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最新多篇_第1页
2020年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最新多篇_第2页
2020年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最新多篇_第3页
2020年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最新多篇_第4页
2020年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最新多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年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最新多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收集的关于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有关段落,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的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

2、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板书课题:观潮)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观潮(cho) 笼罩(ln zho) 薄雾(bo) 横贯(un) 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本课形容声音很大。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滚的情景。 3学生默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课题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 明确:“潮”指的是钱塘

3、江大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指看到的景象,后者是看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齐读课文,讨论并明确:作者是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描写的。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空间顺序:由远及近。 (2)按文章的描写顺序,可以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

4、潮退去时的景象。 2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感情。 老师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明确:本文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时、去时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了奇特的自然景观,赞美了“天下奇观”的壮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按作者观察的时间顺序来梳理课文。 1潮来前的景象。 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1)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思考明确: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2)潮来前的江面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平静。宽阔的钱塘江横

5、卧在眼前薄雾。(板书:平静) “横卧”是什么意思?(横着躺下或趴下,文中把钱塘江比作人,形容钱塘江江面非常开阔) 师: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啊!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慢点儿。请同学们一齐来读这几句。(学生齐读,教师指导纠正) (3)“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人山人海”说明人多,正由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有这么多人来。“昂首东望”说明潮从东边来,人们心情急切。“等着、盼着”也说明人们

6、心情急切。(板书:昂首东望) 2老师总结:这一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 五、布置作业 1重点预习课文第3、4自然段。 2收集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学习难点: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知识链接: 课文中讲到一位阿姨为老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等老奶奶过去后才松开手,“她为什么会这样做呢?”问题一提出,一位同学这样回答:“阿姨的妈妈和这位老奶奶的年龄差不多,她只希望自己的遇妈妈到这种情况也有人为她

7、开门,阿姨这样的目的(1)能唤起人们多一份关心和一份关爱,(2)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从这位阿姨的言行举动和平淡的话语中说明了什么呢?一位同学回答:“说明阿姨心灵纯洁,心地善良,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关心他人啊!”与此同时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如果在平常的生活中遇事能将心比心,推心置腹地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 预习任务: 1.我会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用“”表示。 沉重(chnchng)涌到(tngyng) 输液(ssh)尊重(znzhn) 2.自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我能找出“我”所经历的两件事。

8、4.找出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用笔做上记号。 自主、合作、交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我能复述文中的两则小故事? 3.通过自学,谈谈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意思 达标检测: 1、抄写词语: 道谢温暖沉重扎针抱怨鼓励患者 宽容尊重增加眼神将心比心 2、按课文内容填空。 (1)如果我们生活中能_,就会对老人_,对孩子_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_。 (2)课文具体写了两件事,一是_,二是_。 学习收获: _ _ 知识拓展: 读背有关“将心比心”的名言。 a.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

9、人。 b.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c.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d.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e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字。能正确读写“火烧云、喂猪、笑盈盈、高寿、百合色、茄子紫、跪着、模糊、凶猛、庙门、蹲着、镇静、必须、揉眼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二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朗读

10、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和特色。 三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搜集云的图片和有关文字材料。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1、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 师: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火烧云很美。 生:火烧云的形状很多。 生:火烧云的颜色很漂亮。 生:火烧云的变化很快。 生: 2、课前小知识:火烧云的形成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或者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太阳光射到地面上,穿过的空气层要比中午太阳当顶的时候厚一些。太阳光中的黄、绿、青、蓝、紫几种光,在空气层

11、里行走没有多远就已经筋疲力尽,不能穿过空气层。只有红、橙色光可以穿过空气层探出头来,将天边染成红色。 师:那文章是如何把你们的这些感受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的呢?打开课本火烧云一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以课件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火烧云变化万千的同时,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心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便进入了课文情境。同时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12、)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可以是大声朗读,可以是轻声速读,可以是默读课文。勾划生字词,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2人们为什么将这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课件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师:你读书很认真,找得很准确。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读读这句话,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学生读) 生:我认为“烧”这个动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不必急于回答,先来看看火烧云上来时的景象,边看边体会。 (课件展示:在烈火中燃烧的云从西边逐渐烧到东边,最后

13、一片片呼呼燃烧着的火焰弥漫了大半个天。) 师:同学们互相讨论一分钟,来谈一谈为什么“烧”字用得好呢? 生:我体会到火烧云上来了,就像是天空中着了一场大火。 生:着火的时候,火势特别大,特别猛。我从这个“烧”字感受到火烧云上来时一定很快、很有气势。 生:我还感受到了火烧云上来时,像铺开了一幅巨大的瑰丽绸缎,天空中完全是红颜色的,美丽极了。 师:你们真会思考!你瞧,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太美妙了!一个 “烧”字既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又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一样有气势,给人一种动态变化的感受。 师:好,现在我们就把全文梳理一下,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吗? 生:是按照“火

14、烧云上来了、火烧云的变化、火烧云下去了”顺序记叙的 请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板书:上来了(1-2) 变化极多(3-6) 下去了(7) 四、导学第一段: 小组比赛朗读,然后完成下面题目: (1)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 ),大白狗变成( ),红公鸡变成( ),黑母鸡变成( ),小白猪变成了( ),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 (3)出示课后题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

15、色的了。 师: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教师指明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4)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5)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试着把火烧云的过程复述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

16、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1/)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师生配合朗读下面句子: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 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讨论: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有什么作用呢?

17、2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3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4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5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 (三)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 试着背诵4-6节。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三、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 补充板书: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

18、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 意思: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造句: 3背诵这段。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 _,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五、布置作业 1火烧云是怎么形成的? 2背诵4-7节 3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

19、”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5、背诵课文第47节。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板书:上来了(1-2) 变化极多(

20、3-6) 下去了(7)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

21、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出示课后题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

22、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

23、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1/)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

24、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8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集体朗读4-6节。 八、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 _,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九、布置作业 1

25、火烧云是怎么形成的? 2背诵4-7节 3完成练习册。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朗读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和特色。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搜集云的图片和有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火烧云给你一种什么感受? 这节课我们深入体会火烧云的美妙奇异。自由读课文,选出你认为写的最美妙,你最喜欢的自然段

26、。 一、学生汇报。 1第二自然段。觉得这句话写的怎么样?好在哪里?(“烧”、“着了火”)把句中的“烧”字换成“红”通不通?既然也通顺,为什么用“烧”,不用“红”?课件出示火烧云的图片,目的:欣赏、加深理解。练习朗读。 a) 霞光一段,先指名读,再同桌合作轮读。 b) 颜色一段,写的好在写出了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快和变化的多。画出作者写颜色的词语。作者写的这些颜色的词语已经够精彩的了,可是她却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那么,我们来试试说这些颜色。课件出示图片。读的层次:指名体会读/学生互评议读(语气轻快,节奏跳跃)/齐读(如学生体会不到位,教师可以插入范读。) c) 形状一段 1马。好在写出了云的动态,想象力丰富。以此段为例,学学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先写(出现了什么),再写这种事物(什么样),然后描写它(有什么变化/怎么变化的),最后写它渐渐(消失/不见)。学法出示,指导朗读:出现-叙述的语气,较平稳。什么样-一下子发现的喜悦。变化-神秘感,时而轻,时而上扬。不见-惋惜之情,似在寻找。 2狗。感觉在不断变化。指名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3狮子。连气势都写出来了。指名读,你为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