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_第1页
《答谢中书书》教案_第2页
《答谢中书书》教案_第3页
《答谢中书书》教案_第4页
《答谢中书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八年级教学形式集体式教 师王金红单 位新乡市三十中学课题名称答谢中书书学情分析这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它文辞清丽,称江南山水之美,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作者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但是八年级的学生对景物描写的方法却掌握得不够扎实,在写作中更不会运用,因此,景物的描写方法就成了教学中的重难点,通过品读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让学生了解写景的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之中,从而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中心。教学目标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积累词语。2.能力目标: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体

2、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2、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诗句,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要学的

3、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就是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和背景介绍(一)、作者介绍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被称为“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因陶弘景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

4、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卒谥贞白先生,著有陶隐居集。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二)、文体简介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

5、“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秣(m) 弘(hng) 夕

6、日欲颓(tu) 与()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重点字词: 四时俱备:四时:四季。时:季节。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 。 夕日欲颓 :颓:坠落 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 乱:此起彼伏 实:确实 是:这 自:从 .康乐:指南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7、,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复:再。与 : ,参与,文中指欣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一词多义:与:为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书信。 欲: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 坠落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重点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山

8、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

9、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研读课文,分析景物描写(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

10、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二)分析多角度景物描写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景色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怎样的写法描写景物的?明确:所描绘的景色有: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阳、沉鳞 作者抓住特征写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数语,写出了山之高,水之净的特点。作者从多角度写景。如,有仰视有俯视“高峰河流”;由平视有远视“两岸四时俱备”;有色彩有声音,如“五色交辉,乱鸣”;有静景有动景,如动景“猿鸟沉鳞

11、”(借代),如此,为诗文增添了灵动感,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也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1)、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二者相映成趣(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

12、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

13、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

14、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小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乱”把猿鸟的动作

15、、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类似的词语还有:“入”“交”、“欲”、“竞”等。六、“一切景语皆情语”,想想此文作者借助景物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七、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方法,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乐曲 八、作业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朝) 总-共谈山水特色:美分-具体描绘手法、角度:山水相映之美 (静态、形体)(仰视俯视)动静相衬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静态、色彩) (平视)晨昏变化之美 (动态、声响)(听觉视觉)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感情: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 ,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作业或预习八、作业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自我评价这是一篇小品文,作者运用多角度,多方法进行景物描写,语言优美,感情真实。在教学中只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