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汇总_第1页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汇总_第2页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汇总_第3页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汇总_第4页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前期重要工作,包括工程地质、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本实验涉及一部分指标体系实验目的: 如何利用 GIS 经行多因子的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实验原理: 1. 确定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的因子及其权重;2. 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应性评价,统一分级成 1-5 级,并且转换成栅格数据;3. 对所有的单因素评价的栅格数据做叠加操作,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价值;4. 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评价值进行重新分类定级。实验数据:本实验的研究区为某个山区的小城镇, 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库(评价基础数据 .mdb)以及地形栅格数据(高程、坡度) 。关于用地适宜性评

2、价的研究很多,指标体系也不相同。本实验主要采用钮心毅、宋小冬的研究, 适宜性评价分为两大类: 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工业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包括了各自的交通、市政、绿地等。不同类型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准则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加关注的是城市中心区的可达性、环境适宜性等,但是工业区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关注交通快捷性、土地成本、环境影响等。本实验主要是针对生活区用地适宜性的评价,因此选择了以下因素经行评价:评价因素因子权重交通便捷性0.28滨水环境0.09环境适宜性远离工业污染0.06森林环境0.08城市氛围0.18地形适宜性高程0.155坡度0.155实验步骤层次分析法1. 首先

3、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 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2. 经行栅格数据的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3. 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民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值。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交通便捷性评价交通便捷性评价主要根据距离省道、县道的远近加以确定,评价标准如下:评价因子分类分级交通便捷性距离省道 0-500m5距离县道 0-250m距离省道 500-1000m4距离县道 250-500m距离省道 1000-1500m3距离县道 500-1000m距离省道 1500-3000m2距离县道 1000-2000m距离省道 3000m以上1距

4、离县道 2000m以上1. 添加道路图层,打开属性表,按属性选择,在对话框中点击“获取唯一值” ,然后“类型=省道”或“类型 =县道”。2. 分析工具领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对话框如下:分别建立省道和县道的多环缓冲区。3. 分析工具叠加分析联合,输入要素为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两个数据,联合完成命名为“交通便捷性评价” ,在属性表中添加字段“评价值” ,类型为文本,并进行字段计算。value=0if 离省道距离 =500 or 离县道距离 =250 Thenvalue=5elseif 离省道距离 =1000 or 离县道距离 =500 Thenvalue=4elseif 离省道距离 =1500 o

5、r 离县道距离 =1000 Thenvalue=3elseif 离省道距离 =3000 or 离县道距离 =2000 Thenvalue=2elseif 离省道距离 =5000 or 离县道距离 =5000 Thenvalue=1end if4. 将交通便捷性图层进行矢量转栅格操作:转换工具面转栅格交通便捷性评价评价值交通评价相元105. 打开 研究范 围图 层,在面 转栅格 框中 打开环境 处理范 围 图层研究 范围环境适宜性评价1.滨水环境评价滨水环境的评价标准评价因子分类分级滨水环境距离河流0-250 米,距离溪5流 0-100 米距离河流250-500 米,距离4溪流 100-200

6、米距离河流500 米以上,距离3溪流 200 米以上( 1)添加河流和溪流图层数据( 2)建立河流缓冲区和溪流缓冲区:分析工具邻域分析多环缓冲区( 3)分析工具叠合分析联合:输入要素为溪流缓冲区和河流缓冲区,联合完成命名为“滨水环境评价”。( 4)在“滨水环境评价”图层属性表中添加字段“评价值”,类型为文本,并进行字段计算。value=0If 离河流距离 =250 or 离溪流距离 =100 Thenvalue=5elseif 离河流距离 =500 or 离县道距离 =200 Thenvalue=4elseif 离省道距离 =5000 or 离县道距离 =5000 Thenvalue=3end

7、 if( 5)将图层进行矢量转栅格操作: 转换工具面转栅格滨水缓冲区评价值滨水评价像元 10;打开研究范围图层,在面转栅格框中打开环境处理范围图层研究范围。2.远离工业污染的评价远离工业污染的评价标准评价因子分类分级距离成片工业区 1000 米以上4距离成片工业区 200-1000 米3距离成片工业区 100-200 米2距离成片工业区内部1( 1)分析工具领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命名为”工业缓冲区“( 2)分析工具叠加分析更新:利用工业图层对工业缓冲区进行更新 操作,得到“工业缓冲区2 ”。( 3)在“工业缓冲区2”图层属性表中添加字段“评价值”,类型为文本,并进行字段计算。value=0If

8、离工业区距离 =100 or 离工业区距离=0 Thenvalue=1elseif 离工业区距离 =200 Thenvalue=2elseif 离工业区距离 =1000 Thenvalue=3elseif 离工业区距离 =5000 Thenvalue=4end if3.森林环境评价森林环境评价标准评价因子分类分级森林环境距离林区0-500 米或在林区内5距离林区500-1000 米4距离林区1000 米以上3( 3)分析工具领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命名为”森林缓冲区“( 4)分析工具叠加分析更新:利用工业图层对工业缓冲区进行更新 操作,得到“森林缓冲区2 ”。( 3)在“森林缓冲区 2”图层属性表

9、中添加字段“评价值” ,类型为文本,并进行字段计算。value=0If 离森林距离 =500 or 离森林距离 =0 Thenvalue=5elseif 离森林距离 =1000 Thenvalue=4elseif 离森林距离 =5000 Thenvalue=3end if( 4)将图层进行矢量转栅格操作: 转换工具面转栅格, 选择输入要素 “森林缓冲区 2” 选择“评价值”,命名为“森林评价” ,像元改为 10;打开研究范围图层,在面转栅格框中打开环境处理范围图层研究范围。城市氛围评价城市氛围评价是根据距离镇村的远近加以确定的:评价因子分类分级城市氛围距离镇建成区0-250 米或镇5建成区范围

10、内距离镇建成区250-500 米或4村庄范围内距离镇建成区500-1000 米或3距离村庄 0-250 米距离镇建成区1000-2000米2或距离村庄 250-500 米距离镇建成区2000-5000米1或距离村庄 500-5000 米( 1)在居民点属性表中选中“城镇”一栏,进行镇的多环缓冲区操作,并进行更新。( 2)在居民点属性表中选中“村庄”一栏,进行村的多环缓冲区操作,并进行更新。( 3)将更新后的镇缓冲区 2 和村缓冲区 2 进行联合操作,命名为“城市氛围评价”并对此经行裁剪。输入要素“氛围评价” ,裁剪要素“研究范围” 。在属性表中添加“评价值”字段。value=0if 离镇距离

11、=250 or 离镇距离 =0 Thenvalue=5elseif 离镇距离 =500 or 离村距离 =0 Thenvalue=4elseif 离镇距离 =1000 or 离村距离 =2500 Thenvalue=3elseif 离镇距离 =2000 or 离村距离 =500 Thenvalue=2elseif 离镇距离 =5000 or 离村距离 =5000 Thenvalue=1end if地形适宜性评价1.地形高程评价高程数据是栅格数据,反映的是区域的地形高程的分布情况。地形高程的评价标准评价因子分类分级高程在 200-220 米5高程在 220-240 米4地形因子高程在 240-260 米3高程在 260-300 米2高程在 300 米以上1对“高程”数据进行重分类操作: Spatial Analyst 工具重分类重分类,命名为“高程评价”。2.地形坡度的评价地形坡度的评价标准评价因子分类分级地形坡度0-7 57-15 415-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