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l4 ?: q, I6 z h8 M, sK. l1、三仙姑2、红灯记3、江河4、19625、杨子荣6、汪曾祺6 B. Y$ G6 M$ o; R( 8 h) _8 O% r. O7、周立波8、海港9、章明10、锻炼锻炼11、红色娘子军# n! / e6 j* * o12、岗上的世纪13、邪不压正14、现实主义15、赵振开# % f; ! m! o( S$ - n, u! S16、陈思和17、195818、于坚19、金锁20、杨炼* i2 k- m# H. d6 m2 C二、单项选择题 i/ G1 _6 m$ C( q0 N8 1

2、、C2、B3、B4、C5、C0 u, H) X, E6 u k6、A7、B8、A9、A10、A d) Q O6 |! L6 c三、多项选择题: m. |0 i; v0 c% f0 z p1、AC2、AB3、BCD4、ABCD5、BCD# _( r7 fG5 w$ q9 O四、简答题# d 3 GH- n1、1959年,文艺报组织的“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讨论中对锻炼锻炼的讨论,最终导致了对赵树理的否定性意见,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农村现实的歪曲,丑化了正在进入共产主义的农民形象。这些意见是否符合作品实际?产生这种意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p! m+ i1 r# p7 * P1959年,文艺报

3、以“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组织了对锻炼锻炼的讨论,有署名武养的读者指责这部作品不真实,“歪曲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的现实”,“诬蔑农村劳动妇女和社干部”。虽然编辑部支持赵树理,以王西彦的锻炼锻炼和反映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作为这次讨论的总结,肯定这篇小说“按照生活实际去刻画有个性的活人”。后来老舍和茅盾也分别撰文对赵树理的创作进行了肯定的评价。但是,当时文坛弥漫的激进主义文艺思潮和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最终导致了对赵树理的否定性意见,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农村现实的歪曲,丑化了正在进入共产主义的农民形象。这些意见从现在来看显然是不符合作品实际的。赵树理是努力地想加入“时代的大合唱”、想写歌颂农村新生事物

4、的作品的。但长期的创作定势使他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实际上将歌颂也写成了揭露和批判。“锻炼锻炼”创作的本意是站在青年干部杨小四的立场上,维护农村中的新生事物,让自私落后的人出点丑,意在“批评中农和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但实际上却揭露了农村生活的贫困和农村干部作风的粗暴,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益激化的“干群矛盾”。因此,一经发表,就受到了批判。6 B# ( k; x % W( r# j赵树理是一位站在农民立场上为农民说话的作家,特别是他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使他在五、六十年代总是显得“右倾”,显得不合时宜。可以说,时代在变,而他的创作思想几乎没变,因此,他总是受到批判。事实上,自从邪不压

5、正、金锁等作品受到批评以后,赵树理也意识到自己与时代的差距,也努力改变自己的创作来加入“时代的大合唱”,但他又不肯违背生活的真实,就像锻炼锻炼一样,实际上将颂歌也写成了揭露和批判,这样,他努力的方向总是与时代的要求恰恰相反。时代要求他写出农村中“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和两个阶级的斗争,但他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两条道路”和“两个阶级”的斗争并不是农村中的主要矛盾。人们对赵树理的指责和批判,实际上是当时文艺界越来越高涨的激进主义文艺思潮和越来越严重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反映。也说明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始终与当时的主流意识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此,尽管老舍、茅盾、王西彦等作家一再为赵树理辩护,也

6、并不能改变赵树理作品“不合时宜”的命运,也就无法改变赵树理最终在劫难逃的命运。3 l0 l; t5 # x+ |5 X2、阿庆嫂与胡传魁、刁德一之间的“智斗”,主要内容是什么?精彩之处是什么?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并经久不蓑?2 D7 S+ 5 k* 0 4 R* T- i! |+ O m智斗是沙家浜中最精彩的一场戏,所谓“智斗”是指阿庆嫂在与胡传魁、刁德一周旋的过程斗智斗勇的故事。在“智斗”这场戏中,充分展示了阿庆嫂的风采,她不但具有一个地下工作者所应有的机智和敏锐的斗争经验,同时也具有开茶馆的老板娘所应有的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处事作风。正如剧中人刁德一所说:“这位阿庆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7、胆大心细,遇事不慌。”当她一听说胡传魁的部队就要到来,立即通过“日本鬼子前脚走,他后脚就到了”的判断,从而确定了自己的斗争策略。在与胡传魁和刁德一的周旋中,巧妙地利用胡传魁的愚蠢,面对刁德一的步步紧逼,察言观色,滴水不漏。作品的精彩和巧妙之处在于,不但突出了阿庆嫂的智慧和沉着,而且也渲染了刁德一的狡猾和凶狠,他先是从以前没见过阿庆嫂而产生怀疑,再从阿庆嫂曾在日本人眼皮底下救过胡传魁而加重了疑心,继而从单刀直入问新四军的行踪,引阿庆嫂上钩,最后甚至想出了化装成老百姓下湖捕鱼,让藏身在芦苇荡里的新四军自己走出来的诡计,给阿庆嫂配上了一个真正的对手。而胡传魁虽蠢,却每每事出有因,完全符合他的性格和特

8、征,是这场戏中不可或缺的人物。阿庆嫂的性格特征正是在与这两个人物性格的冲突中凸现出来的。8 2 S- j* 5 i; g) h; m“智斗”是沙家浜精华所在,受到观众的欢迎而经久不蓑的原因主要是有“戏”,即戏剧冲突更能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一方面“智斗”是敌我斗争最直接、最复杂、最巧妙、最紧张、戏剧矛盾最汇集的一场戏,也是最能迸出火花的一场戏,整个“智斗”充满着戏剧矛盾,是沙家浜最为精彩的部分。另一方面沙家浜的角色原型,直接来自民间文学中非常广泛的“一女三男”的角色模型,在“智斗”中,观众真正欣赏的是阿庆嫂滴水不漏带点江湖习气的对话,是她如何周旋于胡传魁、刁德一两个男人之间,也就是说,“智斗”适

9、应了观众具有民间趣味的审美要求,观众更愿意、更喜欢带有传奇色彩的“地下斗争”。4 n+ + n3 I. I2 K4 d3、将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新诗潮”称为“朦胧诗”是不是一种误解?为什么?1 X0 e+ |# s$ F/ X8 u# J将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新诗潮”称为“朦胧诗”,源于一个误解,但这一称呼形象地概括了“新诗潮”的特点,受到北岛、舒婷们的认同。# _8 J6 ; Z3 N% k* / _8 j, a朦胧诗关于“朦胧”问题的论争,直接缘于老诗人公刘对顾城几首小诗中流露出来的悲观消沉人生观的担心,公刘一方面觉得顾城很有诗才,坦率地承认自己写不出像生命幻想曲那样的诗句;一方面对顾

10、城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悲观的人生观感到“颤栗”,对顾城无所顾及地在诗中袒露消沉的思想状态和精神状态感到“惊异”。因此,公刘怕顾城等年轻诗人误入歧途,呼吁“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同样,顾城的父亲顾工在读了顾城的生命幻想曲后,虽然在心中暗自为自己孩子能写出这样的诗而骄傲,却不能不为孩子的政治前途而担心。因为在那个年代,“朦胧”就意味着现代,“现代”意味着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就意味着颓废,颓废也就意味着反动。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如果说章明发表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还只是就艺术上对朦胧诗提出批评的话,臧克家、丁力等人的批评挥动的却是政治的大棒。臧克家在关于“朦胧诗”中说:“现在出现的所谓朦胧诗,是诗歌

11、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一股逆流。”丁力更认为,章明把这些诗称为朦胧诗不准确,把问题提轻了,不应该叫“朦胧诗”,而应该叫“古怪诗”,因为朦胧还是艺术问题,而古怪就是政治问题了。“古怪诗的出现是受国内和国外的影响。在国内,有些人对过去的新诗重新评价,为过去不受群众欢迎的流派,如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反动派翻案,这是不好的。”(丁力新诗的发展和古怪诗)因此,我们说,把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新诗潮”称为“朦胧诗”,源于对他们诗歌创作的批评,实际上,初期朦胧诗在艺术上并不很“朦胧”,较少运用整体象征,艺术上是明白的,朦胧诗论争的意义主要表现在诗歌的内容上,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

12、”就有张冠李戴之嫌,是一种误解。然而这一误解最后却成了正解,后来虽然有许多学者为朦胧诗正名,给这个新兴的诗派一个科学的命名,并正式提出将它称为“新诗潮”。但是,无论是朦胧诗的反对者还是支持者,似乎都更钟情于“朦胧诗”这一称号,于是,一个贬义词成了当时流行一时的时髦。事实上,“朦胧”一词也确实概括了这一诗派的美学特征,经过论争,运用整体象征成为朦胧诗人的一种自觉追求。0 | k/ W# 6 U6 L4 u# q7 f! U4 O五、分析题8 U; - v3 Z, Z2 v x1、“锻炼锻炼”“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但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趋激化的“干群矛盾”而受到了批判。你认

13、为,赵树理是否有可能逃脱这场批判?为什么?5 f7 b4 M$ 7 q j在五、六十年代特殊的文化语境中,赵树理受到批判,是不可避免的。首先从赵树理的创作情况和创作风格来看,赵树理不能与新的国家意志构成了新的时代共名,不能不陷入创作的困境,与当时的文化语境产生矛盾,必然引起批判。赵树理是一个自觉而本色地代表农民立场的作家,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争环境下,为了有别于知识分子视角下的新文学叙事立场,他的创作受到了高度的推崇,一度被誉为“赵树理方向”。但随着战争的胜利,新的国家意志构成了新的时代共名,对农民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民的本来立场及其文化形态并不总是与时代共名相一致的。这时候,本色的赵树理不

14、能不陷入创作困境。描写土改时期农民故事的邪不压正已经与别的土改题材的作品在宣传政策文件上显出了差异;三里湾虽然是第一部描写合作化运动的小说,但故事情节发展很勉强,远不及后来的山乡巨变和创业史那样理直气壮地宣传国家的农业合作化政策;连歌颂新婚姻法的登记,也不能像当年的小二黑结婚那样深刻地展示民间文化状态和揭露农村基层的坏人坏事。1958年农村“大跃进”运动,由于指导思想违背了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各级领导盲目地夸大农业产量,以迎合好大喜功的国家意志,结果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生死攸关的严重破坏。但是,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当时真实的生活是不允许被反映被揭露的,相反,文艺界一方面积极提倡所谓“革命

15、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另一方面也相应发起批判“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运动,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创作非但不可能发表,而且还会给作家带来祸害,所以,当时许多歌颂“大跃进”的文学创作和所谓“民歌”,不能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歪曲性的描写。赵树理就在这时候发表了短篇小说锻炼锻炼。作为一个自觉的农民的代言人,他目睹了“大跃进”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不可能没有反应,与农民血肉相连的赵树理不会不敏锐地发现中国农村正处于 “天聋地哑”的时期。锻炼锻炼虽然也利用了当时一般文学创作惯用的歪曲生活真实的方法,但仍然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民间立场。因此,这篇小说受到批判也就不可避免。 V, i! g) C$ O4

16、 2 l. P1 i7 b$ 其次,尽管以赵树理的主观创作意图而言,锻炼锻炼是“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但作品的内容显然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对文学工具论的要求存在着差距。这篇作品即使在今天读来,仍然真实得让人读了感到心酸,作为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赵树理曲折地写出了农村出现的真实情况。干部就是这样横行霸道地欺侮农民,农民就是这样消极怠工和自私自利,农业社“大跃进”并没有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只能用强制性的手段对付农民艺术的真实,就这样给后人留下了历史的真实性。尽管赵树理的主观创作意图还不至于达到这样的深度,他只是想反映农村现状是怎样的一幅图景而已,而且从当时可能表达的方式来说,他也

17、只能站在杨小四等所谓新生力量的一边,但从赵树理的艺术画廊里看,这篇作品分明是与描写农村“基层干部混入了党内坏人”的艺术精神一脉相承的。因此,与赵树理解放后创作的其它作品一样,锻炼锻炼不可逃脱地受到了批判。. w4 q: 5 m+ m9 w0 P$ 9 2、在1964年前后,江青开始插手“京剧现代戏”,并将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几部有良好基础的剧作培养成自己手中的“样板”,在“文革”中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方向的标志,成了当时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那么是否可以说,“京剧现代戏”的样板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政治高压下以革命的名义强奸艺术的过程?; n7 Q5 N3 C% T, 2 ?# N京剧现代戏

18、是解放区戏剧改革的继续的发展,也是新中国文坛的重要收获之一。在京剧现代戏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虽然始终坚持着艺术创作的原则和规律,在作品的不断修改中也发挥了艺术家独特的作用。但是,京剧现代戏本身,就是当时高压政治的产物。京剧现代戏开始于1958年至1964年间,这个时期,中国文坛刚刚经历了反右等一系列的批判运动,大跃进后,1962年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理论,1964年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可以说,这时期中国社会都处于高压政治的笼罩之下。在文学创作领域,一方面传统文化遭到全面清除,以前的所有文学创作几乎都遭到否定和质疑;另一方面,“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19、的创作方法成为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指导性原则,文艺问题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学艺术作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得到了统治者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因而,在京剧现代戏创作中,二元对立的斗争哲学、忠君爱国的道德理想在作品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当时“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1964年前后,江青开始插手京剧现代戏,并将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几部有良好基础的剧作培养成自己手中的“样板”,在“文革”中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方向的标志,成了当时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江青在京剧现代戏“样板化”的过程中,将京剧现代戏的一些创作原则更加极端化,她对京剧现代戏进行“样板化”、极端化的方法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反映民主革命时期斗争生活作品必须突出毛泽东以武装斗争为主的军事路线。例如将芦荡火种改为沙家浜,将第一主角阿庆嫂退居二号人物,而将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升为一号人物,突出他所进行的武装斗争的戏。第二、反映社会主义时期生活的戏以阶级斗争为核心, 组织戏剧冲突,推动剧情发展。例如海港突出表现方海珍为代表的革命者与钱守仁为代表的阶级敌人的斗争。龙江颂中突出了支部书记江水英与暗藏地主阶级分子黄国光的斗争, 并以此构成戏剧冲突的纽结,展开矛盾。第三、从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