付学生的考试外,也真的很难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我们的历史课,就这样被严重扭曲了,成了考试的工具,其它的功能,譬如人文素养的渗透,民族精神的熏陶,审美观念的培养等等,都无从谈起,教育的功能被严重

6、异化了。我们是要教给学生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吗?是简单的一点书本知识吗?是所谓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吗?答案显然不是的。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学生怎样的历史呢?在那次学生座谈会上,高三文科班有一位叫江峰的同学发言,最具代表性。他说:“我们学生最厌倦、最反感的就是那种味同嚼蜡、板着面孔机械说教式的历史教学,向往的是那种能够主动参与的、充满着生活气息的、富有浓郁情感色彩的历史课堂。”其他同学的发言,虽然表述各异,但大体上也就是这个意思。 听了这么多学生的发言,结合自己的思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许多年之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

7、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我们可以再追问一句:就课堂教学而言,如果没有生活做中心,那又会怎样呢?笔者曾对我校2007届的学生读高一时有一个调查,有69.6%的学生反映,他们上历史课“习惯于照抄教师板书的内容”,而不是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有71.6%的学生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另有许多学生则坦率的承认,“上历史课不是做其它的作业就是打瞌睡”,等等。这份调查所折射出来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大多数只不过是灌输僵死的历史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的场所,而非生命活力不息涌动的生活场所,这样的课堂是与学生的生活世界

8、完全割裂开来的。遗憾的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历史教学,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把“历史”完全等同于一堆毫无生气的秦砖汉瓦之类的“老古董”的。教师机械地说历史,学生机械地背历史,已经成为大多数的一种习惯。我们在上课时,常常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强调:“某某问题很重要,一定要背下来”“某某问题特别重要,经常考的”,等等。这种做法,显然是把历史看成了僵死的东西。这也就难怪,为什么在学生的心目中,学习历史就等于死记硬背了。可是,恰恰相反,跟传统的历史教学相比,“历史”其实是很有生命力的。早在1923年,李大钊先生在他发表的研究历史的任务一书中,即明确提出:浩如烟海的“史书”,并非历史,而仅是研究历史的材

9、料。“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吾人研究有生命的历史。”“历史学虽发源于记录,而记录决不是历史。我们研究历史的任务是:整理事实,寻找它的正确的证据;理解事实,寻出它的进步的真理。”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先生亦曾指出:“不能将历史看成是死了的形骸,而应看作是活着的文化,看作人的活动,生命的跃动。”在关于历史与历史教学方面,他们都强调了两个字“生命”。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生命,特别是一个有价值的生命,其不可缺少的要素应当包含人的思想、智慧、情感和人格,以及人所特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同理,按我的理解,有生命的历史应当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它应当是“有思想”、“有情感”、

10、“有生活”,要有血有肉,有内容,不能是干燥无味的。这,也就应当是所谓的“ 有生命的历史”的基本内涵所在吧。首先,我们应该教给学生“有思想”的历史。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可是,如果我们“读史”时并不懂得带着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脑去审视、去思索,并且从中感悟和生成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思想和眼光,以此来关注和审视现实,那么,我们也就永远不太可能达到“明智”的境界。所以,历史教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就决定了“思想”应当是贯穿于历史课堂的灵魂。没有思想的历史课堂,就必然是“死”的课堂和“无用”的课堂。然而,我们有那么多的学生竟认为

11、,“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中学历史课可有可无,开不开也无所谓。2003年2月初中国青年报曾在我国文化教育水平比较发达的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四个城市对14-28岁之间的1065名青少年,进行过一次中国历史知识现状的专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对祖国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是极为有限的。在这份满分为100分,题目也仅仅是一些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但全体受访者的平均得分仅为27.69分。这次调查结论中还有一点很值得思考,那就是25-28岁的青年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要明显低于17-24岁的青少年。照常理,该年龄段的青年受教育程度明显要高,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也应该要丰富的多,为什么会出现调查中的这

12、种矛盾现象呢?显然,这些受访者在学校所接受的历史教育基本上是灌输式的或强制性的,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浮浅的、表面的、没有思想的知识,属于“短时记忆”,并未化成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知识,一旦不学了,那就很容易遗忘了。可见,如果我们的历史教学仅有知识而没有“思想”的话,不仅不能达到熏陶、感染、教化、审美的功能,甚至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也难以获得和保留。其次,我们应该教给学生“有情感”的历史。笔者认为,情感是“有生命的历史”的内核,如果失去了情感也就失去了历史的生命力。但是,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教师总是板着脸孔,每天都以一种固定的模式,设定一个教学目标,说着枯燥无味的语言,布置一些刻板的、

13、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练习,历史的丰富、生动与精彩荡然无存。再加上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深奥、单一、泛味,缺少生活的气息,而且跟学生的距离太过遥远,学生很难产生亲近感,学起来感到无用、无趣、无味。学生面对理论多、结论多而过程少的教材,再加上老师乏味的讲解,提不起兴趣也就很正常了。经常有学生跟我们说:“我们希望老师把历史讲的绘声绘色、有趣味,上出历史的味来,不要总是冗长的、缺乏生动感的概括性陈述。”真是一语中的!历史课的课堂形式也过于单一。有的学生跟我说,教改进行了这么多年了,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变,全部是教师一人的“独唱”,学生很少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有学

14、生说得更尖锐:“2000多年前孔子的教学方式就是很丰富多彩的,有讲述、有讨论、有辩诘,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言的机会,对孔子的观点也可以大加辩驳,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3000弟子中出了72贤人。而我们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除了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夸夸其谈外,还有什么?学生没有任何表现自我、展示自我、释放自我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当然就没有学习的趣味和动力了。” 再次,我们应该教给学生“有生活”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很多学生爱好历史,但却不爱上历史课;爱看历史课外读物,却不爱看历史教科书;爱一个真实的、有生活、有内涵的历史,却不喜欢苍白的、空洞无物的历史。究其原因,

15、是我们的历史教学、我们的历史书太死板、太僵化,太缺少生活的气息了,与丰富多彩的历史本相和生动活泼的学生天性存在着太大的距离。我们的教学,一直对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不够重视,高高在上,不走进生活,不走进学生。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历史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人生经验。这种观点将学生置于课程的中心,将学生获得的生活和人生的体验当成教学的目标。历史课程的两个方面,都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一方面,在历史教科书的定位上,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水平、认识规律,不能像培养历史学家那样,惟恐体系不完整,惟恐知识有缺漏。历史教科书应当着眼于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而不是历史学家,应当着眼于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而不是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历史教科书可以凭借线索清晰的历史轮廓、优美通俗的文笔、图文并茂的形式、活泼有趣的活动、启迪智慧的问题、贴近生活的内容,为学生体验和感悟历史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现在大力推行的校本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开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