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第3讲_第1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第3讲_第2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第3讲_第3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第3讲_第4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第3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第3讲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一、先秦时期的思想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4)评价(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图示明史百家争鸣2先秦诸子思想 教材补缺 儒家学派的历史观(1)“春秋笔法”:儒家思想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经济基础。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真正原因经济运行。因此他们只能用他们那套陈腐的仁义道德观念去剪裁历史事实。所以一旦王朝兴盛,他们便齐声赞皇上英明,大臣贤良,是施行儒家的仁义礼教的结果;一旦王朝灭亡,他们便咒骂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是仁义不施

3、的结果。因此,儒家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是经过裁剪的历史,是不完整的。(2)厚古薄今:孔子主张“厚古薄今”,他要求人们效法夏商周的奴隶制“法先王”,要人们“克己”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礼”。(3)道德理想主义: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以“内圣外王”为君主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虽然严重脱离了.实际,无法实现。但是,它却为一代代儒家.提供了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使中国古代君主制带有“开明”的色彩。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选修4)1背景(1)春秋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道义。2内容(

4、1)政治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秩序。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德和礼治理.,反对政府向百姓收重税。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2)教育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教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人”“成君子”,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教学内容:诗书礼乐,还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3影响(1)对中国古代政治: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古代文化:“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5、。古代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2)对世界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2)春秋战国:使用硫磺和硝石,为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3)战国: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2汉字(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2)成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3绘画(1)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

6、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2)成就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4文学(1)诗经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2)楚辞创始者:屈原。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代表作: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离骚。特别提示先秦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1)创始性。从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体裁的产生、思想体系的形成、艺术手法的探索、文学流派的开创等方面都具有创始性的意义。

7、(2)综合性。先秦时代的诗歌、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从原始歌谣到诗经、楚辞都是如此。(3)实用性。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形势,文学普遍具有体现.变革的实用性。(4)随意性。东周时代,天子的权威日益下降,逐渐名存实亡,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分裂的政治局面为思想的活跃和言论的自由创造了客观条件。考点一“国学初露”先秦儒学的形成1仁和仁政仁和仁政:“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仁政”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2礼和礼治礼和礼治:“礼”是指

8、周礼,是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是修身的手段。“礼治”就是通过“正名”,使每个人都要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言行,履行义务,从而规范.秩序。针对练1(2021潍坊一中月考)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为鲁人,日常操鲁语,唯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答案 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雅言是正言,即官方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操鲁语,但在诵读诗书和执礼时,必使用周的官方语言,这表明孔子对周天下一家的认同,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其他诸侯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故A项错误;儒家思

9、想也可以通过其他地方语言传播,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故C项与史实不符。3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 2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考点二 “异彩纷呈”的先秦诸子思想 1士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2“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

10、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针对练2(2021湖南十三校一联)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如()A推动改革,重建.秩序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

11、答案 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学说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都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故选B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改革,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集权统治,并非追求平等、和谐,故C、D两项错误。2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1)儒家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思想核心为“仁”,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2)道家思想春秋时期,老

12、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发展潮流的。(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

13、和推崇。3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唯物史观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变

14、革的关系.存在决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材料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不同内涵。信息:_答案利民;民贵君轻;尊重

15、民意;君舟民水。材料韩非子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要求:分析材料,论证法家思想最适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论证:_答案春秋战国时期

16、,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盛行;诸侯国要想能够存立,就必须加强集权,改革图强。韩非子主张法律为君主服务、限制臣民的私利,为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追捧。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在提出自己的思想,他们各自代表的利益不同:儒家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道家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他们的主要观点也不相同:儒家主张“礼治”和“德治”,法家主张法治,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但由于他们面临的.条件是相同的,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自然会提出相同的观点,而且有些.规律大家都是认同的。如当时诸子各家都意识到了犯罪与

17、经济的内在联系;面对当时百姓困苦、战乱频仍的状态,各家都提出了一统天下、关注民生的主张,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续晓梅儒墨道法思想的相通性发现问题:过去的历史科研教学在探讨百家争鸣时过多关注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的相异之处,对诸子思想的相通性没有足够重视。思考: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什么具有相同之处?这种相同之处对以后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试答:_ 答案原因:诸子百家的思想产生于相同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对于解决相同的.问题,诸子百家必然会提出一些相同观点。影响:早期儒、墨、道、法的具体观点中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样就为中国封建.中儒法合流、各家综合为治打下了基础。全国卷考题统计1(2

18、021课标全国,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 C解析C对:墨子中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的记载或论述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2(2021课标全国,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变革C理想

19、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 C解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故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3(2021海南高考,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答案 A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

20、正确。1(2021绵阳一模,25)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答案 A解析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A项正确。2(2021重庆名校联盟联考,24)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只有

21、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D诸侯国君是.道德自律的楷模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在个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3(2021武汉4月调研测试,27)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认为天下之乱是起于人们思想不同,“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他倡导:百姓“闻善而不善,皆以先告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他是()A墨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答案 A解析材料这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符合墨家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董仲舒思想与“主张

22、尚贤、尚同”无关,故B项错误;朱熹思想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C项错误;李贽思想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D项错误。4(2021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24)有学者认为:“昔日维系.之纲纪逐渐失效,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互为因果。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于是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这一观点可以说明()A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B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C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必然D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答案 A解析由材料“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可知加强君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

23、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故A项正确。5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两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A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B“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深远C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刻探讨D经典著作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答案 C解析材料没有涉及辩证法思想,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在封建.不是主流思想,与材料中强调道家思想地位不符,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是古代思想中最早涉及世界本原的思想,故C项正确;古代诸子学

24、说都是智慧的结晶,D项体现不出道家为文化之源的特点,排除。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1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24)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答案 D解析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要求人要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并且关注人伦亲情,故D项正确。2(2021商丘模拟)孔子说:“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5、这说明孔子()A主张实行礼治,反对法治B对自身修养有极高的要求C主张变法革新,积极入世D主张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答案 C解析题目中并未出现法治,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对自身修养的要求高低,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相符,故C项正确;题目中“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属于比喻,故D项错误。3(2021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考评,24)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C儒学无法迎合.需要D士阶层的.地位凸显答

26、案 D解析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氛围的宽松,故A项错误;材料“彼此政见不合”是孟子离开齐国的原因,与受排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反映出儒家思想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C项错误;材料“向孟子问政”“尽量挽留”,反映出当时士阶层在政治上的活跃,.地位凸显,故D项正确。4(2021邢台月考,2)墨家的“兼爱”,强调“爱”是不分亲疏、不分贵贱的,对一切人都是一律同等之爱,即“爱无等差”。这与孔子主张的“仁爱”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儒家主张的“爱”是有等级的,即“爱有差等”。造成儒墨两派观点不同的根源是二者()A所处的.背景不同B关注的.群体不同C受统治者关注度不同D代表的阶层

27、利益不同答案 D解析孔子、墨子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们所处的.背景是相同的,故A项错误;B项不是造成儒墨两派观点不同的根源,儒墨两派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才是造成儒墨两派观点不同的根源,故B项错误,D项正确;C项不合题意,排除。5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答案 B解析道家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与材料中反对人为,追求无为相符,故B项正确。6(2021合肥模拟)“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

28、本位、实现.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答案 A解析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不难得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我国古代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必然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故A项正确。7(2021菏泽模拟)某思想家认为:“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A无为而治B礼法并用C礼乐仁政D严刑峻法答案 D解析材料

29、关键信息:“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意为明君懂得这些,所以不培养仁爱之心而加强威严之势。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而材料主张“有为”,故A 项错误;儒家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材料只强调“法”的作用,故B项错误;儒家孟子主张礼乐仁政,与材料强调严刑峻法不同,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8(2021桂林、北海、崇左三市模拟)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画策中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这说明当时()A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B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C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D以仁义治

30、天下成为主流意识答案 C解析材料“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说明儒家在教化上的不足,故C项正确。9(2021齐鲁名校冲刺模拟,25)史记儒林列传记述了当时的学术源流:“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结果B西汉政府政策调整的结果C齐鲁之地经济最为发达D百家争鸣历史格局的遗留答案 D解析材料说明儒家经典主要源于今山东附近,焚书坑儒主张打压儒家文化,故A项错误;西汉罢黜百家能够体现儒学的正统地位但不能改变儒家经典的起源地

31、,故B项错误;汉代关中地区的经济最为发达,故C项错误。10(2021四川高考模拟信息押题卷,24)下图是汉字“日”“月”在甲骨文中的不同写法对照表。商代甲骨内容多为“卜辞”,文体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据此,我们可以判断()A中国的古代文字从此已基本定型B字体婉曲、厚实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C它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D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答案 D解析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发展成熟的标志,但并未定型,小篆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文字基本定型,故A项错误;B项是隶书的特点,故B项错误;C项是草书的特点,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日”“月”二字的不同写法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故D项

32、正确。11(2021甘肃一模,1)商朝青铜器上铸有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富。这说明商朝青铜器()A由民营手工作坊生产B具有沟通天地的功能C是商朝政治神秘色彩的反映D只用于祭祀等重要活动答案 C解析商周时期,工商食官,官府垄断了工商业活动,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与祖先或神灵沟通”,而非“沟通天地”,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与祖先或神灵沟通”“庇护权力和财富”体现了商朝政治的神秘色彩,故C项正确。12(2021临沂模拟,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奠基之作。若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两者应分别列入()

33、A经部、集部B经部、史部C子部、集部D经部、子部答案 A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属于经部。“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并且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属于集部。故答案为A。二、非选择题13(2021保定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