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完整教学课件_第1页
动物生理学完整教学课件_第2页
动物生理学完整教学课件_第3页
动物生理学完整教学课件_第4页
动物生理学完整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动物生理学完整教学课件,动物生理学,1、生物学的重要分支,2、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的基础,课程定位,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生理学定义,研究生物有机体功能的科学, 核心是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 及其调节机理,第一章 绪 论,在生理学上表示功能的内在活动方式, 包括有关功能与结构的相互关系、功能的 变化过程以及这些变化过程的理化性质等, 即对生命活动现象有一个较为本质的诠释,机制,动物生理学主要讲些什么,研究对象和内容,怎样学好动物生理学,学习技巧:理解记忆掌握并不难,课前(用心预习,有备而听) 课中(认真听课、把握重点、不懂即问) 课后(理解巧记,融会贯通) 实验课(重视预习、勤于动手,四个

2、环节,生理学的研究方法,2、慢性实验,1、急性实验,急性离体实验,急性在体实验,观察、实验,生理学研究水平,A、整体和环境水平,B、器官、系统水平,C、细胞、分子水平,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适应性,生殖,创伤修复遗传变异,异化:不断破坏自身衰老结构,分解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能量供生命需要; 同化:从外界获得生活所需物质,通过理化作用变成生物体新结构,合成新物质并贮存体内,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包括: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由活动弱变为活动强的过程以及新陈代谢发生相应改变的特性,机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 调整自身生理功能以适应 环境变化的特性,种族繁衍,第三节、内环境与稳态,体液,

3、1、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即细胞外液,意义,2、稳态及其调节,稳态指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的 动态平衡,包括:温度、渗透压、酸碱度、 物质的性质、成分 和含量维持恒定,稳态的调节和意义,几乎所有器官系统 均参与稳态调节。 如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等,体内调节酸碱平衡的主要器官及其相互关系,第四节 机体功能的调节和控制系统,特点:快速、准确、短暂,高度整合性。 主要调节肌肉 腺体,一、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参与的反射过程,二)体液调节,特定细胞合成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 经体液途经调节靶细胞活动,特点缓慢 广范 持久,主要调节代谢过程,神经

4、-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指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和细胞 功能自动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简单、幅度小, 对功能稳态的维持很重要,二、机体功能的反馈调节,反馈:由效应器发出反馈信息, 调整控制部分活动的作用,特点:双向 闭环系统,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活动,负反馈,特点:双向调节 利于稳态平衡,正反馈,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活动,特点,不可逆的, 不断加强,破坏原平衡状,本章学习要求,思考题: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和特点? 名词:内环境、稳态、反馈调节 掌握:生理学定义、研究方法、 反馈调节类型、生命的基本特征,本课程的成绩构成,论课:平时成绩-阶段考试 3次,6070% 期末成绩 30

5、40% 实验课: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笔试 各占3035,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第三节 细胞的生长、增殖、凋亡与保护 第四节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讲授内容,第二章,一、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转运蛋白 受体蛋白 抗原蛋白,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简单扩散:脂溶性物质顺电化学梯度, 靠自身分子运动的转运,如,O2 、CO2,二)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物质, 在特殊膜蛋白质帮助下, 顺电化学梯度的转运,通道的控制 载体的特性,如,糖、钙等,三)主动转运:需载体、耗能量、逆电化学

6、梯度。 原发性主动转运:能量由ATP直接提供。 如, 继发性主动转运:能量间接来自ATP,直接来自钠泵,如葡萄糖吸收,钠钾泵的保钾排钠,钠-钾-ATP依赖式酶,四)出胞与入胞式转运 大分子或团块通过细胞膜的方式,1. 入胞:如,白细胞吞噬病毒等,2. 出 胞:如,内分泌腺的分泌,受体,三、细胞膜的受体功能,能选择性识别和结合某种配体的 蛋白质大分子,可启动一系列过程, 最终引发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受体具有自己的,膜受体的特征,特异性 饱和性,激动剂 阻断剂,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指细胞接受刺激改变自身功能活动时, 外界刺激信号不需进入细胞内, 而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进行识别、变构等, 将信息

7、传递到膜内的过程,信号转导定义,1、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 2、酶偶联受体介导 3、离子通道受体介导,信号转导方式,第三节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刺激:能被生物体感受并引起生物体发生 反应的环境变化。 兴奋:指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兴奋性:指细胞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可兴奋组织或细胞: 非可兴奋组织或细胞,一、细胞的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1.强度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在一定的时间内,引起组织兴奋的最低刺激强度,也叫阈值,阈刺激。有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 2. 持续时间 3. 强度对时间变化率,衡量兴奋性的指标,1绝对不应

8、期 兴奋性 = 0 2相对不应期 兴奋性 正常 4低常期 兴奋性 正常,三)兴奋性的变化,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1、静息电位(RP)定义,极化 超极化,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细胞膜,膜内,膜外,RP产生机制,细胞内K+ 的外流,膜内外离子分布的不同,是膜电位产生的决定因素,包括:去极化 反极化超射 复极化,2、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时膜电位变化的过程。 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细胞外Na+ 的内流,产生机制,三、阈电位和兴奋在同一个细胞上的传导,1.阈电位: 能进一步诱发动作电位去极化的临界值。 一般比正常静息电位低10-15mv。 2局部兴

9、奋和局部电位,细胞受阈下刺激,仅局部产生微弱反应, 不能传向远处,3.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1) 兴奋部位与静息部位存在电位差局部电流刺激邻近的静息部位,使膜去极化,这种去极化足以达到阈电位水平引发新的A.P.,传播特点:电位幅度不变,传播机理局部电流学说,神经纤维传导,细胞调亡,细胞编程性死亡(PCD) 主动的、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发育中,PCD约50 PCD失调包括不恰当的激活或抑制 会导致疾病,名词:主动转运、易化扩散、信号转导、 受体、动作电位、静息电位 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方式、 跨膜信号转导方式(途径) 离子通道类型、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定义及产生机

10、制 极化、去极化、阈刺激、阈电位、 动作电位传导方式、兴奋性、细胞调亡,本章学习要求,第三章 神经系统,感觉功能 控制效应功能 信息整合功能 信息储存功能,神经系统功能,第一节 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元件,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结构与功能,根据形态分为锥体细胞、星形细胞 梭形细胞等 按信息传递分为传入(感觉)神经元 中间(联络)神经元 传出(运动)神经元 按释放递质种类分为胆碱能神经元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按传递效应分为兴奋性神经元 抑制性神经元,神经元的分类,重要功能部位,神经元功能,接受并整合信息 产生冲动,控制效应器 释放递质和激素,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动作电位。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一

11、般特征 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传导 不衰减性 相对不疲劳性,二)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与分类,2、神经纤维的分类,根据分布分为 中枢神经纤维 外周神经纤维 根据传导方向分为 传入纤维 传出纤维 联络纤维 根据结构分为 有髓神经纤维 无髓神经纤维,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 直径 髓鞘 温度,1顺向运输 运输胞体合成物到末梢。 2逆向运输,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运输活化的囊泡, 和外源性亲神经物, 如破伤风毒素, 狂犬病毒等,1、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NT,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 神经的营养性因子,去神经后的肌肉 515d自动去极化、颤动 2个月后萎缩 3个月可恢复 二、神经胶质细

12、胞自学,突触: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 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 接触形成的特殊结构,第二节 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联系,一、突触与突触传递,按接触部位分 a轴突树突 b轴突胞体 c轴突轴突 d树突树突等,按突触功能分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突触分类,1、突触结构,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一)经典突触传递,电-化学-电的过程 突触前过程 突触后过程,2、突触传递的过程、机理,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产生机制 突触后膜Na内流 局部去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产生机制 突触后膜 CI内流 局部超极化,突 触 后 电 位 的 整 合,二)其他型突触传递,1、电突触电流为媒介 特

13、点:速度快 双向传递 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意义: 使许多细胞 同步化活动,无典型突触结构,由递质小泡释放递质, 向周围扩散传递信息的方式,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如 神经平滑肌、心肌 特征:距离远、速度慢、范围广,二、神 经 递 质,1递质:前神经元合成释放的特殊 化学物质信息传递。 递质的鉴定、调质等:自学,1)外周神经递质,2递质分类,2)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Ach:多呈兴奋作用 单胺类: 生物胺,儿茶酚胺类 氨基酸类: 甘氨酸、谷氨酸等 肽类:脑啡肽、P物质等,一个神经元末梢可同时释放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递质。 意义:协调生理过程。 如,支配猫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 释放两种

14、递质 ACh唾液分泌 VIP唾液腺血液供应,3递质共存,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种化学物质 发生特异结合的特殊生物分子。 配体:与受体发生特异结合的化学物质。 包括:激动剂、拮抗剂等。 受体配体结合特性 特异性 饱和性 可逆性 脱敏性,三、受 体 (一)概念和特性,二)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2儿茶酚胺及其受体,其他自学,第三节 反射活动的规律,一、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 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 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 单突触反射 多突触反射,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辐散式 2.聚合式 3.链锁式与环状式,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

15、)时空总和作用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放作用 (6)局限与扩散 (7)对内环境变化的 敏感和易疲劳,三中枢兴奋传递特征,1、突触后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 交互抑制 拮抗抑制,四中枢抑制,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当一个兴奋性神经元活动唤起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降低后神经元兴奋性,接受信息能力使其呈现抑制效应,感觉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在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同时,发出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使不同中枢间的活动互相制约,协调作用更加精细,回返性抑制 反馈抑制,中枢某神经元兴奋时, 冲动经轴突向外传播同时, 另有轴突侧支去兴奋另一 抑制性

16、中间神经元 再返回抑制原发神经元 及其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 及时终止神经元的活动,2、突触前抑制,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来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 使其兴奋性,去极化幅度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使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奋而实现的抑制效应,五、中枢内兴奋和抑制的协调,1、颉颃性活动的协调 2、调整活动的强度和广度 3、反馈作用,感觉:是神经系统反映机体内外环境 变化的一种特殊功能,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感受器:指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内、 外环境变化,并转化为神经冲动的 结构装置。 感觉器官:由感觉细胞及与其相连的非神经性 附属结构共同构成的特殊装置,一、感 受 器,1、结构:神经末梢或/和附属结

17、构 或高度分化的感觉细胞等。 2、感受器功能:接受机体内、外环境中的某些 特殊刺激,并把刺激的能量转化为一连串有信息 意义的神经冲动,一)感受器结构、功能和分类,皮肤中的感受器,1)根据刺激性质分:化学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 光感受器 (2)根据感受器位置,刺激来源分为,3、感受器分类,外感受器 内感受器,接触性感受器 远距离感受器,本体感受器 内脏感受器,压力感受器 牵张感受器 渗透压感受器,二)感受器特性,1、适宜刺激 2、换能作用 3、编码作用 4、适应现象 5、对比现象 和后作用,二、感觉传导通路(一 )脊髓传导通路,感受器神经冲动 脑神经中枢 脊神经脊髓、丘脑、皮层,一)脊髓

18、的感觉传导功能,浅感觉传导路径:传导痛觉、温觉 和轻触觉等,深感觉传导路径:传导肌肉本体感觉 和深部压觉等,四肢和躯干的体表感觉传导通路及脊髓断面 S: 骶 L: 腰 T: 胸 C: 颈,交叉到对侧后前行,前行到延脑, 再交叉到对侧,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1、丘脑核团 第一类:感觉接替核 第二类:联络核 第三类:髓板内核群,1)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点:点对点投射到 皮层特定区域, 产生特定感觉,2、丘脑感觉投射系统,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点:点对面投射,共同参与感觉的传入 非特异投射系统激活皮层 特异投射系统发挥点对点的投射作用 使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产生特定感觉,两系统的关系,三、大脑皮层的

19、感觉分析功能,1、躯体感觉区 2、感觉运动区 3、内脏感觉区,4、特殊感觉区,1)视觉区: (2)听觉区: (3)嗅觉、味觉区,大脑皮质体表感觉与 躯体运动代表区示意图,四、痛 觉,痛觉:对伤害性或潜在伤害性刺激的感觉。 意义? 感受器化学感受器 伤害刺激损伤组织合成释放致痛物质 疼痛性质:刺痛、灼痛、触痛、胀痛、 钝痛、绞痛,五)躯体痛 1、浅表痛:快痛刺痛,定位清楚 慢痛钝痛,弥散性 2、深部痛:肌肉、关节、头部等,1、内脏痛: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内脏器官 引起的疼痛,六)内脏痛与牵涉痛,2、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可引起体表一定 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牵涉痛产生机制示意图,五、视 觉,1光敏度

20、:绝对阈、差别阈 2、视敏度: 3、暗适应、明适应 4、双眼视觉和立体感觉,视杆细胞(暗光系统) 视锥细胞(昼光系统 ) 只含视紫红质 含三种视色素 光敏度 高,夜间可引起视觉 低,白天引起视觉 视敏度 较差 精确度高 暗适应 慢 快 辩别颜色 无 可感受不同波长光,家畜听觉发达 敏感性差异很大,六、听 觉,声源引起空气、水振动产生疏密波耳听觉感受器兴奋将声波机械能神经冲动,哺乳2020 000Hz:犬 1636 000 Hz; 大鼠4万 Hz;蝙蝠9.8万 Hz,1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2、内耳(迷路)的 感音、平衡功能,七、嗅觉和味觉,一)嗅觉:气体化学物刺激嗅觉感受器 引起的感觉。 感受

21、器:嗅细胞 基本气味:樟脑、麝香、花草 乙醚、薄荷、辛辣、腐腥,敏嗅觉类:牛、猪、马、羊、狗、鱼等 钝嗅觉类:鸟类 无嗅觉类:海豚、鲸等,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性差异很大,二)味觉:溶解状态的化学物质刺激昧蕾 引起的感觉。 味蕾:有味觉细胞 四种基本味道:酸、甜、苦、咸,影响敏感性的因素:温度、浓度等,敏感部位: 舌尖部:甜味 舌两侧:酸味 舌两侧前部:咸味 软腭和舌根部:苦味,舌乳突,味蕾结构,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动物 延髓动物 中脑动物 丘脑动物 皮层动物,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 对运动的调节作用不同,脊髓最基本的反射中枢。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梭外肌 运动神经元梭内

22、肌 运动神经元梭内、梭外肌,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运动单位:一个神经纤维支配的一组肌细胞。 分类:型动态单位大支配的快肌纤维组成 型静态单位小支配的慢肌纤维组成,二)脊休克,脊髓突然横断后,暂时丧失一切反射 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的状态。 有血压下降、粪尿潴留等现象,原因: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下行易化影响,脊髓反射:脊休克一段后,以脊髓为中枢的 一些简单的反射可逐渐恢复。 各种感觉和随意运动很难恢复, 甚至截瘫,1屈反射与交叉伸肌反射,屈肌反射:脊动物皮肤受到某种伤害性 刺激时,同侧肢体屈肌收缩, 避开伤害的反射。 交叉伸肌反射:一侧肢体受到的刺激 达一定程度时, 同侧屈曲反射同时, 对侧

23、肢体伸直反射,三)脊髓反射,2牵张反射 骨骼肌受外力牵拉伸长时,能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反射类型,1)腱反射: 快速牵拉肌腱时 发生的反射。 特点:单突触反射,2)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 引起的反射。 特点:多突触反射 意义:保持身体平衡,维持基本姿势,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脑干延髓、脑桥、中脑。 易化区:对肌紧张和躯体运动加强。 抑制区:对肌紧张和躯体运动抑制,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 在中脑前、后丘间切断脑干,出现角弓反张的状态。 原因:高级中枢的对抑 制区的始动作用消失; 易化作用相对加强,姿势反射:中枢神经对肌紧张及运动的调节, 以维持或改正躯体

24、在空间的姿势。 1、状态反射,二)脑干对姿势的调节,颈紧张反射 迷路紧张反射,2、翻正反射,因头部与躯干相对位置或头的空间位置改变,引起的躯体肌肉紧张性改变的反射活动,当动物倒置或高空仰落时,能迅速翻身、起立或改变为 四肢朝下姿势着地的一系列复杂姿势反射,前庭小脑维持身体平衡 脊髓小脑调节肌紧张 皮层小脑协调随意运动,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四、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大脑皮层运动区 功能特点 交叉支配 有精细的功能定位 功能区大小与运动精细、 复杂度有关,1)锥体系统直接通路 控制少数肌肉精细的随意运动等。 (2)锥体外系间接通路 控制较大肌群的 协调随意活动等,2、运动传导通路,第六

25、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植物神经系统 支配内脏器官的 传出神经,一)植物神经结构特征,植物神经离开中枢后 先到神经节更换神经元, 再发出纤维到效应器。 交感神经: 起自脊髓胸腰段; 副交感神经: 起源分散包括延髓和荐髓,1、双重支配与对立统一,二)植物神经功能特点,2、紧张性支配,3、受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4、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1、脊髓:初级中枢 2、低位脑干:延髓活命中枢 脑桥角膜反射中枢 呼吸调整中枢 脑干网状结构:有许多内脏活动 调节神经元 中脑视听探究中枢 瞳孔反射中枢,三)内脏活动的中枢性调节,体温调节 水平衡调节 摄食调节 行为与情绪反应 内分泌活动调节

26、 生物节律控制,3、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新皮层 引起躯体运动 内脏活动改变。 (2)边缘系统 内脏脑 对内脏活动 有广泛影响,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一、脑电图,意义:对某些颅脑疾患有诊断价值。 还可判断觉醒和睡眠,将电极置于头皮上, 可记录到光滑而连续的自发电位波动,条件刺激引起的后天获得性反射,二、条件反射,1建立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1)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 (2)条件刺激的强化 (3)生理状态要合适,条件反射形成机理,暂时性 功能联系,条件反射数量无限,可塑性很大。 可增加活动的预见性和灵活性, 以广泛、精确、完善地适应环境,2、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

27、,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式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类型,4抑制型:抑制 兴奋,三、动物的神经型,1兴奋型:兴奋 抑制,2活泼型:兴奋和抑制较均衡, 转化易而快,3安静型:兴奋和抑制较均衡, 但转化难而慢,学习和记忆,生理学机制 海马环路:与近期记忆有关。 中枢递质的影响 乙酰胆碱、肾上腺素 催产素、脑啡肽,记 忆,各类记忆之间相互联系,记忆过程,从感觉性记忆至第三记忆的信息流图解,本章学习要求,1、述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2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3小脑是如何调节躯体运动的 4简述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特点 5、简述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6、条件反射的形成条件、机理及意义,反射、突触 神经递质、 脊

28、髓反射 感受器、 脊休克 肌紧张、 交叉伸肌反射,掌握,思考题,名词,突触类型和特点、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影响纤维传导速度因素 突触后电位类型和机理、中枢抑制类型和机理、外周递质类型 受体配体结合特性、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的机理 疼痛类型和特点、牵涉痛、耳的听觉和平衡功能、内脏活动中枢 植物神经功能特征、姿势反射类型、脑干对肌紧张的控制 去大脑僵直、脑电图、动物的神经型,神经支配上分类:骨骼肌 心肌、平滑肌 显微结构上分类:横纹肌心肌、骨骼肌 非横纹肌平滑肌,肌肉类型,第四章 肌 肉,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一、骨骼肌功能结构,第一节 肌肉的结构,肌原纤维:每两条Z线之间的部分,叫肌节,由暗带

29、和 两侧各1/2明带组成。 是骨骼肌收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粗肌丝 细肌丝,超微结构蛋白质分子结构,第二节 肌细胞的收缩机理,一、肌丝滑行的分子结构,粗肌丝:肌球蛋白 细肌丝:肌动蛋白 肌钙蛋白 原肌球蛋白,收缩蛋白,调节蛋白,收缩原理,横桥周期,二、收缩机理,1、肌丝滑行理论: Ca2+肌纤维收缩 Ca2+肌纤维舒张,刺激小于阈刺激,不收缩; 刺激达阈值,整个肌纤维膜兴奋, 纤维内所有肌原纤维全部参与,2、“全或无”定律,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 兴奋收缩偶联 肌肉收缩,收缩过程,1传递结构: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终板) 运动神经纤维轴突末梢去髓鞘嵌入肌细胞膜凹陷中形成

30、的结构。 包括:接头前膜 、接头间隙、终板膜,一、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神经冲动末梢Ca2+囊泡释放Ach AchNa+通透性产生终板电位 Ach终板电位动作电位 胆碱酯酶Ach水解失活,2、传递过程,终板电位局部电位,3、传递特点,终板电位局部电位 单向传导 总和作用 易疲劳 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阻碍接头前过程的有:肉毒梭菌毒素 黑寡妇蜘蛛毒 影响接头后过程的有:美洲箭毒 银环蛇毒 有机磷农药,影响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因素,二、兴奋收缩偶联,概念,步骤 动作电位的传导 信息在三联管部位的传递 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和再积聚,Ca2+收缩 Ca2+舒张,偶联因子Ca2,以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

31、兴奋与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间存在 的偶联过程。即肌细胞膜兴奋触发肌纤维收缩的生理过程,骨骼肌肌质网释放Ca2+ 机制示意图,1.等张收缩 肌肉长度变化可完成各种运动,如关节伸屈。 2.等长收缩 肌肉张力变化可以负荷一定的重量,如提水,举重,以张力变化为主,长度基本不变的收缩,以长度变化为主,张力基本不变的收缩,一、骨骼肌收缩的效应,第四节 骨骼肌的收缩效应和影响因素,单收缩和强直收缩,实验条件下,给骨骼肌一次单个电刺激,可发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引起肌肉产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收缩,肌肉持续保持收缩状态,二、收缩的综和,连续短促刺激肌肉不同形式的收缩总和 频率较低不完全强直收缩 频率较高完全强直收缩

32、,收缩的综和与强直收缩,刺激频率与收缩形式,四、肌肉收缩的能量变化和肌疲劳,疲劳提供一个保护机制,疲劳:持久的肌肉活动会导致收缩力降低, 甚至消失的现象 机理:ATP等供能物质消耗后不能及时补充等,三、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影响自学,第五节 平滑肌的收缩,平滑肌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 血管等部位。 其收缩决定着中空性器官的生理功能。 特点:主要受植物神经调节,有些具自律性。 其他相关知识自学,本章学习要求,思考题:锌铜弓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过程有哪些? 名词:运动终板、兴奋收缩耦联、强直收缩 掌握:肌肉类型与神经支配、骨骼肌收缩机理、 有机磷农药中毒机理 肌丝滑行的分子结构 等张收缩、等长

33、收缩 肌肉收缩形式与频率的关系,第五章 血 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一、血液组成,主要有血浆蛋白: 包括 清蛋白胶体渗透压主体、运输载体 球蛋白运输载体,免疫抗体 纤维蛋白凝血、止血 补体参与免疫反应的一组蛋白酶系 通常处于酶原状态 需要时被激活参与机体免疫,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还有 水 低分子物质 包括:电解质、C02、O2 小分子有机物等,代谢产物和营养物质如: 尿素、尿酸、肌酸 肌酐、氨基酸 胆红素等非蛋白氮 葡萄糖、磷脂 游离脂肪酸等,红细胞比容 抗凝血离心, 3000r/min,30min。 意义:助于健康诊断,血清及其制备,血清与血浆的区别纤维蛋白,新鲜血液静置凝固后

34、, 淅出的淡黄色的清亮液体为血清,血量相对稳定 循环血量 储备血量 影响因素:年龄,性别,营养等,血 量,失 血不足10%不影响健康;可自身调节; 急性失血达20%明显影响生理健康; 急性失血 超过30%有生命危险,失血反应,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水向高浓度溶液渗透的力量。 晶体渗透压:电解质等晶体构成。 意义:参与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和物质交换。 胶体渗透压:由各种胶体物质构成。 意义:维持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 等渗溶液、高渗溶液、低渗溶液 血液颜色、血液比重、血液粘性 血色、比重、粘性: 自学,血浆渗透压,缓冲物质:弱酸碱性弱酸盐 碱贮NaHCO3 H2CO3 / NaHCO3正

35、常比值:1:20,其它调节器官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血浆的酸碱度: pH 7.35-7.45,三、血液的生理作用,运输 维持稳态 保护和防御 参与体液调节,第二节 血 细 胞,一)形态和数量 形态:无核,双凹圆盘状 数量: 1012/L 万/mm3 动态平衡,一、 红细胞(RBC,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悬浮稳定性:RBC能均匀地悬浮于血浆中 不易下沉的特性,影响因素:清蛋白、卵磷脂慢。 纤维蛋白、球蛋白、胆固醇快 还与物种、性别有关 血沉: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 下沉的距离表示血沉速度。 意义:有助于疾病诊断,二)生理特性与功能,溶血: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因吸水膨胀, 细胞膜被胀破并释放血红

36、蛋白的现象。 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膨胀、 破裂和溶血的特性。 衰老RBC 脆性大,渗透脆性与溶血,选择性膜通透,可塑性变形,2、红细胞功能,1)血红蛋白(Hb)与气体运输 血红蛋白对O2的运输 H Hb + O2 HbO2 药物、亚硝酸盐Fe+ Fe+ Fe+ 与HbO2结合牢固不易分离 Hb与CO结合力 O2 200倍。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对CO2的运输,2)血红蛋白的酸碱缓冲作用 缓冲对:还原血红蛋白:H Hb/ K Hb 氧合血红蛋白:H HbO2/ K HbO2,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因素: 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等 血红蛋白减少 也是贫血,三)RBC的生成与破坏,1生成过程和部位

37、红骨髓多功能干细胞分化增殖而成,2、主要原料:蛋白质、铁。 成熟因子: VB,叶酸,VC等,营养性贫血,3、生成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的生成。 雄激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 也可促进EPO生成。 雌激素可抑制EPO生成,4、RBC的寿命与破坏,1、RBC寿命:因种而异 猪:75-97天 小鼠:2030天,2、RBC破坏:原因衰老。 部位肝、脾、骨髓,二、白细胞(WBC,一)数量与分类 1、数量: 109/L(万/mm3) 波动较大,2、分类,嗜中性WBC 50-70% 嗜酸性WBC 1-4% 嗜碱性WBC 0-1,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1-7,二)生理特性与

38、功能,1、白细胞特性 渗出性,趋化性,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变形、趋化性、吞噬及消化能力 均强,是吞噬异物的主要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对蠕虫有免疫反应, 缓解过敏反应。 单核细胞:类似中性粒细胞,但吞噬能力弱。 巨嗜细胞 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2、白细胞功能,淋巴细胞种类,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即分化为特异性免疫细胞, 直接破坏抗原,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抗原激活转化为 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对付相应抗原,三)WBC的生成与破坏,生成部位: 颗粒WBC红骨髓。 淋巴、单核细胞脾、淋巴结、 胸腺、消化道 黏膜淋巴组织。 生成要素:蛋白质、叶酸、 VB12、VB

39、6等。 Vc有辅助作用,白血细胞生成模式图,WBC的破坏,寿命不等 血中粒细胞,不到1天 单核细胞,数小时数天 组织中单核细胞,数月 淋巴细胞,12天,数月或数年。 去向:被肝、脾巨嗜细胞吞噬分解 经消化道、呼吸道粘膜排除 粒细胞在防御战中自我溶解 与细菌、组织碎片等构成脓液,三、血 小 板,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的活细胞。 (一)形态与数量 形态:无色、无核,扁平不规则小体。 数量:参考表3-7,单位 万/mm3,1、特性:粘附、聚集、释放活性物质、 收缩、吸附。 2功能:生理性止血 参与凝血 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参与纤维蛋白的溶解,二)血小板特性与功能,骨髓造血干细胞巨核细胞, 成熟后裂解

40、而成。 促血小板生成素(TPO): 刺激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的 巨核细胞释放血小板,三)血小板的生成与破坏,入血后寿命平均10天, 只在前23天有正常功能。 衰老后在脾、肝、肺中被吞噬, 同时也在发挥功能时消耗,血小板的破坏,第三节 血凝与纤溶,一、血液凝固 血凝:指血液由流动的液态转变为不流动 的凝胶态。 机理:溶胶态的纤维蛋白原凝胶态的纤维蛋白。 并交叠网络血细胞 形成团块。 意义:防止受伤出血时 血流不止,失血过多,一)凝 血 因 子,指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总称。 已发现十几种(表38,二)凝 血 过 程,瀑 布 学 说,循环系统中血液不凝而正常运行 并防止血栓形成的原因是:

41、血管内膜光滑完整 血液流动快稀释激活的凝血因子 血浆存在纤溶系统 血浆存在抗凝系统,二、抗凝与纤溶,1、丝氨酸酶抑制物:抗凝血酶最重要。 2、肝素:使抗凝血酶活性增强, 使凝血酶失活。 3、抗凝蛋白质:削弱凝血酶原的激活 作用,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4、组织因子抑制物:反馈性抑制外源性凝血,一)血浆抗凝系统,二)纤维蛋白溶解,纤溶:凝血后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意义:及时清除血管内血栓隐患。 纤溶系统:纤溶酶、纤溶酶原及其激活物和抑制物等。 纤溶过程包括: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降解,三、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抗凝或延缓凝血的常用方法 1、物理方法 降温 脱纤 光滑容器,2、化学方法 抗

42、凝剂:柠檬酸盐等移钙法。 生物制剂:双香豆素、肝素等, 抑制凝血酶活性,血液加温 接触粗糙面 接触带负电物质,二)促 凝 方 法,1、物理方法,2、化学方法补充VK,凝血时间,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1、血型 狭义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广义血型包括:血清、乳汁等体液的类型,凝集原: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糖蛋白 或糖脂,在凝集反应中起抗原作用。 凝集素:血浆中的-球蛋白,能与凝集原 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2、红细胞凝集 血型不相容的两份血混合, 出现红细胞聚集成团的现象。 凝集本质:抗原抗体进行的免疫反应,3、ABO血型系统,4、Rh血型系统,Rh因子:红细胞膜上的

43、另一种抗原。 Rh阳性:红细胞上含Rh因子, 能被Rh凝集素所凝集。 血清中无天然Rh凝集素,Rh因子进入Rh阴性者体内获得免疫抗体Rh凝集素,Rh血型在实践中的意义,1.当RH阴性受血者接受阳性血液后,其血清中就产生了抗RH,当时并不发生凝集反应,但当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时,就会发生凝集反应,引起严重后果。 2. Rh阴性母体怀Rh阳性胎儿时,胎儿的Rh抗原可随胎盘脱落和血管破裂而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抗Rh,当母体再孕时,属于IgG的抗Rh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中,Rh阳性胎儿的红细胞就发生凝集,造成死胎,流产或新生儿严重先天性溶血与黄疸,红细胞凝集 阻塞微血管 红细胞破裂溶血 发生过敏反应,

44、不恰当的输血会导致输血反应,包括,二、输血原则,1、检查血型是否匹配,输血原则:一般只允许输同型血。 紧急情况时,初次输血 可用交叉配血试验确定能否输血,若两侧均为阴性时输血无妨,2、交叉配血实验,3、紧急情况下:若主侧阴性,次侧阳性 可进行少量、缓慢的输血,4、成分输血,血中各种有效成分,分别制成 高纯度或高浓度制品分别输入,主要用同种免疫血清的溶血反应 检查红细胞的抗原,二、动物的血型和应用,1、红细胞型,2、血清蛋白型和酶型 采用凝胶电泳法按所含蛋白成分划分,本章学习要求,思考题:1血液生理功能及其完成各项功能的主要成分。 2分析引起贫血的可能原因和防治方法。 3简述各类白细胞的特性和生

45、理功能. 4简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5抗凝与促凝的常用方法和基本原理. 6简述血液凝固的主要(基本)过程。 7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名词:渗透脆性、溶血、凝集原、交叉配血试验 掌握:各种渗透压形成及意义、缓冲对、失血反应 血浆蛋白种类及功能、红细胞生成原料和调节 血凝途径和特点、主要凝血因子特点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主要的抗凝物质、血型,血液循环:心脏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活动, 像泵一样产生推动力,推动血液 在循环系统中周而复始的定向流动。 意义:物质运输 实现体液调节 维持稳态 防卫功能,第 六 章 血 液 循 环,体循环:左心房左心室 身体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房右心室肺左心房,循环类型,第一节 心

46、肌细胞生物电 现象与生理特性,普通心肌细胞非自律性细胞 包括:心房肌、心室肌工作细胞,特殊分化的细胞自律细胞 包括:P细胞、浦肯野细胞,一、生物电现象,1、心肌细胞类型、特征,2、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特点,房室肌2期:平台期长,浦氏纤维 4期不稳定,窦房结无1、2期,二、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兴 奋 性 自 律 性 传 导 性 收 缩 性,一)心肌的自律性,自律性:在无外来刺激条件下, 能自发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影响因素:自动去极化速度 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电位差,蛙心自律性33m,1自律性影响因素,哺乳动物:窦房结 房室交界 房室束 浦氏纤维,正常起搏点 潜在起搏点,如猪: 窦房结 房室交界及

47、房室束 浦肯氏细胞 每分 搏动: 80-70 6040 20,心肌不同部位自律细胞的自律性高低不同,起搏点,心脏节律,窦性节律 异位节律 (主、被动,二)心肌的兴奋性,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差 钠通道状态,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1、影响因素,2、周期变化,心肌兴奋特点与收缩的关系,代偿间歇,心肌不应期长,保持节律性收缩,期前收缩,在心肌兴奋的相对不应期中给一次额外阈上刺激,心室会提前引发一次窦性节律外的收缩,期前收缩后到来的窦性兴奋点恰好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时,刺激无效,须等到下次窦性兴奋到来才收缩,故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三)心肌的传导性,传导特点:细胞间电离子传导 功能合胞体,

48、各类心肌细胞传导性不同, 传导速度各异:浦氏纤维最快 房肌、室肌居中 房室结 最慢,房室延搁,四)心肌的收缩性,全或无收缩(同步收缩,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三、心电图(ECG,心电图:记录心动周期中心脏电位变化的曲线。 意义: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 中的生物电变化,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临床诊断意义:P-R间隔延长表示 房室传导 S-T 波上移表示 心肌损伤部位出现电位差 下移表示 心梗或急性心包炎 Q-T间隔变化表示 心率 改变,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机械活动,第二节 心动周期与心脏泵血功能,心率:单位时间的心动周期数,影响因素:年龄、性别、种类、生理状况等,一)泵

49、血机理,心肌收缩和舒张压力变化, 压力梯度血流动力, 瓣膜使血液定向流动,二、心脏泵血功能和机理,二)泵 血 过 程,2、心室收缩与射血,1、心房收缩与心室充盈,3、心室舒张与血液充盈,心动周期,三)心动周期中心脏变化 包括:压力、容积、瓣膜等变化,三、心 音,第一心音:心缩音 第二心音:心舒音,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每搏输出量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占 心舒末期容积百分比,每平方米体表面积、 每分钟的心输出量,心率和输出量与机体代谢 水平相适应,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大的能力。 有两种形式,1、心输出量 2、射血分数 3、心指数 4、心力储备 及其变化,五、 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一)每搏输出量

50、调节 1、前负荷 心肌异长自身调节 即回心血量的调节,2、后负荷:主要指主动脉压改变的自身调节 3、心肌收缩力由神经、体液调节,二)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一定范围内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第三节 血 管 生 理,一、血管的种类和功能,1、弹性贮器血管 2、分配血管 3、阻力血管 4、交换血管 5、容量血管 6、短路血管,主动脉、肺动脉 及其最大分支,小动脉前的动脉分支血管,一)血流量与血流速度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血流速:血液某质点在血管内流动的线速度。 大动脉:40-50cm/s。 腔静脉:10-20cm/s. 毛细血管:0.05-0.08cm/s,二、血 流 动 力

51、 学,各类血管流速与血管截面积成反比,二)血 流 阻 力,外周阻力:小动脉、微动脉内的血流阻力。 影响因素: 管径:成反比 管长:成正比 血粘度:成正比 器官血流量:与进出器官动、静脉压差正比, 与该器官内的血流阻力成反比,血压: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单位:Pa、mmHg,三)血 压,形成因素,血液充盈- 基础 心脏射血-动力 外周阻力-重要因素,各段血管的血压、流速和总横断面积的关系,一)动脉血压 收缩压:心脏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 收缩中期达最高值高压。 舒张压:心脏舒张时,主动脉压急剧下降, 心舒末期到最低值低压。 脉搏压 :高压与低压之差。 平均压 :心动周期中,每

52、一瞬间血压的平均值。 =舒张压 + 1/3脉压 = 1/3收缩压 + 2/3舒张压 血压测定的间接法、直接法 各种动物血压:见表42,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每搏输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主动脉弹性 血量和容量比,影响血压的因素,体长对动脉血压变化的影响,意义:反映心血管功能状态, 如心率、心缩力及血管弹性等。 协助诊断某些心脏病,二)动 脉 脉 搏,心动周期内血压周期性波动 使血管壁扩张、回缩的振动 以波的形式外传而形成动脉脉搏,中心静脉压:指全身血压最低的右心房和 胸腔大V的血压,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意义:反应心血管功能, 可作为输血、输液时的监测指标,1、心肌收缩力 2、呼吸运动 3、

53、骨胳肌的挤压作用 4、体循环平均压 5、体位改变,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五、微 循 环,定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之间进行的 血液循环。 意义:完成血液与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 维持体液相对稳定,直捷通路:速度快,保证回心血量。 动静脉短路:与体温调节有关。 营养通路:物质交换的场所,微循环通路组成和路径,微循环通路的调节,代谢产物堆积 氧分压降低,后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舒张,毛细血管开放,代谢产物清除,后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关闭,效滤过压=(血压+组织胶压)-(组织静水压+血浆胶压) 滤过压 回流压 动脉端 有效滤过压计算 静脉端 有效滤过压计算,组织液约90%流回血液 另外10

54、%淋巴循环,六、组 织 液,1、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 促进: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压 抵制:血浆胶压、组织液静水压 毛细血管通透性:烧伤、过敏通透性 血浆胶压 有效滤过压,淋巴回流受阻:肿瘤压迫、寄生虫感染、 局部水肿有效滤过压,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七、淋 巴 液,淋巴液:进入毛细淋巴管的组织液。 淋巴系统:组织液回流的重要辅助系统。 包括: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网、 小淋巴管、 大淋巴管,周围组织对淋巴管的压迫; 管壁平滑肌的收缩; 淋巴管内的瓣膜,淋巴液回流的影响因素,淋巴回流意义 回收蛋白、脂肪等大分子营养物质; 改变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调节体液平衡, 清除组织异物

55、,第四节 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一)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神经兴奋作用。 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可被心得安等受体拮抗剂阻断,2、心迷走神经抑制作用 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可被阿托品阻断等M受体阻断剂阻断,1缩血管神经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主要是交感纤维 2舒血管神经纤维释放乙酰胆碱 包括:交感舒血管纤维 副交感舒血管纤维 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 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二)血管的神经支配,三)心血管活动调节中枢,缩血管区 舒血管区 心抑制区,迷走紧张,1、延髓,2、下丘脑:重要整合部位。 3、大脑皮层:协调作用,四)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1、颈动脉窦 和主动脉弓 压力感受器反射

56、,延髓呼吸 深、快 心率 输出量,血液缺02 CO2,颈动脉体 主动脉体,窦N(+) 主动脉N(,2化学感受性反射,血压,血压、容量 容量感受器兴奋 心率、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血压,1)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牵张刺激,3、其它心血管反射,前列腺素、缓激肽等 心肺感受器兴奋 交感紧张迷走紧张 心率减慢,输出量减少 外周阻力血压,化学刺激,心肌缺血 缺氧,寒冷皮下血管收缩 炎热皮下血管舒张 运动心率 内脏血管收缩,血压。 受惊、疼痛、冷热等反射性影响心血管活动,4、其他反射,1、肾上腺素(Ad) 强心剂 去甲肾上腺素(NA) 升压剂,二、体液调节,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循环血量血压

57、肾血流量减少肾素 血中血管紧张素原水解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 尿 血量,血管紧张素,1、升压素 2、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 ) 3、激肽系统,4、心钠素 5、前列腺素,6、阿片肽 7、组胺,3、其他调节因素,1、肌源性自身调节学说 器官血管灌注压血管平滑肌牵张 肌原活动 阻力不增加血流量 器官血管灌注压血管平滑肌牵张 肌原活动 阻力不减少血流量,三、自身调节,2、代谢性自身调节学说,代谢产物腺苷、CO2、乳酸等舒血管效应 代谢产物浓度局部血管收缩 血流量恢复原有水平。 代谢产物浓度局部血管舒张 血流量带走代谢产物,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肾-体液控制系统:肾脏通过调节细胞外液量 间

58、接调节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可影响肾体液控制机制 血液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肾小管对钠、水重吸收 水钠增加血压上升,影响肾体液控制机制的还有: 升压素增加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细胞外液增多血压。 当血量升压素排水。 当血量升压素排水,第五节 器官循环,一、冠脉循环,一)血流特点: 1、途径短、流速快 2、血流量大,呈时相变化,二)冠脉血流量调节: 主要是心肌代谢水平对 冠脉血流量调节,一)循环特点 1途径短、阻力小: 2血压较低 3血管壁薄,容量变化大 (二)血流量调节 1肺泡气氧分压的调节 2神经、体液调节,二、肺循环,三、脑循环,一)循环特点 1流量大、耗氧量多, 2血流量变化小; 3

59、存在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 (二)血流量调节 1. 脑血管的自身调节; 2局部化学物主要是 CO2、O2的调节: 3脑代谢的调节 4神经调节作用小,思考题:1、试分析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血压的影响 3简述微循环的通路类型及其功能 4试述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 5、淋巴回流意义 6、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名词:血液循环、射血分数、期前收缩、代偿间歇、 房室延搁、迷走紧张 掌握:心电图波形及意义、心指数、心音的产生、 心功能评定、心肌细胞类型和特点、心肌生理特性、 起搏点类型及其形成的节律、降压反射意义、 中心静脉意义、微循环调节、血-脑屏障、 心血管调节

60、中枢及其神经和体液调节 血压长期调节和短期调节,本章学习要求,第七章 呼 吸,呼吸全过程,一、肺通气器官及功能,一)呼吸道 上呼吸道:鼻、咽、喉 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 细支气管 终末细支气管 主要结构: 粘膜及其下层 平滑肌 气管软骨,第一节 肺通气,肺, 一对含丰富弹性组织的气囊, 是气体交换的功能器官,二)肺泡,呼吸单位,肺泡:结构和功能单位,三)呼 吸 肌,吸气肌:产生吸气动作的肌肉 包括:膈肌、肋间外肌 收缩使胸廓扩大,呼气肌:产生呼气动作的肌肉 包括:腹肌、肋间内肌 收缩使胸廓缩小,二、肺通气原理,一)肺通气 动力原动力 肺内外压力差 1、呼吸运动,1)吸气运动、呼气运动 平静吸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