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_第1页
完整版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_第2页
完整版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_第3页
完整版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_第4页
完整版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梯度学习目标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理解掌握:了解中国古代冶金、 制瓷和纺织业发展的过程、 主要成就和中国古代手工业 的三种主要经营形式;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综合运用:冶金、制瓷和丝质技术的进步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作用。新知合作探究知识点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情景激疑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铸造于清乾隆年间,是我国古代高 超铜器铸造水平的集中体现,I860年被英法联军掠走,2009年2月25日,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将青铜鼠首和青铜兔首强行 拍卖,激起了华人的极大愤慨。除青铜冶铸外,我国古代还有 哪些先进的金属炼铁技术?新知解

2、惑1. 青铜冶炼技术(1) 盛行时期: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被称为我国的 。(2) 主要成就: 时期,中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成熟,不仅数量多、种类 齐备,而且工艺精湛。2 .冶铁炼钢技术(1) 时期中国发明冶炼生铁和钢,春秋时期的钢是 。(2) 南北朝时期发明了 。3.冶炼燃料(1) 开始用煤做燃料炼铁,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2) 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流行开来。自我校对知识点一青铜时代商周春秋块炼钢灌钢法汉代明朝重点探究1. 为什么把夏商周时期称作青铜时代”?(1) 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2) 生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3) 青铜铸造是商周时期的主要手工业部门。2.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煤的国家。怎样认识煤的使用?(1) 煤的使用提高冶金技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2) 延缓水土资源的破坏,有利农耕生产。(3) 但煤的使用造成大量有害气体污染了环境。应用提升1. 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如果外国参观者向你咨询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何时进入繁荣时期,你应该回答()A. 新石器时代晚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解析】夏、商、周三代被称为中国的青铜时代,但是商周是我国青铜技术的鼎盛、繁 荣期。【答案】B2. 2007年1月,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举办的“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丹阳”在评选“十大宝物”时发生

4、意外:礼仪小姐展示一面战国青铜镜时不慎失手,古镜当场被摔碎。瞬间,人们都惊呆了。央视工作人员、礼仪小姐和专家都赶紧在地面上捡拾碎片,栏目负责人当场承诺将邀请著名的青铜器修复专家贾文忠修复古镜。该青铜镜之所以受到这样的珍 视,主要在于它的() 艺术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工艺价值文学价值A. B . C .D .【解析】青铜镜作为文物能够反映当时的手工业技术、审美艺术价值等,但它不属于文 学作品,反映不出文学价值。【答案】B知识点二衣被天下情景激疑丝织技术突飞猛进。中国是“丝绸之国”,古希腊人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就是 这个意思。在古罗马,恺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引得 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

5、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金去购买 丝绸,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竟值黄金12两,迫使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中国古代丝织业是怎样不断发展且影响海外的?新知解惑1. 丝织技术(1) 时代,人们就学会了养蚕缫丝;西周以后,(2) 汉代丝绸外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 的称号。(3) 唐代发明了 技术,丝织品文饰更加绚丽,极具艺术神韵。2. 棉纺织技术(1) 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2) 元代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先进技术的推广,使江苏 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3) 后期,棉布取代丝、麻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自我校对知识点二上古“丝国” 缂丝 黄

6、道婆 松江 明代重点探究棉布为什么能很快取代丝织品的主导地位?(1) 丝织品较为贵重,主要为上层社会所消费,广大民众的衣料往往是麻布,辛苦劳 作的织女却衣衫褴褛。(2) 棉布物美价廉,柔软、舒适、温暖,且比丝织品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人民使用。(3) 农业的发展,棉花在全国的普遍种植也为此提供了条件。(4) 元朝棉纺织技术的革新等。应用提升3. “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A.丝B. 棉 C. 毛 D. 麻【解析】棉布是明朝中期以后成为百姓衣料的,在此之前,丝毛织品不是普通百姓能享用的,故所谓“布衣”其实是麻

7、衣。【答案】D4“赛里斯国(即中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 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普林尼自然史)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表层或深层信息 是( )A. 古罗马和中国已有丝绸贸易 B 丝绸之路为两国贸易创造有利条件 C.古罗马很了解中国盛产丝绸 D. 古罗马已熟知中国丝绸的制造工艺【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制丝绸的主要过程,故应选Db【答案】D知识点三从烧陶到制瓷情景激疑“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 初妆;釉色渲染仕女图, 韵味被私藏”这是流行很广的 周杰伦青花瓷歌曲的唱词。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 明。中国古代在制瓷业方面取得

8、了哪些重大成就?新知解惑1 陶器(1 )陶器是 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2 )中华先民创造了闻名于世的陶器工艺,如彩陶、黑陶和白陶等。2. 制瓷技术(1 )东汉晚期和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烧制出成熟的 和。(2 )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3) 宋代, 成为“瓷都”。(4 )元代开始进入 生产时期。(5) 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 宗产品。自我校对知识点三新石器青瓷白瓷唐代景德镇彩瓷瓷器重点探究1 陶、瓷是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差异在哪?(1) 关系 从制作原理上说,陶是瓷的源,瓷是陶的流。 制作流程大致相同。(2) 差异

9、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3%以下;1300 C的高温才能烧成; 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黏土,瓷器 的胎料则是瓷土,镇市高岭村而得名); 陶胎含铁量一般在 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 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 900 C左右,瓷器则需要 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大多数都施釉; 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瓷器经过高温烧制,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 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2 景德镇为什么能成为全国的“瓷都”?(1) 这里出产优质高岭土,周围盛产松柴,为制瓷业提供廉价的原料和燃料;四周河 流密布,交通便捷同时还可为制瓷业提供动力。(2) 景德镇以开放的姿态,吸纳了各地的名师名匠。(3

10、) 景德镇由于高超的陶瓷技艺,多为皇家烧制贡品,因此,备受朝廷的重视。(4) 宋代,以皇帝年号将昌南镇更名为景德镇,更推动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应用提升5被称为“荼圣”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 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衙茶色丹,越瓷青而 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B 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C.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D 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解析】青瓷最早出现于东汉晚期,白瓷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答案】D6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

11、、青瓷、彩瓷等瓷器。请 推断,这一沉船事件最早可能发生在哪个时期()A.唐朝B 东汉 C 元朝D 明朝【解析】元朝才有彩瓷。【答案】C知识点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情景激疑电视剧大染坊讲述了清朝末年讨饭出身的周村人陈寿亭经营大 华染厂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信息。我 国古代手工业有哪些经营形态?它们各自的发展情况和作用如何?新知解惑1家庭手工业(1) 特点:生产十分普遍;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 很少进入市场。(2) 评价A. 对于稳定起了一定作用。B. 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2官营手工业(1) 发展历程A. 西周时期,手工业由 统一经营管理。B. 由于商品经济和

12、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由征役制变为。C. 到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2) 特点A. 官营手工业 雄厚、规模经营,分工与合作细密。B. 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3) 评价A. 积极:有利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代表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最高水平。B. 局限:缺乏竞争;采取 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引起工匠激烈反抗。2. 私营手工业(1) 发展历程A. 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手工业产生。B. 之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 经营方式的变化A. 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手工业的产品大量进入

13、市场。B. 明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式的自我校对知识点四赋税小农经济官府雇募制明代资金强制劳动春秋战国明 代中叶雇佣劳动关系重点探究1 古代手工业由以官营为主到以私营为主变化的主要原因(1)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 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3) 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4) 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中国古代宫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相比有哪些差异?(1) 生产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由专门的官办皇家工场生产,而民间用品由普通的民 间

14、工场生产;(2) 用途不同:宫廷工艺品除供日常使用外,还供艺术欣赏,而民间用品只是老百姓 日常使用;(3) 管理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从生产到使用都由专门的官僚机构管理,而民间用品 则不是这样;(4) 工艺水平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而民间用品则没有这么高 的水平;(5) 生产者的身份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者几乎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务范围只限于宫廷,技术的发明不能服务于社会,而民间用品的生产者则不受人身限制,技术的发明直接服务于社会;(6) 价值不同:宫廷工艺品造价昂贵,而民间用品则价格低廉。应用提升7.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内,官营手工业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 由政府直

15、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A. B .C . D .【解析】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是面向市场,主要是为官府和贵族生活服务的,应排除。【答案】B8.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三者并存局面最早出现于()A. 夏商周时期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D .隋唐时期【解析】从西周开始的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从春秋战国兴起,从春秋开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答案】B结构图示综合能力升级核心要点 一、中国古

16、代手工业产品享誉海内外的原因 1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是日用品与艺术品的完美结合,应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 活。2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向海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方式,加强与亚非、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 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 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共存。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

17、开始出 现私营手工业,但官营手工业并未由此消亡,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共存。5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才逐渐超过并占据主导地 位。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7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相应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不少工业生产部门、 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 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的最 为明显。8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用劳动关系,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 业的发展,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典题例析【例 1】( 2010 年上海单科 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 多涉及诸

18、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 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C. 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 .汉初同姓王的封国【解析】 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说明了青铜铸造的繁盛, 从而说明该遗址应该处于夏商周 时期,但青铜铭文“诸侯战争”和“土地交换”的内容又把该遗址的范围限定在周朝。【答案】 B【知识拓展】石器时代 : 以使用打制和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中国 原始社会即处于这样一个时代。青铜时代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夏商周时期被誉为中国的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是继青铜时代之后的又一个时代。 它以能够 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开始于春秋末期。【例 2】(20

19、10 年上海文综 28)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处经济文化交流。若 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丝绸 纸张 瓷器 棉布A. B.C.D.【解析】 棉纺织业成为新兴行业是在宋元时期。 因此汉代的外国商人是不大可能从中国 购买到棉布的。答案】 D【技巧点拨】组合型选择题可以运用排除法。棉花的种植和推广主要是在宋朝后,因此包含项的选项都是错误的。三维备考设计课堂作业1. 1990年,考古学家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发现了一把铜柄嵌 玉铁剑。经鉴定,它被确认为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 堪称中华第一剑”。你认为该剑制造的年份不应该早于(A商朝B. 西周晚期C. 春

20、秋早期D. 战国中期解析:商朝时,还没有学会用铁,最早在西周晚期才有用铁的 记载。答案:B2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是在图一 人面彩陶壶图二 邢窑白瓷执壶图三 青瓷四系永元罐A .汉朝 B .南北朝 C .明朝 D .清朝解析:图一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图二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图三最早出现于汉朝,同时拥有三件藏品,答案应为B项。答案:B3. 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 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它反映了A. 棉花在内地的传播B .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C. 棉纺织技术的推广D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解析:本题

21、主要理解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作出正确判断:棉、御寒、生暖、 老少贵贱无不赖之。从这些关键信息可以看出在当时棉布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衣料。答案:D4右图瓷瓶为宋朝的钧瓷。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自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A .官营手工业B .民营手工业C .家庭手工业D .瓷器工场解析:钧瓷无论是质量还是艺术价值都是首屈一指的,这样的产品最可能产生于官营手工业中,因为官营手工业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最高水平。答案:A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材料二 “今棉之为用

22、,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 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清王应奎柳南续笔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材料四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 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 者,黎明立桥以待。”乾隆苏州府志卷 3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 料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一个纺织业中心城市,材料四的中心在哪儿?(3)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解析

23、:本题考查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历程。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前者是丝,后者是棉,原因材料中也能体现出来;第(2)问从材料信息中找出中心城市即可;第(3)问反映了经营方式从家庭手工业到私营手工业的变化过程。试题运用了大量原始材料,要重视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结合与关联。答案:(1)材料一指的是丝,材料二变为棉。原因是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 而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穿着。(2)材料一是指齐国的临淄;材料四的中心是苏州。(3)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说 明了生产力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大大提高。课下作业1 史书记载:古罗马士兵使

24、用的刀剑是用熟铁制的,刺到敌人身上立刻弯曲,需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用。同一时期,我国的刀剑却锐利坚硬。由此我们可以推断()A. 战国时期我国已能够造钢剑B. 同一时期我国战争更多C. 春秋时期我国出现用煤冶铁的技术D. 春秋时期我国铁质兵器完全取代青铜兵器解析:材料表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剑比古罗马要锐利坚硬的多,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这个时期,中国的冶金技术已经能够冶炼铁和钢。答案:A2 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中国或称赛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你从此材料中获得的信息不包扌舌.A. 中国在世界上曾被称为丝国B. 古代中国盛产丝和丝织品C.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远销欧洲D.

25、普林尼曾经来过中国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判断普林尼来过中国。答案:D3. 右图是1881年出版的连环画黄道婆的封面, 黄道婆之所以受人们的尊敬和怀念是因为A. 为我国古代丝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B. 为我国古代棉纺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C. 传播中原文化,开创了教育的先河D. 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解析:黄道婆是我国著名的女纺织家,她把海南黎族的先进棉纺织技术带到家乡松江,带动了我国棉纺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注意是“棉纺织”不是“丝织”答案:B图2黄道婆图3清代彩瓷4. 博物馆陈列着三张图片。下列与图片相关的历史信息中不准确的是图1唐朝邢窑白瓷A.唐朝生活中可用到白瓷和青瓷B

26、.清代我国彩瓷生产水平提高C.元代我国的棉纺织生产得到发展D 清代我国发明彩瓷解析: 元代我国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答案:D5.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 器”(China) 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成功烧制出青瓷是在A .商代 B .南北朝时期 C .东汉 D .唐代解析: 商代烧制的是陶器,南北朝时期时期烧制出了白瓷,汉代烧制出的是青瓷,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部门。答案: C6. 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有一组关于魏征的镜头,其中哪一项不符合史实?A. 他身穿缂丝工艺的长衫B. 脚旁燃烧着一堆煤火C. 案几上摆设着一件精美的白瓷茶碗D. 身旁的丫

27、环穿着朴素的棉衣服侍解析: 汉代已开始用煤冶铁,自然也可生活用煤, 缂丝技术更是唐朝的发明,南北朝时 就已成功烧制出白瓷,因此 A、B D三项都是符合历史史实的。棉花的种植和推广主要是在 宋朝。答案: C7. 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 ;“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 手工业者地位低下B.丝织业规模扩大C.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D.官府垄断丝织业解析:从材料中的“织” “衣”等关键字中,可知是指的丝织业,排除C;从“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 ”中可知手工业地位低下,D项与题意无关。答案: A8史书中关于“共计一胚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中 ()A. 机器生产形成发展B. 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C. 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劳资关系D. 规模大,分工极细解析:理解材料中“过手七十二” ,说明了瓷器生产的规模大,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