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练习答案第五章——第十章_第1页
语言学纲要练习答案第五章——第十章_第2页
语言学纲要练习答案第五章——第十章_第3页
语言学纲要练习答案第五章——第十章_第4页
语言学纲要练习答案第五章——第十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语义和词用一:名词解释1.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相对而言,是词汇中的核心部分,具有使用上的普遍性。2.多义词是具有多项意义的词,这些意义互相之间有一定的联系。3.反义词是意义相对相反的词。4.施事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5.焦点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息。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6.情态情态是体现“说话这对所言的主观看法”范畴。主要表达“必然性”、“可能性”、“必要性”等方面。7.语气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范畴,指的是句子

2、所携带的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8.言语行为人们说出的话不仅仅是人类经验的映像(句义),也不仅仅是特定说话者对人类经验的具体认知,它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像大人、吃饭等其他社会行为一样,“说话”这种社会行为也有对行为者之外的事物(特别是受话者)或行为者自身差生某种效力的目标,也有因行为而引发实际变化的效果。简而言之,言语交际行为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现象、事件有着“行为效力”的关联。这些是语言在另一层次上的意义。从这一视角对语言意义的关注策划能够为言语行为研究。二、填空1. 、_、_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2多

3、义词有多项意义,最初的那项意义叫 ,离开上下文人们就能知道的那项意义叫 。汉语的“老”有“年纪大”、“经常”、“陈旧的”等意义,其中,“年纪大”是 ,其余的是 。 三、分析题1.略2.指出下列同义词的意义差别。父亲爸爸:语体色体不同,父亲是书面语体,爸爸是口语语体。得到获得:感情色彩不同,“得到”是中性词,“获得”是通过努力得到好的结果,是褒义词。眼红嫉妒:语体色体不同,嫉妒是书面语体,眼红是口语语体。秘密绝密:词义轻重不同,秘密轻,绝密重。3. 收集汉语“烹调类”单音节动词,用一组语义特征描写它们的词义。 蒸、煮、烹、煎、烤、烘、煨、炸、煸、爆用水接触水用火用锅用油调料速度蒸+-+-煮+-+

4、-烹-+-煎-+-烤-+-+-烘-+-煨-炸-+-+-煸-+-+爆-+ 4. 试分析下列句子的语义结构。 农 夫 用 枪 杀死了那只 狼。施事 工具 受事5.试分析下列材料,说明什么是话题?什么是话题链?什么是有定性?(1)夏老人送给李小龙一盆昙花。昙花在这一带是很少见的。夏老人很会养花,什么花都有。李小龙很小就听说过“昙花一现”。夏老人指给他看:“这就是昙花。”李小龙欢欢喜喜地把花抱回来了。他的心欢喜得咚咚地跳。(2)李小龙给它浇水,松土。白天搬到屋外。晚上搬进屋里,放在窗前的高茶几上。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便是看看他的昙花。放学回来,连书包都不放,先去看看昙花。(3)昙花长得很好,长出了好几片

5、新叶,嫩绿嫩绿的。李小龙盼着昙花开。(4)一天夜里,李小龙在梦里闻到一股醉人的香味。他忽然惊醒了:昙花开了!李小龙一骨碌坐了起来,划根火柴,点亮了煤油灯。昙花真的开了!李小龙好像在做梦。(引自汪曾祺:昙花*鹤和鬼火,有删节)话题: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是句子的“话题”,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其他部分是“说明”。说话者所选择的信息关涉对象,一般是“有定”的。所谓“有定”。是指确定的、有具体所指的实体。这不仅是对于说话者来说的,而且是说话者认为对于听话者也同样适用的。也即,说话者选择的话题,是说话者所认为的听说双方都可以确定所指的实体,以这个有定实体为基点添加新的信息内容,才能更好地向受话

6、者传递说话者在听说双方共有知识的基础上所要传达的信息内容。话题链:话题句子的话题是说话者选择的传递信息的基点,而这一选择跟说话者对整篇话语的信息组织结构有关。整篇话语中各个句子的话题往往有内在的联系,组成“话题链“。相继出现的各个句子,如果话题或主话题相同,则后面句子的话题或用代词或省略。汉语中省略的手段用得多,英语等语言则更常用代词指代。以上材料的话题是昙花。材料(2)说的“它”就是指代昙花,下文“白天搬到屋外。晚上搬进屋里,放在床上的高茶几上。”用省略照应昙花。6.简要说明下列句子在情态上有什么不同。我认为小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十分确定)我想小刚一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

7、真实性不太确定)我猜小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毫无把握)我听说小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确定无疑)我看见小刚上学去了。(客观陈述,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确定无疑)7.以下列句子为例,说明:什么是焦点?焦点的性质是什么?(1)这首诗连小孩都会背诵。(2)张三从李四那里借来了这辆车。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息。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受话者都知道的那些知识就是“预设”。说话者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

8、的新信息,也即句子的焦点,一定会用一些可以感知的手段标示出来。在会话中,焦点通过语调重音标示出来。如例(2),重音可以落在“张三”、或“李四”或“借”或“这辆”上,强调不同的内容,焦点还可以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如例(1)用“连都”句式强调“小孩”。8. 分析说明下列句子的语义结构。并以此为例说明,什么是预设?什么是蕴含?那个孩子把他的宠物狗领进了公园。 孩子:施事 宠物狗:受事 公园:处所 如果两个命题之间的区别仅仅是一个命题的变元与另一个命题的变元有下义关系,那么这两个命题之间存在蕴含关系。预设是指某一事态成立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在语言中,指说话人说某一句子时持有的假设。蕴含是包含在句子的断言

9、范围内的,是句子的基本信息。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句中蕴含了“那个孩子把一只动物领进了公园。”因为狗是动物的下位词。预设:有一个孩子,孩子有一个宠物,那个宠物是狗,有一个公园。9. 下列句子的意思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有不同。试以下列材料说明,什么是语境?语境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有什么作用?我上课去了。小李在船上看到了他的朋友。语境的含义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指话语的物理语境,又叫做“言谈现场”。物理语境指话语的说话者|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及其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其次,语境还包括话语语境。话语语境是指一个连贯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如交谈双方前面说过的话,小说中的上下文)。某

10、些代词的指代对象,某些居中省略的内容,并不在话语的物理语境中存在,但可以从话语语境中推断出来。第三,语境还包括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我上课去了。”如是老师说的,指的是去给学生讲课,如是学生说的,则是指去听课。“小李在船上看到了他的朋友。”这句话中,“小李”可以在船上,可以在岸上,“他”可能是指“小李”,可能是指说话人、听话人都知道的第三者,关键是有没有这个第三者。四、简答题1.自己举一个例子说明什么是词义的模糊性.它会影响交际吗?为什么?通过概括而形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词义的指陈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这就是词义的模糊性。如人的年龄可划分为“童年,少

11、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五个阶段,但每个词所指具体年龄段的分界却是模糊的。模糊性不会影响交际。这是因为(1.)大脑有处理模糊信息的功能。比如说“你走几步就到了”,人脑根据已知经验可以判断就是很近的路,而让机器来判断就无法完成。(2.)每个民族对于模糊信息有一些基本的认知。比如汉族人说高个子,那应该是1.75米1.80米以上,绝对不会把1.7米认为是高个子。就是说,处理模糊信息有认知体验在里面。同时,有时候可以比较着说,比如大小的界线无法确定,但是一堆苹果,我们可以说这个大,那个小,因为有比较,不需要标准,模糊信息也处理了。2.就你熟悉的语言各举一例说明什么是隐喻和转喻。隐喻和转喻是词义派生的两

12、种方式。隐喻:隐喻的基础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便衣(服装)-军人、警察转喻:转喻反映的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老古董-思想陈腐或生活习惯陈旧的人3.“动程”可以区分为哪几个类型?为什么?(1)猴子玩苹果他跑了(动作)(2)花很红/眼睛很大/冰化了(性质/状态)(3)惨案震惊了世界(使动)4.举例说明什么是“受事”?“受事”在汉语句子中可以实现为怎样的句子成分?因施事的动作行为而直接受到影响的事物。一般指事件中自发行动行为所涉及的已存在的直接客体,主要是与人的动作行为相关的客体,也可以是自然力所涉及的客体,如:我看报的报,猫捉老鼠的老鼠。“受事”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和宾语,作

13、主语:那个苹果张三吃了;作宾语:张三吃了那个苹果。5.直接言语行为一般通过哪些手段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由基本句型或施为句明确体现出来的言语行为,可以称为直接言语行为。一般语言中都具有的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等句型,表达的是说话者的语气,而从言语行为的角度看,则表现了最基本的言语行为类型。一些动词如“建议”“提议”“命令”等等,当主语为说话者“我”时,都体现了相应得言语行为,为施为句。例如:我提议由他担任主席。-提议的行为 我宣布会议的开幕。-宣布的行为 祝你生活愉快。-祝愿的行为6.搜集一组汉语祈使句,说明它们可以表示怎样的间接言语行为?请允许我向您表达歉意。-对不起,很抱歉。睡个好觉。-

14、祝你睡个好觉7.举例说明汉语对话里使用哪些手段来突出焦点信息。通过语调重音标示出来。例:“小明吃苹果”,如果语调重音在“小明”,那么“小明”就是信息焦点。通过句法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是的”句式。“是”后面的成分就是信息的焦点。在“我是昨天来的”中,“昨天”是焦点。第六章 文字一、知识题1.世界上独立产生的、成熟的古文字系统(自源文字)有 文、 文、 文、 文等。2.我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是指 、 、 、 、 、 。3.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手 、泪 、拖 、刃 、其(“其中”的“其”) 。4.简述字母文字的产生历程。字母文字的产生主要是由自源产生的意音文字发展而来的,意音文字后来

15、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一种借用表音的比例大大增加,表音符号的总数量却逐渐减少,向着一种声音(辅音)只用一个表音符号表示的方向发展,如苏美尔一系文字。苏美尔一系文字逐渐向表音的辅音文字发展,希腊-罗马等字母文字是借用苏美尔文字的他源文字,他们对借用文字进行改进是确定了表元音的字母,改辅音文字为音位文字。二、思考题1. 文字和图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成为文字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图画表达信息的方式是以形体直接描画现实,而文字是通过以形体对应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成分和排列的方式来表达信息的。成为文字的必要条件是:(1)文字文本可以分解为一个个离散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表达语言中音义结合体。(2)这些小图形可以重

16、复使用而表达的音义不变。(3)小图形做线性排列,图形排列的次序表达语流中语言符号的出现次序。2. 既然所有的文字都是既表音又表意,为什么还有表音文字、意音文字的区别?表音文字的最小文字单位“字母”,在其上一级文字单位中,均只表达语言符号的“音”,比如组成英文词man的三个字母m、a、n。语言的“音”有大小不同的单位,所以根据字母代表的是哪一级音系单位,表音文字又可进一步分为音位文字、辅音文字、音节文字等。意音文字的最小文字单位字符,在其上一级文字单位中,有的字符既表上级文字单位所表达语言符号的音,也表该语言符号的义(独体字,比如“日”),这时它一定独占一个正方的空间;有的字符只表上级文字单位所

17、表达语言符号的音(比如形声字“们”的声符“门”),或只表达该语言符号的义(比如形声字“们”的义符“亻”),还有一些字符只起区别上级文字单位所表达语言符号的音义的作用(比如“鸡”的区别符“又”)。3. 表音文字又可以分为哪几种重要的类型?世界上存在单纯的表意文字吗?表音文字,又叫做“拼音文字”或“字母文字”, 它们的最小文字单位字符只表示语言符号的音,而不表示语言符号的意义。可以分为:音位文字: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如拉丁字母。英文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作为字符的音位文字。辅音文字:字符只表示语言中的辅音,元音没有专门的字符表示。如阿拉伯文。音节文字:字符表示语

18、言中的音节。如日本的假名。4. 世界上独立产生的、成熟的古文字系统(自源文字)有哪些共同特点?世界上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献的自源文字有四种: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古文字、埃及地区的埃及古文字、中国中原地区的甲骨文和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早期的自源文字都是不完善的意音文字,字形的象形程度也都很高。早期古苏美尔文、古埃及文和中国甲骨文中都有很多跟实物形体相像的图形,用来表示现实中某些常见的事物。由于与现实事物有相似性联系,所以这几种古文字有不少形体十分相似,形体与语言音义结合的方式也不出我国传统文字学所说“六书”中的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形声这五种。 这几种古文字都有大量的这些描摹外物形象的小图形。也

19、可以把若干个象形的小图形放在一起,把这些小图形的意义合起来表示语言中的一个音义结合体,这就是六书中的“会意”造字法。汉字“休”是取“人”、“木”两形合起来的“人倚树”形来表达“休息”之义的“休”。 此外还可以在单个象形图形的某个部分加上一些简单的标记,表示语言中另一个音义结合体,这相当于“六书”中的“指事”造字法。字形与语词的声音挂钩,因而可以念出来,这是文字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人们认识到字形和语音之间的联系之后,就可以借用象形表意的形体来表示语言中另一个与之同音的音义结合体,这相当于“六书”中的“假借”造字法。早期的这几种自源文字中都有大量的假借字。 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几种古老的文字体系都

20、是意音文字,即兼用表义(包括象形和记号)、表音两种字符的文字。而且,在这些文字的早期,意音文字都尚不完善,由于假借法的大量运用,使得同一形体表示数个同音不同义的语言符号,影响了文字的达意功能。5. 举例说明文字对语言的适应性和文字的相对性。文字对语言的适应性: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所以每一种文字,无论是自源的还是他源的,都有适应自己所记录语言的内在发展动力。例如,汉字之所以长期停留在方块字的阶段,与汉语的特点有密切关系。汉语的语词以单音节占优势,没有形态变化,缺乏词缀等附加语素。这些特点有利于保持音节词根形的书写体系。相对独立性:语言要求文字正确地记录它,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但文字和语言毕

21、竟不是一回事情,用什么形体去记录语言,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形式;如英法德等语言采用拉丁字母,而同一语言可采用不同的文字形式,像朝、越等国家原来采用汉字,后换用表音文字,这说明了文字对语言也有相对独立性。6. 口语能否改革?书面语能否改革?文字能否改革?文字改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语言是不断发展的,经常产生一些新的成分和新的用法。其中有些语言的发展规律,有些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规范的任务,就是要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使之广泛地为人们的交际服务;而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

22、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的要求,妥善地加以处理。语言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约定俗成”本身就是规范化的一个原则和标准。至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在群众中又不是广泛使用的新成分、新用法,例如一些生造的词语,在它们刚出现的时候就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以保证语言运用的纯洁和健康。文字的改革应该符合一些基本条件:视觉上文字符号的排列组合能够还原为语言的有声话语,能够表达话语中所出现的语言符号(语素或词)及其出现次序。7. 举例说明文字的保守性。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书写工具。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如此,如果语言发生了变化,文字也应该发生变化。但事实并非如此。

23、这是因为,支配文字发展的条件与语言发展的条件不完全相同。 书写的工具和材料,方言的分歧,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文化历史传统的强大力量,等等,都可以影响文字的发展。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因此笔画细瘦,金文是浇铸而成的,所以笔画肥大厚实。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文字发展变化剧烈,各国流行的新颖字体不断出现。这些字体大多是因草率的笔法固定而形成的所谓俗体。这些俗体或俭省笔画,或增添笔画。俭省者多于增添者。俭省或增添所形成的字体,多在某一国某一地区通行。这就形成文字异形。秦灭六国以后,派人对文字进行整理,汉字的字形又统一起来。汉字有些字有很多异体,这和封建社会文人崇古的社会心理造成。所以,跟语言相比,文字

24、有很大的保守性,语言社会一旦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书写形式,它就不会轻易起变化。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汉语的语音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字形却没有改变。(篆、隶、草、行、楷是书体的演变,字本身没有变化)。语言可以死亡,记录它的文字可以存在。一种文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言,可以对别的语言产生作用,如汉字于之于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等。8. 什么是书面语?书面语跟口语是什么关系?书面语跟文字是什么关系?(1) 书面语就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2) 书面语和口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

25、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书面语来源于口语,依存于口语。二者有共同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 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a.口语是“耳治、口治”的,而书面语是“手治、目治”的,即口语是说的和听的,而书面语是写的和看的。b.口语用词范围比较窄,句子比较简单,可以有重复、脱节、颠倒等现象;书面语用词的范围大,句子结构比较复杂,讲究简洁、结构紧凑、连贯照应等。c.口语和书面语发展变化的速度不同。口语随社会的变化而不停地变化,书面语并不即时地随着口语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固性。 (3)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文字是记录书面语的工具,是体现书面语的一种物质形式。书面

26、语和文字虽然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文字本身不是书面语,书面语也不是文字。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上应该和口语一致。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也会产生书面语和口语脱节的现象。书面语与口语脱节的原因:a.人们只能听到同时代的人讲话,难以听到早一时期的人讲话。这样就促进了口语的演变。而书面语则不同,人们不仅能够看到同时代的书面语,也能看到早一时期的书面语,因此,口语中已经消失的词语和句式,往往在书面语中可以继续保留。 b.宗教经典、法律条文的权威性让人不敢轻易改动其中的字句,文、史、哲名著也起着类似的作用。因此,在书面语的保守力量比较强的条件下,容易造成书面语和口语的脱节。9. 口语和书面

27、语的主要区别。口语是听的。听和说连在一起,要求快,因而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说话的时候,除了连词成句以外,还可以利用整句话的高低快慢的变化,各种特殊的语调,身势等伴随的动作以及说话时的情景。口头交际讲求效率,有这么多的条件可以利用,所以口语的用词范围可以比较窄,句子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还可以有重复脱节颠倒等。书面语是看的。看和写连在一起,可以从容推敲,仔细琢磨。但是口语中的快慢高低变化,特殊语调,身势和说话场景都不起作用了,只有标点符号还起一点作用,但也有限。书面语只能用别的手段来弥补不足:扩大用词的范围,使用比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尽量排除废话,讲究篇章结构,连贯照应等。口

28、语和书面语的这些差别是由表达媒介的不同决定的,它们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的风格变异。10. 书面语与口语脱节分为几种情况?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改革书面语?人们能听到同时代的人说话,听不到过去人说话,因此,没有办法模仿古人,这种情况促进口语的演变。人们不仅能看到当时的书面语,也能看到过去的书面语,这就为模仿古人提供了可能。宗教经典、法律条文,他们的权威性叫人们不敢轻易改动其中的字句。优秀的文作品和哲学、历史名著也起着类似的作用。这些因此促使人们模仿古人,因此在书面语的保守力量特别强的条件下,往往会形成书面与口语的脱节。我国的书面语和口语不同,除了以上的原因外,有其特殊的原因。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的

29、统治思想,记载儒家经典的语言自然也成了不得更改的万事楷模,是读书人模仿的榜样。古代的科举考试,特别是八股取士,强调替古人立言,参加考试的人只有模仿古人的书面语,才能考中。这也加强了书面语的保守性。第二,汉字对书面语的影响。书面语脱离口语是违背语言发展规律的反常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根据社会的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改革书面语,使它和口语一致。第七章 语言的演变和分化一、名词解释1、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人们平常说的“官腔”“干部腔”“学生腔”“娃娃腔”等等的“腔”,都是对某一言语社团在语言表达上

30、的一些共同特点的概括,表明这种“腔”就是一种社会方言。工农群众称自己说的为“大白话”,称知识分子说的为“字儿话”,这实际上也是对社会方言的一种通俗的说法。 2、 地域方言由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地域变体称为地域方言,简称方言。“方言”是一个总的概念,在它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次方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3、 亲属方言 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例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4、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二、填空1、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 和 。2.

31、汉语的七大方言是指: 、 、 、 、 、 、 。3、黑话是一种特殊的 方言,它有强烈的 。4、语言谱系结构的层次一般有 、 、 、 。5、从语言谱系来看,彝语属于 语系 语族;法语属于 语系 语族;阿拉伯语属于 语系。三、简答题1、举例说明为什么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 。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变化的原动力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主要表现在: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

32、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如我国的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分裂的时期,诸侯割据,形成了社会的分化,因而形成了“言语异声”的局面。而两汉时期是中国社会对外交往较多时期,汉语中的外来词也是吸收最多时期之一。再如,捷克斯洛伐克,原来讲捷克语,后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捷克仍然讲捷克语,而斯洛伐克则讲斯洛伐克语。其实斯洛伐克语只是捷克语的一种方言而已。由此可见,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2)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

33、,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如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汉语中增添了很多新的词语。如“电脑、彩电、股票、网络、手机、网友、网迷、网吧、黑客、电子邮件、沙发、巧克力、特区、抢滩、VCD、DVD”等一大批新词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交际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动力。2、举例说明语言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语言

34、作为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其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各自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因素发生了变化,就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其它因素也要相应地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就引起了语言的变化。例如,语言作为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符号和符号之间必须保持有效的区别,如果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破坏,就会引起语言系统的变化。如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那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比较复杂,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方式比较多,因而单音节词能保持有效的区别,但后来由于浊音清化以及辅音韵尾m、p、t、k消失等,使语音趋向于简化,语言中同音词大量增加,

35、同时新词又不断产生,这就使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影响,给交际带来困难,因此就需要有新的方式来解决由于语音简化所带来的矛盾。于是人们就用加长词的长度的办法来解决同音问题,用双音节词格局代替单音节词的格局。原来的单音节词变成了构词语素,如“想”变成了“想念、思想、想法”等,“袖”变成了“领袖、衣袖、袖珍”等。随着双音节词的产生,一个词内部两个成分之间在语音、语义上又产生了轻重、主次的区分,于是又出现了轻声、儿化、变调等语音上的变化。某些实词也词缀化了。如“子、儿、头”等,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但由于汉语构词的双音化,这些词逐渐虚化,变成了词缀,不但语音上发生了变化,而且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

36、变化。如“盖子、看头”等词中的“子、头”语音上只读轻声,意义上也只作为名词的标志,只具有语法意义而不具有词汇意义了。由此可见,语言系统内部某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正是由于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这种彼此对立、彼此联系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促进了整个语言系统的发展。3、什么是语言演变的渐变性。渐变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之一,它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像火山爆发、暴力革命那样的突变,而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性质决定它只能是渐变的。如北京话零声母从w到v的变化,且目前人处于变异状态,这一变化在不同的年龄,性别和地区之间都有不同的变异情况。4、什么是语言演变的不平

37、衡性。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之一,它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第一,语言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在语言各子系统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最快,相比而言,语法的发展变化就要慢得多,语音发展变化的速度也较为缓慢。语言各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平衡的。比如在词汇系统中,发展变化较快的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却是相当稳固的。第二,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反之,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慢一些。第三,语言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地域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在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各种方言形成之后,在发展变化的速度和方向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例如在汉语诸方言中,南方的一些方言

38、发展变化的速度相对较慢,保存古代汉语的成分较多,而北方的方言,特别是北方官话区的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相对较快。5、谈谈语言演变的和渐变性不平衡性的关系。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这些特点是由语言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语言是社会的每个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它存在于群众之中,存在于不间断的使用之中。与社会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语言不能老是处在花样翻新的变动之中。这样的变动非但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语言是全社会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不能像机器那样停止运转,进行大修。稳固和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都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

39、允许突变。不平衡性,外部原因语言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不同,内部原因语言各要素的变化速度不均衡 。语言系统各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联系的密切程度有很大的不同: 词汇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所以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其实词汇系统内部演变也体现出不均衡:基本词汇相对稳固,一般词汇变化较快) 相比之下,语音和语法与社会发展联系不那么直接,因此就稳定得多。语音、词汇、语法各系统内部的变化也是不平衡的。如语法中格的范畴,古英语名词、代词和形容词都有主格、宾格、属格(又称所有格)、与格和工具格五种。发展到现代英语,代词还保留三种格:主格、宾格和属格(如I、me、my);名词则只剩下两种

40、格:通格和属格(如john和johns)。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地区的变化速度和方向可以不一样。如古汉语有八个声调,其中入声在今天的北方方言区中已经基本消失了(晋语除外),但在吴方言、粤方言等南方的方言区中还存在。语言演变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这两个特点,使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既能随时满足新的交际要求,又能维持稳固的基础,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6、从语言分化的角度谈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的联系与区别。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都是语言随社会分化而分化的结果。这三种语言现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区别: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虽然都是方言,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社会方言主要是

41、由于职业、性别、年龄等方面因素而造成了某些词语的不一致,因此,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而语音、语法方面的差别则比较小。而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除主要表现在语音上之外,但它在词汇、语法上也存在着一系列差别,所以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往往是系统的,因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从一种语言的方言变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和原来同一共同语下面的其它方言之间形成亲属语言的关系,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2)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关系: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单一社会如果在地

42、域上的分化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同一语言在地域上的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如汉语在地域上的各个后代仍属汉语的分支,彼此是方言关系,就是由于中国在历史上虽有过分裂的历史,但统一却是主流,是长期的。而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最终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原来都是拉丁语的方言,但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各地不仅在经济上彼此隔离而且政治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国家,这样各地语言的分化就失去了共同的约束,最终形成了具有亲属语言关系的独立的语言。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一、名词解释1、借词 借词也叫音义外来词,它指的

43、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英语中的telephone借子到汉语中是“德律风”,其音义都来自英语。借词是民族关系的一种见证,是研究民族发展史的一项重要材料。借词在语言历史的研究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语言联盟 语言联盟即“语言的区域分类”。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代,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跟彼此不同。3、语言替换 语言换用也称“语言替代”或“语言融合”,是不同民族在长期接触或融合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 4、语言底层在语言替换

44、的过程中,换用的强势语言会留下被替换语言的痕迹,这类痕迹通常称为语言底层。5、共同语 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一种语言形式,是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6、洋泾浜 “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7、克里奥耳语 混合语是由洋泾浜发展而来的一种有声交际工具,是一种建立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系统基础上形成的并被特定的言语社团作为母语学习使用一种语言。洋泾浜的特点之一在

45、于它是一定场合下使用的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Creole,是混血儿的意思)。二、填空1、语言发生接触的前提条件是 。2、语言接触从根本上说是 接触。3、共同语分为两种: 和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 ,是以 为基础方言,以 为标准音,这主要是 的原因。5、世界语是由波兰医生 提出来的。三、简答题1.谈谈语言接触与语言分化的差异与联系。一种语言内部分成几种不同的方言,或者这些方言进而分成几种不同的语言,这种现象,叫做语言分化。语言分化的原因:社会的

46、分化。社会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社会内部分隔甚至分裂。分隔开来的各部分之间的交际减少甚至消失,而各个部分之间的交往要相对频繁,这样,它们在语言使用上会出现各自不同的特点,彼此变得不同,久而久之,同一种语言就会分化成不同的方言。如果社会分裂成不同的社会,同一种语言就可能分化成不同的语言。语言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语言发生接触的前提条件是社会接触,从根本上说是使用语言的人之间的接触,由于人接触到了不同语言,也就是不同的表达方式,随之产生了改变自己语言习惯的需求。社会接触有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这样就造成语言接触的不同。语言接触可以分为五种主要类型: 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如果不同

47、的社会、民族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上也只有一般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则语言的变动就只限于吸收对方语言中有而自己语言中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也即只有文化层面的、为数有限的借词。2.语言(区域)联盟和系统感染: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深度接触(指有大量同地混居的人口,有通婚关系)的若干民族,许多人会成为双语或多语者。如果接触是相对平衡的,则各民族的语言会长期地“和平互协”:不仅各民族的词汇会互相大量借用,音系和语法上也会互相感染而趋同。结果是一片区域内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即系统感染),但各个语言仍保持着相当数量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这就是语言联盟。 3.语言替换和底层残留 如果若干

48、民族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指经济文化、人口的不平衡),则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的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唯一的胜利者。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这就是“底层”。 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随着社会的发展,通用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语言的这些高层形式通过读书识字等特别途径传播,所及之地不一定地域相邻。因社会分化程度的不同,通用书面语或民族共同语与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差异程度不同,对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影响也有不同。推平方言或替换民

49、族语言是一种常见的可能 5.洋泾浜和混合语 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洋泾浜。如果后来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就叫做混合语。语言的接触与分化的共同原因都是社会的接触和分化。原来不同的社会会有后起的接触,亲属语言和方言在分化后也可能会有后起的新的接触。2. 从音义关系看,举例说明汉语的借词有哪些表现形式。1)音译:用汉语近似音节转写外来词读音。词是音义结合的统一体,只有音和义都是从另一民族语言借来的词语,即音译词,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借词。汉语的借词很早就有了。“菩萨”、“塔”、“袈裟”、“刹那”等是随佛教的传入借自印度;“胡同”、“褡裢”、“站”、“蘑菇”等是借自蒙语的词;2)音译加汉语

50、语素:先音译外语词,再加上一个表示类名的汉语语素,使词义明确。啤酒,卡车,卡片,法兰绒,拖拉机等。3)半音译半意译:这种借词是一部分是音译,一部分是意译。如“冰激凌(英)ice cream ,ice意译为 “冰”,cream音译为“激棱”;“迷你裙”(英) miniskirt, mini(小)音译为“迷你”,“skirt”意译为“裙”。对于这类既非完全音译,又非完全的意译的词语,使用词语的人仍觉得它是“舶来品”,而非“国货”。4)音译兼意译:即在音译的同时,又选用与原词意义相关的汉语语素意译,既照顾到了原词的语音形式,又能显示意义,音义双关。如,酷cool,秀show。很多音译兼意译词是对外语

51、的词义经过各种不同角度的联想而创造出来的。在这个创造过程中,为了保证意思上的关联或感情上的褒贬,甚至可以放弃语音上更为相近的音节。如:Coca,cola:可口可乐。保持了原词的韵律结构,具有饮料的意义,还含有“可口、令人愉悦”的内部意义。 再如:TOEFL:托福。3. 谈谈借词与社会的关系。(1)社会接触的强度决定了借词的限度。一方面,社会接触的程度浅则语言的接触程度也浅,两个不相邻的,交流很少的国家之间介入彼此词汇的概率就小的多,如中国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另一方面,社会接触的程度深,则语言的接触程度也深。日语借入大量的汉语词就是很好的例证。 (2)语言社会在文化中的接触状况决定了借词的方向与内

52、容。如,随着佛教的传入,汉语就借用相应的梵语中的佛教词汇,傣族地区的汉语常常借入表示当地事物的傣语词。在词语的借用过程中存在着借出去又借回来的现象。最典型的是汉语中的所谓借形词,即把日语中用汉字记录的词直接吸收到汉语中来并按汉语普通话来读音。有的是日语赋予了汉语借词以新的意义,而汉语又从日语中借了回来。选举、劳动、助教、讲师、教授、封建、反对、博士、学士有的则是日语借用汉语材料构成新词,而这些新词又被汉语借用。哲学、共产、政党、支部、反应4. 从语言接触的角度谈谈汉语方言中文白异读的形成与发展。文白异读是最早被学者们注意到的方言字音分歧现象,也是比较初步的研究结论。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

53、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书音、文言音、字音;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或话音。在一些方言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中、不同的用途时有着不同的读法,如客家话里,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生”字单用表示“生娩”或表示“活着”的时候读作 【seng1】,而在固定的词中却读作 【sang1】,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文白异读,前者是白读,后者是文读。文白异读中的文读是用方言的音系模拟标准音,白读是方言土音。所以文白异读最普遍的特点是,文读一般比较接近官方标准语言。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汉字标准音不同,文读大致分两种情况:一、古代

54、以广韵为标准音,方言模拟广韵的发音作为文读音,官话区的文白异读多为此种情况,闽南语的文读也是保留唐朝官话语音。二、元代以来以北方官话作为通用音,南方方言模拟官话的发音作为文读音,比如上海话中“大衣”的“大”念做 da,是文读,接近普通话;“大人”的“大”念做 du,是白读。第二种情况导致了北方方言文白异读的现象较少,而南方方言则较多。 更精确的说法是,一种方言之内的白读层与文读层通常代表该语言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中接触当时代某种汉语(通常来自北方)的读音,从而像地层一样有所积淀而并存。例如闽南语原本保留三国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汉字读音,成为该语言的白读层;至唐代以後又引进新一套可能与当时官话类

55、似的读音,便形成该语言的文读层。另外,一般来说,方言固有语词、日常生活上常用的动作、器物、语法功能词多是白读,借自于古代文言文、官话或现代华语(普通话)以及其他不同方言的词、科学术语、成语、专有名词、姓名等则多是文读。而在不同的人群中,文白异读的现象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年轻人、教育水平高的人、会说普通话的人更多使用文读。在不同的环境中,文白异读也不一样。正式场合多用文读,日常生活则多用白读。但是,两者实是担负该语言当中不同的功能,习惯用白读音读出的固有语词并不适合改用文读音代换;习惯用文读音读出的借词也无法改用白读音。因此不应当将文读音与白读音赋予不同的文化评价,而应当同等地视为该语言不可或缺的两套汉字读音;并且也不宜为了标准化或优雅化某种语言起见而强迫将固有语词全部改用文读音发出。5. 谈谈语言替换过程中“双语”的作用。双重语现象 :指一个社会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现象。民族杂居地区,一个民族或其中的多数人能同时讲两种不同语言的现象大量存在。双语现象是语言融合中的必然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过渡阶段。民族杂居区,不同民族间的交际、来往非常频繁,掌握双语以至多语是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非常平常的事情,所以人们同时掌握几种语言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同一种语言的方言和共同语之间也是一种双语现象。如一个人从小生长在某个方言区,一直使用这种方言,当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