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学设计_第1页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_第2页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_第3页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上册第十课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姓名: 班级: 时间: 课时:设计思想:1、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看注释、查字典、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自学能力。2、重视朗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把握文意的方法。3、采用复述故事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4、采取趣味性原则来设计思考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思考题注意分层次性、有梯度,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学目标重点:初步掌握一词多义;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

2、,刻画人物的写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难读字音,流利通读文章。2、疏通文言字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晏子故事两篇叙述了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正是这段历史的反映。文章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晏子使楚。(二)学习课文教师范读或听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出疑难字词。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应掌握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以,因为; 坐,犯罪;盗,偷窃 赐,赏赐;道,通“导”,引导; 诣,到去辱之,羞辱他; 曷,同

3、“何”;固,本来;宜,适宜; 席,座具;徒,只是; 其,它;然,这样; 熙,同“嬉”,开玩笑;取病,自取其辱; 焉,相当于“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翻译文章,读懂文章内容。2、学会复述文章故事。教学过程1、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翻译下列句子。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2、明确句意: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一样啊。然,这样。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东西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得无,莫非。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4、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3、集体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故事。4、小结在小学的学习内容中我们了解到晏子出使楚国的两件事,第一件写楚人欲辱晏子,晏子经过斗争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第二件写楚王因晏子身材矮小欲贬其缺点,晏子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回击楚王。而此篇文章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齐国尊严。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精读课文,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2、感受晏子口才和说理艺术。教学过程1、精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思考问题。思考题一:晏子面对楚人的侮辱,进行有力回击,他

5、取胜的原因是什么?思考题二: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学生思考、讨论。明确思考题一(结合小学的内容来说):首先,从他自身来看,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辞令。其次,他善于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如“使狗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把楚国与狗国等同。又如在我们学习的故事中他又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回击楚王。再次,他所采用的夸张手法,也让楚王生畏。如在讲到齐国人时,以“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形象的夸张,让我们感受到齐国人比比皆是,更有力地反驳了

6、“齐无人耶?”的质问。第四,晏子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面对楚王提出“然则何为使子?”的质问,晏子降低自己的身份,以“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作答,又是一次以楚王的尴尬而结束。第五,采用类比的方法,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不卑不亢,使楚王自取欺辱。晏子以植物择地而生的现象类比人民生活的品性和风气和环境有关系的这一共性反驳楚王的无聊羞辱,反而令楚王不予相戏子。总之,课文中正是由于在晏子的外交辞令中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和以退为进的方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使晏子这一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要读出人

7、物的语气、性格)明确思考题二:晏子是齐国的大使,从外貌来看,其貌不扬,不够潇洒,从文中“楚人以晏短”,可以看出他身材矮小,因而成为楚人耻笑的把柄,但晏子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弥补这一不足之处,面对楚王的百般刁难,他非常镇定,不慌不忙地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他并没有在其追问下退缩,而是反戈一击,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从晏子对楚王的三驳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我们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他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杰出代表。(6)深入探究思考题三:贯穿这篇故事的思想主线是什么?思考题四:从晏子使楚中我们可以得

8、到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思考题三:两篇故事贯穿了一条思想主线:文章通过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用辞令战胜楚国君臣蓄谋的记叙,表现晏子忠于齐国的品格与机巧善辩的才能。晏子作为一名使者,是作者着力塑造的理想人物。他出使楚国两遭戏弄。面对楚国君臣两次蓄意刁难、侮辱,若晏子翻脸,既显出使者笨拙无能,缺少风度,又会使两国关系形势紧张。因此,晏子不愠不火,机警设喻,使楚王自讨没趣,处于尴尬境地。晏子的对答措词委婉,柔中有刚,充满智慧大度,十分精妙,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过人的胆识及出众的辩才。明确思考题四:从晏子的角度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一个人的外表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才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

9、能以貌取人,而要以真才实学来评价一个人的才华,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这个道理。从楚人这个侧面来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无论自己的势力、能力有多大,在待人接物这方面,我们都要注意场合和对象。无论对什么人,在什么地点都要注意运用礼貌性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广结良友,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2、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体会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三)小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妄自尊大,无缘无故欲辱来使,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因此他在蛮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锋相对地进行有力的反击,且乘胜反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人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