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论文_第1页
互联网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论文_第2页
互联网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论文_第3页
互联网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论文_第4页
互联网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互联网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论文一、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 缺乏理论和政策导向。客户关系管理是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和信 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条件下产生的,因此不能完全移植到我国。客户关 系管理涉及银行体制结构和资源配套等很多方面,没有理性的指导使 得全行很难形成统一。而且,现在很多基层行的领导缺乏对客户关系 管理的认识。2.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收集并存储了大 量的客户信息和产品数据信息,但信息比较散乱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缺乏以客户为核心的数据库构建,因此很难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在信 息技术运用方而,比较注重业务运作和内部管理的需要,对客户信息 的搜索、分析不多。3. 机构设

2、置不配套。目前我国银行内部机构设置管理层过多,机 构职能重复、职责不清,无法满足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银行各 业务部门都有客户经理,多个部门业务角度和口径不一致,同一客户 不同的需求要找银行多个部门分别处理,这些都导致银行工作效率低 下。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涉及银行各层结构的岗位、职能的重新定位, 目前缺乏一套新的扁平化经营营销体系。4. 缺乏智能型CRM软件开发能力。中国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厂 商难以为金融企业客户提供实用的、便于理解和操作的客户关系管理 软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析性CRM软件的开发能力不强,客户 关系管理的许多功能难以实现。二、网络时代下银行业的影响(一)互联网模式下银行经

3、营的影响。第四次银行科技革命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方兴未艾,主要科技 发明是互联网、移动通讯、三网合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科 技革命迅猛改变银行业经营模式。具体可从银行的产品、定价方式、 渠道及促销分析其影响。1. 对银行产品及业务的影响。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逐渐自由化,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呈现 出两大趋势,即商业型和高附加值型。商业型提供稳定、廉价和标准 化的服务;而高附加值型则提供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特色产品和服 务,是网络时代银行竞争的主要领域。此外,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 个全新的、快速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使得目标客户与银行的接触渠道 增多,客户可以非常容易地了解各个银行的产品特点和

4、价格差异,因 此客户选择权加大,如何把握客户的需求、吸引并保持客户是当今银 行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在业务方面,银行与多方企业合作共推新业 务。2013年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和民生银行合作,除了传统的清 算与结算、信用卡业务等合作外,理财业务、直销银行业务、互联网 终端金融、IT科技等多方面也是合作重点。2. 对银行定价方式的影响。进入网络时代,客户对价格的敏感性增大,其投资理财需求也将 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要求银行能够随时根据客户的行为及反馈的信息、 同业竞争状况等因素对价格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持在同业竞争 中的价格优势。由于网络的出现,使银行的分支机构和员工减少,通 信费用降低,营运成

5、本大大降低,银行将拥有更大的实行差别定价的 空间。3. 对银行分销渠道的影响。现在,大多数银行仍主要依靠有形的网点扩张来扩大市场份额, 这种体系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较大,因此银行的业务覆盖率和服务时 间都受到很大影响。在网络时代,由于网络技术的出现,广大客户可 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实现与银行的互动式、无缝对接。各银行在 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电子银行业务的投入,根据艾瑞网数据显示,人们 使用电子银行服务形式呈多元化趋势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让越来越 多的银行客户开始使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银行的电子银行收入呈 现爆发式增长,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也随之增高。银行凭借有形的营 销渠道(网点)与无形的营销渠道

6、(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相结合的“交 互式的营销战略,将营销渠道延伸到最终客户。由于手机银行业务 多元化,能够满足用户随时随地处理业务的需求,加上智能终端设备 的快速发展,3G/4G、WiFi无线网络的覆盖,手机银行用户使用率涨 幅最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4. 对银行促销方式的影响。传统的促销主要是各种有形广告手段,对信息技术要求不高。网 络时代的银行促销将信息优势与客户行为分析紧密结合,运用丰富的 信息资源分析客户数据,用于对客户长期的记忆力、忠诚度培养及客 户购买策略分析,加入基于数据库的销售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宣传也 将有效降低费用,促销成木也将大幅度下降。(二)互联网模式下客户关系管理内

7、涵的转变。面对网络时代银行经营环境出现的变化,银行为了在激烈的竞争 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快对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含义理解的转变。 银行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将客户当作上帝。银行间的产品和服务 差别不大,缺乏独特的产品和服务策略。同时,各银行大力运用关系 营销来拉拢客户,这使得各银行的客户资源、客户结构受到很大限制, 银行需承受人员流动而带来的信贷风险以及员工道德风险。此外,由 于银行将一些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客户奉为上帝,不计后果地投入巨 额的信贷资金,使得这些客户很可能会随意打压银行的贷款利率、票 据贴现利率,使银行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网络时代的银行客户关系 管理模式下客户是合作伙伴。进入网络

8、时代,客户变得更加理性化, 在考虑与银行进行合作时,更加看重银行服务创造的价值,更关注银 行的发展前景对自身的长期发展的影响,因此一些关系营销作用不再 显著。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方式,客户可随时掌握资金的 流动方式,加强对资金的调拨管理,减少资金风险。此时,银行与客 户成为获取充分利润的战略共同体。三、互联网模式下客户关系管理措施(一)银行业对客户关系管理的需求。客户是银行最宝贵的资源,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商业竞争 日趋激烈,只有不断发现和利用机会,了解客户喜好,满足客户需求, 赢得客户的信赖,商业银行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下求得生存 和不断发展。1. 客户细分。从客户价值的方

9、面来看,不同的客户能够为企业提供的价值是不 同的,商业银行不应该简单地追求客户数量,而是更多地注重客户的 质量要知道哪些是最大效益客户,哪些是潜在的客户,每个客户 群的商业生命周期和价值是多少。客户细分是银行确立产品和服务的 基础。2. 客户行为分析。对客户进行管理要了解客户背景,了解客户按价格敏感度、消费 习惯等能分几类,这些关于用户的背景分析和分类分析对产品的设计 和市场的发展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不同的 方案来满足各自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3. 客户流失及保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保留一个老客户比获取一个新客户花费更低 成本且会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分析客户流失原因,

10、如何防止进一 步流失,银行客户生存期多久等很重要,这也显示出提高客户忠诚度 的必要性。4. 一对一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在对正确认识和分类客户的基础上, 为某类型的客户提供相应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甚至对某个客户提供专 有产品和服务,以期达到更好的服务。对于银行重要的客户,银行需 充分了解其背景和行为特征,建立一对一营销模式。(二)网络模式下客户关系管理措施。1. 服务渠道。互联网使得银行渠道突破了时间、空间、终端介质等方面的限制, 逐步朝多元化、线上化、虚拟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技术 的普及,客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获得银行服务,客户可在任何地 点便捷地获取金融服务。如:银行可以

11、借助网络平台通过网络社区的 形式推出新的产品,客户可在网络社区中直接与客户经理进行信息咨 询、沟通、反馈。银行在服务上还应顺应网络时代客户需求“小而精 的碎片化特点,结合渠道定位、客户特征、交易场景等因素进行精准 裁剪,以凸显渠道的最佳效用。2. 客户服务。银行可借助互联网在节约成木、批量交互、渠道延伸等方面的优 势,提升自身拓展和服务海量客户的能力。同时,为大众客户提供低 起点理财、便捷支付等服务,并扩大银行资金来源;还可将POS流水、 网上交易记录等信息作为信贷审批依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微客户 融资难问题。当然,网络时代下,银行还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 段,主动发现、分析、预测客户的个

12、性化需求,从被动转为主动,实 现金融服务多维度转变。例如:根据客户偏好提供理财产品推送。3. 产品设计。客户使用金融产品和享受金融服务过程中的体验千差万别,因此 这是银行未来竞争的焦点。银行在设计产品时,应多为客户使用着想, 提高产品互动性,如让客户自己设想产品功能或自由搭配产品组合。4. 组织管理。随着银行服务线上化,银行内部的管理层次可逐步实现扁平化, 调整管理环节,建立新的管理流程。提升银行中后台的集约化程度, 形成若干个逻辑集中枢纽以支持全行运行。随着数据挖掘等手段的运 用,银行可通过电子化手段实现对费用资源、信贷资源、人力资源在 各机构、各条线中的合理调度,提高产出效率。5. 行业界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金融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第三方支付机构、 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等纷纷介入金融领域。银行可根据自身特长、 风险偏好、市场定位等因素理性选择跨界合作对象和目标客群,发挥 对主营业务的协同效应。6. 业务范围。根据艾瑞网调查数据显示网络购物、和转账汇款是最常使用的两 种功能,其次是账户管理、生活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