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三鲁人导学案第二单元第3课屈原列传第三课时教师_第1页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三鲁人导学案第二单元第3课屈原列传第三课时教师_第2页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三鲁人导学案第二单元第3课屈原列传第三课时教师_第3页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三鲁人导学案第二单元第3课屈原列传第三课时教师_第4页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三鲁人导学案第二单元第3课屈原列传第三课时教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屈原列传(第三课时) 【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 屈原列传 【课型】新授课 【学案序号】8 【课时】第三课时 【使用日期】 【学法指导】 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

2、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课前自读课文4-10段,完成下面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江滨 ( ) 渔父 ( ) 三闾大夫( )啜 ( ) 弹冠 ( ) 怀瑾握瑜( )自令见放为( )2解释加点字子非三闾大夫欤 ( )( ) 自令见放为 ( )新沐者必弹冠 ( ) 葬乎江鱼腹中耳 ( )安能以皓皓之白 ( ) 遂自投汩罗以死 ( )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 )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竟为秦所灭 ( ) 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被发行吟泽畔

3、( ) 是以见放 ( )不凝滞于物 ( ) 而自令见放为(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 合作探究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明确:二人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及政治倾向。渔父:对人生、世事均不要太过认真,太过执着,最好得过且过,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与世推移。 屈原:绝不苟且,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

4、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2. 文章第12节又提到了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有什么作用? 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3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意见寓于叙事

5、之中。本传却是另一种写法,这就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试分析。 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

6、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评价作业一、完成伴你学26-29页练习二、阅读伴你学29-30拓展平台撷英咀华一、名家点评 1.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2.刘勰:“故离骚、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利)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3.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屈原的诗歌像高悬在天空的太阳、月亮一样光芒万丈)”。 4.杜甫立志“窃攀屈宋宜方驾(我要努力攀上屈原、宋

7、玉诗词的高峰同他们并驾齐驱)”。 5.北宋邵博:“楚辞文章,屈原一人耳。” 6.苏轼:“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7.清沈德潜:“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且。” 8.王国维:“大诗歌之出,必须侯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之驿骑而后可,斯即屈原其人也。” 9.鲁迅:“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于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10.郭沫若:“楚人是把在政治上统一中国的功名和产生了一

8、位屈原的功名兑换了。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出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中国人如果不灭种,中国文如果不消灭,楚辞没有毁灭的一天。楚人的功劳是不朽的,屈原是会永远存在的。” 11.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董必武) 12.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赵朴初题秭归屈原祠 ) 13.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长沙“屈贾祠”楹联。“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策:指贾谊治安策)2、 素材运用1.话题“脊梁”

9、: 读屈原的名辞离骚后,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汩罗江悲凄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 是什么使诗人心潮澎湃?是离骚的字字泣泪,是屈原的拳拳赤心,是涌动的爱国情,是炽热的报国心。 爱国一种神圣、深厚、热烈的情感,它藏于内心深处,居于所有情感之上。它是一条纽带,一个号令,一个民族挺立的信念,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石。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气势磅礴。悠悠五千年,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践约对它的承诺;纵横九万里,无数中华儿女用奋斗诠释对它的忠

10、诚。爱国一种超越时间空间,最纯洁、最敏锐、最强烈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精魂。 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的人。一个人,没有脊梁骨,便不能直立行走;一个人,不属于他的祖国,便不属于人类。 是的,爱国! 谁能忘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凛然,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矢志不移。 (出自2006年高考安徽满分作文龙的脊梁) 2。话题“自我”: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记忆顺着汨罗江,流过春秋,越过战国,当秦攻破郢都的那一刻,你悲愤至极,在叹息中,在号哭中,在悲痛中,你虽背负太多的无奈与辛酸,但却做真正

11、的自我,用生命表达你对祖国的忠贞与高洁的品行。 悲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 一缕清香一份洒脱,做真正的自我,展示高洁与傲岸,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 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做真正的自我,满载大江与汪洋,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绝唱!一页历史一面镜子,做真正的自我,昭示理性与忠贞,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 (2006年高考满分作文全国卷一做真正的自我) 3.话题“找准位置认清自我”: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涛涛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

12、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出自2006年高考河北满分作文找准位置发扬自我) 人生亦如此。人应该有所追求,但不是盲目地追求。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生中能保持最真实的追求。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宁愿投身汨罗,也不愿污其追求。他在人生的追求中,从不忘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出自2006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在追

13、求中认清自我价值) 4。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感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感性的潮水是不可遏制的。在先秦的宋国富人赞扬儿子聪明而疑惑邻居是小偷的心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片浅浅的水湾,在那里只有感情的船只可以停泊;在楚王摒弃屈原的“秦,虎狼之国”的忠告而接受幼子子兰“奈何绝秦欢”的劝说的耳朵边,我们分明听到了感情的滔天巨浪掀起的震耳欲聋之声。“亲则近,疏则远”,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劣性的必然? (出自2003年高考安徽满分作文你有两颗心吧) 5.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伟大的骚客屈平,怀着对楚国无限的哀痛和热爱,自沉于汨罗江水,后人哀之敬之,推崇备至,我却不以为然。我热爱楚辞,每读到涉江离骚九

14、章常感激涕零,感谢屈原将自己的苦痛花作艺术的瑰宝光耀千古。然而我常想,如果屈大夫不投身汨罗江,还会有怎样的华采篇章呢?我又设想当秦兵压境、楚国危难之际,屈大夫如果健在会否如田单般振臂一呼,击退强敌,保住云梦之地?然而这毕竟是我的空想,屈大夫在楚王昏庸、奸佞陷害下,不胜悲痛化为汨罗英魂,令我辈嗟叹。同为伟大先贤,面对人生挫折、生命变故,庄子和屈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出自2004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化苦药为甘霖) 6.话题“心灵的选择”:人生是在一匹素锦上描绘自我,身上的每一个色点都要细细斟酌,手拿调色板的那一刻,你开始选择,暖色还是冷色?人生是在一个舞台上展示自我,动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推敲

15、。举手投足之间,你在选择,欢悦还是悲伤?人生的旅程有太多的十字路口,面对太多的选择,站在街口,我聆听心的呓语。汩罗江畔,屈平素衣抱石纵身而跃,一代忠臣,他选择死来证明自己对楚国的忠贞不渝。在他面前遗放着南后的威逼利诱,且凭他的才华,在别国闻达亦非难事。“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铮铮铁骨,气吞山河,在荣华富贵和国家民族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汨罗江的每一朵浪花都是见证。站在街中,一边是权力和地位,一边是祖国和人民,我聆听心的呓语:荣华富贵,皆乃过眼云烟,祖国人民,与自己乃有血脉肤发之连,没有国家的强盛,何来个人的幸福?所以,我选择祖国与人民。 (出自2002高考广东满分作文站在街口,聆听心的呓语) 7.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 生命犹如海洋,生活恰是轻舟,扬起思维的风帆,穿梭于人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