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第1页
论语名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第2页
论语名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第3页
论语名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第4页
论语名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语名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吾十有 (1)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2) ,四十而不惑 (3) , 五十而知天命 (4) ,六十而耳顺 (5)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 。”注释】(1) 有:同“又”。(2) 立:站得住的意思。(3)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来说,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 见也能准确对待。(6)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 ; 逾,越过;矩,规矩。解释翻译】孔子说:“我十五

2、岁立志于学习 ; 三十岁能够自立 ; 四十岁能不被 外界事物所迷惑 ;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 六十岁能准确对待各种言论,不 觉得不顺 ;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这个段根据皇侃和邢昺两位学者的注疏,是说的孔子隐圣同凡, 劝人勤学。孔子是圣人,圣人在我们这个凡间,为我们示现学习的过 程,修道的次第,让我们常人也能够学得到。假如他完全示现大圣, 不用学就知道,生而知之,那我们就没办法学了。所以他在这里隐圣 同凡,把他圣人这个面先隐盖起来,示现出一个凡夫的样子,是劝导 我们要像他那样,勤学不辍。我们来看这章讲到,孔子自述他学习的、成就的过程。说吾十 有五,十有五,这个有是念又,就是十五岁。十五岁

3、的时候,就有 志于学了。朱子的集注里头就讲,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 之谓之志,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 厌矣,这是解释十五有志于学。在古代,八岁上小学,十五岁入大 学,它没有中学,只有小学和大学。小学以学进退应对、礼仪规范, 学规矩为主。大学就要穷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十五岁就是要入 大学的阶段。十五岁孔子有志于学,这个志叫心之所之,所之就 是趣向,心趣向哪 ?这是讲的志,志向。心趣向圣贤之道,这就是志于 学,这个学就是大学的学,是大学之道。在大学里面讲到的, 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讲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大学之 道。孔子十五岁就有这样的志向,希望明明德于

4、天下,也就是真正成 为圣人,协助社会,协助大众一同明明德,止至善,使天下大同,世 界和谐。既然发了这样的志向,念念都在此,绝没有退心,绝没有厌 足,这个不厌就是不满足。李炳南老居士,我们尊称他雪公,因为他的号是雪卢,雪卢老人, 我们称他雪公。雪公的讲要里头讲,这个志于学就是一心趣向圣 贤之学,就是专心求学的意思。孔子从小就好学,史记孔子世家 里头讲,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这个俎豆是祭祀所 用的器皿,俎就是祭祀的时候放肉的那个几案,那个小桌子 ; 豆是盛干 肉类食物的器皿,用于祭祀。陈是摆设,摆设这些祭祀的礼器。设 礼容就是学习这些祭祀的礼仪,学祭礼。就是他在童年的时候,他 就很好学,

5、他不会像其它的孩子那样去疯玩,他玩的也是在学习这些 礼仪。到了十五岁,这是成童的年龄,童年到了最终的阶段,他的心志 已经很坚定、很明朗了,所以这时候,他真正立定志向,要求学,而 且念念在兹,没有退堕。我们看到孔子这样做,要想想自己,要学圣 学贤,第一个就是立志。问问自己,志立了没有 ?如果志没立,学也不 可能有成就的。孔子之所以这个生能成就圣人,就是因为他早年就立 志了,这个志向是真的,不是敷衍耳目的,也不是装出来给人看的, 内心里真正生起这个志向。所以学习就很认真,很努力,很刻苦,学 了多久 ?学了十五年,三十而立。到三十岁就立了,立是什么意思 ?雪公引皇侃注疏讲到,立, 谓所学经业成立也。

6、所学经业,经是经典,业就是圣贤人的事业, 也就是道德学问,到三十岁已经成立了。这个立也就是讲学有根柢了, 有力了。有了根有了力,就不为外力所动摇,就好像棵大树,在十五 岁有志于学的时候,刚刚是小树苗,这个时候还没立起来,等他长到 三十岁了,根深、枝干也粗了、硬了,禁得起外面风雨的考验,这三 十而立。我们简单的讲,他学成了,能够出山,毕业了。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就入不惑之年。不惑,西汉的 大儒孔安国批注说,就是不疑惑。孔安国是孔子的后裔,应该是第十 一世。说不惑就是不迷惑,没有什么可疑惑,就是样样都明了了。雪 公在讲要里头引用了程树德的论语集释里面的一段话,程树 德先生是近代的大儒,他这个论语

7、集释非常的广博。他这里讲到, 立,必先不惑,来说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 ?他问得好。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这个立的前提条件是不惑。你不疑惑了你才能真正立, 如果你心里还疑惑,那肯定会受外力动摇,就怎么能说立 ?所以为什么 这里讲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在不惑之先,而不在之后,这 是什么原因 ?这个回答非常好,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这出 自于论语。孔子说能够立,什么叫立 ?立,守经也。这个立, 就是他已经找到了标准,标准是什么 ?经,经是圣人的教诲,这是我们 的立身处世的行为标准,我们要守住这个标准,这叫立。不管在什么 情况下,都不违背这个标准,这才守得住,这才能立得起来,这叫立。不惑,

8、达权也,达权就是遇事能够行权,善巧方便。在这样 的境界当中就比立要高,立是什么 ?雪公解释说,可即可,不可即不 可。这很讲原则的,能够做的就能够做,不能够做的就不能做,有 个硬性的标准。但是达权是无可,无不可,他没有那个执着,没 有一个成见,能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行权方便,就比立的 境界要高,所以夫子讲可与立,未可与权。你跟一个人相处,这 个人他能够讲究原则很好,但是未必你跟他相处的时候,他能够做到 行权方便,不知权变之道,这就不能称为不惑。所以夫子讲他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立在不惑之前。这个行权方 便,前提是他要能立,如果没有立他就在行权方便,根基不稳,他就 学随缘,这就不是随缘不变了

9、,他是随缘随着变,他没有根基,这就 是古德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他这行权方便变成下流 了,变成祸害了,为什么 ?因为他没立。所以立是前提,是基础。到了五十岁,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根据刘宝楠先生的论 语正义,他引汉朝董仲舒的话说,天令之谓命,天令就是天的 命令,天命就是天的命令。五十岁就知道天的命令,什么叫天的命令 刘宝楠在正义里头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 知道天命的人,知道自己是天所委派下来,不是无缘无故在这凡间出 生的,虚生是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夫子到五十岁,他知道自己来这世 间,到底是要做什么事业。那我们现在都明了,夫子来这世间就是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他真正

10、做到了。所以后人称为,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就好像我们人类 的一盏明灯一样,照亮了我们漫漫长夜,让我们懂得是非邪正的标准, 懂得学圣学贤。刘宝楠先生讲,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 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 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大意是讲,孔子出生在周朝末年,周朝衰 落,圣贤已经很久没有出世。周朝初年的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圣贤, 到了末年没有出世,孔子在这时候出世,所以他是有使命的。到了他 五十岁的时候,他得到易经,学易经,知道天命。他自己非常谦虚,说五十而学易,能

11、够无大过,没有大的过失,这是谦虚。实际上是,他完全懂得自己来这世间做什么。天为什么要生孔子 ?为什么要赋予孔子这样的使命 ?孔子知道,孔 子也能真正不辜负天之所生,天之所命。所以他讲五十知天命,他讲 的不为过。这个天命,立之于己,受之于天,这讲得很好。首先我们 自己要懂得立命,你才能受天命,这个不是宿命论。我们看到这里, 觉得孔子他有天命,我们没有天命,那是错的。为什么孔子能受天命 因为他自己能立命,他真正有志于圣贤,有志于将圣贤的教育传播到 天下人,他以此为使命,就是自己立命。然后天命就降临到他身上, 所以天哪有意思 ?它不会有一个意思说我选择一个人,赋予他天命,没 有。上天真是能够说是无私

12、,没有念头的,没有思想。我们真正立志 感格上天,所以圣人不敢推辞这个天命,也就是说,他勇于担当。我们试问一下自己,我们知天命否 ?我们的恩师净老他告诉我们, 他在十四岁的时候就想到,我来这个世间干什么来的 ?他就有这样 的一个想法,就在思索人生,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我们这个生短短几十 年要做什么 ?古人讲,替天行道。我们要将圣贤之道发扬光大,这是我 们的使命。我们如果真正发起这样的心,有这种志向,那恭喜你了。 你也跟孔子一样,你也立志了,你也必定有一天,你知天命。这是孔 子跟我们讲,他自己的境界在持续提升,实际上是在鼓励我们,要我 们自己直下承当。不能说孔子的事情,跟自己无关,那就枉费了夫子

13、的苦心。雪公讲,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 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孔子学易经,所以他知道天命,那 我们?今天听到这个天命,天命就是宋朝张载说的,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天命。我们现在听到了,闻天命了,但是还没 有知天命。为什么说没知 ?因为没真干。真知就真干,一定是知行合一 的,没有行就还是没有知,那怎么办 ?那就要老老实实向圣贤学习。首 先信赖圣贤的教诲,信赖圣贤,然后慢慢慢慢的我们也觉悟,总有一 天我们也达到知天命。真正知天命的人,那真的叫做替天行道。孔子到六十岁,六十耳顺。郑康成的批注说,耳顺,闻其 言,而知微旨也。什么叫耳顺 ?耳朵是听言语的,听到人讲话,

14、就从 他的言语当中,了知他说话的意思,乃至内心深处他的想法,都能明 了。皇侃的注疏也是同样的说法,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 逆于耳,故曰耳顺也。但闻其言,就是一听到别人的话语,马 上就能解瞭里面细微的意思,你真的叫知言了,知言就能知人。所以 所闻不逆于耳,这个耳朵真正叫聪了,聪明了,一接触到言语就 能明了。所以耳这个器官叫耳根,是能闻,能闻跟所闻,不相逆反, 这叫耳顺,就是耳根顺了。这个顺,意思很深,不是说你仅仅顺着那 个声音,所闻的是声音,他顺什么 ?是顺自己的自性。如果是追寻着所 闻的声音,就跑到外面去了,这就不叫顺,这叫逆,为什么 ?逆着自己 的自性,自性不在外面。顺自性,这才叫耳顺

15、。所以要返闻闻自性 , 这 叫耳顺。底下我们会引佛经,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 通章的经文来诠释,大家就更加明了,什么叫耳顺,耳顺就是耳根 圆通。朱子解释说,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 这里讲的耳顺是用耳根来代表,其实人有六根,就是六种器官,眼耳 鼻舌身意,六种器官都是能感知。这里光举耳根为例子,其它五根, 也就能够推论而知了。讲到耳根,耳对声,耳是听声的,声入耳,心 就通了,这是耳的功能通达,能通顺自己跟他人的心里,是一听到就 通,无所违逆,这个就是功能没有障碍了,全通了。听到别人讲 话,立即知道他的心理,这是知之之至,就是我们感知的水平到 了极点。到了这样的境界,不思

16、而得,思是念头,不用起心动念就能 够一接触就明了,这叫不思而得,这是耳根能闻的功能没有障碍。那 么耳根如是,六根都如是,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一接触就能明了, 夫子到六十岁就有这样的境界了。到了七十岁,从心所欲,不踰矩,从当随字讲,也就是随心 所欲,这个矩,当法度讲,也就是随心所欲,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踰 越法度,不违反规矩。朱子讲,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 中也。随心所欲,不管做什么都没有踰越法度,这叫安。这个安就 是大学里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夫子到七十岁达到这个境界了。但后面还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那就没有说下去了。夫子证明,他上面还有境

17、界,可惜夫子 只到七十三岁就逝世了。假如还有个八十、九十岁,他后面境界全通 达。但是能够做到,安而行之,不勉而中,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 了。这是什么 ?自然合法度,不起心不动念,都不离乎道,这叫任运自 然。不勉而中,就是没有丝毫的勉强,没有丝毫的造作,不起心不动 念,自然中道,中庸他真正得到。这个中,是喜怒哀乐之未发叫中, 也就是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朱子引程子的解释做一个小结,程子曰:孔子生而知之也,言 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其实孔子他是圣人,他实际上是生 而知之,虽然他自己谦虚,说自己是学而知之,不是生而知之,但是 他实际上也是示现。示现什么 ?由学而至,他要学,所以有这样的一个 次第。

18、先是志于学,立志,然后立定根基了,然后到不惑,然后知天 命,然后耳顺,最后是从心所欲,不踰矩。示现这个过程是勉励我们 后进的学人,让我们知道一个求学成就的过程。程子讲立,能自立 于斯道也,这个是立定在圣贤之道上面。不惑,则无所疑矣, 他没有任何疑惑。不但对自己所志向的圣贤之道没有疑惑,乃至日常 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状况,他都能够知道如何去处理,就是行权方便, 这是不惑。知天命,穷理尽性也,他能够通达天理,能够尽一切 事物之性。耳顺,所闻皆通也,他不但是知,他现在是通了,通 达无碍,宇宙万物一切理全通达。到了七十岁是从心所欲,不踰矩, 则不勉而中矣,那是完全自然,没有丝毫起心动念造作,而都能够 行中

19、道,都不踰矩。朱子又引胡氏,这是南宋初年的学者,叫胡寅,字明仲,胡氏曰:圣人之教亦多术,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欲得此心者, 惟志乎圣人所示之学,循其序而进焉。至于一疵不存、万理明尽之后, 则其日用之间,本心莹然,随所意欲,莫非至理。这也是给我们 做了一个小结,说圣人的教化方法很多,但是都是使我们能不失本心。 要知道,人本来就是圣人,我们的本心跟圣人本心相同,人之初, 性本善,性本觉。证得这个本心,就是圣人。但是现在是凡人,本 心也没有失掉,仅仅我们没有觉悟到,所以学就是觉的过程,那么目 标就是证得本心。欲证得本心,必须先立志,圣人是过来人,他给我 们指出的道路,我们立志要走下去,这叫学圣,

20、循序渐进。持续的学, 就是持续的觉,也就是一点一点将本心恢复。本心宛然安在,它本来就存有,它上面有很多灰尘,就像一个明 珠,现在很多灰尘包裹着,我们非得把灰尘全部都洗干净,本心这个 明珠才真正放大光明。所以我们学的过程就是去除这些灰尘,这些灰 尘代表烦恼习气。一点一点的去除,一直到最后,一点瑕疵、一点灰 尘都不存有了,本心全体现前,那么就能做到万理明尽,通达一切道 理,这叫穷理。那真正是叫做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圣人。在日 用之间,完全是本心这个自性性德起用,所以都能够做到随心所欲, 都符合规矩,规矩就是性德的作用。又曰,就是胡氏又讲到,圣人言此,一以示学者当优游涵 泳,不可躐等而进 ; 二

21、以示学者当日就月将,不可半途而废也。孔夫 子为我们讲出他这个生的成就的过程。一个方面是指示给我们后学, 要优游涵泳,优游是从容消化圣人的教诲,这得慢慢来,不能急。涵 泳是深入的去领会,这个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 我们有耐心。不可躐等而进,躐等是越级,你想跳级、冒进,这是不 能够,这是好高骛远,所以要脚踏实地,一步步的前进。第二方面, 也是指示我们学者,理应日就月将,这是讲日日要努力,月月要进步, 日新又新,天天要去干,天天进步,不能够半途而废,要有恒心。雪公引程树德先生论语集释当中讲到,这也是程树德先生引 用明儒,明朝的大儒顾宪成的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 亦是千古作圣

22、妙诀,这个话讲得好。这个章是孔夫子自述,也是他 整个求学的年谱。一生在学圣人这个过程,成圣的阶梯,是千古作圣 妙诀。凡是要做圣人,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需要经历的过程。难 得夫子把这个经验供养给我们,省了我们很多的探索。我们再走这条 路,我们也就知道目标,知道方向,也知道每一种境界到底是怎么回 事,心里就踏实。这个作圣的阶梯,夫子是示现他七十岁走过来的。 实在讲,这个大概是一个平均的过程,有的人要快一些,有的人要慢 一些。夫子是隐圣作凡,给我们示现一个平常人经过的一个过程,他 能做到,我们也一定做到。如果我们很努力的去做,我们甚至会快过 他,超过他。我们来看蕅益大师批注,说只一学字到底。学者,

23、觉也。夫 子十五岁有志于学,圣贤之道就是一个学字。所以我们讲,整个圣贤 之道归纳起来,用一个字来讲就是学。学是什么意思 ?持续的觉悟。我 们的本心本来是觉悟的,这叫本觉。但是现在不觉了,不觉的是因为 有障碍,什么是障碍 ?有妄想分别执着,这是障碍。打个比方讲,好像 一个人身上穿着无价的宝衣,都是金银珠宝所装饰的衣服,外面套着 一件很邋遢的、乞丐的衣服,他自己不知道自己身上穿的是宝衣,这 个宝衣就是本觉。现在不知道是什么样 ?他不觉,虽然不觉它没有障碍 本觉,本觉本有。他自己不知道,他就以为自己是个穷汉,一个乞丐, 到处要饭,不知道身上全是宝。什么时候你发起一念觉的心,要恢复 本来的面目,这是觉

24、悟,这叫始觉。始觉合本觉,这就是学。蕅益大师讲,念念背尘合觉,谓之志。夫子十五有志于学, 他念念不移,怎么 ?背尘合觉。这个尘就好像尘土,把本心这个珍珠给 覆盖了。好像身上穿的这邋遢的衣服,把这个宝衣给覆盖住,现在背 尘合觉,就是把你的那件衣服给它脱掉,恢复你的本来有的宝衣,这 是背尘合觉,这是始觉合本觉。念念都始觉合本觉,这是有志,孔子 十五岁就开始。觉什么 ?觉不被迷情所动,谓之立。三十而立,他就做到不 被迷情所动,他不动摇。什么是迷情 ?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 贪瞋痴慢,这都是迷情。他不起这些烦恼,他就立了。外不受诱惑, 内不动迷情。觉能破微细疑网,谓之不惑,再进一步,他就能破

25、微细的疑网,这个疑心像网一样把人笼住,现在他能破掉了,一切法 都不疑惑。觉能透真妄关头,谓之知天命,再进一步,真妄关头 他突破,他能够返妄归真,那真的是见得本性,这是知天命。觉六根皆如来藏,谓之耳顺,六根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 我们的身体里头有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 ?我们的真如自性,自性遍一 切处,当然在我们六根当中,也就是六根都通达,通达什么?通达自性,这是耳顺。觉六识皆如来藏,谓之从心所欲不踰矩,此是得心自 在,这个六识,是六根里头的妄想分别执着。譬如说眼,见到外面 的境界,就是色,眼见色就起了眼识,起了分别执着,落了一个印象。 这些妄想分别执着本来没有的,这是妄。对,是妄,但是妄有真。孔

26、 子到七十岁他就明了了,妄里头原来有真。真妄不二,全妄即真,所 以这个时候,他从心所欲不踰矩。在妄境当中他不离真,他得到心自 在。心自在再往上还有一层,叫法自在。若欲得法自在,须至八十九十,始可几之,那么孔子没达到 法自在。要得到法自在,那要到八十、九十,才可能得到。但是很可 惜孔子没有这个寿命。什么叫法自在 ?完全到了无心,一切妄想都断掉 了,不起心不动念,真正能够像观世音菩萨那样,随众生心,应所知 量。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而为说法。至于现什么身, 完全是在众生,众生有感,他就有应,这是完全自在了,法自在。孔 子还没证得这个境界,所以他在论语中说,若圣与仁,则吾岂 敢,这是讲他不敢自称为圣人,也不敢称自己是仁人。这个话,此孔子之真语实语,若作谦词解释,冤却大圣一生苦心。孔子不敢自称为圣和仁,不是自谦而已,这是他真实语,他明 了这个境界,他还没到达。真正圣与仁,是得法自在。如果我们只把 它做谦词解释,这就冤枉了大圣一生苦心。大圣一生给我们示现的是 这个修学的次第,他让我们不能够只以他为的境界,他希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