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新教材解读——九上单元解析ppt课件_第1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新教材解读——九上单元解析ppt课件_第2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新教材解读——九上单元解析ppt课件_第3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新教材解读——九上单元解析ppt课件_第4页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新教材解读——九上单元解析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对应的课程标准 3-1 20世纪的革命与战争年代,九年级上册的时间段 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 中国:19001949(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世界:19001945(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与旧版教材的关系,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新版教材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 中国 第二单元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三单元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 第四单元 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 全球性的震荡 第二课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三课 民族复兴的新道路 第四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第五课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 第六课 新中

2、国的诞生 综合探究七 回顾中华民族百年 历程,框架结构,教材篇幅与课时,旧版教材:44页,14课时 新版教材:115页,35课时,第一课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 次世界大战 第二课 中国的时局与辛亥 革命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 生活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 到“五族共和,第一课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旧版教材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编写思路:文明史写法,勾勒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材篇幅:1.5页 教学点位: 大战概况 凡尔登战役 科学技术的运用,新版教材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3课时,9页,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军备竞赛 (与工业革命的关系,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本课时重点

3、通过地图,了解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知道列强矛盾的由来和矛盾最为集中的地区; 体会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列强对外扩张和军备竞赛中的作用,第二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 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形成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9月,马恩河战役(西线战场,1916年 2月,凡尔登战役开始(一战转折点) 1917年 美国、中国、巴西等国对德宣战,协约国力量增强 1918年 奥匈帝国瓦解 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宣布投降,一战 结束,战争的过程,大部分为新增内容,对大战起因的探究(军国主义论调、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抢占殖民地,学习本课时需要关注的问

4、题,19世纪,西方国家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对许多人来说,民族主义、民族统一和民族独立的胜利,以及民族国家的创立已经成为世俗的一种信念。对于大多数热忱的民族主义者而言,民族代表着更高的真理,也代表着对一种更好的未来生活的集体期望和个体期望。 1914年的悲剧就是,在欧洲政治破产的国度里发生的动荡不安和民族主义冲突,通过同盟体系将那些更先进的国家自动拖向毁灭。 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对民族主义的认识:辛亥革命后,民族观念的变化; 民族主义情绪对德国走上法西斯之路的推动,阅读推荐: 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构架健康开放的民族主义 历史上国共两党的民

5、族主义及其影响 杨奎松著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学问有道,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通过地图,了解战前形势、主要战线和重要战役,大战在哪里爆发?为什么会发生在这里,战争爆发前和爆发时,人们对战争的态度 正确认识战争性质与特点 辨析: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与上一课时工业革命成果、军备竞赛的激烈程度之间的联系,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第三课时 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需要关注的问题,巴黎和会的概况(各国地位不平等,利益诉求不同)四国的打算 凡尔赛和约 为什么中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一战前后,欧洲版图的变化 欧洲版图 如何理解“和平,新增,美、日、英、法四国在巴黎和会上的打算,一战前的欧洲,一战后的欧

6、洲,第二课 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3课时,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与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对应)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列强在经济上的掠夺 观点的辨析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 清政府的改革与努力,本课时内容与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对应,是辛亥革命的背景,民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新政” 立宪,大部分为新增内容,第二课时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四川保路运动(起义导火索) 武昌起义的过程 辛亥革命的形势(地图,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创建,南京临时政府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7、南北议和 清帝退位,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注意对其评价,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大部分为新增内容,第一课时所述民族工业的发展集股自筹铁路,本课时所述保路运动背景铁路国有,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覆亡,注意几点,历史线索的清晰、完整,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以肯定其积极意义为主,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

8、族诉求。但是,革命并不彻底,而且产生了许多不幸的后果。 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从此,中国不再被称为“帝国”,而称为“民国”。由“帝”而“民”,标示着国家性质以及人们地位的变化。尽管以后的历史实际常名不副实,“民国”并不真正属于人民。但是,至少在理论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充分享有各种自由和权利,而国家的统治者却成为人民的“公仆”。 杨天石著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结束

9、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树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从而有利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第三课时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旧版教材中的北洋政府,大部分为新增内容,新版教材的变化 教材篇幅:3页 教学时间:1课时 点位: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 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 改组内容,委任亲信 削弱革命派力量 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 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民国初期共和与专制的较量,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4年,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1915年底,宣布接受

10、帝制,该国号中华帝国 护法运动 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军阀割据 形势图 只需了解直系军阀、皖系军阀和奉系军阀的大致控制范围即可,无需记忆人名,感受北洋政府统治下的军阀割据的形势和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与旧版教材基本接近,稍微调整和修改,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探究目的 勾勒中华民族实体和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线索,加强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 在第一二课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和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培养拓展性思维,新增,感受“多元一体,本环节强调结合学生已有历史知识,感性认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形成过程,与八下教材有关的民族交流

11、会聚,探究“驱除鞑虏,保国保种 1898,本环节通过联系民族危机和社会背景展开。 首先呈现史实,表明民族危机 日益严重,回顾一下,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然后通过活动设计,表明20世纪初的危机,走向“五族共和,明确区分“种族革命”与“民族革命”,表达了“五族共和”的转变,强调中华民族一体,阐释何谓小民族主义,何谓大民族主义,提倡后者,说明民族观念的转变,驱除鞑虏,五族共和,本环节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观念的转变,第一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的

12、建立和发展 第二课 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第三课 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 第四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开始 第五课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 难历程 综合探究二 历史地认识多样 的发展道路,第一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一课时 俄国十月革命,本课时是在旧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订,注意以下几点即可,阅读卡“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原教材基础上强化了思想内涵。 教材中增加了生动的细节描述。 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更加客观真实地认识攻占冬宫的史实,第二课时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增内容,史实,新经济政策 (列宁)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人物,斯大林体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讲述新经济政策时,不强调此前的

1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概念 。 知道苏联成立的时间,注意俄国、苏俄、苏联三者的区别。 知道苏联开展工业化的方式(五年计划,难点 如何评价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课 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第一课时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本课时是在旧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订,篇幅增加,点位更加突出,凯末尔革命赢得国家独立 土耳其改革建成现代文明国家,以土耳其、印度为例,说明这一时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转型;客观认识重要历史人物的作用但不夸大,仍以两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为主,需要注意的问题 了解“奥斯曼帝国”与“土耳其”之间的关系(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均使用的是奥斯曼帝国)。 讲述土耳其改革时,以文字改革为重点,世俗化改革可

14、简单带过,第二课时 印度的觉醒,新增课时,教材结构,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双重影响(与八下教材的联系) 20世纪初,印度国民意识的增强,推动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重点 从非暴力思想到非暴力不合作的转变 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第一课时 30年代的大危机,第三课 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本课时是在旧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订,篇幅增加,层次更加清楚,与旧版教材相比,新增的点位与形式的变化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与表现 繁荣背后潜在的危机 危机爆发后的种种表现与特点 数据的运用,重点,重点,时间,两条线索,难点 危机为什么会从美国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5、,重点,第二课时罗斯福新政,本课时是在旧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订,基本框架未变,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作如下调整 开篇增加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 增加罗斯福上台背景的介绍课例,胡佛和罗斯福面对严重危机的主张分别是什么,自由放任政策;实行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如果你是当时的美国选民,你会把选票投给谁?为什么,胡佛的竞选主题是“促进自愿主义、个人自由主义、联邦不对市场进行经济干预” 美国通史 罗斯福在竞选中承诺:“我向你们保证,我不会让你们空欢喜一场的。我会把新政贯彻到每个方面 罗斯福传,析新政背景,PK,胡佛,罗斯福,PK,1 575万票2 280万票,59票472票,问题一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总结归纳的能

16、力。根据资料,可归纳出以下方面的问题。 金融、财政、贸易、工业、农业、社会 问题二重在激发学生历史想象能力,与危机中的人们感同身受,既知道危机的严重性,又理解人们在演讲中看到的希望,增加罗斯福就职演说的材料,降低新政措施的难度 课例,小组活动:寻危局表现 探新政举措,要求: 根据罗斯福就职演说,金融组、工业组、农业组、社会保障组的组员合作,寻找各领域危局表现,探究新政举措。 2.金融组、工业组、农业组、社会保障组的代表以炉边谈话的形式分别展示探究成果,议新政举措,复兴、改革和救济,危局,银行倒闭,举措,整顿银行,监督复业,实行国家对银行货币的控制管理,规范股票市场,领域,企业破产或削减产品,工

17、人失业,立法调整生产规模;立法保护工人权利,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农业农民收入减少或破产,农产品滞销,减少产量,提高价格,失业流浪人员多,社会不稳定,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和就业,金融,农业,工业,史地综合: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以工代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交代地理概况和TVA项目的背景,经济、社会,地理 自然背景,人文,强化案例的有效性,位置:美国的东南部 流域范围:田纳西州、密西西比州、亚拉巴马州、佐治亚州、北卡罗来纳州、弗吉尼亚州和肯塔基州的部分地区 自然背景:参见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

18、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1.地形,2.气候,3.水系 (田纳西河在全国航运体系中的地位,4.矿产资源,第四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旧版教材 2课时 “中华民族的觉醒” 历史性的转折,新版教材 3课时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一课时 新文化运动,本课时是在旧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订,基本框架未变,第二课时 “五四”运动,注意与第一单元巴黎和会的联系,本课时是在旧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订,基本框架未变,我又生气又沮丧,愤慨这一拒绝使得寻求妥协的种种方法均告失败。我已清楚,中国无路可走,只有断然拒签。 那是大清晨汽车缓缓行驶在黎明的晨曦中,我觉得一切都是那样暗淡

19、那天色、那树影、那沉寂的街道。我想,这一天必将被视为一个悲惨的日子,留存于中国历史上。同时,我暗自想象着和会闭幕典礼的盛况,想象着当出席和会的代表们看到为中国全权代表留着的两把座椅上一直空荡无人时,将会怎样地惊异、激动。这对我、对代表团全体、对中国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中国的缺席必将使和会,使法国外交界、甚至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即便不是为之震动的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08209页,知道“五四”运动的意义,它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教师可将该点作为本课总结,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

20、的兴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思想基础) 以李大钊为代表(新增) 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阶级基础) 共产党早期组织 (组织基础) “南陈北李,第三课时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本课时是在旧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订,基本框架未变,第五课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旧版教材 1课时 从北伐战争到红色根据地的建立,新版教材 3课时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工农武装割据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本课3课时内容是在旧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订,基本框架未变。修订作如下调整: 根据课程标准增加相关内容,如秋收起义与井冈山道路、土地革命 适当增加事件背景介绍,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国共双方

21、的需求 适当的史地结合,增加地图设计,如井冈山根据地示意图,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土地革命,综合探究二 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新的发展道路新在何处 以俄国为例,现代化模式 (发展道路,资本主义现代化(西欧、美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俄国)20世纪以后新的发展模式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转型(土耳其、印度,新增内容,新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以俄国、土耳其为例,俄国与土耳其在经济发展水平、工人阶级数量、马克思主义传播、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国所走的“新的发展道路”不相同,客观呈现两国发展道路,不予评价,历史地认识,怎样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曾经的探索,以俄为师,选择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本探究环

22、节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 1.发展道路的选择,提示:中国与俄国发展道路相同,但实现发展道路 的革命道路不同,俄国:首都的暴动,夺取政权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以俄为师,又不同于俄国的革命新道路,2.实现发展道路的革命新道路的选择,如何评价多样的发展道路,侧重学习历史评价方法,历史地认识,尊重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第一课 中国抗日战争 第二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爆发与扩大 第三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转折与胜利 综合探究三 在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中看中 国的地位与作 用,第一课 中国抗日战争,旧版教材 2课时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全民族的抗战,新版教材 4课时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全面侵华战争的

23、爆发 全民族的抗战 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课4课时内容是在旧版教材2课时内容基本上的修订,基本框架未变。 遵循抗战的时序,采用时间与主题结合的方式,清晰展现抗战历程,例如,明显按照时序编写的是: 第一课时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第二课时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以主题式为主,兼顾时序的是: 第三课时 全民族的抗战 第四课时 抗日战争的胜利,根据课程标准,合理增加教学内容,例如,篇幅由旧版教材的7页增加到11页,强调史实发生的前因后果,九一八”事变,日本为何发动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国民政府的反应 “一二八事变”,充分运用地图,再现抗战画卷 例如,如抗战期间的重要战役示意图。正文讲述了平型关战役

24、和台儿庄战役,阅读卡讲述百团大战,强调抗战胜利的多种因素,注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反法西斯同盟国对中国援助的相关内容,教学时可初步了解。在后面上到二战胜利的内容时再展开讲述,第二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 第三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旧版教材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0.5课时,新版教材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5课时,新增内容,编写思路,以时间为序,勾勒战争进程 围绕重要历史人物、重要战役、会议与决定等展开,第二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大战的爆发 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要点 意大利在20世纪20年代建立法西斯统

25、治 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战争准备 德国为战争所作的准备 希特勒反犹排犹政策 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 绥靖政策与慕尼黑协定,一战后,战胜国意大利为什么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一战后,战败国德国接受了怎样的处罚?经济危机又给德国带来哪些影响?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为什么能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法西斯专政,围绕上述要点,需要梳理的问题,希特勒为发动战争作了哪些准备? 德国如何一步步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 20世纪30年代末,面对德国的扩张,西方大国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绥靖政策,第二课时 大战的爆发,大战爆发时间,标志性事件 德国闪电战的战略战术与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学习本课时需要

26、注意的问题,时间段: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1940年9月,轴心国军事同盟正式形成,德国短期内迅速占领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的原因,结合地图,分析英国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后面临的局势和采取的措施,丘吉尔 不列颠之战,教材86页资料,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防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的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 丘吉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卷“最辉煌的时刻”上部第一分册,第五章“援救敦刻尔克”,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170页,英国政府态度的转变:从绥靖政策到不列颠之战,第三课时

27、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本课时围绕如下两个标志性时间和事件展开,苏德战场:苏联德国,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战前局势 战争初期的战场形势(列宁格勒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闪电战的破产 问题,1,2,3,太平洋战场:美国日本,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为真正的世界大战 珍珠港事件 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国对珍珠港事件的反应,思考: 苏联和美国相继卷入战争意味着什么,第三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战的转折 雅尔塔会议与德日

28、投降,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战的转折,本课时要点,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941年8月,大西洋宪章为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奠定基础 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 意义,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各战场的转机 本部分教材按照战役的重要性编排,重点识记斯大林格勒战役 苏德战场 斯大林格勒战役 地理位置 苏德战争的根本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教材87页地图,太平洋战场 中途岛海战 日本丧失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机 北非战场 阿拉曼战役 盟军将德意军队赶出埃及1943年5月,北非战事结束 盟军登陆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台,轴心国开始

29、瓦解,重要会议,可结合84页“马奇诺防线”地图查找诺曼底的位置,讨论为什么在此处登陆; 结合图3-51体会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场面; 从战争史看和推动战争进程等多方面体会战役的意义,第二课时 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 1945年,本课时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围绕以下要点展开,2月,雅尔塔会议,本内容在旧版教材的位置 九年级全一册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第一课时“两极与冷战” 编排目的 仅作为两极、冷战和德国分裂的背景,本内容在新版教材的位置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二课时“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 内容的变化 增加会议的主要内容 表明该会在二战进程中的地位 客观评价会议的作用,4月,柏林战役欧洲战事

30、的结束 7月,波茨坦会议与波茨坦公告 8月6日、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9日,苏军对日宣战 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二战的性质,注意本部分内容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之间的重合,综合探究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回顾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回顾与总结第一课抗日战争 (国内战场,新增内容,教学案例 课堂探究: 抗战局势如此艰难,为什么中国政府还要派军赴缅甸参与对日作战,讲述中国赴缅远征军的故事 (国际战场,教材97页资料与问题,课堂探究: (4)根据所示地图,结合七年级所学内容,分析缅甸、印度等国与中国接壤部分的地理环境概况,教学案例,比较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注意: 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与第一单元巴黎和会,以及第二单元“五四”运动联系起来 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