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PPT参考课件_第1页
篇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PPT参考课件_第2页
篇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PPT参考课件_第3页
篇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PPT参考课件_第4页
篇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PPT参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第一篇 范 畴,金 融 学,1)2,第一篇 目录,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二章 信用 第三章 金融 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第五章 外汇与汇率,1)3,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篇 货币、信用与金融,1)4,第一章 目录,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 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 第六节 货币制度 第七节 国际货币体系,1)5,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1)6,第一章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1. 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吗? Money 与 Currency的

2、异同幻灯片 7 2. 现代市场经济中,极难找出与货币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和地方,1)7,1、钱是人们对货币的俗称。经济学中被称为货币的东西,就是在日常人们生活中被称为钱的东西。 2、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在商品劳务交易中或债务清偿中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东西。 3、通货即流通中的货币,指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货币。 4、现金指家庭个人、工商企业、政府部门所拥有的现钞,包括纸币现钞,硬币现钞。现金是货币的一部分,这部分货币的流动性强,使用频率高,对人们日常消费影响大。 5、银行卡是由银行发行,供客户办理存取款等业务的新型服务工具的总称,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记帐卡、自动出纳机卡等,可用于存取款和转帐支付。在

3、现代社会银行卡属于货币。第一章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1)8,第一章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货币流通,1. 个人有货币收支,经营单位有货币收支,财政、机关、团体有货币收支,金融机构有货币收支,有对外的货币收支。这些货币收支构成整个国民经济中所有的现实的货币收支。 2.这些收支紧密连结在一起,此收彼支,此支彼收,由此及彼,连绵不断。 3. 这个连绵不断、割裂不开的货币流,称之为货币流通,1)9,第一章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货币在对外交往中外汇,1. 对于任一国家的居民,相对于其本国货币,一切外国的货币都是“外汇” (foreign exchange, exc

4、hange) 。 2. 对于外国人来说,人民币RMB 是他们国家的“外汇,1)10,第一章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货币的权势,1. 为什么“钱能通神”? 只要货币存在,货币的权势就是客观必然! 2. 道德的、法律的约束,会把货币的权势约束在社会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内。 但约束并不可能使之消除;必然存在的只能是约束与反约束的持续较量,1)11,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1)12,第一章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古往今来对货币起源的论证,1. 主流观点:货币的出现是与交换联系在一起的。导致货币的出现。 也多有人强调,货币是由睿智的统治者制定的。但这样的论点也并不否定交换发展的背景。 2.

5、 物物交易为什么必然演进到通过货币的交易? 对此,有种种论证,1)13,第一章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古往今来对货币起源的论证,3. 在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对货币问题作了系统的理论阐明。 基础理论:劳动价值学说; 具体推导:价值形式的发展必然导致货币的产生 。 简单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1)14,第一章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古往今来对货币起源的论证,4. 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从交易社会成本角度的论证:出发点不是物物交易的困难,而是交易成本高的必然趋向交易成本低的规律,1)15,第一章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只要是市场经济,就不可能离开货币,1.一切企图

6、取消货币的行为,都在碰得头破血流之后而被迫放弃。 2. 20世纪,以扬弃商品、市场为目标的计划经济,实际上也把取消货币的任务推至“遥远”的将来,1)16,灰霾,世界上最要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你站在天安门前,却看不见毛主席。”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在金陵饭店窗前,却看不到新街口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陆家嘴浦江东岸,依稀望不见浦西。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死之间,而是我在大雾里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1)17,新的北京精神由此诞生: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黄!事实再次证明:雾以吸为贵啊,1)18,第一章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货币范畴是不是永恒的存在,有生

7、就有死。 货币有“生”它并非古已有之;那是否就可认定:它必将有“死”消亡? 这个问题涉及基本的货币理论,可以思考,但无需急于予以回答这需要足够的理论准备,1)19,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1)20,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历史上的货币形态,1. 种种实物货币货币最古老的形态: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古书有“夏后以玄贝”的说法,考古屡有证实。 世界其他地区也多有使用 贝的。荷马史诗中,经常用牛 标示物品的价值;马可波罗游 记中记载:中国吐蕃地区用盐 块作货币,1)21,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历史上的货币形态,2. 金属货币,其中,金属铸币流通了几千年,直到上世

8、纪中,在世界上才基本成为货币的历史形态。 (中国的刀布、五铢、开元通宝,1)22,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历史上的货币形态,中国的银元,1)23,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历史上的货币形态,金属作为币材的优点:一是价值比较高;二是易于分割;三是易于保存;四是便于携带。 中国的晋唐两代,帛曾充当主要币材,与铜币并行流通具体条件下,不理想的材料也可充当币材。 铸币的界定:铸币是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所谓国家的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1)24,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历史上的货币形态,称量货币:中国的元宝。 劣币驱逐良币律: 西汉贾谊:“奸钱日繁 ,正钱日亡,1)25

9、,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历史上的货币形态,3. 用纸做的货币: 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二章四节有说明); 国库发行的纸币; 两者之间的区分,1)26,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历史上的货币形态,始于南宋的大规模纸币流通世界最早,1)27,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当代货币的种种形态,1. 不兑现的银行券及硬辅币。 2. 账簿上的货币存款货币:可签发支票的存款与定期存款。 3.以电磁信号为载体的货币,1)28,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外汇存在的种种形态,1. 比较确切地说,外汇不仅是指外国的货币(外国的钞票和硬币, 外币的存款),而且还包括: 用外币标示的有价证券; 限定用于国际支付的

10、本国货币 2. 更精确的定义见于 IMF 和各国有关外汇法规的释义,属专业从业人员需掌握的知识,1)29,第一章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电子计算机与无现金社会,首先,电子计算机运用于银行的业务经营,使很多种类的银行卡取代现钞和支票。是否它们终将取代现金,并出现无现金的社会? 同时,由于互联网迅速覆盖全世界,是否有可能使得处于电磁信号形态上的货币成为货币的主要形态? 这样的趋势将使货币本身乃至市场经济的运作发生怎样的变化,1)30,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1)31,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最基本的职能,1.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 2. 作为购买和支付的手段; 3. 作为积累

11、和保存价值的手段,1)32,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1. 经济生活中的交易对象多种多样,但都有价格。 2.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 人们无不承认交易对象都有价值,但什么是价值,则有种种理论解释; 而对价格如何表现价值,也即价格形成的规律,同样有种种理论解释,1)33,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货币单位,1. 任何价格,都是货币单位的倍数;没有货币单位,谈不上货币的度量。 2. 抽象想来,度量单位越稳定越理想; 但能够保持稳定的,相对说来,只是货币单位的名称;而货币的“值”,不论人们做出怎样的努力,自古及今,却总是不停地波动,1)34,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货币单位的“名,1

12、. 世界上林林总总的货币名称: 一般规律:(国名)(货币单位名) 2. 中国货币的特殊叫法:“法”币;“人民”币。 3. 货币单位的的名称大多与衡制的单位名称有渊源关系,如中国的“两”,英国的“镑,1)35,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货币单位的“值,1. 金属铸币时的“值”: “重如其文”;文重分离“七钱二”; 英镑(重1镑的金=金币46.725镑1816 ) 2. 没有金流通的“金平价”: US$1=0.888671g 1934 3. 黄金非货币化之后的货币 “值”: a. 购买力; b. 汇率,1)36,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货币购买力,1.货币购买力基本是指对商品、服务的“购买力”。 货

13、币购买力”,英文名“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能买到的商品或支付劳务费用的能力。 2. 货币购买力与商品、服务的价格水平互为倒数,1)37,物价指数计算的基本方法,是以计算期各种商品的价格乘以计算期各种商品的权重,再除以基期各种商品的价格乘以基期各种商品的权重 货币购买力”,英文名“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能买到的商品或支付劳务费用的能力,1)38,设货币购买力为X,则:X=1/(1+25%)=80%货币购买力下降:1-80%=20% 注:即原来1元钱买1元东西,而现在需要1.

14、25元钱买1元东西,折合1元钱买0.8元东西。即货币购买力下降20,1)39,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交易的媒介和流通的手段,在买与卖的过程中,货币在这一过程之中作为交易的媒介为交易服务。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一个连绵不断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商品流通。而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被称为流通手段或被称为购买手段、交易媒介,1)40,赊买赊卖,要以货币的支付结束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这时,货币已经不是流通过程的媒介,而是实践交换的一个独立的环节,即作为价值的独立存在而使早先发生的流通过程结束。这时的货币就是起着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支付手段,1)41,第一章第四节

15、货币的职能流通中的货币和货币需求,所谓流通中的货币是指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与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的总和。 经济生活中对货币的需求首先就是指对这些正在流通着的货币的需求,1)42,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保存价值的手段,1. 当具备给出价格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一经产生,便立即具备了用来积累价值、保存价值、积累财富、保存财富的功能。 2. 保存价值的贵金属形态;保存价值的现代货币形态,1)43,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国际交往中的货币职能、汇率,金属货币流通的时代,铸币充当国际交往中的计价和支付手段,其基础实际上是贵金属如黄金或白银本身的价值。因此铸币含有多少贵金属是兑换比率的基本依据 纸币流

16、通的时代,信用货币是国际交往中的计价和支付手段,但其汇率的决定基础则是货币购买力,1)44,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货币职能图示,1)45,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1)46,第一章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任何界说,都不可能是绝对全面的,任何概念、范畴的界说,都不可能是惟一的、绝对全面的;从而不可能彻底地“排他”。 对于像货币这样的经济范畴,如果不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深度来认识其性质,那不可能对之有多少全面的、基本的理解,1)47,第一章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什么是货币,1. 马克斯的观点: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2. 20世纪以前古典的说法:一般等价物。 3. 始于凯恩斯:

17、流动性;最具有流动性的。 4. 社会计算工具或“选票” 。货币信息指挥着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1)48,第一章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货币统计的货币政策操作的前提,因此从控制货币的角度来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货币定义为: (M0)=流通中的现金,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狭义货币(M1)=(M0)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 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 另外还有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准货币准货币=M2-M1,1)49,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六节 货币制度,1)50,

18、第一章第六节 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所谓货币制度大体涉及以下内容: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各类的确定,对不同各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各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等等,1)51,第一章第六节 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的构成,1. 币材的确定 在金属货币流通时,哪种或哪几种商品一旦被规定为币材,即称该货币制度为该种或该几种商品的本位制,比如以金为币材,称金本位,等等。当币材的构成要素消失之后,货币制度则首先以货币单位表示特征,1)52,国家规定哪种或哪几种商品(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为币材,实际上都是对已经形成的客观现实从法律上加以肯定。 哪种或哪几种商品一旦被规定为币材,即称该货币制度为该种或该几种商品的本位制,比如以金为币材的货币制度称为金本位,第一章第六节 货币制度币材的确定,1)53,第一章第六节 货币制度货币单位的确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 货币单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