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艺术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艺术本质的定义本质: 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艺术本质: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的内部联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别从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全面把握艺术的本质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艺术创作主体是人,创造艺术品的人是社会中的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人,也就离不开人类社会,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一 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上层建筑:
2、政治、法律、等制度,包括相应的机构及其措施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以及哲学、宗教、艺术。甚至还包括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反过来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特殊性 它们不是都与经济基础处于相同的距离,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经济基础的反应,是为经济基础所反应的。 它们在上层建筑中还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各以自己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 它们相互之间的作
3、用、影响关系也不都是一样的,在作用和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上也都存在差异(三)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和宗教、哲学、文学一样是更远离物质经济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和道德是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并和基础关系非常密切的意识形态,属于前一类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四)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作为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它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1)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的关系,艺术通过政治来作用于经济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
4、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道德影响艺术,艺术又反过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不是决定被决定的关系,且必须通过“中间环节”。(五) 艺术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2010简答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相互影响,特定历史条件下宗教支配艺术首先,宗教利用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其次,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意识很大的。从根本上讲,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础,宗教和艺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都
5、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对艺术活动发生影响,艺术活动要反映和形成积极的哲学二 艺术与社会生活(一)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二)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全面的”社会生活,即包括了从物质的社会生活到精神、情感的社会生活的整个领域,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全部方面,这些都可以成为艺术的表现领域和对象。三 艺术与社会生产(2010论述 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2007 名词解释 艺术生产)(一) 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生产,即从社会生产实践的角度看待和考察人类及人类的一切活动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马克思把艺术等看作是人的有意识的、全面的生产活动的
6、一种,也就是说艺术活动具有生产实践的性质,并认为艺术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生产方式”。(二)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2010 论述 )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物质生产是为了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产品,主要价值是物质的功用性和使用,艺术生产,制造艺术品,主要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艺术直接影响的是人的精神意识,思想感情,审美心理等,只有通过对人的精神的影响才能最终影响实际的社会生活。 从生产的过程来看,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是主体运用一定的物质形式
7、传达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感受,它所物化或对象化的是创作者对现实世界独特的审美掌握,不是一般的物质生产单凭技巧制作或生产产品。 从产品的消费来看商品属性不像一般生产的产品那样是艺术品的主要属性和本质属性,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则有自己的特殊属性,审美属性。(三)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实质: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它一方面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物化或对象化到作品中,另一方面为人类提供精神消费的产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意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应该作为真正的精神生产实现其本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为根
8、本目的。艺术家不是雇佣劳动者,而是真正自由的审美创造者。艺术家可以而且应该自由而自觉地进行“艺术生产”,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人民。第二节 艺术的认识本质一 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 艺术这种精神现象是对客观现实世界或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或认识形式,因为任何精神现象都只能在客观的物质现象的基础上产生出来,只能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在获得了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后才能进行创作和表现。(二)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艺术与宗教“
9、掌握”世界方式的区别 相同: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都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不同:宗教是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艺术则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宗教形象只是宗教观念的外化,是普遍观念的符号,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个性和他的思想情感的表达。 2艺术与哲学“掌握”世界方式的区别 相同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都要求真实地“掌握”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不同 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艺术是运用形象进
10、行的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是在个别之中显示一般、在特殊之中表现普遍,哲学是以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真理的方式 “掌握”世界和社会的普遍性必然性。哲学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艺术则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二 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一)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基本特征,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失掉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的作品,也不能称作文艺作品。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从创造过程来看,形象是构思的传达和表现,艺术认识的物化形态。而艺术的认识,是一种能动
11、的认识,不是被动的,机械的反映,所以不仅关系到感性,同时也关系到理性,正是理性认识中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才使艺术能动地反映个别事物的表象,并通过个别的属性特征,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形象。从欣赏的角度来看,真正的艺术形象不仅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引起感官上的快适,还作用于观众的理智,引起人们的思考,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得到理性的满足,得到审美的享受,美感在本质上应该是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使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是艺术形象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艺术形象的这
12、个特性,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这是它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来源;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评价,表现着艺术家的主观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就艺术创作的手段或方法而言,无论是侧重反映客观对象特征的“再现”,还是侧重抒发主观感受的“表现”,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都是主客观的统一。三 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所谓“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即是说,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型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13、“再现”,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其特点是感性的现实和冷静的理智在创作中起主导作用,观察缜密,技法严格,细节真实。艺术的再现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反映,不是纯客观地复制现实,而是艺术家将他所认识的客观现实,按照美的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充分传达和表现出来。因此,再现的真实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又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艺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反映现实生活,具有艺术真实性,但是这种真实性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审美化的真实,它根据于客观的实际社会生活,却不是实际的社会生活。艺术的这种假定性,不但不会削弱它
14、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反而会使它的形象比实际的现实生活更加真实。这是因为,真实的艺术形象不但可以再现客观世界现象的真实,而且还要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现象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的统一。在实际生活中,事物的本质往往被现象掩盖着,不能明显,突出地表现出来,所以人们很容易被各种假象所迷惑,不能一下就洞察到事物的真相。而艺术则不同,由于创作主体的参与其形象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就具有了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艺术形象可以再现事物的现象的真实,而且由于艺术家的才能,现象的真实可以刻画得非常鲜明生动;另一方面,艺术形象又不仅仅是现象的真实,还能通过艺术家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达到本质的真实,达到对现实生活本质的把握
15、。(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所谓“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艺术中表现得真实,即艺术形象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真诚与真挚。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主要倾向。事实上,对主体的表现与对客体的再现,都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再现客观世界的真实,离不开主管的表现;同样,表现主观的真实,也不能完全脱离再现
16、。两者或者达到完美的统一,或者各有侧重的程度不同。任何艺术作品,其形象上都凝聚着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感情,是他的个性的表现,是他的主体意识的表现,同时也是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的表现。而优秀的美术作品,其视觉形象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家的思想认识和个性特征一定是真实的,他的精神情感一定是真诚的,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一定是真诚的。综上所述,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一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应该是这两个方面的相融合,相统一。(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17、。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首先,艺术典型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另外,艺术典型还必须具备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而且这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还要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共性或普遍性。再者,艺术典型不但要表现出它所描绘的事物和人物的个性,还要体现出创作主体即艺术家的独特的个性及独特的创造。艺术家在认识生活,进行艺术构思时,一方面要高度概括事物的普遍性或和这普遍性相关的特征,努力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也就是以典型性为基础,而使
18、其他的属性条件都从属于这典型性;另一方面,要将非典型型的以及与典型性无关的或不一致的属性条件舍去,也就是进行典型化的艺术概括和取舍。艺术固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是现实生活,应该高于现实生活,应该把现实生活中各类事物不那么明显的本质真理形象地揭示出来,使观众通过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典型认识真,理解善,欣赏美。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艺术的认识是审美的认识,艺术的创造是审美创造,艺术的欣赏是审美欣赏,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一 艺术与美的关系(一) 艺术反映现实的美 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可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自然美:自然界中存在的美,自然事物的美;社会美: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
19、,社会事物的美。至于人的美,既有自然美的一面,又有社会美的一面,人的美貌属于自然美,而美德就属于社会美。(二) 艺术创造艺术美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的美,指的是艺术与现实美的关系,它只是艺术与美的关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并且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是人的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审美创造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就是典型的代表。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级的美,比起现实美来,艺术美则是比较鲜明,比较集中,比较完全,比较
20、充分。艺术作品的美即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美。此外,美的现实可以成为艺术创造的根据或根源,另一些丑的现实也同样可以成为艺术创造的根据或根源。即是说,艺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艺术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而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三) 艺术是审美对象艺术与美,还有一层重要的关系,即:它还是审美对象。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而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它就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财富,成为欣赏着即观众的审美对象。在社会意
21、识形态和精神生产形态的范畴中,艺术是主客观的统一。但是在接受与消费的范畴中,艺术作品就成了欣赏对象和审美对象,它相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一种客观存在,艺术作品的美在于艺术作品本身,是不依赖于欣赏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二 艺术的审美本质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审美就是艺术的核心本质。我们理解的美绝不仅仅限于形式,而且还要关系到形式后面的意义。(一)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审美关系是人与现实诸关系中的一种。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即是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
22、稽等。人之所以能够欣赏美,认识美并且创造美,就是因为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这种审美关系。在这种审美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既没有审美主体,也没有审美客体,美对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人与现实之间建立起审美关系时,“自在的美”才能转化“为我的美”,即具有美学意义的美,才能被人们所认识,所欣赏,才能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建立审美关系的条件 首先,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其次,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需要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他对美的规律掌握能力和创造能力,制约着对审美客体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制约着对客体的改造和新的审美对象的创造。随着实
23、践的发展,审美客体日益丰富,又反过来作用于审美主体,促进人的审美认识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日益提高。这样,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由于生产实践活动发生了美学关系,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在实践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二) 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艺术创作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积极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的活动。美的本质 美的规律和美的本质是同等程度的关系“美的规律”是同“尺度”相关的。“尺度”所表示的便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本质的界限,也就是规定着某一事物是该事物的标准。从广义上理解,“尺度”也就是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正是在这个意义,“规律”和“尺度”并用。美的规律首先关系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关系到事物的内容和普遍性。另一方
24、面,美的规律又不能仅仅关系着事物抽象的,“内在的”本质和普遍性,还应关系到事物的外在的现象,形势和个别性。美不可能是抽象的事物内在的本质必须直接表现在外部现象上,通过一定的形式或形象显现出来,才有可能成为美的事物。因此,美首先必须是形象的。但是,美的事物同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一样,都是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普遍性和个别性的统一。如何区别我们所说的美的事物和一般的事物?我们所说的美的事物,是指那些符合美的规律的事物。这样,美的规律就应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普遍性和个别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具体地说,任何事物,凡是以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地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
25、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那它就是美的。简言之,美就是形象的真理。“真理”,指的就是“真”。在哲学或美学上的含义基本是一致的。美和真实密切联系的,真是美的基础,没有真便没有美。凡是美的事物都必定是真的,但真的却未必都是美的。比如,某些抽象的真理,或表面现象的真实,就没有美。所以美必须是形象的真理,而且需是“本质的现象”的真实的形象才能美。只有本质的真而无现象的真,或只有现象的真而无本质的真,都不可能达到美。而一个事物只有当它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地体现其本质的真理,以其具体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地显现出其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现象,这形式,这形象又必须是非常德突出
26、,鲜明,生动,那它才是美的,这就是美的规律。 美感的本质美感从根本上说,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这种意识和情感活动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发生,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客观事物的美决定了人的审美观念的形成,审美观念决定了美感的产生,审美观念的不同决定了人的美感上的差异。需要指出的是,人的审美观念是经过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而在理性认识阶段形成的,是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统一,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在人的审美意识中的统一。因此,美感在本质上是美的感受与美的感动得统一,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在实际生活中和在艺术作品中存在着各
27、种不同形态的美,因此在美感中,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关系也往往是不平衡的,这就造成了美感形式的多样性。总之,在任何情形的美感中,无论其表现形式是与快感相和谐的,或是与快感相冲突的,其本质一定是欣赏者审美观念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三) 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从社会的角度看,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从艺术家的角度看,艺术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两者并不矛盾,艺术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反映社会生活的,那么,艺术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就是艺术家所感兴趣的,所关心,所认识的生活。而艺术家的生活所依据的只能是他周围的社会基础,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因此他的审美意识依然是一种社会性的意识。从整体上讲,任何主观意识,包括人的审美意识,都有客观的根源,社会的根源,是客观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从根本上说,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 另一方面,我们在承认和肯定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反应的前提下,说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是在强调艺术的社会本质的前提喜爱强调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点。三 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艺术的审美特征:1实践性与主体性;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即特殊的精神生产,其实践性与主题性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篮球场防水施工合同
- 社交媒体知识库使用规范
- 商业步行街绿化草皮种植协议
- 体育设施用地供应管理实施办法
- 影视保险理赔指南
- 协调部工作问题解决策略
- 汽车美容店广告牌租赁合同范本
- 美术馆展品维护指南
- 动漫游戏产业招投标关键环节
- 水库建设工程款结算协议
- 日本初级课本-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课文(附中文对照)
- 小儿过敏性休克课件
-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初中部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英语期中考试卷
- (高清版)TDT 1062-2021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
-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解读
- 货物道路运输安全培训课件
-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样本
- 子宫内低氧症护理措施
-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
- 2023年12月2024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英语试卷
- 2024教师行业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