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由课堂实效反思历史教学过程单位:银川三中姓名:李银平由课堂实效反思历史教学过程说到底,历史课上的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实效,大凡一堂效果明显的课,从课堂表现来看,老师教得自然,思路清晰,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反之,课堂沉闷,一潭死水。一堂好课,背后一定有多种原因,如:对课程标准的把握,课标与教材的结合,教学目标明确适中,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教师的教学观念,态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重难点是否抓住等,多媒体的合理利用等,这都是讲好一堂课的背后功夫,是预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而一堂课的好坏的直接表现就是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表现过程,是主观在实践中
2、的检验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过程好,才会有课堂实效,所以,教学过程的好坏决定着课堂实效,如果把课堂实效比作珍珠项链的话,教学过程则是怎样把一个个教学环节变成珍珠并把它穿成项链的过程。没有好的教学过程,就没有有实效的课堂。过程决定结果。然而,再好的课都有遗憾,课堂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所以,追求尽可能的完美,就成了教师的终身追求,而反思是追求课堂实效最好的手段,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反思,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提高自己,才会减少遗憾,提高课堂实效,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有意识的反思提高,就会原地踏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反思教学应当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只有反思
3、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学能力,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认识和能力提高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伴随教师一生,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终点,也是新一轮工作的起点,如果教师不去积极反思,教学观念就会滞后,教学水平就会徘徊不前,无论你教了多少年书,都只能是经验型的教书匠,没有个人的思想灵魂和风格,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探究型和专家型的教师,在新课程要求的形下,更谈不上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往小处说,反思是教师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往大处讲,教师是否具有反思意识和能力,关系到国家和名族的未来。然而,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我认为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至关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反思。
4、一反思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有什么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教学行为,所谓教育观决定方法论。教学的教师理念是否更新;在新课程程背景下,教师是否改变了一味传授的教法;是否只考虑老师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基本学情,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师生之间关系是否拉近了。否则,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糊里糊涂,出力不讨好。如在听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中,授课教师在讲废分封,立郡县一目中,为了让学生明白秦朝的政治制度,对秦朝行政系统简表讲得过细,罗列了一大堆问题,偏重于制度和概念的解释,几乎讲成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史,而现在的学生对政治制度都很陌生,况且是初一的学生对枯燥的
5、政治术语不感兴趣,教师和学生都很费劲,课程进行的很不顺利,课后,我提出要跳出旧思维,在学生讨论完分封制度的弊病后,立刻打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问:中央的权力最终归谁?生:皇帝,问:地方的郡县官员由谁来任命?生:朝廷,师:那么,地方的权力大还是中央的权力大,生:中央的权力大。这样,问题直截了当,简单流畅。学生立刻明白了秦始皇是怎样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的,而教师不必费力的解释集权专制等概念,既浪费时间,又抓不住重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你的教育对象是初中生而不是高中生,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对初中生最有用。二反思课前导入:课前导入是上新课之前引入教学主题的教学手法,“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6、”。新课导人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压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促其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自觉积极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是否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导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否与本节课内容相符。记得在上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南方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时,我引入了白居易的诗江南好,这首诗学生非常熟悉,”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全班学生齐声朗读,非常陶醉,接着,我说,我们生活的银川
7、也被称为塞上江南,(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一说到某个地方好,就与江南比较,可见,江南是个好地方,江南不仅风景优美,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今天江南的经济已远远超过北方,那么,江南的经济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让我门一起探究南方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导入生动有趣,还和自己生活的家乡联系起来,亲切自然流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学生热情很高。由旧知识转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最主要的是能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如,在璀璨的文学艺术一课中,我让学生分组竞赛背诵唐诗,规则是每组轮流背唐诗,内容不能重复,最好是大家没有学过而你知道的唐诗,适当地提高了比赛难度,(目的是节省时间),学生本来就对对唐诗较为熟悉,初中生求胜的情绪一下
8、子被调动起来,有好几位同学背出了几首连我都不熟的唐诗,得出名次,接着给出画面,让学生从画中联想到唐诗,学生依然兴趣很高,画意诗情,效果很好。我小结到:唐朝的繁荣不仅表现在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高度开放,有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更重要的表现在璀璨的文学艺术上,大家都会背诵一些唐诗,就说明了唐诗不仅多而且影响深远,但我们知道的唐诗仅是冰山一角,仅全唐诗留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人和诗作近5万首,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请看第一个子目思考,从历史的角度看,唐诗繁荣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这样,抓住初一学生好胜心强,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进行唐诗比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十分自然。三反思创设情
9、景:在历史教学中,可巧妙的创设情景,如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激发学习的兴趣,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在讲授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中,关于创设情境,我先后试用了两种办法都不理想,通过反思,初一学生年纪小,求知欲强,但自控力弱,铃声响起,教室还是叽叽喳喳,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渲染课堂气氛,我在网上下载了一段埙演奏的音乐,课前播放。古老,神秘,优美,沧桑的乐曲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朝,教室非常安静,异常顺利。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接下来的探究部分师生的情绪非常热烈,可想而知,效果不错。四反思
10、提问:问题的好坏关系到课的成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关键的问题上切忌三点:第一,不能空问,要考虑学情,把抽象晦涩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如:在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一课中,原来导入后,让学生先看书,然后提问,什么是分封制?分封制的目的及作用?这样,看起来问题很规范,可是,学生大都照着书本念,毫无生气,由于历史久远,分封制三个字对刚学历史的学生来说非常晦涩,效果不好,后来,经过反思,我把三个大问题分解成七小问题,更具体,指向性更强,如:(1)为何分(2)分什么(3)谁来分(4)分给谁(5)怎样分(6)原则是什么(7)结果怎样(作用)这样,一人回答一个小问题,问题简单直白,逻辑清晰,通俗易懂,老师
11、教得明白,学生学得自信,学生举手的特别多,表现相当踊跃。把所有的小问题搞明白后,大问题就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解决了我以前上这节课的困惑。第二,历史学的特点是由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因此,老师抛出问题前,最好给出史料,一定要在史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在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中,先给出一幅秦汉城市人口分布图,老师抛出问题,秦汉时期人口分布有何特点?生:黄河流域人口多,师:人口多说明什么?生:经济中心在北方,然后,给出汉书材料,“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再问:这段史料说明什么?生:南方落后,接着,老师再让学生看宋书的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这段史料又说明什么?生:南方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方,是什么原因导
12、致这样的结果?南方的经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哪?有何表现哪,开始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这样,学生每次回答都能脚踏实地,不虚高,课堂效果好。第三:问题要精选,不能设计的问题太多,把课堂变成了满堂问,如:如我在上宋金南北对峙一课时,设计的问题太多,大概有20多个问题,课堂变成了“满堂问”。问题太多,在知识的转换和衔接上又非常生涩,师生互动变成了问答题,课堂冷清,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自己也感到很累,没有积极性,自己也感到很累,我反思后,抓住了重难点,精简了问题,问最主要的问题,并把这个问题讲透,改变了一问一答这种被动的方式,效果较好。所以,问题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五:反思课堂讨论:
13、课堂讨论是最能出彩的地方,是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时段,也是最容易跑偏的地方,不能只图课堂的热闹,要注意从水里捞干货,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历史思维,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如:在宋金南北对峙一课中,让学生列举完岳飞的抗金贡献后,我提出问题,“抗金形势这么好,多亏了岳飞,可是,皇帝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为何要命令岳飞班师回朝,解除兵权并杀害他哪?这不是矛盾吗?学生一时语塞,(有点难度)接着,我诱导道:“想想看,这样的形势,宋高宗愿意看到吗?如果按岳飞抗金到底,彻底打败金军,迎回徽宗钦宗二帝,对宋高宗有啥坏处哪?生:影响他的帝位。师:所以,胜,不是皇帝
14、看到的,当然,如果不用岳飞抗金,败了,结果更惨,所以,当被金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就用岳飞等抗金派抵挡,稍有缓和,便要议和,宋高宗依然奉行的是重文轻武,守内虚外,保守议和的路线,岳飞的名气很大,军队人数最多,作战最勇敢,名声很好,他也怕抗金力量的壮大会影响自己的统治,可是,宋高宗考虑的是谁的利益哪,生:个人的利益,那么岳飞抗金最符合谁的利益?生:百姓的利益,所以,符合百姓的利益,却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所以总的看来岳飞是死于独裁政治和宋朝的保守主义立国路线。而且宋高宗看来,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远远不如他的家族重要,而他的家族命运又不如他的个人利益重要。也许独裁者的私心超过世间的任何,因此,杭州西湖边的岳飞墓至今受到百姓的祭奠。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又学会了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总之,教学反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产计划与员工绩效管理的关系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子连接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虫草订购合同范本
- 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老年人营养支持体系构建
- 班级文化建设与日常管理流程的协同发展
- 2025年02月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公开招聘5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至2030年中国特鲜菇味王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知识产权培训助力企业持续创新发展
- 科技发展中网络安全的创新技术应用
- 超市转让合同范本
- 2025年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学校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方案
- 2025届东方电气集团校园招聘正式开启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DeepSeek科普学习解读
- 2024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B卷)
- 2025年七下道德与法治教材习题答案
-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检测卷
- 家政服务员(母婴护理员)五级模拟试题及答案
- 化工产品加工协议书范本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带括号)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2025年湖北省宏泰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