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最新整理)_第1页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最新整理)_第2页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最新整理)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 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刘进1、摘要:当代西方学术知识从 20 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一种“空间转向”趋势,在这种趋势中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空间观念,颠覆了传统空间观念中空间的从属性和同质性,空间成为事物存在的本体纬度,充满了异质性。20 世纪中后期的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是参与这种“空间转向”的重要组成。在当代空间视野下:文学空间自身就是现实空间的重要组成;文学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量的呈现最终借助于对文本的多次、多重阐释;文学阐释和研究本身成为文学空间介入现实、批判现实的一种空间结构。2、对“空间”的关注是西方学术总体上的跨学科趋势的重要组成。193、西方传统中的空间观念:西方古代

2、、近代传统主要思考的是在预设的空间内各种事物之间、人类群体以及个体(肉体与灵魂)的和谐秩序问题。西方现代传统主要思考的是在作为舞台的空间中各种事物以及人类如何在时间和历史的纬度上演化、进步的问题。西方现代传统中的空间概念具有过渡性:它在对古代等级制空间构成挑战的同时,其自身又逐渐成为新的对人的控制力量,蕴涵了新的转向。在西方现代和古代传统中,空间都处于被时间和历史所支配的地位,差异仅仅在于古代对空间的预设以外在于人的“理式”或“上帝”为依据,而现代对空间的预设则以人自身为依据。西方传统中的空间观念具有从属性和同质性的特点:相对于时间的优先权而言,空间从属于时间,是时间演绎的容器;就空间自身来说

3、,追求空间内部各种成分、各种事物、各种活动的秩序性、和谐性,以形成有机的同质性整体。从古代的“和谐为美”到现代各种理论对文学文本有机整体性或结构的强调,文学对历史的想象成果都突出文学内部空间的同质性、统一性。由此,对文学的研究和阐释往往也就以外在于文学空间的力量来对文学文本有机意义进行追寻,并以对这种预设性的唯一有机意义的追寻作为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目标。204、20 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空间理论形成的基本路径与基本内涵菲利普韦格纳指出,“空间本身既是一种产物,是由不同范围的社会进程与人类干预形成的,又是一种力量,它要反过来影响、指引和限定人类在世界上的行为与方式的各种可能性。”从时间和历史的笼罩下

4、发掘空间的本体地位,这是西方当代空间理论的重要企图。而这一企图的实现一方面建立在对西方当代现实语境的空间化分析基础上,另一方面又是通过西方当代文化-意识形态的空间化来体现的。”(一)当代西方空间理论形成的基本路径爱德华索亚提出的三条路径:“后历史决定论”、“后福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后历史决定论:这条途径从本体论的角度挑战“历史决定论”,寻求空间-时间-存在在本体论上的三位一体,这是西方当代思想或哲学观念语境的空间化。后福特主义:所谓“后福特主义”的空间化途径实质上是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针对西方当代社会中空间凸显为一个涉及到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问题而进行的理论分析与抽象,换句话说,是对西方社会

5、现实所进行的政治经济学的空间分析。后现代主义:这条途径的空间化主要是对西方当代现实语境的思考所呈现出来的空间化,或者说主要指西方当代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空间化。第一,“后历史决定论”、“后福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是西方当代“空间转向” 的理论话语,或者说,是从不同层面对西方“空间凸显为问题”所作的理论表述;第二,这三条途径的共同参与并一起建构起了西方当代新型的空间理论,同时,前两种空间化一定意义上又构成第三种空间化的思想语境和现实语境,第三种空间化是前两种空间化的文化征兆或意识形态反映。(2)当代西方空间理论的思想先驱:亨利列斐伏尔和福柯列斐伏尔认为“认为空间从根本上是一种与人的创造性相关

6、的主观空间,是人的存在方式。”他提出“第三空间”概念,“认为任何由社会生产出来的空间都是由“空间实践” (spatialpractices)、“空间呈现”(representationsofspace)和“呈现的空间”(spacesof representation)辩证地混合而成的。因此,当代语境下的空间不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容器”,而是一个无限开放的、充满了矛盾的过程,是各种力量构成对抗的场所。”福柯认为,权力在传统社会主要通过国家机器的惩戒来实现对人的统治,而在现代社会则主要通过意识形态等的规训来实行对人的控制与监视,由此,空间也就是一种通过权力建构的人为空间,是权力机构控制民众的一种方

7、式。20在福柯看来,我们正处于一个同时性(simultaneity)和并置性(juxtaposition)的时代福柯的伟大成就在于使以历史精神为纬度的现代性批判叙事出现了富有特色的空间转向。西方当代的空间理论与西方现代性批判理论实现了结合:对当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空间成为不可或缺的纬度,空间不仅被构想为政治、冲突与斗争的“场所”,而且也是争夺的对象。(三)当代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一定意义上,当代空间理论就是在西方现代地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遇中形成的。在后现代语境下,文化艺术的政治使命的发掘依赖于全新的美学阐释,那就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的“认知绘图”式美学,这种美学呼唤“在文化逻辑和后现代主义的诸种

8、形式中体察权力和社会控制的一种工具性制图法的能力。”詹姆逊的空间分析理论将空间(而非时间)作为分析问题的本体,透过后现代主义文化空间去深入分析这种空间结构形成的现实经济和社会境遇,展现了把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传统与地理学分析结合并推向后现代舞台的空间理论趋势。哈维以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为理论立足点,分析指出: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生产方式虽有差异,却无根本性区别。现代资本主义以“福特主义”为生产方式的代表,强调集中化、大规模生产,后现代资本主义是一种“后福特主义”的生产方式,突出分散、灵活、小规模生产。前者以时间的扩张、空间的固定为标志,后者以时间的压缩、空间的分散、多样为标志。后现代的“时空压缩”

9、从根本上来自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在于:后现代使时间空间化替代了传统的通过时间消灭空间,从而使得空间成为了普遍关注的中心,而这是与后现代文化现在所表达的大多数东西相吻合的。简言之,后现代主义文化突出“空间”的征兆源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中“空间”的凸显,“空间”凸显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实质性变化,而仅仅意味着资本主义剥削或获取利润的方式的转换。22后现代“空间”的凸显与传统的“时间”为中心,隐藏的是各种社会力量的变迁。哈维对空间的关注由此同样深入到对权力、阶级、斗争的关注。索亚认为,后现代地理学视角使“现代性的体验获得了一面感觉的大网,这一大网反映了人类存在最基本和最具建构能力的三个方面

10、的诸种意义:空间、时间和存在。 因而,人类生存的空间秩序产生于空间的(社会)生产,各种人文地理的结构既反映又构建了世界中的存在。”(四)当代西方空间理论的意义首先,当代西方空间理论从两个层面上实现了对西方传统空间观念的颠覆:第一,颠覆了空间的依附性,恢复了空间的本体性。第二,颠覆了空间的同质性,突出了空间的异质性。在这种改造中,时间和空间纽结在一起:一方面,时间和空间成为存在的共同纬度,从而形成了空间-时间-存在在本体论上的三位一体观念;另一方面,不论时间还是空间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充满了变化和异质性的。其次,当代西方空间理论对“空间”的凸显,是启蒙主义运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在西方当

11、代社会的延续。对空间问题的关注从根本上源自于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策略的转变所带来的全球化语境,在全球化视野下,空间突出地成为国家、民族、阶级、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种力量彼此冲突、较量、交汇的异质性场所。当代西方空间理论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在发掘这种异质性空间的过程中寻求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因此,空间也就成为了当代语境下理论实现批判功能的新平台。5、20 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雷蒙德威廉斯、巴赫金、萨义德麦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文学景观最好是看作文学和景观的两相结合,而不是视文 学为孤立的镜子,反映或者歪曲外部世界。文学提供观照世界的方式,显示一系列趣味的、经验的和知识的景观。文学

12、是一种社会产品它的观念流通过程,委实也是一种社 会的指意过程。任何一种个别的叙述,都难分难解地涉及到其他的叙述空间。文学空间固然来自于现实空间,但同时,更重要的是文学本身就成为社会现实空间建构的重要组成。其次,就文学空间的生产和文学文本空间而言,传统理论往往强调文学作品产生的主导力量或最终根源是单一的(或理念,或上帝,或人类自身),进而强调文学文本空间内部的和谐统一与同质性。在当代空间理论视野下,文学本身是作为社会空间的一个特殊领域而存在的,这就是皮埃尔布尔迪厄所谓的“文学场”(literary field),文学空间(场)的生产本身也构成一个多元异质性的空间(场)。文学文本生产空间的多元性,

13、文学文本空间自身的异质性,带来了文学阅读和阐释的多重性,文学生产、文学文本、文学研究都成为一种互文性的空间结构。文本被阐释为最具历史包孕性的时刻,是蕴含了历史的过去、现在、将来的瞬间,是历史进程的高度缩影,把握住了这一点,历史的全貌也就得以现身。这样的多重阐释最终就是要使文学的符号化“幻象”空间所蕴涵的现实、阶级意识、生产方式等多重异质性因素得以呈现,把作为“符号消费体系”的文学空间所具有的对现实的批判力量揭示出来。文学空间不仅仅是现实空间的反映,其自身就是现实空间的重要组成,文学空间的生产、文学空间自身以及文学空间的阐释等都是多元的、异质性的、互文性的,文学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量的呈现最终借助

14、于对文本的多次、多重阐释,文学阐释和研究本身成为文学空间介入现实、批判现实的一种空间结构。“”“”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