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的诊断与治疗_第1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2/15/a34c3eb7-c475-4d94-bb20-09047df38358/a34c3eb7-c475-4d94-bb20-09047df383581.gif)
![DIC的诊断与治疗_第2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2/15/a34c3eb7-c475-4d94-bb20-09047df38358/a34c3eb7-c475-4d94-bb20-09047df383582.gif)
![DIC的诊断与治疗_第3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2/15/a34c3eb7-c475-4d94-bb20-09047df38358/a34c3eb7-c475-4d94-bb20-09047df383583.gif)
![DIC的诊断与治疗_第4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2/15/a34c3eb7-c475-4d94-bb20-09047df38358/a34c3eb7-c475-4d94-bb20-09047df383584.gif)
![DIC的诊断与治疗_第5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2/15/a34c3eb7-c475-4d94-bb20-09047df38358/a34c3eb7-c475-4d94-bb20-09047df38358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业.专注.DIC的诊断与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某些严重疾病基础上,由特定诱因引发的复杂病理过程。致病因素引起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继之消耗性降低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纤溶系统亦可激活,或因凝血启动而致纤溶激活,导致纤溶亢进。临床上以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 等为突出表现。大多数DIC起病急骤、病情复杂、发展迅猛、预后凶险,如不及时诊治,常危 及患者生命。一、DIC的定义ISTH/SSC2001年公布DIC定义为:DIC是指不同病因导致局部损害而出现以血管内凝血为特征的一种继发性综合征,它既可由
2、微血管体系受损而致,又可导致微血管体系损伤,严 重损伤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需要强调的是,DIC是一种病理过程,本身并不是一个独 立的疾病,只是众多疾病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其往往继发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外伤、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产科并发症、严重输血反应和中毒等,这些致病因素 激活机体凝血系统从而引发凝血因子的消耗以及纤溶系统活化,最终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DIC的发病机制虽然复杂,但始终是以凝血酶的生成为中心关键环节,因此DIC的诊断与治疗也围绕于此。同时这一定义还有以下特点:强调微血管体系在DIC发生中的地位:DIC为各危重疾病的一个中间
3、病理环节,DIC终末损害多为器官功能衰竭;纤溶并非DIC的必要条件,因为DIC的纤溶属继发性,DIC早期多无纤溶现象。二、DIC的诊断1 .引起DIC的原发病DIC定义指出DIC是危重疾病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因此诊断DIC的前提是确定导致DIC原发病的证据,如败血症、严重创伤、肿瘤、病理产科等是 DIC几大常见病因。无基础 疾病的DIC诊断不能成立。2 .临床表现DIC原发病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特别是在患者有严重基础疾病情况下,临床医生在诊治专科基础疾病时,易忽视DIC早期表现,错失DIC抢救的黄金时机,因而临床医生应在下列症状出现时提高警惕:不明原因的呼吸浅快 、低氧血症;少
4、尿、无尿;不明原因的心率增快;皮肤黏膜坏死;注射、穿刺部位大片瘀斑或出血不止;产科倾倒性大出血等。3. DIC诊断的实验室依据DIC的实验室检查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反映止血功能的变化,如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酶时间(APTT)或血小板计数,这些信息可反映凝血因子消耗程度和活化程度。二是纤溶系统的活化,其可由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如D-二聚体)来间接评价。1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减少或进行性下降是诊断DIC敏感但非特异的指标,98%的DIC存在血小板减少,其中大约50%计数低于50 X109/L。血小板计数低与凝血酶生成密切 相关,因血小板消耗是由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所致。但
5、单次血小板计数对诊断帮助不大,因为其可能在正常范围,而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对诊断DIC更有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血小板计数减少还可见于未合并DIC的急性白血病或败血症 。2.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及D-二聚体反映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指标中,临床最常用者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测定。FDP是纤维蛋白原和绞链纤维蛋白单体的降解产物,而D-二聚体仅为绞链纤维蛋白单体被纤溶酶降解的产物,故后者对诊断DIC更有特异性。但由于在外伤、近期手术或静脉血栓栓塞时FDP和D-二聚体均会升高;且FDP可经肝脏代谢与肾脏分泌,肝肾功能异常可干扰 FDP的水平,因此这两项指标不宜作为单独诊断DIC的标准
6、,必须结合血小板计数与凝血时间的改变才能作出正确判断。3. 纤维蛋白原(Fbg ) Fbg测定对DIC的诊断帮助不大,因Fbg属急性期反应蛋白,尽 管持续消耗,但在血浆中的水平仍可在正常范围 。在临床上,低Fbg的敏感性在DIC中为 28%,并且仅在极为严重的 DIC患者存在低 Fbg血症。Fbg水平在高达57%DIC患者处于 正常水平。三、DIC的诊断标准中国DIC诊断标准DIC诊断标准修订方案(第八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2001年,中国武汉)1、一般标准(1) 存在易于引起 DIC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2) 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严重或多发性出血倾向
7、;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 循环障碍或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体征:如广泛性皮肤、黏膜栓塞,灶性 缺血性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或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脏器功能衰竭:抗凝治 疗有效。(3)实验室检查符合下列标准(同时有以下三项以上异常) 血小板小于100 X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小于1.5g/L或呈进行性下降,或大于4.0g/L ; 3P试验阳性或血浆 FDP大于2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 邙日性); 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 ,或APTT延长10秒以 上; 疑难或其他特殊患者,可考虑行AT、FW :C以及凝血、纤溶、血小板活化分子标记
8、物测定:血浆纤溶酶原 (PLG)v 300mg/L ;抗凝血酶(AT)活性小于 60 %或蛋 白C ( PC)活性降低;血浆内皮素-1 ( ET-1)含量大于8pg/ml或凝血酶调节蛋白(TM )增高;血浆凝血酶碎片 1+2 ( 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或纤维 蛋白肽(FPA)水平增高;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含量增高;血浆纤溶酶-纤溶酶抑制复合物 (PIC)水平增高;血浆组织因子 (TF)水平增高 或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水平下降。2、肝病合并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1)血小板小于50 X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或血小板活化,代谢产物升高;(2)血
9、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小于 1.0g/L ; ( 3)血浆因子忸:C活性小于50 % (必备);(4) PT延长 5秒以上;(5) 3P试验阳性或血浆 FDP大于6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 (阳性)。3、白血病合并DIC实验室诊断标准(1)血小板小于50 X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或血小板活化,代谢产物升高;(2)血 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小于 1.8g/L ; ( 3) PT延长5秒以上或进行性延长;(4) 3P试验阳性或 血浆FDP大于6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 (阳性)。4、 基层医疗单位 DIC实验诊断参考标准 (具备以下3项以上指标异常)(1)血小板小于100 X109/L或呈进行
10、性下降;(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小于 1.5g/L 或进行性下降;(5) 3P试验阳性或血浆 FDP大于20mg/L ;( 4) 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5)外周血破碎红细胞大于 10 %;( 6)血沉低于10mm/h 。四、DIC的治疗DIC治疗原则:目前的观点认为,原发病的治疗是终止DIC病理过程的最为关键和根本的治疗措施。在某些情况下,凡是病因能迅速去除或控制的DIC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往往能自行纠正。但多数情况下,相应的支持治疗,特别是纠正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是缓解 疾病的重要措施。DIC的主要治疗措施:去除产生DIC的基础疾病的诱因:阻断血管内凝血过程 ;恢复正常血小板和
11、血浆凝血因子水平;抗纤溶治疗;对症和支持治疗。1治疗原发病、消除诱因大量证据表明,凡是病因能迅速去除或者控制的DIC患者,其治疗较易获得疗效。譬如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是DIC最常见病因,重症感染诱发的 DIC患者,主张 重锤出击”的抗感染策略,抗生素应用宜早期、广谱、足量,经验性用药则应采取降阶梯”原则,尽早减轻感染对微血管系统损害;又如在胎盘早剥等病理产科导致DIC发生的患者,终止妊娠往往能有效扭转病情。相反,如原发病不予去除或难以控制者,则DIC虽经积极治疗,仍难控制其病情发展或易于复发。感染、休克、酸中毒及缺氧状态等是导致或促发DIC的重要因素,积极消除这些诱发因素,可以预
12、防或阻止DIC发生、发展,为人体正常凝血-抗凝血平衡恢复创造条件。2干预DIC病理生理过程的治疗措施DIC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病理过程,治疗方法即使是对同一病例,亦必须根据DIC不同型、期及其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治疗措施。故DIC治疗宜采取分期治疗原则需要指出的是,临床所见DIC患者下述分期多存在一定重叠,故在治疗上需紧密结合患者 临床过程及实验室改变进行判断,采取综合措施。3根据DIC临床分期的进行分层治疗:3.1DIC早期(弥散性微血栓形成期)以微血栓形成为主,此期治疗目的在于抑制广泛性微 血栓形成,防止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进一步消耗,因此治疗以抗凝为主,未进行充分抗凝治疗的DI
13、C患者,不宜单纯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无明显继发性纤溶亢进者,不论是否已进行肝素或其他抗凝治疗,不宜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肝素自1959年即开始用于DIC抗凝治疗。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肝素分为沿用已久的标准 肝素亦称普通肝素”和由酶解法等获得的低分子量肝素(LMWH)。肝素使用的适应证,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1)DIC早期,血液处于高凝血状态,采血极易 凝固的情况时;凝血时间(CT)、PT、APTT缩短;(2)血小板和血浆凝血因子急骤或进行性下降 迅速出现紫癜、淤斑和其他部位出血倾向;(3)明显多发性栓塞现象,如皮肤、黏膜栓塞性坏 死、急性肾功能和呼吸功能衰竭等;(4)顽固性休克伴其他循环衰
14、竭症状和体征,常规抗休克治疗效果不明显。感染性DIC,重症肝病所致DIC和新生儿DIC时标准肝素的使用,目前仍存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为一组由标准肝素裂解或分离出的低分子碎片,各厂家产品分子量不一,但均在30006000道尔顿之间。由于其具有 某些药物学优势,近年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有取代标准肝素之势:(1)药理学特点与标 准肝素相比,LMWH有以下药理学特点:抗因子X a作用更强,其抗因子X a与抗凝血酶 活性之比例为4:1,而标准肝素为1 :。一般认为抗因子 X a活性,与其抗血栓形成之能力 密切相关;而抗凝血酶活性则与用药后的出血并发
15、症有关:LMWH去除了部分与血小板结合之部位,因此用药后诱发血小板减少及功能障碍者相对少见;用量较小,对AT的依赖性较低,且不诱发AT水平下降,此点在DIC治疗中特别具有重要意义:皮下注射吸收率高达90 % (标准肝素V 50 %),抗因子X a作用可持续24小时(标准肝素0.68小时), 每日皮下注射一次即可满足抗凝治疗需要,用药方便;促内皮细胞释放t-PA作用强,促纤溶活性高于标准肝素,此对早、中期DIC治疗有利;与内皮细胞的亲和力较弱,诱发 HITT者较标准肝素少见;与鱼精蛋白结合速度较快,且结合后仍保持其抗因子 X a之活 性;引起骨质疏松之报道迄今尚为少见。(2)适应证及禁忌证:基本
16、同标准肝素,但尺度可适当放宽。(3)用法:预防:每日50100IU/kg, 次或分二次皮下注射,疗程510天或更长。由于用药方便,在DIC预防中更为常用。但有限的资料尚未充分显示其 疗效优势:治疗:每日50IU/kg ,分两次皮下注射,用药间隔时间812小时,疗程58天。笔者以法安明治疗 DIC68例,有效率达86.4%,疗效略高于标准肝素 (P0.05)。(4) 血液学监护:常规剂量下,一般无须严格血流学监护,如用量过大或疑有用药相关性 出血,可抗X a活性试验进行监测,使其维持在0.40.7IU /ml为最佳治疗剂量。3.2 DIC中期(消耗性低凝血期)此期微血栓形成仍在进行,抗凝治疗仍然
17、必不可少,但因凝 血因子进行性消耗,临床中引发出血情况,故在充分抗凝基础上,应进行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 子的替代治疗。目前推荐的替代治疗制剂包括输注血浆(包括新鲜血浆、新鲜冷冻血浆、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和血小板等。(1) 新鲜血浆:新鲜血浆所含凝血因子与新鲜全血相似,并可减少输入液体总量、避免红细胞破坏产生膜磷脂等促凝因子进入患者体内,是DIC患者较理想的凝血因子的补充制剂。同时血浆输入还有助于纠正休克和微循环。(2) 纤维蛋白原:适用于急性DIC有明显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或出血极为严重者。首剂24g ,静脉滴注,以后根据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而补充,以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达到1.0g/L以上为度。
18、由于纤维蛋白原半存期达96144小时,在纤维蛋白原血浆浓度恢复到1.0g/L以上或无明显纤溶亢进的患者 ,24小时后一般不需要重复使用。(3) 血小板悬液:未出血的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 10-20 X10 9/L ,或者存在活动性出血 且血小板计数低于 50 X109/L的DIC患者,需紧急输入血小板悬液。血小板输注要求足量, 首次用量至少在1成人单位。3.3DIC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此期微血栓形成已基本停止,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要矛 盾。若临床确认纤溶亢进是出血首要原因,则可适量应用抗纤溶药物,同时,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也应积极补充。鉴于抗纤溶制剂作为止血药物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因此有必要强调,对于有出血倾向而没有排除DIC,或怀疑为DIC所致患者,不宜将抗纤溶制剂作为首选止血药物单独予以使用,以免诱发或加重 DIC发展。少数以原发或继发性纤溶亢进占优势的疾 病,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ML-M3 )或某些继发于恶性肿瘤的 DIC可考虑使用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差压式孔板流量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小档后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商务饮水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冶金工业托轮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面包垫纸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锥柄钻头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聚氯乙烯绝缘和护套控制电缆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解热止痛散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胶柄电烙铁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硫酸锆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2025学年初中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综合卷(人教版)含答案
- 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课件
- 公司违规违纪连带处罚制度模版(2篇)
- 2025届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第一编专题2能量与动量第1讲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的应用课件
- 内业资料承包合同个人与公司的承包合同
- 2024年计算机二级WPS考试题库(共380题含答案)
- 【履职清单】2024版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重点岗位履职清单
- 跨学科实践活动10调查我国航天科技领域中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的应用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 2022年全国医学博士英语统一考试试题
- 学校工作总结和存在的不足及整改措施
- Petrel中文操作手册(1-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