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就业陷阱及应对措施_第1页
浅析大学生就业陷阱及应对措施_第2页
浅析大学生就业陷阱及应对措施_第3页
浅析大学生就业陷阱及应对措施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h浅析大学生就业陷阱及应对措施摘要: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部分市场需求饱和,大学生就业形势已不容乐观,而五花八门的就业陷阱更是无处不在。刚刚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求职时感到力不从心,而某些企业和单位正是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在招工环节设置陷阱,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要防范这些陷阱,大学毕业生不仅要了解和认识它们,更重要的是要有防范的意识和对策。只要毕业生有自我保护意识,就能够识破形形色色的就业“陷阱”。关键词:大学生 求职 就业陷阱一、 就业陷阱及其表现特征大学生就业陷阱是指招聘单位、其它机构或个人,利用大学生的弱势地位如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差、就业

2、竞争激烈等,以提供就业机会为诱因,采用违法悖德等手段,与大学生达成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各类就业意向或协议,以期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尽管就业陷阱形形色色,形态各异,但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骗钱,主要表现为一下特征:1. 欺骗性招聘者和求职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招聘单位以虚假的宣传、不实的承诺来取得求职者的信任,然后在协议中提出苛刻条件,致使他们根本无法满足其要求。2. 诱惑性年轻人通常好高骛远,一些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不顾现实条件的限制,一心想找一份体面的职业。招聘单位在招工时正是利用了学生贪图虚荣的心理,引诱他们上当。在招工简章中夸大事实,“挂羊头卖狗肉”,什么“业务经理”“行政助理”等

3、职位名称好听,但不符合实际功能,用人单位只是在以各种招牌、待遇和发展前景来诱骗学生。3. 隐蔽性 违法用人单位的各种伎俩都有十分华丽的诱人说辞,听起来入情入理,面面俱到,句句都令人心动,其实处处布下陷阱。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十分单纯,难辨真伪,很快成为猎取的对象。4. 违法性 就业中的违法目的各有不同。一类是违法违规留人才。有些为留住人才而扣留大学生的户口、证件等使大学生欲走难行。有些软硬兼施,一方面大开空头支票,另一方面强迫工作,迫使大学生逐渐接受不公正、不合理的现实。另一类就是坑蒙拐骗,使大学生掉进自己挖下的高薪陷阱,培训陷阱、中介陷阱,甚至诱骗大学生入股、推销、传销等,还有些用人单位给大学生

4、设置了协议陷阱、合同陷阱或试用期陷阱,使大学生感到欲罢不能,求助无门。二、 就业陷阱的主要类型1. 招聘陷阱第一类是招聘陷阱。其一是招聘会不合法。有些双选会打着毕业生就业的名义,实质是未经有关主管单位审批。参加双选会的单位也良莠不齐,出工不出力,只为凑数,以便主办单位收取高价门票,参加双选会的人员公费旅游,招聘单位收取一些毕业生的信息。有些招聘单位甚至出卖学生的个人信息,给一些违法之徒有可乘之机。其二是变相收费。如有些招聘单位不当场签约,要求通过网络或电话继续洽谈,而这些网络或电话都是收费的;有些招聘单位收取应聘者报名费、资料费或培训费等。其三是用招聘掩盖违法行为。有些企业打着招聘的幌子,逼迫

5、毕业生做传销、推销或其他违法的事情。2. 职业中介陷阱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就业中介机构的产生和膨胀。就业机构良芳不齐,当然这其中不乏优秀的、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正面影响的中介机构,但是“黑中介”(没有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备案)也随之产生,也有的中介机构为了个人利益,设置陷阱,骗取钱财。骗取钱财的方式通常有:多荐少录,用工单位明明只招几名或十几名员工,中介机构却推荐几十名甚至上百名求职者前去面试,然后收取报名费、中介费、车辆使用费等费用。这些中介组织与求职者约定,推荐求职者到单位面试,如果因为求职者自身原因无法录用的话,只退中介费不退报名费,这样报名费顺理成章就到了违法中介机构的手里;虚假承诺,在介绍时

6、,违法中介机构声称单位招聘的是比较好的工作岗位,如文员、销售人员等。但当求职者真正被录用后,才发现单位所安排的根本不是他们所说的岗位,工资或待遇也与所承诺的不同;会员经营,还有一些违法中介机构采取会员制的经营方式,一次性收取会费几百元,授予会员资格。然后在一段时间内给予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如果求职者到推荐单位面试不成功或非本人原因被辞退,在双方约定的“服务期”内,违法中介机构免费继续推荐。但当求职者真正成为会员后,他们会发现这些机构推荐的单位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极差,根本无法忍受,只能主动辞职。3. 传销陷阱一些传销组织以单位的名义招聘毕业生,为诱骗学生上当受骗,他们往往根据诱骗对象的情况以招工

7、、做生意等为诱饵。这些传销组织打着“直销”“连锁经营”“特许加盟”“网络营销”等幌子,骗取他人信任,诱骗他人参加。一旦毕业生到其单位,他们就收取学生的有效证件,控制其人身自由,给学生造成巨大的损失。4. 合同陷阱要防范合同陷阱,最首要的方法就是认真学习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仔细审查合同条款。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但并不是所有劳动合同都可以约定有6个月的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在6个月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5日;劳动合同期限在6个月以上1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30日;劳动合同期限在1年以上2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0日。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中,用人单位不能先试用再签合

8、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必须能够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否则是不能够适用试用期的合同任意解除权的。对生死合同、一边倒合同、卖身合同、押金合同要坚决拒签,或进行有礼有利的抗击,要求进行修改。三、就业陷阱的应对措施1.首先,应加强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提高就业安全意识。在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为应对日趋复杂化的招聘求职活动中出现的就业安全问题,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对就业招聘信息作必要的安全分析,对应聘单位做深入了解,教会学生在求职就业中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切实提高大学生防骗意识和人身安全保护意识。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教育,利用经典事例进行

9、警示教育,使广大毕业生充分认识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求职进行非法活动的欺诈性、隐蔽性和危害性,提高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2. 其次,高校应实时动态掌握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和择业过程。高校毕业生因求职心切,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识别诱骗陷阱的能力,容易上当受骗。学校应对毕业生全员实行有效的监控,对遇到困难的同学提供及时有用的帮助;严格实行请销假制度,将外出求职毕业生的登记制度纳入学校就业工作的日常管理范畴,毕业班班主任与辅导员要实时掌握每一位同学的去向和现状,要求学生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等方式与老师保持不间断联系,确保发生就业安全突发事件时的信息畅通。同时,要教育大学生冷静思考接到的面

10、试通知,特别是要到异地求职的毕业生更要提高防范意识。3.再者,过滤就业信息,严把信息审核关,确保就业信息安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混乱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安全的突出问题,高校应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制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安全化。对于在校园内发布的就业信息,学校要保证其真实规范。在校内举办的招聘会,学校要严格审查招聘单位的资质,要求招聘单位不仅要有营业执照等合法登记手续,而且要具备接转户口、档案关系等条件,以便保障学生的权益。要坚决拒绝发布一些夸大单位现状、高薪引诱、收取上岗培训费和服务押金、招聘。4.最后,加强毕业生求职信息资料安全教育,防止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在招

11、聘会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求职者的简历被随意丢弃在地上。这些简历上面有着详细的个人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恶意获取,可能会给求职者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因此,高校应加强毕业生的信息资料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在招聘现场,不要随意发放自己的简历,特别是招聘方式不合规范的单位不要投递简历;在个人求职材料上最好不要留家庭电话,只提供手机号码和电子邮件就可以,固定电话可以提供辅导员或院系负责就业工作老师的办公电话;在网上登记注册个人信息时,应选择一些信息监管较规范、知名度较高的大型人才招聘网站;要注意留下用人单位的固定电话,必要时拨打查询电话进行核实;与联系人会面应选择用人单位的办公场所等等。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