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1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2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3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4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主 :史燕群 益平一、 元 体分析和教学思路本 元的 文都 重描摹自然 光, 了自然山水的秀美和神奇,展 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里有交响 一般的鼎湖山泉水声,有冲破重重障碍 然前行的林中小溪,有 滴翠的黄山, 有如画似 的桂林山水,只要你 着迷人的微笑、思索的双眼、 的心情去 ,去依偎,去感悟,你就会 大自然是如此奇妙,我 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眯上双眼,以 柔的声 ,开始我 的 旅程吧。本 元的 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具有文笔 美,感情丰富的特点。学 些 文, 引 学生“吟哦 而后得之”。 地 , 出自然的韵味;用心地 , 出自然

2、的真 ;品味 , 出作者表达的自然景色之美。两年的初中学 ,学生已 了相当数量的散文,具 了一定的散文知 和 技巧。在教学 程中, 持以学生的自主学 主,在教 的指 下 行合作探究活 。文字是情感和思想的 晶。本 元的 文,内容都涉及人和自然的交往,在智慧的目光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和 的、 密的,人依 自然,收 于自然,自当理解、保 自然。我 学 ,一方面 取作者的 些思想信息,另一方面 要 合自己的 ,学会思考,学会用自己的 言来呈 思考的成果。“ 合学 和探究”有 元内 合,也有 内外 合;有的是思考型,有的是 型,活 方式和需要的 各不相同。写作与 教学,关 在于把握和运用写景文章整体

3、构思的方式,收集、整理、运用材料,以及写景角度的 和 。二、 元教学目 1能指出 文所描 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 些自然景物 人的启迪。2整体把握 文的文脉,学 作者 各种感 器官 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3知 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 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 角度表 景物的方法。4通 吟哦 ,品味作者笔下 活、灵 的文字, 感受作者在字里行 所涌 的 大自然的激情。5通 元 合学 与探究,文笔精 的 , 内容的了解,养成比 、 分析、 、拓 、迁移等思考性的 、提高自身的 能力。6学会在作者生 的描 中 找生活的美,学会用自己的 言表达生活的美。三、 安排鼎湖山听泉【

4、2 】林中小溪【1 】 滴翠 黄山【1 】画山 水【1 】 合学 与探究【1 】 欣 文笔精 (六) 【1 】第一单元1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专题 ?气象物候【3 】第一单元2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一、鼎湖山听泉【学习目标】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2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3品味生活,品味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教学重点难点】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次备课【多媒体课件响起“泉水流动 ”的声音的

5、同时,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幅鼎湖山教学生成风景图片。】导入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往今来,无数的有识之士在饱览了自然风光之后,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感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鼎湖山听泉 ,一起随着作者用心聆听清脆悦耳、鲜活动听的声音。二、预习检查1. 作者简介谢大光,当代散文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理事。他的散文创作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数量上并不引人注目,但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2. 介绍鼎湖山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铸过鼎, 遂改为今名。 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 现分为天溪、 云溪、天湖三个景区。【以上内容可用

6、幻灯展示,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3. 字词检查肇庆 zho泠泠淙淙 l ngcng迸跳 bng一脉 mi揽 l n偎 wi童稚 zh了无杂尘 li o怅惘 chngwng嬉戏 x古刹 ch翩飞 pi n一泓 hng楹联 yng盎然ng迥然相异 ji ng菩提树 p 释迦牟尼mu汩汩 g 污垢 gu三、整体感知,理清行踪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而游记类散文一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1.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讨论。2. 学生黑板板书,其它同学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

7、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四、深入探究文章中心第一单元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是一篇游 , (教 板 ) 大家看看 目, 一下 。你 个 ,哪个字的字音 重一些? 学生初步 解和看法到底哪个字的字音 重一些,其 就是考 全文 哪个字在写,是“泉” 是“听”?答案就在文章中, 大家 着 文章, 合文章内容 自己的看法。 学生 文章, 圈点勾画, 独立思考 可根据学生思考情况适当采取同桌或四人小 交流 : 从 目上来看, “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一方面,“听”有一个 程:初 泉声,循声而去, 入山中,想 到山泉;但是,山泉 ,作者 想

8、起 女因而 上山泉,表 出山泉的活 ;及至亭前 山, 泉之声相 , 特有的 情感受,把 声和泉声化 老人和孩子,点出泉水活 流 的青春气息;到夜 ,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 鼎湖山之魂。另一方面,文章最后“山不在名,有泉 灵”,提示出泉水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 泉的手段。五、 后思考 文章, 合文章内容思考 :鼎湖山的泉美在哪里?至少找出三点,在 上圈点勾画做旁注,运用 的句式表达:鼎湖山的泉美,美在【板 】【教学反思】第一单元4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 一、美点 踪二次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 “鼎湖山的灵魂”,它教学生成到底好在哪里? 同学

9、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 文内容 。示例: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 的 , 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 的 皮女儿。 学生 言,教 适当点 二、 析精彩 句 自己最喜 的内容,有感情地 ,然后告 大家你 一部分的原因。 学生自主活 , 文内容。老 ,要 示例:( 1)我喜 一段:站在亭前望去, 眼确是一片 碧。 近高低, 木枝 藤 ,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 ,犹如大海的波浪,一 一 ,直向山 推 。 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 者鼎湖山 沐浴 雨, 又暗点泉水“ 育生机,滋 万木”之意。( 2)我喜 一句: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 中淌 的小溪。 ” 个比 句将草 中小溪

10、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 非常形象地表 出了 种声音 柔、悠 的特点,同 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 的 句:“明月松 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 同学 在 文中 找、品味, 每人都要用大大的 圈划出自己 用得好的字 ,用自己的朗 展 你的理解。 学生活 ,学生交流三、精 第八小 蒙蒙的 雨 人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可就是 特殊的 机 了作者特殊的机遇, 作者享受了一回听 盛宴,下面 我 随作者去听那寂静夜空下 美的泉音。到了晚上,山中万 俱寂,只有泉声一直 送到枕 。一路上听到的各种第一单元5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看第八小节,作者

11、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学生交流回答 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他运用的法宝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教师分析: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板书)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 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

12、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学生自由朗读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达给大家。明确: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 (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我即作者)揣摩作者的情感,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 老师可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结语: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

13、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第一单元6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板书设计】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教学反思】第一单元7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二、林中小溪【学习目标】1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林中小溪的特点,梳理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2能通过朗读和对语言的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

14、者由景而悟的人生信念。4通过对其他作品的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是,对无形的感受,需要通过有形的朗读或语言赏析表现出来。2学生能够通过参考书或与其它同学的交流,获得本文作者人生信念的认识,但是作者是如何由景悟理的过程,得通过老师的引导进一步明确,否则就只是简单的背主题了。3普里什文的散文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作为初三学生,应该尝试从一定的高度来评析课文,虽然很难,但可以从学习、借鉴他人的评论开始做起。【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次备课1 教师引导:交通的发达已使我们失

15、去了远方。车轮滚滚,机翼轰鸣,教学生成传说中的天涯海角只要数个小时便能抵达。但人们依然习惯于到远方去寻找风1. 文章写什么内容?景,去“回归自然” 。只是在万水千山踏遍的豪情里,有谁想到过,就在我们小溪流经树林的全程生活的大地上,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与自然之间,还有那么多生动有趣的事2. 小 溪 如 何 流 过 树情,有那么多优美的风景;又有多少人愿意将匆匆太匆匆的脚步停下来,做一林?个大地的阅读者,去倾听风声、鸟鸣和虫唧,去辨识树木的年轮,去寻觅鸽群3. 小溪形象分析的踪迹?在大地这本翻开的书页上,前苏联作家米?普里什文作为一名大地阅具有冲决一切障碍, 非读者的先行者,留下了他的足迹和一批珍

16、贵的自然文本。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2请同学结合预习进一步简单介绍作者。顽强精神。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作适当的强调: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4. 作者的情感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生活信念二、整体感知课文人生理想1作者说:“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顺着岸边往上游或者下游走一走吧。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轻声朗读课文,思考一下: 作者要带领我们去探访的是怎样的一条林中小溪?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把你的思考结果写下来。2学生轻声朗读,独立完成思考。3组织学生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 学生的回答可能存在几个层次: ( 1)只能说出小溪的水流量、水色、水

17、质等; ( 2)能结合小溪经流的环境,初步探讨小溪的奔流不息;( 3)能根据小溪经历的曲折探讨更深层次的“性格”“品质”等。无论学生个人的观点涉及哪个层次,教师都不做轻易的否定。 而学生应该可以在交流中意识到:作者写小溪,决不是就事论事。作者笔下的小溪是带上了很浓重的拟人色彩的。因此,可以尝试探讨它的“性格”问题。三、品味小溪形象,获得人生感悟(一)探讨小溪形象第一单元8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 教师指导:小溪前进的路线是曲折的,他流经坦途,也面临障碍。你能找出它前进的具体路线吗?2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关内容后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作板书,有意识地分出“障碍”和“坦途”。3 教师指导:面

18、对前进道路上的不同情况,小溪分别有怎样的表现?你能从这些表现中归纳它的性格形象吗?4 学生独立思考,圈点勾画写批注之后,小组交流,补充或修正自己的思考和语言表达。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交流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回答的针对性、语言表达的流畅和准确性进行评价。在交流基础上,教师板书总结。内容可围绕三方面: ( 1)小溪对障碍的看法( 2)对光明未来的信念( 3)对猥琐生活的批判。但是,具体的词汇不在板书上出现,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二)获得人生感悟1教师指导:作者对小溪前进的过程写的层次分明,在小溪遇到障碍 ( 第一次冲击 ) 遇到大的障碍 ( 第二次冲击 ) 冲刷倒百年云杉 ( 第三次冲击

19、 ) 分流、合流的过程中,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也在不断的深入。那么,你认为小溪冲破重重障碍奋勇前进的过程, 和我们的人生有没有相似之处呢?它对你又会有怎样的启迪呢?2 学生独立思考后写下,全班交流,教师也作为交流的参与者进入。交流结束,请同学写下交流所得。参考意见:( 1)溪流行进中不断出现的障碍,就像人们生命历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2)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集聚力量,要坚持到底,人们战胜困难同样要有毅力,同样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3)溪流行进中有分有合,但都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流向大洋, 人生奋斗也要有自己的终极追求; (4)小溪在与障碍持续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

20、,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 ( 5)溪流和周围的景物构成了美的境界,战斗的人生也同样是美丽的。交流结果的表达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表达能够越丰富越好。(三)朗读1 请同学根据对小溪和作者人生信念的认识,选择一个片段,尝试有感情的朗读。2 组织朗读交流。对朗读者的语音语气语调和感情表达的深刻性等作出评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一单元9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三、飞红滴翠记黄山【学 目 】1体会黄山雄奇壮 景色呈 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 自然美的能力。2能抓住景物特点,根据写作角度的 化,有序介 黄山的景色。4培养学生珍惜和保 人 的

21、生存 境的意 。【教学重点 点】教学重点:能抓住景物特点,根据写作角度的 化,有序介 黄山的景色。教学 点:体会黄山雄奇壮 景色呈 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 自然美的能力。【教学 程】一、 入新 ,板 二次 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 :“五岳 来不看山,黄山 来不看教学生成岳”。黄山自古就有天下秀的美誉。今天我 将随着柯 片 江自 中黄山部分所写的解 一起走 黄山,感受其鬼斧神工的自然 光。 :二、 ,自由朗 1.黄山美在哪里?1. 生字 ,自由 。2.黄山之美的成因。2. 一位同学 合注 介 作者情况。3.作者如何写黄山之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美?1.用 () 示出 文中所写景物及 写景角

22、度的 ,用“”划出能表 些景物特征的 句。峰(秀、奇、高、 )松(奇、古、姿 各异、生命力 )石(巧、怪、奇特)烟云( 盈 忽)日出(瑰 、壮 、 煌)温泉( 意舒适)2. 黄山如此美 ,根据黄山的景物及特点,以及写景角度我 一起来写一段解 ,用 的 句向 人 要介 一下黄山的美 。用 种句式:黄山的美,美在;黄山的美,美在例: 从高空看黄山,千峰 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 滴翠。黄山之美,美在奇峰: “天都 峰”高 入云, 峻万分;“ 花峰” 立群峰,含苞 放。黄山之美, 美在古松:“迎客松”破石而出, 抱八方来客; 傲雪凌霜, 昂首 穹。黄山之美,美在怪石: “猴子 海”阴 云海,晴眺太平

23、。黄山之美,美在云海: 翻絮涌; 盈柔美, 静中有 。 黄山之美, 美在日出: 瑰 煌, 令人神往。黄山之美,美在温泉:冷 适宜,温馨解乏。正是:今生不作黄山客,枉来世上走一遭。第一单元10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课文的阅读,神游了这座奇特的名山,充分领略了黄山人间仙境的深刻含义。那么, 黄山的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课文的有关章节中,作者作了专门的介绍,请同学们找出这些章节并认真阅读,从中归纳出形成黄山之美的独特的原因。交流:自然的鬼斧神工:日晒雨淋,水流侵蚀“雕刻” “装饰”气候变冷,冰川侵蚀造型奇特人类智慧的点化四、研读赏析1 品味赏析:描写最精彩的地方(结

24、合具体语句,可以从修辞的角度,也可以从词语的运用入手。 )例:破石而出,寿逾千年,一根长枝低垂伸展,仿佛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远方来客,招手致意。这段文字把黄山松描写得神形兼备, “殷勤”,“招手致意”拟人手法运用得很贴切。使人看后对千年老松顿生亲切之感。寥寥数语把黄山松的形态、气质全都展示了出来,令人顿生敬佩之情,好一个黄山松!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全班进行交流。2自由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某一景观,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教师进行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进行朗读。3 影片最后说,黄山上还有许多没有名字的稀奇古怪的石头,等着你去命名呢。请为黄山的怪石写一段解说词。出示黄山怪石,学生写解说

25、词。全班交流。五、拓展作为一篇电视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 同学们在阅读中是否感觉到它和一般的游记散文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不同: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六、课后学习1摘出自己喜爱的片段来,吟哦讽诵。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山列入受世界保护的人类自然遗产,你能用精炼的语言为黄山这座自然文化遗产写一段颁奖词吗?【板书设计】第一单元11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2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四、画山绣水【学 目 】1能用精 的 言概括桂

26、林山水的特点。2能 出 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3能 出作者在文中抒 的情感。【 前准 】1学生 文,熟悉 文内容,并 工具 解决生字 。2理清文章 构。3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 料,更全面地了解桂林山水。【教学 程】第一 一、 入新 二次 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 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 光中。可教学生成有人却 ,那些 光并不怎 ,有一 的 景更美,它有“甲天下”之称。同学 知道那个地方在哪 ?(学生回答)今天我 就随着 代著名散文家 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1. 学生交流自己 作者的 了解。老 可以做 充:作者 朔 (1913-1968) ,我国 代著名作家,原名 毓晋,山 蓬莱人。曾担任

27、 新 社特派 者,到 抗美援朝前 ,写 不少通 、中短篇小 , 并著有 篇小 三千里江山 ,代表作 有 雪浪花、 花雨、海市、茶花 等,均收在 朔散文 里,1968 年, 朔被 “四人帮”迫害致死。2. 揭示文 , 一 你 文 的理解。在教 的引 下展开思考并大胆 言。 学生回答明确: 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画出来和 出来的山和水。 是用了互文,“画”和“ ”都是形容山水的美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 的方式自 文, 用一句 文中描 的桂林山水 你留下了怎 的印象。自由朗 文,圈点勾画,交流 价。明确:清奇峭拔;凝 着 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想象。三、研 析1. 如 如画的美 山水,真 人流

28、 忘返呀。如果 你用画笔和 来摹画 桂林的山水,那么,你会 怎 的山,画怎 的水呢? 合文中描写山水的文句 一 。 (找句 析朗 )学生再次 文,圈点勾画,作批注。交流 价。明确:画水的 :瞧瞧那漓水,碧 碧 的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运用叠 和比 )画水的静清:假使你的眼福好,使人恍惚沉浸在最恬静的梦境里去。画水的 : 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那 便被吐 竹 里去第一单元1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了。( 作 ) 山的奇:再瞧瞧那沿江 聚的怪石奇峰各种各 神奇的物件。 山的巧:两岸都是 崖峭壁到 列着精美无比的石 雕刻。2. 比比看 得好指名朗 文中写水的句子和写山的句子。 生交流 价

29、, 然后全班朗 用心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妙神奇。四、 后作 熟 文,背 美 段【板 】【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4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一、复述故事二次备课导入: 作者不仅引领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而且还介绍了许多教学生成关于桂林山水的故事。快速浏览课文, 说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其中的某一个故事。老师出示“父子岩” 、“寡妇桥”、“望夫石”等相关图片,组织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对着图片复述传说故事。二、问题探讨1. 听了这些故事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思考交流明确:有些凄惨 , 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 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

30、自我 , 乐于助人的品质 , 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2. 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学生思考交流明确: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 , 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 . 使文章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三、拓展思维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呢?如果需要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你准备如何去使用这些材料呢?四、布置作业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5

31、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简案)【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掌握阅读这类散文的一般方法。2. 加强诵读,在吟哦讽诵中深化对文章的体会和感悟。3.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尝试写作。【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强诵读,在吟哦讽诵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并掌握阅读这类散文的一般方法。难点:学生的综合品悟能力是有限的, 通过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间的比较阅读,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教学过程】简案一、回顾二次备课回顾本单元学习过的文章。教学生成二、综合通过刚才的回顾,我们又一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学们,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感悟,说一说我们阅读

32、的这四篇文章共同的特点有哪些?(提示:可以从内容、写法等角度入手)三、思考四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文章?说一说你为什么对这一篇文章情有独钟呢?(结合书上问题,重点解析问题三、四)四、写作第五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6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专题学习目标】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2. 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3. 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4. 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5.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精心观

33、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别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的内容。6. 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看云识天气【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2理清文章的思路。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次备课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教学

34、生成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二、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思考: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 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第一单元17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

35、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云简表云名云的形状特点位置天气情况卷云像羽毛、像绫纱最高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卷积云像鳞波很高一般不会带来雨雪积云像棉花团2000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高积云像羊群2000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卷层云像白色绸幕高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高层云像毛玻璃低它预示着将要下雨雪雨层云布满天空更低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开始下降积雨云形成高大云山2000米左右马上就会下暴雨云的光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周围月晕午时风华环由小变大,华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转 晴 ; 由 大 变

36、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彩色圆弧东 虹 轰 隆 西 虹上雨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三、品读感悟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 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1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 1)运用贴切的比喻:“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37、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第一单元18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写卷云聚集成卷 云 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 幕”作比 。( 2)运用 人的手法:写卷 云 成高 云 ,用“ 的卷 云得改名 姓, 叫它高 云了” ;写高 云 成雨 云 ,用“太阳和月亮都 藏了起来”。2 文第1 自然段,体会 明 言的生 特点,并仿照 文造句。示例:天上的云像峰 ,像河流,像雄 ,像奔 小 :本文介 了种 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 但文章 次清晰, 很有条理,关 在于作者 取了合理的 明 序。先 什么,后 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 一篇科普 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 形象, 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

38、。除此外,更重要的是 于自然 象的 心 察。其 ,只要我 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 察,一 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四、拓展延伸 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 把 果写下来。【板 】【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9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学 目 】1学 生 地有条理地 明事物;2了解物候知 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 上的重要意 ,激 察大自然的 趣。【 前准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 ,有关云的成 、 、文章片断等,解决 文中的生字 。 看每日的天气 , 累与天气 相关的 句与 ,将它 整理到家庭作 本上。【教学 程】一、新 入二次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

39、句教学生成 清 安回望 成堆,山 千 次第开。一 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首 歌以唐明皇和 妃的故事 背景。唐明皇 妃 有加,杨 妃要什么,唐明皇就 她什么, 不,身在京城 安的 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 的荔枝。当然, 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 ,我 无从考究。只是有人有疑 :当 什么不能在 安种几棵荔枝 呢?是啊, 安 什么不能种荔枝 呢?今天,我 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 的大自然的 言。(板 )二、整体感知 文,梳理 构。第一部分( 1 3):介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 4 5):物候 的重要性。第三部分( 6 10): 明决定物候 象来 的

40、因素。第四部分( 11 12):研究物候学的意 。穿插 解1. 物候和物候学的含 重点句:“ 些自然 象,我国古代的 人民称之 物候。 ” “ 些”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四季 化;指的是“花香 ,草 ”的大自然 言。“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 来研究 生 ,已 展 一 科学,就是物候学。”2. 物候 有着重要性重点句:“物候 于 的重要性就在 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 里”是指上文内容, “下面”是引起下文。3. 决定物候 象来 的因素学生 容易把握的部分:第一单元20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决定气候的因素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找总括句:

41、根据经验, 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提问式语句: 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这样条理就很清楚。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运用刚才介绍的方法画出重点句或关键词,概括回答。)

42、4. 研究物候学有重要意义重点句:“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此外”指除农业之外的范畴,即其他方面的意义。教师总结:刚才同学通过圈点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内容。作者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精析语言,合作探究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 文章的谋篇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语言也非常独特。要说特别, 先说一般: 一般情况下, 说明文的语言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对,准确!(如果不知,可找几个例句引导)(一)语言的准确性(以 6 10 段为例)1.

43、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 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这里“大约” “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2. 探究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 天。(精确)、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模糊)第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 而是 10 天很精确。第句中“春天”“沿海”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 留有余地。第一单元21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 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