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梁静载试验方案_第1页
箱梁静载试验方案_第2页
箱梁静载试验方案_第3页
箱梁静载试验方案_第4页
箱梁静载试验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建铁路上海至南京城际轨道交通站前工程v标新区梁场静载弯曲抗裂试验方案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新区梁场二oo九年三月十二日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新区梁场 客运专线预制箱梁静载弯曲抗裂试验方案1.工程概况中铁十九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新区梁场,承担沪宁城际无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383榀;其中24米预制箱梁31榀,32米预制箱梁352榀,设计时速为250km/h,箱梁预制采用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设计使用寿命为100年。 预制箱梁截面类型为单箱双室简支箱梁,箱梁梁端顶板局部向内侧加厚、底板及腹板向内外侧加厚,长32.6m,跨度31.5m(24m梁长为2

2、4.6m,跨度23.5m),梁高为2.53m,梁宽12.2m,;桥向支座中心距为5.6m。2.编制依据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静载弯曲抗裂试验方法 tb2092-2003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 铁科技【2004】120号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铁建设【2005】160号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 铁建设【2005】160号 时速250公里客运专线(城际铁路)无砟轨道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通桥(2008)2224a】新建铁路上海至南京城际轨道交通施工图常用跨度简支箱梁【通桥(2008)2224a、v】局部修改图【沪宁城际施图(通桥)-i-0

3、5】3.试验梁龄期 xq32z-001箱梁于2008年12月24日浇筑混凝土,2009年2月17日进行了终张拉,于2009年3月13日进行静载试验,试验龄期满足要求。4.试验设备及仪器 所有试验仪器在试验前进行校核。设备规格数量设备规格数量静载试验台32m24m1个百分表5cm8套千斤顶150t15台秒表1个油泵15台放大镜5倍2个油压表60mpa15个刻度放大镜20倍1个钢卷尺50m1个测力仪200n2台反力架1台钢卷尺5m1个5.支座及安装要求5.1 支座要求试验用支座按设计要求采用盆式橡胶支座。每榀箱形简支梁设四个支座,其中纵向、横向、多向活动支座及固定支座各1个。纵向活动支座在横向应设

4、置横向限位装置。5.2安装要求支座应水平安装。箱梁所用4个支座应在同一水平面上,严禁发生“三脚着地”的脱空现象,箱梁四支点不平整度不大于4mm。同一端两个支座高差或同一支座的两侧高差不大于2mm。两端支座相对高差不大于10mm。两端支座中心间距(即梁跨度)必须与梁标准跨度相一致,其偏差不得超过梁跨允许偏差。试验前应实地测量梁体两侧跨距,确认两侧跨度偏差均在允许范围之内,方可进行试验。6. 试验梁安装就位及试验前准备 6.1 试验梁安装就位要求6.1.1 吊装前应首先核实该梁是否正确,吊点应正确,不得使吊点外悬臂过大。对吊点处砼棱角应采取保护措施,不得损伤试验梁外形外观。6.1.2 注意吊装安全

5、。统一指挥、缓升慢落。严防脱落、倾倒。6.1.3 支座应符合要求,且各向高差均在允许范围之内。6.1.4 就位后的梁体应底面水平,跨度偏差在允许范围之内。6.1.5 试验梁对中6.1.5.1 试验梁与试验台对中试验梁移入台座后应与试验台支承横梁中心对中;6.1.5.2 千斤顶与试验梁对中通过支座板横向中心线导引,在梁顶面标出纵向加载中心线,腹板中心线与设计位置偏差应不大于10mm。在每一加载点铺垫层及座板,底板应用水平尺找平,然后移入千斤顶,应使千斤顶中心线与梁体腹板实际标画中心线重合。千斤顶安装允许偏差10mm。与设计中心线偏差小于10mm。千斤顶与试验台反力桁梁底部应接触密实。6.1.5.

6、3 试验台反力桁梁与梁体腹板对中调整试验台反力桁梁横向位置使其纵向中心线与梁体腹板中心线重合,其相对偏差应不大于10mm。桁梁纵向中心与标画腹板中心其相对偏差应不大于10mm。“三条中心线”应与梁体设计腹板中心线应“四线”重合。“三条中心线”各自与梁体设计腹板中心线的允许偏差应不大于10mm。6.1.6 箱梁两排加载点中心线应平行,且每线中心线位置与设计位置偏差均在允差范围之内。两条平行线间距与设计值偏差应不大于10mm。6.1.7 千斤顶的安装位置除应保证其纵向中心线符合规定外,其各顶与跨中顶纵向间距须保持4m及4m的倍数。尺寸偏差应不大于10mm。纵向定位各顶均应以跨中为基准量测。6.2

7、试验前准备工作6.2.1 制订试验大纲:主要包括目的要求、抽样、试验梁有关技术资料、试验梁制造数据,安装就位、试验项目、试验装置、试验荷载、加载方法、加载设备、量测内容及方法、测点布设、评定标准、安全防护等等。6.2.2 检查核实试验仪器、仪表、钢尺及检定证书,保证全部符合要求。6.2.3 配套标定加载千斤顶及标准压力表。6.2.4 试验梁资料审查及加载计算。a) 审查试验梁设计参数。b) 收集试验梁施工原始数据(混凝土强度r检、r28)弹模(e检、e28);灌注日期、塌落度、c) 张拉日期,张拉力及伸长值、回缩量、滑断丝数据等记录及制造技术证明书。d) 进行静载试验加载计算。6.2.5 现场

8、检测a)测定环境温度。b)检查试验梁跨中区段有无明显缺陷(硬伤、竖向裂口、潜在空洞梁底垫块移在梁侧面)。c)实测试验梁跨度、受力截面尺寸(腹板厚、梁底宽、底板厚等)。d)查找并勾画跨中8m段初始裂纹。e)安装变形测量仪器(位移计、百分表支座须稳定)。布设测点。f)测量试验梁初始变形(上拱值或下挠值)6.2.6 备用准备a) 准备好备用电源;b) 备用千斤顶、油表、油泵;c) 备用密封件等配件;d) 备用照明。6.2.7 试验用品的准备6.2.7.1 记录表格a) 各个油表“加载及油表读值”记录表;b) 挠度记录表;c) 试验报告表。6.2.7.2 物品a) 红蓝铅笔;b) 5倍、20倍放大镜;

9、c) 试验计时用秒表d) 指挥用手持扬声器。6.2.8 安全与防护措施的检查落实。7. 静载试验计算单 7.1 计算单的八个组成部分1) 试验类别;2) 试验依据;3) 试验梁设计、制造的基本情况;4) 设计院提供的梁体设计参数;5) 加载图示;6) 加载值计算;7) 各级加载值一览表;8) 顶表泵配套标定与各级加载值、油压表读值汇总表。7.2 加载值计算的10个步骤1) 相关系数;2) 未完成的应力损失值s;3) 补偿弯矩ms;4) 基数级荷载跨中弯矩;5) 基数级荷载值;6) 各加载级跨中弯距mk7) 各加载级的荷载值pk8) 静活载级系数kb;9) 静活载级的跨中弯矩;10)静活载级荷载

10、值。7.3 试验前根据加载布置情况,梁体设计资料和试验时梁体未完成预应力损失等计算基数级荷载,由加载系数k计算各级加载值pk,并换算出相应的油压表读数作为加载依据。注:1) 基数级荷载是包括未完成的预应力损失,尚未铺设的防水层和道碴线路设备质量并扣除加载设备等质量对跨中弯矩的换算荷载;2) 加载系数k是试验荷载(不包括基数级荷载)和梁自重荷载、防水层荷载及道碴线路荷载所产生弯矩与设计荷载弯矩之比。静载试验计算单详见附录a。8.加载方法五集中力四分点等效荷载 (p) (p) (p) (p) (p)7.757.75444431.5m8.1加载图式试验加载采用15台千斤顶同步顶推来实现。设计自平衡式

11、加载反力系统。15台千斤顶分为3列,每列5台,分别作用于箱梁腹板轴线处。中间的千斤顶位于箱梁跨中,其余的在其两侧对称布置,千斤顶之间的纵向间距为4m,横向间距为3.900m。试验加载程序分阶段进行预加载(第一循环)和正式加载(第二循环)。第一循环加载的最大荷载为使用状态短期荷载值,第二循环加载的最大荷载为抗裂检验荷载。两个循环加、卸载等级与持荷时间,以加载系数k表示加载等级,其加载程序如下图2所示。图1 加、卸载程序及持荷时间示意图8.2 操作方法8.2.1 每级加载后,均应仔细检查梁体下翼缘有无裂缝出现,并测量挠度变化,各测点间隔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应限制在1min2min之内。8.2.2 加

12、载或卸载必须统一指挥,其操作时间和持荷时间用秒表准确计时。8.2.3 首先达到规定荷载值的千斤顶荷载宜稍加大一点,同时注意不同顶位产生不同挠度值对所加荷载值的影响。8.2.4 随持荷时间的延长,梁下挠增大及油路内、外泄漏,应及时补加荷载。油压表实际值与计算值之差,不得超过0.2mpa。8.2.5 对静活载级及基数挠度,应按规定时间准确测量并予以校核,读数误差不得大于0.5mm。8.2.6 对初始裂缝的延展、潜在裂缝的出现及梁底垫块裂缝应由专人跟踪观查,并量测其各级荷载下的宽度并做好记录。8.2.7 对征兆裂缝应随时观察,且标记各级荷载下的延长量,特别注意其延至下翼缘底部边角处时的荷载等级。8.

13、2.8 严格按加载程序分级同步加载,做好各级荷载对应的油压表读数及挠度测量试验记录。8.2.9 应用各级加载后测得的挠度数据,随时跟踪描绘出荷载一挠度曲线图。对随时可能发现的受力裂缝,验证其真实性及确定开裂等级。 试验记录表格详见附录b。9测试内容在试验前,仔细观察梁体上是否有因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裂缝。若有,就对裂缝作好标记,以排除其对试验时的裂缝观察的干扰。试验时根据荷载等级,加载持荷时间为20分钟后,对挠度测点进行测量,同时观测梁体是否有裂缝出现,若有裂缝出现,则测量裂缝宽度及长度。如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梁体裂缝较多或梁体实测应力值与计算应力值相差较大,或实测挠度值与计算挠度值相差较大,应停止

14、试验,分析原因,找出原因后再继续加载或终止试验。10.挠度测量方法及测量要求10.1 挠度测量方法用百分表进行测量10.2 挠度测量要求10.2.1 挠度测量部位10.2.1.1 试验时应量测梁体跨中位移和支座沉陷。10.2.1.2 对于本试验梁体,由于宽度较大,应在量测截面梁底部的两边布置测点,并取其量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处的位移。10.2.1.3在试验梁两侧各设3块百分表测量竖向挠度。10.2.1.4 挠度测量仪器、仪表应安装在独立不动的仪表架上。百分表固定需考虑最大行程和支架高度,支座下测点须设置在支座纵向中心线上(即跨度起止线上)。10.2.2 挠度的测量时间10.2.2.1 试验加载

15、前,应在没有任何外加荷载的条件下,测读仪表的初始读数。10.2.2.2 在每级试验荷载规定的持荷时间结束时,量测挠度(特别注意静活载级和基数级)。10.2.2.3 在使用状态试验荷载作用下30min的持荷时间内,宜在5min、10min、15min、30min时量测挠度。10.2.2.4 在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20min的持荷时间内,宜在5min、10min、15min、20min时量测挠度。10.3挠度测量结果的计算及评定10.3.1 测量结果计算10.3.1.1 对梁体底部两边6个测点的各级挠度测量结果,剔除异常数据后进行分析计算。10.3.1.2 梁体在静活载作用下的挠度值等于静活载级下的

16、挠度值减去基数级下的挠度值,再减去两端支座沉陷的平均值。10.3.1.3 分别计算第一、二循环在静活载作用下的梁体两侧挠度,各循环挠度取两侧平均值。10.3.1.4 将两个循环的测量挠度值乘以等效荷载图示修正系数,得出两个循环的实际挠度值。10.3.2 合格判定标准10.3.2.1当每个循环的实际挠度值均符合标准规定的限值,则判定挠度合格.10.3.2.2 试验最终挠跨比取两个循环挠跨比的平均值。11.裂缝标记方法11.1裂缝的观察时间11.1.1 加载前,应仔细观察梁体规定部位的初始裂纹及局部缺陷。并用规定颜色的铅笔予以标记。11.1.2 加载后,在每级持荷时间结束,仔细观察规定部位的裂缝(

17、初始裂纹的变化及受力裂缝的出现)。对已出现的受力裂缝随时跟踪,并用规定颜色的铅笔予以标记。11.1.3 裂缝的观察部位:梁体内、外侧跨中8m区段下翼缘及梁底面。11.1.4 裂缝的观察方法:用5倍放大镜采用侧观比较法,目测。11.2 裂缝标记方法11.2.1 初始裂缝规定使用蓝色铅笔标记。在加载前仔细观察寻找,并沿着裂缝右侧约1mm处,顺其走向画出痕迹,并在其两端点打上横杠,封住端头,以辨别加载后是否延长。严禁用划大圈法标记初始裂缝。11.2.2 受力裂缝规定使用红色铅笔标记。沿裂缝右侧约1mm处勾描出走向,并以横杠封端,注明开始荷载等级。严禁红蓝色混用或不封端、不标注开裂等级。12. 开裂荷

18、载等级的确定及受力裂缝的验证与判定12.1 开裂荷载等级的确定12.1.1 当在本级荷载规定的持荷时间内出现裂缝时,应取本级荷载与前一级荷载的平均值作为其开裂荷载的实测值。12.1.2 当在本级荷载规定的持荷时间结束后出现裂缝时,应取本级荷载作为开裂荷载的实测值。12.2 受力裂缝的验证12.2.1 验证的对象当梁体在某级荷载作用下,裂缝由梁体下翼缘侧面延至底部边角或直接在梁底部边角、梁底面上出现的受力裂缝(即判定裂缝)。对该裂缝须经验证,才能进行判定。12.2.2 “验证荷载”12.2.2.1 若在本级持荷时间后,向下一级加载过程中发现裂缝,则应继续加到下一级荷载来验证裂缝。如属实,即认定梁

19、体在本级开裂。12.2.2.2 若在本级持荷时间内发现裂缝,则应再增加一整级荷载来验证裂缝。如属实,即认定梁体在本级荷载与前一级荷载的平均荷载下开裂。12.2.3 验证方法及判定准则“长度法”在开裂级荷载基础上,按加载程序规定的等级再增加其上一级荷载,现查该裂缝有无延长(实际多用此方法)、加宽或在梁底部边角、梁底面上又有新裂缝出现。若出现上述现象,证明该裂缝为真实受力裂缝,则判定梁体开裂,静载试验不合格。“折点法”,根据挠度测量数据而跟踪描绘出的荷载挠度曲线,找出曲线上转折点(取曲线上第一弯转段两端点切线的交点)。若折点出现,说明挠度突变,则证明梁体截面已开裂,静载试验不合格。折点所对应的荷载

20、值,即为梁体开裂荷载实测值。对于不能断定是否是受力裂缝或未能及时发现早已出现的初始裂缝或受力裂缝或难以判断是正截面开裂还是局部缺陷“假裂”,均可以用荷载挠度曲线法判定或验证。“宽度法”使用20倍放大镜观察该裂缝宽度(如多条此类裂缝选最宽者),跟踪卸载。如该裂缝在卸载后完全闭合或由缝变为纹,则同样证明该裂缝为真实的受力裂缝,但不能仅凭此现象判定梁体静载抗裂不合格,以免造成因“假裂”(因局部缺陷产生于规定部位的受力裂缝)误判。12.2.4 验证方法的正确使用以上三种验证方法可以同时使用,也可选用a)、b)或a)、c)两种,但不能单独使用c),以防因局部缺陷裂缝导致误判。13.试验结果分析及试验结论

21、评定标准 13.1 试验结果分析13.1.1 对测读数据应进行必要的运算、换算、折算、修正,统一计量单位,修订至规定精度,并应严格核对、签字。13.1.2 对挠度实测值按实际采用的等效荷载加载图示修正系数予以修正。13.1.3 对因仪表架碰撞、百分表支座沉陷或百分表行程不足而造成的异常数据予以分析剔除。13.1.4 当对试验结果作回归分析时,宜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试验曲线,求出经验公式,并进行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13.2 下列各种变形曲线可根据试验目的绘制,并作必要说明:a) 荷载挠度曲线;b) 各级试验荷载作用下梁体挠度曲线;c) 在使用状态荷载作用下的挠度时间关系曲线。13.3 若梁体开裂或

22、出现征兆裂缝,应量测各裂缝距跨中及梁底面的尺寸,注明裂缝出现的荷载等级,并绘制裂缝示意图,说明裂缝的种类。13.4 若梁体开裂,则应按试验梁实际生产检验数据计算理论开裂等级及挠跨比,与实际试验开裂等级及挠跨比并进行分析比较。13.5 试验结论评定标准13.5.1 梁体在最大控制荷载(kf=1.20)作用下,持荷20min,梁体下翼缘底部边角及梁底面未发现受力裂缝,且在静活载作用下的挠跨比小于或等于规定值,则判定为静载试验合格。13.5.2 对于第一榀试验梁抗裂、挠度其中一项未满足第二次检验指标(kf1.250.95=1.19取1.20;f 规定值1.10)要求,这种严重不合格者,加倍抽样的两榀

23、梁均达到第一次检验指标(kf =1.20, f 规定值)要求时,可判定为静载试验合格。13.5.3 对于第一榀试验梁抗裂、挠度其中一项未达到第一次检验指标,但满足第二次检验指标要求,这种轻微不合格者,加倍抽样两榀梁中的第一榀满足第一次检验指标,则可判定为静载试验合格。13.5.4 对于第一榀试验梁轻微不合格者,加倍抽样的两榀梁的抗裂、挠度均满足第二次检验指标要求,仍可判定为静载试验合格。注:第二次检验的持荷时间仍按20min,挠跨比的计算方法也不变。14. 试验记录及检验报告 14.1 试验记录的项目14.1.1 标顶记录各级油压表读值与试验机荷载读值对应记录;各级千斤顶摩阻系数计算记录;线性

24、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记录。14.1.2 时间记录加载及卸载操作的起止时间记录;各级持荷时间(含k=1.00、k=1.20静停时间)记录;裂缝出现的时间及荷载等级记录;故障中断时间记录。14.1.3 加载记录各级荷载油压表实际读值记录。安装后的千斤顶及与其配套的油压表、油泵编号及安装位置记录;加载过种中顶表泵故障更换设备、仪表的编号记录。14.1.4 挠度记录初始挠度记录;各级挠度测量记录;k=1.00级与k=1.20级静停时间内分阶段挠度测量记录。14.1.5 裂缝记录初始裂缝(重要部位的主要裂缝,很可能在加载后发生变化的)记录;局部缺陷(跨中区段的主要缺陷)记录;征兆裂缝(主要受力裂缝的出现部

25、位荷载等级)记录;判定裂缝(判定开裂的裂缝的出现及发现时间,部位,荷载等级,裂缝长度、宽度,验证荷载下的延展及卸载闭合宽度)记录。14.1.6 安装记录14.1.6.1 安装尺寸记录跨度(含内、外侧跨度测量)记录;支座平整度(含一端内外侧高差及两端相对高差)记录;梁体、千斤顶、试验台桁梁,纵向中心线偏差记录。14.2 检验报告14.2.1 检验报告的内容检验单位和受检验企业名称;受检产品型号、规格;检验日期;检验项目;检验依据;试验用设备、仪器;试验方法;抽样办法及抽样数量;试验结果;判定标准;检验结论。14.2.2 检验报告审批程序试验人员及复核人员签字;检验人员及复核人员签字;受检企业负责

26、人对检验结果(或单项结论)签认;检验单位负责人签字;检验单位盖章。15.试验人员分工静载试验总指挥为竺启龙,安全负责人为戴军。具体操作记录人员为梁厂相关技术人员,分为两组:加载组组长为徐子通,成员15人;挠度观测小组组长为张贵国,成员6人;裂缝观测小组组长为赵巍,成员2人:15.1 静载试验及检验检测工具静载试验及质量检测、标画、计算仪器及工具由竺启龙根据技术条件和取证细则要求提供技术要求和需要数量,对于特制检测工具进行设计交由试验和物资采购并鉴定,试验室任春雨建立保存证书、建立台帐,试验前由徐子通负责分派到位。15.2 梁体检验15.2.1梁体检验包括梁体主要原材料、生产工序质量、产品外形尺

27、寸等项目,具体按照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中产品制造技术证明书的内容现场实测检验并记录,此项工作又安质部部长赵巍负责。15.2.2梁体中心线、支座中心线、腹板中心线、跨中线、加载千斤顶的位置线用墨线或红油漆进行标画,实测梁体跨度、受力截面尺寸(腹板厚度、底宽、底板厚度),梁体原始缺陷用放大镜查看(特别对于跨中8m范围有无裂缝),如有用蓝铅笔标识,此项工作由赵巍负责进行。15.2.3环境温度测定由任春雨负责进行。15.2.4安装百分表、布设测点等工作由张贵国负责。15.2.5测量试验梁初始变形(上拱或下挠值)由张贵国负责进行。15.3 静载试验横梁、支座、反力架安装定位静载试验加力

28、系统拼装质量检验、定位由徐子通负责,保证定位准确,安装牢固可靠,并做好以下安装记录:跨度(含内、外侧跨度测量)记录;支座平整度(含一端内外侧高差及两端相对高差)记录;梁体、千斤顶、试验台桁梁,纵向中心线偏差记录。15.4 电源准备电源准备由专业电工赵福庆负责。15.5 试验前准备工作15.5.1试验大纲由徐子通负责制订。15.5.2静载试验仪器、仪表、钢尺鉴定证书由任春雨负责收集保管、建立台帐。15.5.3配套标定加载千斤顶和压力表由徐子通负责联系,填写标顶记录,计算各级荷载油压表理论值。具体要做以下记录:各级油压表读值与试验机荷载读值对应记录;各级千斤顶摩阻系数计算记录;线性回归方程及相关系

29、数记录。15.5.4试验梁原始数据(强度、弹模);灌注日期、塌落度、张拉相关记录收集整理由赵巍负责,交闵捷存档。15.5.5静载试验加载计算由徐子通联系设计取得设计参数负责计算。15.6 静载试验演练根据上图分工,现场统一指挥,需要测试以下数据:15.6.1挠度测量按加载不同阶段分别从6个百分表中读数记录。具体要做以下记录:初始挠度记录;各级挠度测量记录;k=1.00级与k=1.20级静停时间内分阶段挠度测量记录。15.6.2裂缝测量由赵巍、王新、张音分别在梁两边用放大镜、读数显微镜进行监测,具体要做以下记录:初始裂缝(重要部位的主要裂缝,很可能在加载后发生变化的)记录;局部缺陷(跨中区段的主

30、要缺陷)记录;征兆裂缝(主要受力裂缝的出现部位荷载等级)记录;判定裂缝(判定开裂的裂缝的出现及发现时间,部位,荷载等级,裂缝长度、宽度,验证荷载下的延展及卸载闭合宽度)记录。15.6.3加载时间测量控制由竺启龙、徐子通、张贵国负责记录协调控制,基本保证五组千斤顶加力同步,按规范要求时间持荷。具体要做以下记录:加载及卸载操作的起止时间记录;各级持荷时间(含k=1.00、k=1.20静停时间)记录;裂缝出现的时间及荷载等级记录;故障中断时间记录。15.6.4加载由武军刚等进行监控,及时与开油泵人员沟通,保证按规范要求加载,记录每加载阶段实际油压表读数,对于一个泵串联两个顶加载不同步时及时调整截油阀

31、保证加载同步。具体要做以下记录:各级荷载油压表实际读值记录。安装后的千斤顶及与其配套的油压表、油泵编号及安装位置记录;加载过种中顶表泵故障更换设备、仪表的编号记录。16. 安全及防护措施16.1 移梁就位吊机的起吊能力、起吊高度均应满足试验梁要求。起吊、落位时须由专人统一指挥,落位前试验台支座横梁预先抄平,且安装稳定。地基承载力应大于试验台图纸设计要求的r18t/m2。确保安全吊落,就位后梁体,严禁发生:a) 地基沉陷或支座横梁不平,而造成梁体倾斜;b) 两支座横梁相对倾斜量超差,而造成梁体扭转;c)四个支座不在同一平面上,而造成支座“三脚着地”脱空现象。16.2 试验台预应力拼装桁梁吊装16

32、.2.1联接紧固牢靠的桁梁上严禁放置工具、配件等物品;16.2.2保证起吊点正确可靠,升降统一指挥,缓升慢落。桥面上配合人员,注意头上桁梁及脚下试验梁位置,慎防碰伤或跌落等人身事故。16.3 试验设备安装就位16.3.1 吊装加载千斤顶时,梁下严禁站人;16.3.2 高压油路须密封良好,不得泄露,以免伤人;16.3.3电路插座、接线均应符合电工要求,以免触电。16.4 防护措施16.4.1 试验梁就位后应及时加设防风、防倾支护措施,该设施不得防碍梁体加载变形。16.4.2 对试验用仪表、电器应设有防雨、防摔等保护措施。16.5 加载试验时,应注意观察试验台及试验梁的变形。卸载必须统一指挥,分级

33、同步缓慢卸载;不得个别顶严重超前卸载,以免造成卸载滞后顶受力过大而发生人身、设备事故。附 录 a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静载弯曲抗裂试验加载计算单a.1等效集中荷载采用五点加载,跨中设一集中荷载,其余在其左右对称布置。各荷载纵向间距均为4m。如图a1 xi p1 p1 p1 p1 p1l/24444 l/2 ra rb *)图中2p为箱梁,t梁为p。图a1 加载图示a.1.1根据加载图式计算值 跨中弯矩: 规定:p1= p2=p 则: 得出: 式中:r 支点反力,kn ; l 计算跨度,m ; pi 各加载点所施加的荷载,kn ; 、 xi 各加载点至跨中距离,m ; 等效力臂,m 。

34、各加载力不相等时,应按加载图式另行计算。a.2 计算未完成的应力损失值 (mpa) 式中:s1、s2 分别为收缩、徐变与松驰应力损失值,mpa; 1、2 分别为收缩、徐变与松驰应力损失完成率,mpa。 未完成的预应力损失值,mpa。a.3 计算未完成应力损失的补偿弯矩ms (knm)式中:ay 跨中截面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m2; ag 跨中截面普通钢筋截面面积(全预应力梁取ag=0,m2)w0 对跨中截面下边缘换算截面抵抗矩(对后张梁为扣孔换算截面抵抗矩m3); a0 跨中截面换算截面面积(对后张梁为扣孔换算截面抵抗矩m2); e0 跨中截面预应力合力中心至换算截面重心距离(对后张梁为扣孔换算

35、截面m); 未完成的预应力损失的补偿弯矩,knm。 未完成的预应力损失值,mpa。a.4 计算基数级荷载跨中弯矩a.4.1 当防水层已铺设时: (knm)a.4.2 当防水层未铺设时: (knm)式中:mka 基数级下跨中弯矩,knm ;md 二期恒载质量对跨中弯矩,knm ; ms 加载设备质量对跨中弯矩,knm ; mf 防水层质量对跨中弯矩,knm 。a.5 计算基数级荷载值 (kn)a.6 计算各加载级下跨中弯矩a.6.1 当防水层已铺设时: (knm)a.6.2 当防水层未铺设时: (knm)式中:k 加载系数 ; mh 活载对跨中弯矩,knm ; mz 梁体质量对跨中弯矩,knm

36、。a.7 计算各加载等级下的加载值 (kn)a.8 计算静活载级下的荷载等级 式中: 1+ 冲击系数。a.9 计算静活载级之跨中弯矩a.9.1 按a6之公式以代替求之。a.9.2 也可以用下式求出: (knm)a.10 计算静活载级荷载 (kn)附 录 a.1表a.1 未完成的应力损失s计算用系数1和2 时间(d)砼收缩、徐变应力损失s1的完成率1钢筋松驰应力损失s2的完成率220.50100.33(用内插法求之)200.37(用内插法求之)300.40(用内插法求之)400.431.00600.501.00900.601.001800.751.001年0.851.003年1.001.00注:1 本表摘录于tbj2-96铁路桥涵设计规范表6.3.40。表中“时间”为全部施加预应力至静载试验的天数(年数)。附 录 b千斤顶与油压表配套标定记录表表b1 千斤顶油压表配套标定记录表试 验 机 型 号千斤顶编号油压表编号油泵编号标定日期 年 月 日 油 压 表 读 数 (mpa)逐级加至超过最大控制荷载两级。试验机荷载读数(kn)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 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