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自然的语言c_第1页
16大自然的语言c_第2页
16大自然的语言c_第3页
16大自然的语言c_第4页
16大自然的语言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6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连翘( ) 传记( ) 落枕( ) 翘起( ) 传语( ) 落叶( ) 差异( ) 登载( ) 茂盛( ) 参差( ) 载途( ) 盛饭( ) 一定区域的气象情况。 四季变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物候 气候 气候学 、气候 物候 物候学 、气候 物候学 物候 、气象 气候 物候学 3、文中介绍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其介绍的顺序是( ) 、纬度影响 经度影响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经度影响 纬度影响 古今差异 高下差异 、纬度影响 经度影响 古今差异 高下差异 、经度影响 纬度影响

2、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4、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作题,对此分析贴切的一项是( ) 、使用拟人手法,使文章更易被人接受。 、使用比喻手法,显得生动形象,使人产生各种联想:大自然也会说话。 、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物候现象好比是大自然传递给人类的信息,人们能够据此安排农事,所以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显得生动形象而引人入胜。 5、物候学研究的价值: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6、本文的说明的对象是( ) 、自然界的语言现象 、物候知识 、观测学 、生态学 7、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 、本文第一段说明物候现象和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四个因素均以时间为序实行说明。 、本文第二段说明物候现象对于安排

3、农业生产的意义写得生动形象,用了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 、举例是本文重要的说明方法,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四个因素时,多举了一个例子。 、这篇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比作“大自然的语言”。8、说说下面文字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说明方法: 。9、简答: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哪些因素? 10、本文语言严密,表述逻辑性强,下列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特别是每当早晨和傍晚,眺望环山,别有一番大自然的风韵。早晨, ,在青青苍苍中,乳白色

4、的云纱飘游山腰,像仙娥在轻轻起舞。傍晚, ,转眼间, ,在暮色降临山野的苍茫中,峰顶却凝聚着一片采霞,终久不灭。 千山初醒,朝云出岫 朝云出岫,千山初醒 霞光倾泻万山,夕阳映照重峦 夕阳映照重峦,霞光倾泻万山 太阳落山,霞光消退 霞光消退,太阳落山 、 、 、 、 二阅读分析 (一) 立春过后,大地逐步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逐步变黄,在秋风中籁籁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表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

5、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

6、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1、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 次第: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12、从文中找出两组反义词写在下面。 13、说明文选用生动说明还是平实说明,要依据说明文的内容来决定,选文开头两个段落属于 说明,其目的是在于激发读者的 。 14、选文第一段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将描写、叙述、说明结合在一起,寓于之中,把大自然一年四季的写得生动形象。 15、拟声词的运用常给人一种如闻其声、回归自然的感觉。第一段中的 就属于这种情况,第二段摹拟布谷鸟的叫声,既符合,又与联系起来。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将“各种花次第开放”改写成“冰雪融化”一样的格式:。 将“布谷鸟开始唱歌”一句改写成

7、“桃花开了种谷子”完全一样的格式:。 17、“年年如是”中“是”的意思为“这样”,它在本文中指代什么? 18、选文第一段的内部说明顺序是先说,后说。如果除开最后一句,前面一部分则是以为说明顺序。选文第二段的结构方式是。 19、“大自然的语言”是对谁说的?联系第二段的内容回答这一问题,并且回答,第二段描述了大自然的哪几种语言形式? 20、第三段从说明内容上看,从什么是物候到什么是物候学,再到。从历史发展变革看,从物候知识的 讲到它近代的,从农谚中包含的讲到物候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科学门类。 (二)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

8、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假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21、文段中“活的仪器”指的是什么? 22、这两段文字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它们分别是 、 、 。 23、课文前面几段介绍物候现象都是说

9、动物或者植物,而这两段文字为什么说“生物”? 24、结合课文内容指出下列各例分别在说明什么? 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三) a 森林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它是净化城市的功臣。b 据测算,二百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消除掉,一公顷森林一天可造六、七百公斤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吸用。c 城市工厂多,车辆挤,噪音大,森林有吸收噪音,消

10、除污染的作用。d 许多树木还能放出杀菌素,一公顷柏树林一昼夜能放出五十公斤杀菌素,杀死许许多多的细菌和害虫。e 有人测验森林内一立方空气的细菌含量只有三四百个,而没有树木的地方每立方米有细三四万个。f 森林还能调节气候,美化环境,陶冶情操,作用可真大呢! 绿地在城市中起着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为此,被称作城市的“绿肺”。上海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工业城市,不仅需要满足上千万人群的呼吸需要,工业、生活、交通用燃料等都是要有氧的供给。上海市氧的来源,40从海上吹来,60要依靠陆地上的植物释放。然而,上海市区面积379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只有877.7公顷,制氧能力至多只能提供所需量的1/2弱,不能满足正

11、常的需要。 据航空遥感的资料提供的数据:1964年至1988年的24年中,在上海市中心区开发绿地320公顷,但被侵占的却达580公顷,呈现负增长。上海市的绿化覆盖率及人均绿地在全国的48个城市中名列倒数第三。 绿地还有许多独特功能。可以减尘,树木下面的含尘要比露天广场低2;树木能分泌杀菌物质,一亩松柏约可分泌2公斤杀菌素,可杀死肺结核、伤寒、白喉、痢疾等病菌。在绿色环境中,能产生一种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的负离子,对增进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益处。 25、第段的说明内容是什么? 26、为什么说“森林是净化城市的功臣”? 27、第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28、给第一段划分层次,并归

12、纳层义:abcdef 29、选段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呢? 30、绿地对城市有什么作用呢, 31、选段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什么作用呢? 32、城市绿地为什么对上海特别重要呢?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qio qio; zhun chun; lo lu ; ch c; zi zi; shng chng 2B 3A 4D 5主要方面: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次要方面: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6B 7D 8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9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物

13、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10C 11一个接一个;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形容不断循环往复。 12沉睡一苏醒;去一来;荣枯 13生动;兴趣。 14说明;描写、叙述;物候景观(意思相近即可) 15簌簌;时令特点或农事安排的特点;鸟鸣的声音。 16略 17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 18分;总;时间;总分总。 19人;杏花开、桃花开、布谷鸟唱歌。 20物候学的应用;起源;发展;物候知识。 21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 22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 23前面是具体介绍,后面是总说。 24(1)说明违度对物候的影响;(2)说明经度对物候的影响;(3)说明地理位置的高下对物候的影响。 25森林是净化城市的功臣。 26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吸收噪音,消除污染;放出杀菌素;调节气候,美化环境、陶冶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