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建设研究_第1页
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建设研究_第2页
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建设研究_第3页
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建设研究_第4页
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建设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建设研究摘 要湿地是地球上拥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它的存在不但为人类带来了大量的食物水资源和原料,同时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平衡生态系统、补充地下水、防止洪水和干旱等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湿地保护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湿地公园是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关部门及组织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它。与其他景观环境相比较,湿地公园的特殊性和价值性远大于其他景观环境,它在拥有奇特的湿地景观的同时还拥有着保护生态教育、生态旅游、保护物种及有关栖息地等关键作用。论文以重庆石柱藤子沟湿地的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调查和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湿地保护、生态

2、恢复、景观设计、湿地管理和生态补偿的先进理念,探讨了藤子沟湿地公园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等重要问题,完成了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并且把研究成果进行了验证和实际运用,得到的结论如下:1、紧密结合规划研究区域自然概况及资源现状特点,在重庆石柱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设计与建设方面提出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优先,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并重;的理念,把重庆石柱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为多样性丰富、生态结构完整、适宜野生动物栖息和美好的游憩佳境的可持续的综合性湿地格局。2、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需要站在生态游憩、持续利用、科普宣传、生态保护等几个角度,秉承节约性、整体性、乡土性、功能性的原则,坚持保护-利用-

3、提升-再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路线。3、国家湿地公园规划的文化氛围营造要以湿地文化及科普为主线、兼顾地域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体现多样特色的文化内涵。4、在重庆石柱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中,形成了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个功能分区,很好的完善了湿地公园的整体布局,管理规划、保护管理、区域协调、防御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合理利用、科研监测、科普宣教、保护恢复等。按照生态旅游线路空间网络结构,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内部形成了一线二苑三园的生态旅游格局。关键词:国家湿地公园;研究与实践;藤子沟;重庆ABSTRACTWetland is an ecosystem wi

4、th multiple functions on the earth. Its existence not only brings a large amount of food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raw materials to human beings, butalso plays a very critical role in maintaining biodiversity, balancing the ecosystem,supplementing groundwater, preventing floods and droughts. Wetland,

5、together with oceansand forests, is called the world s three major ecosystems and the paradise of the earth s kidneys, natural reservoirs and birds.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wetland protection, and wetland protection faces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deve

6、lopment.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natur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Tengzigou Wetland in Shizhu,Chongqing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important issues such a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engzigou Wetland Park planning, combining the advanced concepts of wetland protection, ecol

7、ogical restoration, landscape design, wetland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completes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ngzigou National Wetland Park planning project, and verifies and applies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planning an

8、d study of the regional natural situ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s, the concept of giving priority to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 ecosystem and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landscape constructionwas put forward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Chongqing Shizhu Teng

9、zigou National Wetland Park, which was built into a sustainable and comprehensive wetland pattern with rich diversity, complete ecological structure, suitable wildlife habitat and beautiful recreation environment.2. The planning of the National Wetland Park needs to stan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c

10、ological recreati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popular science propaganda and ecologicalprotection,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economy, integrity, locality and functionality, and adhering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ne of protection, utilization, promotion and re -protection.3. The cultural a

11、tmosphere of the national wetland park planning should take wetland culture and popular science as the main line, take into account regional historical culture and folk customs, and embody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with various characteristics.4. In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design of Shizhu F

12、ujizigou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Chongqing, five functional zones have been formed, namely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zone,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zone, propaganda and exhibition zone, rational utilization zone and management service zone, which has perfectly improved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13、Wetland Park, management planning,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regional coordination,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infrastructure, scientific research monitoring,popular science propaganda and propaganda,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etc.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network structu

14、re of eco-tourism routes, Fujizigou National Wetland Park has formed an eco-tourism pattern of First Line, Second Garden and Third Garden.KEYWORDS:National Wetland Park;Research and practice;Tengzigou;Chongqing。第一章 综述1.1 研究背景。湿地是生物种类多样最多的生态环境之一,对维护人类家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面对人类不断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水土流失,森林砍伐,泥沙淤积

15、等,湿地环境逐渐恶化。为了加强对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国内外已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引起高度重视。国内政府为了保护湿地,也设定了相应法规,下发了有关政策。湿地公园的建设主要是未来保护我国湿地生态系统,提供功能服务,供人类进行科研活动以及生态旅游的特定区域(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2010)。近年来国际湿地公园建设发展迅速,不少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已取得成功经验,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湖泊、沼泽湿地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河流湿地的广泛连通性,河流湿地受到普遍重视,河流-库塘湿地复合体成为湿地研究和保护的热点。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种类多、数量大、面积广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三

16、。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提高,导致湿地生态系统招到严重破坏,大大减少了湿地面积,湿地保护成为我国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三五;实施规划;标志着我国湿地保护工程由重点保护转向全面保护。湿地公园是介于自然保护区与城市公园的自然湿地保护区域,是能够维持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环节,截至 2017 年,我国已建成国家湿地公园 836 个。重庆市是我国湿地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有驰名中外的长江三峡湿地,湿地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生态地位极为重要。按照国家湿地保护的总体战略部署,全面开展了重庆市域范围内的湿地保护。截至 2017 年,全市已经建立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22

17、 个。并且重庆市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渝办发2004321 号)、重庆市湿地公园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等一系列湿地保护法规及政策制度,为重庆市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有效保障,为重庆市湿地公园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藤子沟湿地位于我国三峡库区腹地,地处于重庆市石柱县长江一级支流龙河源头地区,是石柱县城饮用水备用水源地,湿地类型以山地溪流、洪泛浅滩、库塘湿地、稻田湿地等为主。因此,对藤子沟湿地一级龙河水源的保护,甚至对于三峡库区的水源保护都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举措。湿地保护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湿地公园建设成为支撑地方社会经济发

18、展、构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任务之一。1.2 研究的目的意义。1.2.1 研究的目的。藤子沟水库是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在湿地总面积中的占比 56.27%,其中库塘湿地占比 55.51%,大多是库塘湿地。全国库塘湿地面积 3091263.12 公顷,重庆市库塘湿地面积 117869.45 公顷。库塘湿地成为人工湿地当中受人为干扰最严重的一类湿地,保护和恢复库塘湿地的成为首要任务。因此,保护与恢复藤子沟湿地,将有效保护湿地资源,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保障藤子沟湿地水生态及水环境安全,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环境(建设部门,2005),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产生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藤子沟

19、水库是龙河源头区域乃至三峡库区重要的湿地水源地,是区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着区域水生态、水环境的安全,在长江湿地保护网络中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对于调节区域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有多种类型的湿地,如:河流湿地、泛洪湿地、人工库塘及稻田等。具有独特的山地河流湿地景观,是众多生物选择栖息繁殖之地。湿地水面碧蓝透澈,山体、森林与湿地生态景观结合完美,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地方文化底蕴深厚,物质遗存众多,具有显着的生态文化价值。1.2.2 研究的意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有效保护藤子沟湿地生态系统,维护藤子沟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为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

20、环境,全方位升级藤子沟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服务,将藤子沟湿地公园建成长江流域水量充沛、水质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湿地公园,改善三峡库区水生态、水环境状况,进一步完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确保武陵山区生态系统不受到破坏,体现出湿地的应有作用。藤子沟属于武陵山区生态功能区,武陵山区既是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确定的 50个具有国家意义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又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 25 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中国 17 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还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确定的 35 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重庆石柱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武陵山

21、区,这里是川东-鄂西特有现象中心;的中南部,生物种类繁多,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及特有物种品类众多,是具有巨大生物基因资源的地域之一。1.3 研究内容。对重庆石柱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开展调研,充分掌握区域情况和拥有的资源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能够确保所设计的方案不存在较大的矛盾,同时能够找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在规划重庆藤子沟湿地公园的过程中具体的实施,根据有关规划,首先将整体布局进行确认,使得所建设的湿地公园具有自我恢复、自我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湿地公园。1.4 国内外研究概况。1.4.1 国外研究概况。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末为湿地科学创立期,欧洲最

22、早对沼泽物质的成分、来源、形成条件、类别、演变过程及分布情况和功能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起湿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代表作为爱丁堡大学人 J.Walker 教授编写的地质学讲义(湿地科学漫谈,2015)。国外对湿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最早的着作为非 J.莱兰德(Leland)的旅行游记,他认为森林可以演变为沼泽。19 世纪 J.A.Dalus 对湖泊沼泽化的过程和沼泽植物带状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20 世纪湿地研究进入发展时期,对湿地进行系统和综合研究,湿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当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国际等机构也开展了多方面的湿地研究

23、。各国政府和组织及科研机构都对湿地研究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湿地研究已经包含在许多国际科学研究领域、开展了湿地评价、探索研究湿地恢复和重建等方面。有效的保护国家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为建设湿地公园,梳理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能够指导我国湿地公园研究与实践,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国外对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国外研究由整体生境保护逐渐转向单个要素的保护和利用;二是针对大众对湿地的审美观点及湿地系统所具有的功能,来研究生态游憩系统的建立;三是通过采用 3S 技术及建立数字模型的方法有效的监测湿地公园外部的影响因素,模拟因素的评估试

24、验。国外多建立的湿地公园主要分为几种类型:1、以污水处理功能为主的湿地公园。例如奥兰多伊斯特里湿地公园、美国雷通湿地公园等。2、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功能的湿地公园。例如澳大利亚纽卡斯尔肖特兰湿地公园、英国剑桥威肯菲湿地中心等。3、以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的湿地公园。例如英国伦敦湿地中心(崔璐,2010)。1.4.2 国内研究概况。我国最早出现湿地这一概念是在商周时期,在古籍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中都有对湿地的相关叙述,但所描述的特征各不相同。我国开始研究湿地是在二十世纪 80年代,相比于国外国家起步较晚(洪宇,2016)。1988 年我国在四川成都建成了第一个湿地公园府南河湿地公园。该公园占

25、面积为 2.4 公顷,是以水观为主题的一个公园。成都府南河湿地公园于 1998 年正式建成,占地约 2.4hm2,这也是我国首个水主题湿地公园(崔璐,2010)。我国于 1992 年积极参与湿地公约签约,成为保护湿地事业发展的成员之一。2000 年,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是由国务院 17 个部委共同编制而成的,强调我国应积极发挥湿地功能,并将保护湿地生态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确保湿地生态系统持续稳定发展,能够为子孙后代造福,和合理利用的总目标,使各湿地保护部门统一了发展方向(李玉伟,2013)。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区已大力推广湿地公园,并且在湿地公园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国务院于 20042006

26、 年期间,发布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意味着我国湿地公园试点起步,国家林业局仅批准了 4个试点国家湿地公园;2007-2013 年我国共批准了 423 个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并在 2014年开始了对国家湿地公园的验收;2014 年以后,湿地公园建设发展迅速,国家林业局推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通知,规范了湿地公园建设标准,对湿地公园建设以及规范管理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并于 2015 年取消了四川彭州湔江国家湿地公园的试点资格(吴后建等,2016)现阶段,我国又先后发布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制度等一系列有关法律规定和制度标准,明确了

27、各级湿地公园建设的具体要求。同时,对湿地公园的定义做了具体的描述,湿地公园指的是为了有效的利用湿地资源、维持湿地生态系统持续稳定发展、有效的进行湿地宣传教育,同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对制定区域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建设。湿地公园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湿地公园体系和综合管理体系的建设,严格控制生态红线前提下融入新技术并实行分级管理(吴后建 但新球等,2016)。我国湿地公园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具有不均匀性特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不适应,具体体现在:湿地集中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湿地集中分布于我国山东、湖南、黑龙江、湖北等几个省,同时高密度集中分布于我国鄂东、湘北、以及山

28、东的西南至苏州西北地区(崔心红 钱又宇,2003)。从中东西部分布情况来看,国家湿地公园数量呈现中部多、西部较多和东部相对较少;的格局。综合国内外对湿地公园的理论研究及试点实践应用,表明人们逐渐已经形成了恢复湿地,保护湿地和合理利用湿地的意识,湿地公园的发展无疑为湿地的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湿地公园将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人类娱乐活动及文化传承、营造美丽的生态景观为主体目标,最终打造持久美丽的地球生存环境。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5.1 研究方法1.5.2 技术路线第二章 湿地公园相关规划理论探讨2.1 湿地公园相关概念2.1.1 湿地2.1.2 湿地公园2.1.3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

29、.2 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2.2.1 功能分区2.2.2 分区管理2.2.3 湿地率要求2.3 湿地公园规划相关理论2.3.1 优先保护理论2.3.2 科学恢复理论2.3.3 持续发展理论第三章 公园所在地基本情况及资源调查研究3.1 公园所在地基本情况3.1.1 地理位置与范围3.1.2 地质地貌3.1.3 气候3.1.4 水文水质3.1.5 土壤3.1.6 植被3.2 社会经济条件3.2.1 人口与民族3.2.2 社会经济3.2.3 土地利用现状第四章 湿地资源现状分析与研究4.1 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4.2 湿地生物多样性4.2.1 植物与植被4.2.2 动物4.3 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4.

30、3.1 湿地景观4.3.2 植被景观4.3.3 地文景观4.3.4 天象景观4.3.5 文化资源4.4 湿地生态系统评价4.4.1 生态系统评价4.4.2 环境质量评价4.4.3 景观价值评价4.4.4 综合评价第五章 总体布局5.1 湿地公园范围5.2 湿地公园性质定位5.2.1 湿地公园性质5.2.2 湿地公园定位5.3 规划指导思想5.4 规划依据5.4.1 法律法规5.4.2 战略规划及政策文件5.4.3 标准与规范5.4.4 地方规划及其它资料5.5 规划总目标与分期目标5.5.1 总目标5.5.2 分期目标5.6 功能分区5.6.1 生态保育区5.6.2 恢复重建区5.6.3 宣教展示区5.6.4 合理利用区5.6.5 管理服务区第六章 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286.1 保护规划6.1.1 总则6.1.2 水源水质保护规划6.1.3 水岸保护规划6.1.4 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6.1.5 湿地文化保护规划6.1.6 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