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东理西·极致极纯.doc_第1页
原东理西·极致极纯.doc_第2页
原东理西·极致极纯.doc_第3页
原东理西·极致极纯.doc_第4页
原东理西·极致极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原东理西极致极纯 通常大多数人都认为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是制造出来的,但有时却忽略了产品质量首先是靠设计出来的。没有好的设计,制造能力再强,也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是一个产品的品质,乃至这个设计的灵魂。每一位设计人徜徉在美的、知性的、灵性的氛围里,他们总有雀跃的、不同常态的小火花在迸发。自我欣赏也好,与人共享也好,那些能量的汇聚,并非天马行空的捏造而来,而是脚踏实地的探索寻求,亦或是阅历经验之谈,如此才能交汇出生活的真谛,从而才有了设计的观点脉络。这些本质性、内涵性的思考,又反作用于设计,形成它特有的精神与哲理。 1 “奢侈”中的极致品质 如日本gk设计公司总裁荣久庵宪司先生所说:“好的产业

2、设计就是把人们的梦想通过批量生产的方式变为现实。” 我想人天生就有追求奢侈的梦想。而我们的社会是否应该改变曾经那种把奢侈品当作贪婪又或是丑恶的替罪羊的格局,创造一种氛围鼓励民众去实现这个梦想。说到底,还是要回到本源,来看看到底人们心中所界定的这个“奢侈品”到底是什么。倘若用价格作为基准线去衡量,似乎显得过于片面,也无法量化。倘若用是否为生活的必需品来细数,人类基本的物质需求并无太多,反倒是精神层面上的需求,难以计数了。而我更偏重于理解奢侈品的首要为优秀产品,无论是传统手工业还是现代高科技,其中都会表露出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憧憬与追求。社会通过价值导向推动这种追求,让更多的人愿意为这种“高品质”

3、或是“极致”埋单,设计者与制造者才能不断地创新,精益求精,大概这也是人类文明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进步的巨大推动力。犹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2005年在第八届科博会中国经济高峰会上也指出:在大多数国家和经济中,好的设计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独特的有创意的设计也会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更好的发展。由此看来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香港设计师刘东利,他对于设计的观点是:设计就是创新。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就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就失去生命。日本设计师武藏野也提出过: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副主任

4、林衍堂先生也认为:设计就是经济效益。作为工业设计来说,它又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开发活动。 设计不是个人的表现,设计师的任务不是保持现状,而是设法改变它。回到奢侈品的话题,对于不同个体,当你需要额外努力额外付出才能实现的需求,这就恰好印证了上面的理论。沿着这条无形的极限线,追求更优质的生活。这里还有两条会触碰到的线,“取之有道”的道德底线以及“用之有度”的心理平衡之线。保持住这个原则,剩下的就是大胆的追求。我们要做的不是抑制和压低全社会对奢侈的欲望,而是为每个人提供实现这种欲望公平高效的途径与机会。并且相信,这才是设计之本,也是设计美之所在。 总结起来,可以用设计之美的三大

5、要义来解释。(1)创新。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而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在大浪淘沙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2)“合理”。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问题。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设计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3)“人性”。归根揭底,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

6、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这些所谓的奢侈品志,也就使得设计师有别于纯粹的艺术家和纯粹的工程师,他们注定的命运,就是带着镣铐而舞蹈。事实上即便是每一个人每一天多面对的都是平凡寻常的事物,但是生活之美也就是从寻常的事物中,多投注一番巧思与智慧所成就出来的不凡之美。从混沌到有序的不断为设计注入新泉,此时,设计就成为一枚永远反应当代精神的铸币,而其表现力也则扮演创造着当代文化价值的角色。 2 功能性与文化性中的极纯品质 荣久庵宪司老先生的十三哲理想必大家都耳熟于心,这里就不逐条分析了,但其作为一位日本设计师,我想这些理论的得出也离不开日本文化的熏陶和感悟

7、,所以以下我想从日本的一些文化性格入手,将十三哲理贯通其中来研究学习。 在我涉猎日本设计文化的时候,曾听说过一句话是说:“要了解日本的设计,就必须从便当探索起。”于是乎急忙于寻找一些资料来了解便当与设计中的关系,却一直觉得平平无奇,后来看到一本讲解日本便当美学的,而平日里,也为便当所传达的感官之美而垂涎三尺,事实上日本最为普遍的便当形式是始于1885年的“火车站便当”,就是将饭团放置在简单的便当盒之中去叫卖。而这当中最普遍的又为“幕内便当”,则是在米饭之外,配上各色菜肴的便当。荣久庵宪司老先生就曾经以“幕内便当的美感”来形容日本设计的整体风格,他认为幕内便当中,每一种素材都极为平凡、普通,但是

8、搭配起来却呈现出来了一种和谐的设计风格,因此幕内便当形成了日本美学上的一种记号象征。 继而谈之便当的设计文化,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曾提及日本的饮食在视觉感官上的丰富性:“颜色、美感、触感、和谐、味道,这里要什么有什么。”说到日本的便当料理,更像是一幅精心安排、独具匠心的一席视觉盛宴,除了对食材的考究与搭配之外,就连摆放位置、料理与餐具间的适度留白,也恰如其分的反映了季节的特性。也正因如此,无论是料理、添加物、或是餐具、配饰的选择上,均须突显季节性,就如同一幅画般,如何构图、用色、留白,都必须相当地严谨,才能构架出丰富的视觉美感,也因此便当被视为一种功能性设计艺术的微体现。 有人探究日本能够发展

9、出千变万化的便当文化,原因是日本料理中无论是饭团、寿司、生鱼片等均体现“块体”,因此较合适摆放在便当盒中,而其也被认为是一种将正餐凝聚在盒子中的缩小型食案,展现了它精准的方寸化设计。由此日本的料理人,必须在便当的方寸中自成一个小宇宙,其中的料理必须因应这个小宇宙再缩小和精简化,所以精湛的技巧和细致的心思运用在便当的料理中,才能做到形与色的功能性传达。而他们不仅精通于烹饪,也必须精通绘画、茶道以及花道的素质,掌握食客的心,善于沟通。这正同十三哲理有着共通的角度。 除此之外,日本的其他餐具设计,茶道艺术,大体都崇尚的是一种淳朴的质地与内涵,这也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离不开。还有不得不说的禅文化,这就使

10、得日本的设计中“谦逊”品质反映的淋漓尽致。对于大自然的谦卑,这引出了“取之有道”,进而推出了对于材料的尊敬,也使得产品保持了原材料最佳的自然属性,这算是“用之有度”。设计者对于用户的敬意,也使得产品在原汁原味的过程中,又多了几分耐人寻味。如此注重细节和高品质设计的态度,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培养出来的,除了个人的涵养与修炼外,还包括了生活的经验与体验,以及一种纤细、完整服务性的精神与态度,才能达到设计的这般广度与深度。 3 残缺瑕疵中的极真品质 日本从传统的工匠手工制品中,很容易传达瑕疵美学的表征,“不完美、质朴、未经修饰或雕琢之美,并掺有人性的接触和痕迹”,但在现代大量生产的工业制品中,很难塑造瑕

11、疵的美感,即使预留了这样的表现空间,也缺乏一种自然的触觉,多了几分造作。从传统文化中所传承的人文思维,演绎至现代生活中,及产生了崭新的演绎手法及诠释,就如同日本设计师五十岚威畅的作品,经常利用视觉与触觉的表面手法传达了瑕疵的美感,尤其是在表面呈现出“没有终极”的质感印象,以他所设计的陶瓷作品为例,运用了非完全或残缺不完整的表面处理,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及想象空间,适切地传达了瑕疵美学的鉴赏。基本上“没有终极”的意念代表着未完成的状态,因此预留了极大空间予观赏者或使用者来演绎这个空间的风格。就如同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曾经思考过他的服装作品与穿着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我从未完成我的作品,因为它只完

12、成了一半,另一半必须由穿着服装的人才能完成”。这种“未完成”的设计观念,造成了“设计的开放性”,让穿着者能够参与非完成的状态。三宅一生的许多单品设计,都有这样的美学诠释,同时也呈现了多样化的特征,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配饰。其后来又呈现了这样的美学观点:“即剪即穿,无需缝制”,这条长形管状的布料,其中已有基本的剪裁线,但却不限定其形状及机能,而由穿着者随意剪裁即形成可穿着的服饰,亦是三宅一生仅是提供特殊的布料以及基本形态,而服装的形态则是由穿着者来决定的。 另一位风格特殊的设计师川久保玲,在80年代创造出的乞丐装,使其登上了国际的设计舞台,其乞丐装的风格是故意将布料撕裂开来的褴褛服装,充满着不受拘束

13、的优雅灵气,也揭开了川久保玲未完成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思维与哲学所在。在她的设计概念中,经常显露出未完成的接缝与边缘修饰的过程状态,却巧妙地形成她特殊的见解与风格诠释。 大自然中的自然,正是因为它的不完美,才显得无比真实。不过这些不完美并非特意有意,而设计师们借此蓄意的瑕疵设计提醒着人们一种普遍的真理,平衡着人们对正反的思辨,扮演设计者的诠释角色,以创造出更体贴人性化的设计哲学。这也是设计的意义延伸出来了另一高度特征。 4 复苏的手工艺中的极精品质 众多的手工艺制造中,刺绣工艺的存在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此工艺比许多古老的传说还要古,十六世纪古早的欧洲刺绣渐渐失传,而东方刺绣在十七世纪由丝绸之路

14、传入欧洲,成为皇家贵族们争相追捧的新宠。路易十四也曾是刺绣的骨灰级粉丝,逐渐研究开发了各种将珍珠、贝壳、宝石等配合刺绣工艺呈现,这种将艺术与历史一针一线缝制的精美工艺,只有用你的指尖才能触碰到的一种精细手工流露出的高级品质感。 在中国同样,刺绣具有绵长而悠久的历史,但直到近世才有刺绣专书出现。大多是因为当时刺绣多属妇道人家的闺房之事,社会上对于这种“女红末技”并不重视,直到1821道光年间,云间丁佩的绣谱终于付梓成书,成为中国刺绣史上的第一本刺绣专注。百年之后,吴县沈寿的雪宦绣谱问世,不仅补充了之前专著在针法应用上的遗缺,更在传统的刺绣基础上糅合西画的理论而自成体系,自此使得中国刺绣产生了重大

15、的变革。越是长大越是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来自己被那些栩栩如生的线条所感染,二来自小看到奶奶辈的长者们一针一线勾勒着情绪与愿景。喜欢它的洁净、幽深、柔美,恰恰对应了安静女子的性情和韵致。刺绣的女子,往往心境如水,淡定若禅。她不做第一,只做唯一。那股云淡风清的绝世意味,常常痴了君意,醉了少年。这就像有些人说的,人生就像一场刺绣,只有不骄不躁,专心致志,能一针一线全身心地融入,沉着而缓慢地掌控岁月的节奏和方向的人,才能把生命编织成一块象模象样的锦。这份精细和缜密,也造就了设计中的高品质。 不管是现代艺术刺绣也好还是古代刺绣也好最主要的是和实际的运用,在国外,chanel的腕表, marches

16、a的连衣裙,casadei的鹿皮长筒靴,再或是shiatzy chen家的链条包,都不约而同的运用了刺绣元素,这项手工艺的复苏,在中国也可以看到,今年兰玉“陌上花开”的高级定制,设计师以“花”为灵感,融入世代传承的苏绣精华,在其轻盈、通透的固有标签中又添加了一些更为深厚的文化传承。设计师认为:“一针一线皆修行。”我认为正是这种用信仰创作的态度,让设计师的作品又一次的实现了完美跨越与绽放。色彩搭配,色块自由转承、过渡、分割与合成,使其既服从于表现形体的内在要求,又服从于外部的客观存在。将现代平面设计的基本要素:点、线、面的搭配运用的淋漓尽致。如设计师兰玉回忆儿时初次拿起针线时那种兴奋与奇妙的画面

17、感至今历历在目:“我很喜欢静静的坐在那里,一针一线从一个针脚到一朵花瓣,你可以听到花开的声音。” 5 结语 浅观国内外的点滴设计后,对于中国设计来说,现在越来越提倡设计中国化,本土化,中国元素化。中国文化是一个传统,无须刻意的去强加给设计,如果是一个真正对中国博大文化了解的设计家,不会整天打着设计中国化的旗帜在炫耀。作为设计家,最重要的就是有一种文化的内涵,才能在设计中无形的体现出来,此时太容易让人想到“人具有内涵,具有涵养”的意义了。优秀的永恒的高品质的设计,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机能,而且必须有效地反映人类的信念、知识、精神和对特定文化的渴求等欲望。 通过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等同确认,汲取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以形成具有历史持续性和地域特征的设计文化在现代设计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设计文化负载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信息,虽然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