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二辅导与检测课件第章第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张_第1页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二辅导与检测课件第章第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张_第2页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二辅导与检测课件第章第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张_第3页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二辅导与检测课件第章第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张_第4页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二辅导与检测课件第章第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容纳和清除能力,叫环境自净能力。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把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叫环境的反馈作用。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目前,日益严重的全球及区域性环境问题引起了人类极大的忧虑和不安。主要的全

2、球性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气候变暖的表现及原因如下表所示,臭氧层破坏,大气平流层中含有臭氧,臭氧能吸收99%的太阳紫外线,使人类和地球的万物生灵免遭过多太阳紫外线的伤害,而少量的紫外线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对人类和生物则是有益的,因此,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 观测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全球臭氧层总量明显减少。19791990年,全球臭氧总量大致下降了3%。南极附近臭氧减少尤为严重,出现了“南极臭氧洞”。 平流层臭氧量的减少,除了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原因影响外,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也是重要原因。人们使用冰箱、空调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

3、,上升到平流层,破坏了那里的臭氧,臭氧层的破坏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臭氧层中的臭氧每减少1%,紫外线辐射将增加2%,皮肤癌的发病率将增加7%,白内障的发病率会增加0.5%。紫外线辐射增强不仅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并且还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限制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保护臭氧层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各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举例)我国积极参加了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并制定了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大气污染与酸雨,1大气污染 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

4、性环境问题。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如果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增加和持续时间延长,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但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时,对人或物造成的危害现象叫做大气污染。我国的大气污染也十分严重,污染源主要是燃煤产生的废气和汽车尾气。燃煤中的污染物有硫氧化物、烟尘等;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铅等。由于汽车尾气是低空排放,对人类危害极大,2酸雨 大气污染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酸雨对人类的危害极大。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

5、料,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所致。我国是一个以燃煤为主的国家,全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的90%来自煤的燃烧。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的。 目前全世界主要有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这些地区大都工业较发达,酸性气体排放量大。我国长江以南的酸雨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浙江等省份。我国四川、重庆一带燃煤较多,硫氧化物排放量大,加上气候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酸雨严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工业发达,是重酸雨区。我国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土质造成的。北方土壤多为碱性,飞扬的土壤颗粒中和了空气中的酸性气体,而南方土壤多为酸性,酸雨的危害极大

6、,酸雨可以危害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极大。它可以毁坏森林,还能使河湖水酸化。如瑞典已酸化的湖泊达到1.5万个,加拿大也有1万多个湖泊由于酸雨的危害而生物绝迹,成为死湖。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由于工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酸雨出现次数明显增多。一些闻名于世的文化遗产,如雅典的帕特农神庙、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印度的泰姬陵等都受到了酸雨的危害。酸雨还会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酸雨还会引起国际纠纷。这是因为酸雨可以借助风行运移,远距离移动。如西欧与北欧各国之间就存在这一问题,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_,这种现象称之为二

7、氧化碳的_。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日俱增的原因:一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二是_。 (3)把图中预测海平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并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4)按图中状况发展下去,未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 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 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 C宁夏平原地区将更加干旱 D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 E台湾海峡将变宽,解析:前两问为基础性题,后两问难度较大。第(3)问重在分析图,由,反映海平面上升幅度由小到大,上升幅度越大说明气体排放量越大,能源利用状况无变化。第(4)问,按状况发展,意味着气温逐渐升高,华北春旱将更为严重,天山雪线也将明显上升。 答案:(1)波

8、动上升温室效应 (2)森林被大量砍伐 (3)按表中情况分析,对照图示得出自上而下依次是 (4)ACE,拓展练习,读“世界各大洲工业CO2排放量示意图”和“世界CO2排放量最多的10国柱状图”及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世界各大洲工业CO2排放量,世界CO2排放量最多的10国,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通过的。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到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8%,日本6%。 (1)图中CO2排放量最多的三个大洲是_、_、_。 (2)上图所示10国中,CO2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_,最

9、少的亚洲国家是_。 (3)CO2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是_,其能源消费结构以_为主。 (4)在工业发达国家中,CO2人均排放量法国仅为英国的52.2%、德国的56%,从法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其主要的原因是_,5)大气中CO2含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_。 (6)最近美国政府决定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消息传出即引起世界众怒,这是因为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将对世界气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_。 (7)你认为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将会给世界濒海城市带来什么影响? (8)要降低大气中CO2浓度,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两条,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像反映的问题,分析不同国家CO2排放多少不同的

10、原因,掌握温室效应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答案:(1)欧洲北美洲亚洲 (2)美国印度 (3)中国煤炭 (4)法国70%电能由核电提供 (5)大量燃烧矿物能源,过度砍伐森林等 (6)产生温室效应,世界气候变暖 (7)世界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城市被淹,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8)减少CO2大量排放,推广绿色能源(如水电、风能、太阳能等,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这种情况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结合下图回答(1

11、)(4)题,1)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 (2)臭氧层位于() A对流层顶部 B对流层与平流层的交界处 C平流层中 D高层大气中 (3)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 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4)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C各国共同行动,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严格控制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是南美洲的南端。56S靠近南极洲。南极臭

12、氧层空洞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位于平流层的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近年,由于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时,排放的大量氟氯烃化合物使南极上空的臭氧大量减少,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答案:(1)B(2)C(3)A(4)C,拓展练习,近些年来由于环保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正在不断缩小,预计到2050年之前,这个“臭名昭著”的巨大空洞就可以完全被“填补”上了。据此回答(1)(4)题。 (1)下列地区中的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最多的是() A南极地区上空 B青藏高原地区上空 C北极地区上空 D赤道地区上空 解析:臭氧层空洞主要分布在气候寒冷的地区,地球上的“三极”南极

13、、北极、青藏高原都有臭氧层变薄的现象。 答案:D,2)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 B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容易被人类活动所破坏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减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解析:臭氧层被破坏的因果链是:人类使用电冰箱等排放氟氯烃上升到平流层并破坏其中的臭氧层。 答案:D,3)南极臭氧空洞出现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季节 B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 C我国华北地区种植冬小麦 D低纬度太平洋东部海区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解析:南极臭氧空洞秋季出现(

14、911月),而梅雨一般是在6月,地球公转到近日点(1月),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在12月25日前后,从而排除A、B、D三项。 答案:C,4)“南极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说明() A大气对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的自净能力增强 B人类已经不必关心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 C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D50年后,全球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解析:从材料知,南极臭氧空洞不断缩小是人类积极防治的结果,因此应该排除A、B项,确定C项;全球变暖是CO2气体排放的结果,在没有结束矿物燃料时代之前,这样的大气环境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 答案:C,读图,分析图中数码代表的含义,1)_; (2)_; (3)_

15、; (4)_; (5)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环境问题的两个表现及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都是人类过度地索取物质和过度地排放废弃物。不同的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不同。 答案:(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5)垃圾、污水、噪声、汽车尾气、交通拥堵等问题,拓展练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个字母仅限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解析:本题考查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大气环境问题,命题立意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 答案:(1)自左向右依次为:A C B 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的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等。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国际合作等,气候变暖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读下面三幅图,回答13题,甲全球大气CO2体积分数变化曲线,乙全球气温变化曲线,丙我国近5 000年气温变化曲线,120世纪60年代以后() A全球二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