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复习重点资料_第1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复习重点资料_第2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复习重点资料_第3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复习重点资料_第4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复习重点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概论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 大气与大气污染 .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大气污染的影响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大气污染物综合防治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 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P22 错 误!未定义书签。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P23.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错 误!未定义书签。四、大气污染物排放准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空气污染指数及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 燃烧与大气污染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燃料的性质

2、错 误!未定义书签。一、煤 错 误!未定义书签。二、石油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天然气 错 误!未定义书签。四、非常规燃料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燃料燃烧过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 污染气象学基础知识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 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大气的热力过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大气的运动和风 .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

3、二节 高斯扩散模式 .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 烟气抬升高度计算 . 错 误 !未定义书签。二 扩散参数的确定 . 错 误 !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特殊条件下的扩散模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 封闭型扩散模式 . 错 误!未定义书签。二 烟熏型扩散模式 .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 城市山区的扩散模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节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模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节 烟囱高度的设计 P117P120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 烟囱高度的计算 . 错 误 ! 未定义书签。二 烟囱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八节 厂址的

4、选择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颗粒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 错 误!未定义书签。一 颗粒粒径 错 误!未定义书签。二 粒径分布 错 误 !未定义书签。三 平均粒径 错 误!未定义书签。四 粒径分布函数 .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粉尘的物理性质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净化装置的性能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 净化装置技术性能的表示方法 . 错 误!未定义书签。二 净化效率的表示方法 .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颗粒捕集的理论基础 .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 除尘装置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 机械除尘器 错 误!未定义书

5、签。第二节 电除尘器 错 误!未定义书签。一 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 错 误!未定义书签。二 电晕放电 错 误 !未定义书签。三 粒子荷电 错 误 ! 未定义书签。四 荷电粒子的运动和捕集 . 错 误!未定义书签。五 被捕集粉尘的清除 . 错 误!未定义书签。六 电除尘器的结构 .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袋式除尘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湿式除尘器 错 误!未定义书签。一 概述 错 误 !未定义书签。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 吸收净化气态污染物 .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 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 错

6、 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硫循环及硫排放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燃烧前燃料脱硫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流化床燃烧脱硫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脱硫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 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三章 净化系统的设计 错 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 概论第一节 大气与大气污染1. 大气:是指环绕地球全部空气的总和。 环境空气:是指人类、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暴露于其中的室外空气。2. 大气的组成:干燥洁净空气、水蒸气、各种杂质。3. 大气污染:国际标准组织定义(ISO)定义:大气污染通常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 些物质进入大

7、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 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4.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 大气污染按范围来分:( 1)局部地区污染; ( 2)地区性污染;( 3)广域污染;( 4)全球性污染。5. 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温室效应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一氧化氮、臭氧、氟氯烃、水蒸气等,可 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的的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 高的现象。臭氧层破坏: 氟氯烃、 NOx 等物质向大气排放量的逐渐增多,是导致臭氧层破换的主要原因。酸雨:在清洁的空气中被 CO饱和的

8、雨水pH为,故将pH小于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 (如雾、 露、霜)称为酸雨。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1、大气污染物 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2、大气污染物分类 :(按其存在状态) 气溶胶状污染物 和气态状污染物 。1) 在大气污染中,气溶胶粒子系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固液混合粒子。 从大气污染控制的角度,按照气溶胶粒子的来源和物理性质,可将其分为如下:(1)粉尘: 系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小固体颗粒, 受重力作用发生沉降, 但在一段时间内能保 持悬浮状态。(2)烟: 一般系指由冶金过程形成的固体颗粒的气溶胶。(3)飞灰:

9、系指随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排出的分散的较细的灰分。(4)黑烟: 一般系指由燃料燃烧产生的能见气溶胶。(5)霾(或灰霾):是大气中悬浮的大量微小尘粒使空气浑浊,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6)雾: 气体中液滴悬浮物的总称。在气象中,系指造成能见度小于1km的小水滴悬浮体。在工程中,一般指小液体粒子的悬浮体,它可能是由于液体蒸汽的凝结、液体的雾化 及化学反应等过程形成的,如水雾、酸雾、碱雾、油污等。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100um的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PMo):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10卩m的颗粒物。2) 气态状污染物: 含硫化合物 含

10、氮化合物 碳的氧化物 有机化合物 卤素化合物还可分为: 一次污染物 和 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 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二次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 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硫酸烟雾: 是大气中的 SO2 等硫氧化物, 在有水雾、 含有重金属的悬浮颗粒物或氮氧化物存在时, 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光化学烟雾: 是在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氧化剂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 学反应而生成的蓝色烟雾(有时带些紫色或黄褐色) 。其主要成分有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 (PAN

11、)、 酮类及醛类等。3. 大气污染源自然污染源 :点源、面源; (按污染源空间分布分)人为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 (按照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不同) 根据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分类统计分析,大气污染源可概括为三大方面:燃料燃烧、工业生产和交通 运输。前两类统称固定源,后者为流动源。第三节大气污染的影响1、大气污染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途径:(1) 表面接触;(2) 食入含有大气污染物的食物和水;(3) 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最重要)3、 主要污染物的影响(1)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颗粒物、硫氧化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光化学氧化剂、有机化合 物(2) 对植物的伤害(3) 对

12、器物和材料的影响(4) 对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第四节 大气污染物综合防治1. 大气污染物综合防治的含义 大气污染物综合防治的基本点是防与治的综合。实质上是为了达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控制指标,对多种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 理性、区域适应性和实施可能性等进行最优化的选择和评价,从而得出最优的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 措施。2. 大气污染物综合防治措施(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因素很多,因此,为了控制城市和工业区的大气污染,必须在进行区域性经济 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做好全面环境规划,采取区域性综合防治措施。(2)严格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的概念一般有两种范畴: 一种是狭义的

13、环境管理,即对环境污染源和污染物的管理,通过对污染物的排放、传输承受三个环 节的调控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另一种是广义的环境管理,即从环境经济、环境资源、环境生态的平衡管理,通过经济发展的全面 规划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保护生态和改善环境的目的。(3)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实施清洁生产;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 建立综合性工业基地,开展综合利用,使各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原材料和废弃物,减少污染物的排 放总量; 对 SO2 实施重量控制。(4)控制污染的经济政策 保证必要的环境保护投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 实行“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原则”(5)控制污染的产业政策鼓励类限制类 淘汰类(

14、 6)绿化造林 绿化造林是区域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造林不仅能美化化境,调节空气温湿度 或城市小气候,保持水土,防治风沙,而且在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有害气体、颗粒物、杀菌) 和降低噪声方面皆会起到显著作用。( 7)安装废气净化装置 安装废气净化装置,是控制环境空气质量的基础,也是实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项综合防治措施的前 提。第五节 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是执行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及防治大 气污染的依据和手段。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P22分类按用途:(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污染源)(3

15、)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4)警报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车间按使用范围:国家标准(2)地方标准(3)行业标准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 必环境空气环境质量分类一级标准:为了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性影响的空气质 量要求。二级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时间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 空气质量要求。三级标准:为了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性、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正常生产的 空气质量要求。该标准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分区分为三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

16、、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一类执行一级标准,以此类推。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是指工人在该浓度下长期进行生产劳动,不致引起急 性和慢性职业性危害的数值,在具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中均不应超过。四、大气污染物排放准则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任何1小时浓度平均值)和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任何1小时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两项超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P2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按照综合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的原则,仍继续执行行业性标准(优先使用行业标准)。P25五、空气污染指

17、数及报告1.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API)的项目定为:可吸入颗粒物( PM10、二氧化硫(SQ)、二氧 化氮(NO)、一氧化碳(CO和臭氧(Q)。P252. 污染指数的计算结果只保留整数,小数点后的数值全部进位。P27(例:污染指数的计算结果为,则API值为101【进位】、3. 各种污染物的 污染分指数 都计算出以后,取 最大者为该区域或城市的 空气污染指数API,则该种污染物即为该区域或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API1。P41a,即-6.空燃比(AF):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质量,它可由燃烧方程直接求得。P42 (空燃比为无量纲)7.燃烧产生的污染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氧化物Sox、

18、氮的氧化物、烟、飞灰、金属及其氧化物、金属盐类、醛、酮和稠环碳氢化物等。8. 发热量:单位燃料完全燃烧时发生的热量变化,即在反应物开始状态和反应产物终了状态相同的情况下(通常为298K和1atm)的热量变化,称为燃料的发热量,单位是kJ/kg (固体、液体燃料)或kJ/m3 (气体燃料)。燃料的发热量有: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P44高位发热量:包括燃料燃烧生成物中水蒸气的汽化潜热。低位发热量:是指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气任以气态存在时,完全燃烧过程所释放的热量。一般燃烧设备的排烟温度远远超高水蒸气的凝结温度,因此大都按低位发热量计算燃烧的发热量。9. 燃料设备的热损失:(1)排烟热损失(2)不完全燃

19、烧热损失(3)炉体散热损失第三节: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1. 理论烟气体积:在理论空气量下,燃料完全燃烧所生成的烟气体积称为理论烟气体积,以表示。烟气成分主要是 C02 SO2 N2和水蒸气。P46理论烟气体积: 等于干烟气体积 和水蒸气体积 之和。P46干烟气:除水蒸气以外的成分称为干烟气;湿烟气:包括水蒸气在内的烟气。Vfg 0=V 干烟气+V水蒸气V理论水蒸气=V燃料中氢燃烧后的水蒸气 +V燃料中水+V理论空气量带入的实际烟气体积Vfg = Vfg0 + (a-1)V a02. 烟气体积和密度的校正燃烧产生的烟气其 T、P总高于标态(273K、1atm)故需换算成标态。大多数烟气可视

20、为理想气 体,故可应用理想气体方程。设观测状态下(Ts、Ps下):烟气的体积为 Vs,密度为p s。标态下(TNPN下):烟气的体积为VN密度为1 p标态下体积为:Ps VSTnVnVSPnTs标态下密度为:PNTs3.过剩空气较正NS PTN因为实际燃烧过程是有过剩空气的,所以燃烧过程中的实际烟气体积应为理论烟气体积与过剩空气量之和。标况下烟气量计算式:0Vfg Vfg Va(1)4. 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例题、习题)P47第四节 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燃料中硫的氧化机理:燃料中的硫在燃烧过程中与氧反应,主要产物是SQ和SO,但SO的浓度相当低,即使在贫燃料状态下,生成的 SO也只占SQ生成

21、量的百分之几。在富燃料状态下,除SO外,还有一些其它 S的氧化物,如SO及其二聚物(SO 2,还有少量一氧化二硫 SO。这些产物化学反应能力强,所以仅在 各种氧化反应中以中间体形式出现。故一般主要生成 SO,计算时可忽略SO。第三章污染气象学基础知识第一节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1. 大气结构(1)对流层(Hf TJ )大气最接近地面的一层,平均厚度12km(赤道1618km,两极地区为79km)。大气总质量的90%集中在这一层。平流层距地面5060km,从对流层顶到 3545km左右气温不随高度而变化,35km以上Hf Tf, 15 35km集中大部分臭氧,形成臭氧层。中间层距地面8085km,

22、由于没有臭氧吸收紫外线,故( Hf Tj )暖层(热成层、电离层)(Hf Tf )散逸层(Hf Tf )2. 主要气象要素气象要素(因子):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量,称为。气象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气湿、风向、风速、云况、能见度、等。(1)气温:表示大气温度高低的物理量。通常指距地面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2)气压:指大气压力。(3)气湿: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4)风向和风速:气象上把水平方向的空气运动称为风,垂直方向的空气运动称为升降气流。风速:指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运动的距离,单位m/s或km/s表示。通常气象台站所测定的风向、风速,都是指一定的时间内(如 2min或1

23、0min)的平均值。风力分为13个等级,用F表示,风速用u表示u 3.02、F位温:一干空气块绝热升降到标准大气压()处所具有的温度。 温度层结类型(1)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Z/ t ),正常分布,或递减层结,一般情况是这种规律。(2)温度梯度等于或近似于 1C/100m,称中性层结。(3)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Z/ t / ),称为逆温层结。(4)温度不随高度变化,称为 等温层结。 大气稳定度的概念大气稳定度: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的稳定程度,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如果一空气块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外力的作用,产生了上升或者下降的运动,当外力消除后,可能发 生三种情况: 气块逐渐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

24、的趋势,此时大气是稳定的。 气块仍然加速上升或下降,此时大气是不稳定的。(5)云况:云是漂浮在空中的水汽凝结物云高:云底距地面的高度。云量:云遮蔽天空的成数。我国将天空分为十份,云遮蔽了几份,云量就是几,碧空无云,云 量为零,阴天云量为十。国外分八份国外云量与我国云量间的关系,国外云量X=我国云量。总云量:指所有云遮蔽天空的成数,不论云的层次和高度。(6)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黑色、 大小适度)的最大水平距离,单位: m Km 能见度表示大气清洁、透明的程度。第二节大气的热力过程1.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绝热直减率):干气块(包括未饱和的湿

25、空气)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称为干空气温度绝热垂直递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以丫 d表示。 气块停留在外力消失时所处的位置,或者做等速运动,这时大气是中性的。5、逆温:具有逆温层的大气层是强稳定的大气层。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逆温的最危险状况是逆温层正好处于烟囱排放口。根据形成逆温的过程可分为: 辐射逆温:由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风速不大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冷却很快,较高的气层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即辐射逆温; 下沉逆温:由空气下沉受到压缩增温而形成的逆温称

26、为下沉逆温。假定某一高度有一气层,当它下沉时,由于低空气压增大及气层向水平发向辐散,厚度减小。这样,气层顶部比气层底部增温多,从而形成逆温; 平流逆温:由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形成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由于低层空气受地面影响大,降温多,上层空气降温少所形成的; 湍流逆温:由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形成的逆温称为湍流逆温; 锋面逆温:在对流层中的冷空气团与暖空气团相遇时,暖空气因其密度小就会爬升到冷空气团上面去,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称为封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温差很大时,即可出现锋面逆温。6、五种典型烟流和大气稳定度(1)波浪型:r o, r rd很不稳定(2)锥型:r o, r rd中性或稳疋(3

27、)扇型:r v o, r v rd稳定(4)爬升型(屋脊型):大气处于向逆温过渡。在排出口上方:r o, r rd 不稳定;在排出下方;r v o, r v rd,大气处于稳定状态。(5)漫烟型(熏烟型):大气逆温向不稳定过渡时,排出口上方:r v o, r v rd,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第三节大气的运动和风1. 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重力、地心偏转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2. 边界层的风和湍流对大气污染的影响风、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稀释扩散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 扩散速度越快,污染物浓度越低。3. 风速廓线模式:平均风速随高度变化曲线。(1) 对数律

28、中性层结时近地层的风速廓线,可用对数律模式描述:u l n 三 k Zo式中:U高度z处的平均风速,m/s ;u 摩擦速度,m/s ;K -卡门常数,常取;Zo- 地面粗造度,m;(2) 指数律P83非中性层结时的风速廓线,可用指数律模式描述:m_ ZU UiZi式中:u1 已知高度Z1处的平均风速,m/s;m 稳定度参数。4. 地方性风场(1) 海陆风:由于陆地和海洋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在白天,由于太阳辐射,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在海陆天气之间产生了温度差、气压差,使 低空大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高空大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反海风,它们同陆地上 的上升气流和海洋上的下降气流一起形成了海陆风

29、局地环流。在夜晚,由于有效辐射发生变化,陆地比海洋降温快,在海陆之间产生了与白天相反的温 度差、气压差,使低空大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高空大气从海洋流向陆地,形成反陆 风,它们同陆地上的下降气流和海洋上的上升气流一起形成了海陆风局地环流。(2) 山谷风:山风和谷风的总称。在白天,太阳线照射到山坡上,使山坡上大气比谷地上大气同高度的的大气温度高,形成由谷地吹响向山坡的风,称为谷风。在夜间,山坡和山顶比谷地冷却的快,使山坡和山顶的冷 空气顺山坡下滑到谷地,形成山风。(3) 城市热岛环流:由于城市温度经常比乡村高(特别是夜间),气压比乡村低,所以形成一种从周围农村吹向城市的特殊局地风,成为城市

30、热岛环流或城市风。产生城乡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a) 城市人口密集、工业集中,使得能耗水平高;b) 城市覆盖物(如建筑、水泥路面等)热容大,白天吸收太阳辐射热,夜间放 热缓慢使低层空气冷却变缓;c) 城市上空笼罩着一层烟雾和二氧化碳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弱。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第一节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1. 湍流:大气无规则运动。 热力湍流:主要由垂直方向上温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强度取决于大气稳定度。 机械湍流:主要由垂直方向上风速分布不均及地面粗糙度起的,强度取决于风速梯度度和地面粗糙度。实际是上述两种湍流的叠加。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其他一切气象因素都是通

31、过 风和湍流的作用来影响扩散稀释的。2. 湍流扩散理论:梯度输送理论湍流统计理论相似理论第二节高斯扩散模式1. 高斯模式的有关假定:(1) 污染物在y、z轴上分布符合高斯分布(正态分布);(2)在扩散的整个空间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3)源强是连续的、均匀的;(4)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2. 在无界情况下的扩散(不存在地面)3.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详见书)第三节污染物浓度的估算烟气抬升高度计算有效源咼烟囱的有效高度 H (烟轴高度,它由烟囱几何高度Hs和烟流(最大)抬升高度 AH组成,即H=Hs+X H),要得到H,只要求出 AH即可。 H:烟囱顶层距烟轴的距离,随x而变化的。

32、1. 霍兰德(Holla nd )公式:VsD1.5丄 1.5VsD 9.6 10 3Qh u式中:vs-烟囱出口处流速,m/s;D烟囱出口内径,m;U 烟囱出口处的平均风速,m/s;Ts-烟囱出口处的烟流温度,K;Ta-环境大气温度,K;Q -烟气的热释放率,kW2. 布里格斯(Briggs )公式:扩散参数的确定扩散曲线法2. 我国国家的标准规定的方法第四节 特殊条件下的扩散模式一封闭型扩散模式二烟熏型扩散模式第五节 城市山区的扩散模式第六节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模式第七节烟囱高度的设计P117R20烟囱高度的计算既要满足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要求,又要考虑节省投资。1. 按地面最大浓度的计算方法

33、2. 按地面绝对最大浓度的计算方法3. 按一定保证率的计算法值法烟囱设计中的几个问题1. 对于设计的高烟囱(大于200m),若所在地区上部逆温出现频率较高时,则应按有上部逆温的扩 散模式校核地面污染物浓度。2. 烟气抬升公式的选择也是烟囱设计的重要环节。3. 关于气象参数的取值有两种方法。4. 烟囱高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具体要求P119第八节厂址的选择1. 背景浓度2. 风向、风速3. 温度层结4. 地形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一节:颗粒的粒径及粒径分布一 颗粒粒径几种常用的粒径表示方法 :Pl27-128(1)用显微镜法观测颗粒时,采用如下几种粒径: 定向直径(菲雷特直径):颗粒在投影图

34、中同一方向上的最大投影长度。 定向面积等分直径(马丁直径):颗粒在投影图中按同一方向将颗粒投影面积二等分的线段长度。 投影面积直径(黑乌德直径):与颗粒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同一颗粒的dF d AdM。(2)用筛分法测定时,可得到筛分直径(3)有光散射法测定时,可得到等体积直径比(4)用沉降法测定时,一般采用如下两种定义: 斯托克斯直径为在同一流体中与颗粒的密度相同和沉降速度相等的圆球直径。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_ :为在空气中与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 耳一 1.打心的圆球的直径。(例: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是用哪种方法测定的-沉降法)粒径分布i.个数分布:以粒子的个数所占的比例来表示

35、;(1)个数频率:为第i间隔的颗粒个数ni与颗粒总个数之比(或百分比),即: fi丿(2)ni个数筛下累积频率:为小于第i间隔上限粒径的所有颗粒个数与颗粒总个数之比。in ii oinn ii0或Fi(3) 函数个数频率密度:称为个数频率密度,即单位粒径间隔(1um)时的频率。p(d p) dF/ddp平均粒径(1)长度平均(或算术平均)dLmdpifidpigi/dpi23 gi /d pi(2)表面积平均粒径ds nidpi 1/2nfidpi21/2gi /d pi 1/2 gi /d pi(3)体积平均粒径nid pi 3 1/ 3dv fidpi31/311/3gi /d pi(4)

36、表面积-体积平均粒径 dpi3ndpi2dsvfidfidpi21gi /dpi(5)几何平均粒径(did2d3n33dgdg(d1n1d2n2d1/Ndn)nn 1/ndn )四粒径分布函数第二节:粉尘的物理性质粉尘的物理性质(密度、安息角、滑动角、比表面积、含水率、润湿性、荷电性和导电性、粘 附性、自然性和爆炸性)1. 真密度:若所指的粉尘体积不包括粉尘颗粒之间和颗粒内部体积,而是粉尘自身所占的真实体积,则以此真实体积求得的密度称为粉尘的真密度,并以二表示。2. 堆积密度:呈堆积状态存在的粉尘(即粉体),它的堆积体积包括颗粒之间和颗粒内部的空隙体积,以此堆积体积求得的密度称为粉尘的堆积密度

37、,并以:表示。Pl433. 空隙率:粉尘颗粒之间和颗粒内部的空隙的体积与堆积体积之比,称之为空隙率。b (1) p4. 粉尘的安息角和滑动角安息角:粉尘从漏斗连续落到水平面上,自然堆积成一个圆锥体,圆锥体母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粉尘的安息角,也称动安息角或堆积角等,一般为3555。Pi44滑动角:系指自然堆放在光滑平板上的粉尘,随平板做倾斜运动时,粉尘开始发生滑动时的平板倾斜角,也称静安息角,一般为4055 。Pi44影响粉尘安息角和滑动角的因素主要有:粉尘粒径、粉尘含水率、颗粒形状、颗粒表面光滑度及粉尘粘性等。5.比表面积:单位体积(或质量)粉尘所具有的表面积。SS6SmpVp. dsv6.

38、含水率:粉尘中所含水分的质量与粉尘总质量(包括干粉与水分)之比。Pi 46 (粉尘的润7. 粉尘的润湿性:粉尘颗粒与液体接触后能否相互附着或附着难易程度的性质。湿性是选用湿式除尘器的主要依据。)润湿速度:用液体对试管中粉尘的润湿速度来表示8.V20粉尘的荷电性和导电性L2020(1)荷电性:粉尘粒子能捕获电离辐射、咼压放电或咼温产生的离子或电子而荷电,亦能在相互碰 撞或与壁面碰撞过程中荷电。(2) 导电性:粉尘的导电性用比电阻来表示,单位:Vd j式中:V通过粉尘层的电压, V;J:通过粉尘层的电流密度,A/cm2;:粉尘层的厚度,cm。9. 粉尘的粘附性粉尘颗粒附着在固体表面上,或都颗粒彼此

39、相互附着的现象称为粘附。粘附力:克服附着现象所需要的力(垂直作用于颗粒重心上),亦称为附着强度。粉尘颗粒之间粘附力包括:分子力(范德华力)、毛细力和静电力(库仑力)。根据断裂强度大小分为四类:不粘性粉尘、微粘性粉尘、中等粘性粉尘和强粘性粉尘。10. 粉尘的自燃性和爆炸性粉尘自燃是指粉尘在常温存放过程中自燃发热,此热量经长时间的积累,达到该粉尘的燃点而引起燃烧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自然发热,而其放热速度较低,使热量不断积累所致。引起粉尘发热的原因有:氧化热、分解热、聚合热、发酵热等。可燃物在剧烈氧化作用,在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和燃烧产物,在空间造成很高的温度和压力,引 起爆炸。引起爆炸条件:可燃物与空

40、气或氧构成的可燃混合物达到一定浓度;存在能量足够的火源。第三节:净化装置的性能评价净化装置性能的指标:包括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两方面。P151技术指标主要有处理气体流量、净化效率和压力损失等;经济指标主要有设备费、运行费和占地面积等。此外,还应考虑装置的 安装、操作、检修的难易 等因素。一净化装置技术性能的表示方法1. 处理气体流量;2. 净化效率;3. 压力损失(计算:1,烟气;2,总效率/处理气体流量/多级除尘的总净化效率)P151-155二净化效率的表示方法1. 总效率2. 通过率3. 分级效率系指除尘装置对某一粒径或粒径间隔2J,内粉尘的除尘效率。P153(分级效率为50%勺粒径称为除尘

41、器的分割粒径)第四节 颗粒捕集的理论基础一、流体的阻力二、阻力导致的减速运动三、重力沉降四、离心沉降五、静电沉降六、惯性沉降1. 惯性碰撞(效率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1)气流速度在捕集体(即靶)周围的分布(2)颗粒的运动轨迹(3)颗粒对捕集体的附着2. 拦截七、扩散沉降第六章除尘装置第一节机械除尘器机械力除尘器通常指利用质量力(重力、惯性力和离心力等)的作用使颗粒物与气流分离的装置, 包括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一、重力沉降室1. 重力沉降室除尘原理利用含尘气体中的颗粒受重力作用而自然沉降的原理。含尘气流进入沉降室后, 引流动截面积扩大,流速迅速下降,气流为层流,尘粒在重力作用下缓

42、慢向灰斗沉降。2. 分类:层流式重力沉降室、湍流式重力沉降室层流模式重力沉降室的计算(1)沉降时间计算尘粒的沉降速度为Vt,沉降室的长、宽、高分别为重力沉降室是通过重力从气流中分离尘粒的。其结构如图6-1所示。L、W H,要使沉降速度为Vt的尘粒在沉降室全部去除,气流在沉降室内的停留时间t)应大于或等于尘粒从顶部沉降到灰斗的时间(2)最小沉降粒径计算(3)重力沉降室除尘效率u L u LW 6叩 Q多层重力沉降室分级除尘效率优点:结构简单、投资少、压损小(一般为50-130Pa),维护管理容易。缺点:体积大、效率低。只能作为高效除尘的预除尘装置,除去较大和较重的粒子。二惯性除尘器1惯性除尘器除

43、尘机理为了改善沉降室的除尘效果,可在沉降室内设置各种形式的档板,使含尘气流冲击在挡板上;气 流方向发生急剧转变,借助尘粒本身的惯性力作用,使其与气流分离。2. 惯性除尘器分类:冲击式 以气流中粒子冲击挡板捕集较粗粒子;反转式 通过改变气流流动方向而捕集较细粒子。3. 惯性除尘器的 应用 : 惯性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与气流速度越大、气流方向转变角度越大、转变次数越多、其净化效率 愈高,压力损失愈大。一般适合于净化密度大和粒径大的金属或矿物性粉尘除尘。对于粘性较强或 纤维性粉尘一般不适合。惯性除尘一般效率不高, 因此, 一般只适合于多级除尘中的第一级除尘。捕集粒径一般在 10-20m以上的粗尘。压力

44、损失一般为100-1000pa。三 旋风除尘器1. 工作原理机理: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用来分离粒径大于 5-10卩m以上的的颗粒物。除尘器内气流与尘粒的运动:气流从宏观上看可归结为三个运动:外涡旋、内涡旋、上涡旋。含尘气流由进口沿切线方向进入除尘器后, 沿器壁由上而下作旋转运动, 这股旋转向下的气流称 为外涡旋(外涡流) ,外涡旋到达锥体底部转而沿轴心向上旋转,最后经排出管排出。这股向上旋转 的气流称为内涡旋(内涡流) 。外涡旋和内涡旋的旋转方向相同,含尘气流作旋转运动时,尘粒在惯 性离心力推动下移向外壁,到达外壁的尘粒在气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沿壁面落入灰斗。气流从除

45、尘器顶部向下高速旋转时, 顶部压力下降, 一部分气流会带着细尘粒沿外壁面旋转向上, 到达顶部后,在沿排出管旋转向下,从排出管排出。这股旋转向上的气流称为上涡旋。2. 气流的速度为方便,常把内外旋流气体的运动分解为三个速度分量:切向速度VB、径向速度 Vr、轴向速度Vz。3. 旋风除尘器特点 :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投资低,操作维修方便,压力损失中等,动力 消耗不大,可用于各种材料制造,能用于高温、高压及腐蚀性气体,并可回收干颗粒物。优点:效率80滋右,捕集5卩m颗粒的效率不高,一般作预除尘用。4. 影响效率的因素(1) 二次效应(2) 比例尺寸(3) 烟尘的物理性质(4) 操作变量5. 分类(

46、1) 按进气方式分为: 切向进入式 、 轴向进入式 。切向进气方式分为:直入式 和 蜗壳式(2) 按气流组织分类: 回流式 、直流式 、 平旋式 和 旋流式 。(3) 多管旋风除尘器 (直流式旋风子 并联)。第二节 电除尘器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1. 机理 :电除尘器是含尘气体在通过高压电场进行电离的过程中,使尘粒荷电,并在电场力的 作用下使尘粒沉积在集尘极上,将尘粒子从含尘气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除尘设备。电除尘与其他除尘过程的根本区别在于, 分离力直接作用在尘粒子上, 而不是作用在整个气流上。 决定了分离粒子能耗小、气流阻力也小的特点。2. 电除尘的性能优点(1) 压力损失小,一般为 200-50

47、0Pa ;(2) 处理气量大,可达 10 5-10 6m3/h ;(3) 能耗低,大约( 1000m3);(4) 对细粉尘有很高的捕集效率,可高于99%;(5) 可在高温或强腐蚀性气体下操作。3. 电除尘的性能缺点 除尘器的主要缺点是设备庞大,消耗钢材多,初投资大,要求安装和运行管理技术较高,故目前 我国电除尘的应用还不太普遍。4. 电除尘的工作原理 两电极间加一电压。一对电极的电位差必须大得使放电极周围产生电晕(常常加直流) ,高电压 使含尘气体通过这对电极之间时,形成气体离子(正离子、负离子)这些负离子迅速向集尘极运动, 并且由于同粒子相撞而把电荷转移给粉尘荷电,然后与粒子上的电荷互相作用

48、的电场就使它们向收 尘电极漂移,并沉积在集尘电极上,形成灰尘层。当集尘电极表面粉尘沉集到一定厚度后,用机械 振打等方法将沉集的粉尘层清除掉落入灰斗中。5. 电除尘过程:(1) 悬浮粒子的荷电;(2) 带电粒子在电场内迁移和捕集;(3) 将捕集物从集尘表面上清除二 电晕放电在电晕中产生离子的主要机制是由于气体中的自由电子从电场中获得能量,和气体分子激烈碰 撞,是电子脱离气体分子,结果产生带阳电荷的气体离子并增加了自由电子,这种现象称为电离。在曲率很大的表面(如一尖端或一根细线)和一根管子或一块板之间有电位差,则能形成非均匀 电场而产生电晕放电。电除尘中所采用的单极性电晕是在放电电极和收尘电极间形

49、成的稳定的自发 发生的气体放电,电离过程局限在放电电极邻近的强电场中的辉光区或邻近辉光区的地方。 影响电晕特性的因素 电极的形状、电极间距离、气体组成、温度、压力、粉尘的浓度、粒度、电阻率以及他们在电晕极 和集尘极上的集尘。三 粒子荷电电除尘过程的基本要求就是:相同条件下 荷电速度快 ,荷电量大 。1. 粒子荷电种类(1) 离子在电场力作用下作定向运动,并与粒子碰撞而使粒子荷电,称为 电场荷电 ;(2) 气体吸附电子而成为负气体离子,由离子的扩散而使粒子荷电,称为扩散荷电;(3) 场电荷和扩散电荷的综合作用。2. 影响荷电时间的因素1、电流影响;电晕电流增加则荷电时间变短;2、不规则电场影响;

50、由于是经整流的不平滑变电压(未达稳定)故在部分周期内荷电间断,粉尘上 的电荷过剩,增长了荷电时间,降低了除尘效率。四 荷电粒子的运动和捕集1. 驱进速度在电场中粉尘的运动主要受静电力和空气动力支配。静电力 片 qEp Ep 粒子所处位置的集尘电场强度,V/m空气动力主要是由于粉尘和气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阻力按斯托克斯公式计算:F23 dp 二力相等时,即F=F2时,尘粒就达到一个极限速度或终末速度:qEp注:t10-2s);称为尘粒的驱进速度。2. 粒子的捕集效率A )Q丿3. 有效驱进速度五被捕集粉尘的清除六电除尘器的结构1. 类型:分为单区和双区2. 结构:电晕电极、集尘极、高压供电设备、气流分布板七粉尘电阻率粉尘比电阻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