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在华北平原形成高耸的_第1页
黄河下游在华北平原形成高耸的_第2页
黄河下游在华北平原形成高耸的_第3页
黄河下游在华北平原形成高耸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河下游在华北平原形成高耸的“悬河”,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威胁着25万平方公里地区内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一代代黄河儿女认真研究治黄方略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结古代的治黄经验,为管束住滚滚东流的河水,北岸自孟县以下,南岸自郑州铁桥以下,除了个别河段傍依山麓外,两岸皆筑有大提。黄河大堤全长达1370千米,犹如“水上长城”。 黄河大堤包括两岸的临黄大堤、北金堤等,是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沿革黄河下游的堤防工程,远在春秋中期就已经逐步形成。当时诸侯1霸一方,所修堤防线路极不合理。到战国黄河下游堤防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管子度地篇中曾指出:修堤的时间以春天的三月最好,因为这

2、时土料较干,易于坚实。而其它季节,夏季农忙劳力紧;秋季多雨土料湿;冬季土料冻结修堤不实。秦汉时期黄河下游堤防逐渐完备。北宋五代时期则已经有了双重堤防,并按险要与否分为“向著”、“退背”两类,每类又分三等。到明代,堤防工程的施工、管理和防守技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把堤防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四种,按照各堤的作用,因地制宜修建。明刘天和在问水集中曾黄河大堤提出筑堤必须选择能坚实的好土,不能用混有泥沙的土,土的干湿应该恰到好处,如果土太干则筑堤时应该在每层都洒适量的水;关于取土的地点则必须在离堤身数十步外平取,不能挖出深坑,否则会影响耕种,更不能在堤附近形成沟。到清代,修堤技术又进一步发展,特

3、别强调“五宜二忌”。五宜分别之:一审势时,宜选择高地修堤,以节省土方,且堤线要顺直;二取土宜远,要在临河距堤二十丈以外取土,土塘之间要留土格,以防止汛期堤根行溜;三“坯头宜薄”,坯头薄了易于硪实;四“硪工宜密”,五验水宜严,硪实以后以铁锥穿孔,依据灌水的多少来确定是否合格。两忌是:一隆冬施工和盛夏施工。从明代隆庆到清代乾隆前期的二百年间,是黄河下游堤防建设的一个高潮。这一时期,传统的河工理论日益完备,传统河工技术高度成熟和普及。潘季驯和靳辅,就是这一时期黄河治理的典型代表。其中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总方略是:“以河治河,以水攻沙。”他试图利用水沙关系的自然规律,利用水流本身的力量来刷深河槽,减少淤积

4、,增大河床的容蓄能力,从而达到防洪保运的目的。基本办法是“束水攻沙”,同时还有“蓄清刷浑”和“淤滩固堤”。而实现这一切的主要实践措施就是坚筑堤防,固定河槽。建国后60年来,黄河大堤经过不断改造,加高加固,现在巨石砌成的堤坝普遍加高到89米。除加固了两岸的临黄堤外,还新修缮加固了南北全堤、展宽区围堤、东平湖围堤、沁河堤和河口地区防洪堤等。加上干支流防洪水库的配合,大大提高了黄河防洪的能力。1982年夏季洪峰流量达15300立方米/秒,洪水持续九昼夜,在黄河堤防的控制下,没有一处发生决口。编辑本段堤线长度黄河下游计有各类堤防总长2291km,其中临黄堤1371.227km。(1)右岸临黄堤。右岸临

5、黄堤计长624.248km,自上而下为:孟津堤,自孟津牛庄至和家庙,长7.600km。自河南郑州市的邙山脚下,经中牟、开封、兰考及山东东明、菏泽、鄄城、郓城至梁山国那里,长340.183km。东平湖河段梁山国那里至东平青龙山的10段河湖两用堤及山口隔堤,计长19.325km。从济南市郊区宋家庄经历城、章丘、邹平、高青、博兴至垦利县二十一户,长257.140km。(2)左岸临黄堤。左岸临黄堤计长746.979km,自上而下为:自河南孟州中曹坡,经温县、武陟、原阳至封丘鹅湾,长171.051km。贯孟堤,自封丘鹅湾至吴堂,长9.320km。太行堤,自长垣大车集至苏东庄,长22.000km。自河南长

6、垣县大车集经濮阳、范县至台前张庄,长194.485km。自山东阳谷陶城铺经东阿、齐河、济阳、惠民、滨州至利津四段,长350.123km。连日来,焦点网谈记者相继采访了黄河水利委员会、郑州大学、黄河黄土黄种人杂志社等方面的有关专家,对黄河大堤和万里长城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一、从年代看,黄河大堤比长城修筑的时间更长。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历代特别是秦、明两代多次修筑加固,得以保存;黄河大堤则在战国时期开始筑堤,秦统一中国后,堤防得到进一步统一管理,明代又进一步加固。但清代以后,长城鲜于修筑,而黄河大堤的修筑历朝历代从无停歇,直至今日。二、从长度看,长城总长度约为6700公里,而现行的黄河大堤

7、,也就是习惯上所说的下游的黄河大堤约1500公里,但旧堤总长度约为7000公里。如果加上明清黄河故道、北宋黄河故道、东汉黄河故道、西汉黄河故道,以及中上游的部分大堤,黄河大堤的长度绝对超过万里长城。三、从遗存看,关于黄河大堤的历史文献资料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从数量和级别上都远超万里长城。而大禹治水等传说、黄河大堤两岸的文化遗存,更是繁若群星,丰富厚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从投入看,黄河大堤耗费的资金、投入的人力物力更大。历代治理黄河的资金都由中央财政负担,筑堤所用的土方相当于13座万里长城。五、从技术含量看,修筑黄河大堤的技术更复杂,科技含量更高,更能体现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六

8、、从用途看,长城是古代用于战略防御的大型军事工程,而黄河大堤是防御水患、浇灌沃野的大型水利工程。长城现在只剩下观赏价值,而黄河大堤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我们休戚相关。网友认为,万里长城位列世界八大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黄河大堤至今仍在沉睡,确实遗憾。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亚忠关于黄河大堤申遗的建议,再次引起了人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极大关注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也在这条黄河大堤上留下了一串串璀璨的文化符号。黄河大堤,名人荟萃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星光告诉焦点网谈记者,黄河大堤

9、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随着黄河大堤的修建和不断完善,也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优美的传说。大家熟知的大禹治水的传说,就是大禹治理黄河的故事。大禹总结父亲鲧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势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除大禹外,黄河大堤还连着一个个璀璨的名字:提出“治河三策”的西汉治黄战略家贾让;主张疏、浚、塞并举,提出“治河二策”的元代工部尚书贾鲁;总结出黄河堤防“植柳六法”的明代河官刘天和;提倡用石料修河的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中国近代水利先驱、著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人民治黄事业的开拓者、

10、治黄专家王化云等。1947年6月,刘邓大军在台前县孙口乡黄河北岸的将军渡强渡黄河,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序幕。在1946年至1947年人民治黄初期,周恩来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黄河归故斗争,使黄河最终迎来新中国的曙光。1952年10月,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的地方就是黄河。毛泽东来到杨庄看黄河险工,在第9号坝上察看了工程和黄河形势,他嘱咐王化云等:“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些名人和历史事件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大堤上,随着滔滔黄河穿越时空,熠熠生辉。黄河大堤,遗存丰厚其实,和黄河大堤相连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焦点网谈记者从河南河务局了解到,仅河

11、南境内就有御坝碑、林公堤、仓颉墓、铜瓦厢决口改道处、花园口扒堵口处、刘邓大军渡河处、小顶山毛泽东视察黄河纪念地、将军坝、镇河铁犀等众多人文景观,古建筑有武陟的嘉应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河号子”。河南河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黄河号子”是我们的先民在与黄河洪水的抗争中,逐渐形成的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声音,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调式调性变化频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民间艺术之一。据悉,“黄河号子”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入选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黄河大堤,旅游胜地依附大堤而建的景区已成为城中人周末休闲的好去处。据不完全统计,沿途景点就有黄河花园口旅游区、开封黄河柳园口水利风景区、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