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16_第1页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16_第2页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16_第3页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16_第4页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1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时跟踪训练(三一)一、选择题1. (2018河南郑州一模)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 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A .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B 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C. 标志物脱落D. 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解析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导致重捕个体中标 记个体数偏大,会使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答案A2. (2018广东惠州三模)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 1

2、9.8C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 248C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 33.6C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 K值恒定不变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该环境容纳该种群的最大数量,由图可知该藻类的 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正确;分析题图曲线可知,19.8C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24.8C条件下第5天左右,种群增长曲线的斜率最大, 说明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种群数量将在K值附近维持动态平衡,D 错误。答案D3. (2018海淀期末)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 2018年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 1.07: 1B. 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

3、例增大C. 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 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 解和实际应用能力,难度中等。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 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A选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选项描述的是年龄组成, D选项描述的是死亡率,C选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答案C4. (2018衡阳期末)某一食用螺引进河流人工养殖,结果迅速蔓延至稻田,疯狂吞噬水稻,现用一种能捕食该螺的鳖进行生物防治,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调查螺和鳖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取相同的方法B. 78月份螺的种群密度下降最大C.

4、 从种群特征分析,89月份螺种群密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鳖的大量捕食D. 螺与鳖构成了一条食物链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结构等相关知 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信息转换能力, 难度中等。由于螺的活动范围小, 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鳖的活动范围大,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 密度,A正确;螺的种群密度下降最大应在 6月份前后,B错误;从种群特征分 析,89月份螺种群密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死亡率较大,捕食为种间关系,不 属于种群特征,C错误;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螺与鳖不能构成完整的食 物链,D错误。答案A5. (2018吉林模拟)将若干只雌、雄鼠放在一定大小的笼子

5、中饲养,让它们自由交配繁殖,并且给予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的数量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 系最可能是图中的()2*辛癌宦尿A. aB.bC. cD.d解析由于生存空间等环境阻力的限制种群将呈S”型增长。答案C6. (2018江南十校联考)为了减少某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 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下图表示对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解释正 确的是()f I n 时期引入蜘蛛A 在I时期,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将会更有利于蜘蛛数量的增长B在U时期,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C 在川时期,两个种群之间仍然存在相互作用D.随着害虫的进一步减少蜘蛛数量最终会减少到零解析在I时期,施杀虫

6、剂不利于蜘蛛数量的增长;在 U时期,害虫减少 主要是受天敌(蜘蛛)的制约;由于二者之间为捕食关系,二者之间反馈调节,在 川时期,种数数量将动态稳定,故 A、B、D错误,C正确。答案C7. (2018福建卷)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 (一年生草本植物) 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 1975年低B. 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 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 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增长解析由图可知,1972年每样方中种群密度大于197

7、5年的,所以1972年 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争程度较 1975年高,A错误;5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 减少,种群数量不呈S”型增长,D错误;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去掉采集数据 中最大、最小值,应取全部数据的平均值,C错误;分析图可知,每年的种子萌 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死亡率,B正确。答案B8. (2018浙江卷)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

8、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 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上,这个最大数量是在一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这个平均值才是环境容纳量,A错误;环境容纳量不受种群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B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无K值,C错误;由于食物的影 响,植食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冬季最小,D错误。答案B9. (2018黑龙江大庆模拟)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表述错误的是()时间种KTstktA 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 该种群K值为KiD第4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解析由曲线斜率和基数可知,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A正确;由 曲线斜率可知,第

9、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B正确;该种群K值为 K2, C错误;第4阶段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等因素,种群数量可能 迅速减少,D正确。答案C10. (2018百校联盟大联考)下表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两种群的种群密度变化 情况,下列分析最准确的是()第一年第二年第五年第八年甲种群456051201970乙种群012043106600A.甲种群因缺乏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而灭绝B甲、乙种群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C. 乙种群在第八年达到K值D. 乙种群发生了初生演替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且甲种群由于缺 乏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灭绝,A正确、B错误;由于不

10、知道乙种群在第八年之后的种群数量,因此,无法判断其是否达到K值,C错误; 种群无法进行演替群落才可以,D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1. (2018日照模拟)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 由巴西引入广东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1) 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 (2) 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 而迅速蔓延,疯狂吞噬水稻、茭白等水生作物,直接导致 降。科研人员将一定数量的鸭子放到稻田和茭白田中,一段时间之后,采用 调查,发现福寿螺的数量明显减少,但 是许多农作物的叶子却被鸭子毁坏了(3) 中

11、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因此可用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寸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 此时,畐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 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專 士口 纟 验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鸟类、鳖等以福寿螺为食,有效地抑制了福 寿螺的数量增长。(2)在我国野外,福寿螺由于缺少天敌,且生活资源、空间、 食物等方面都很充足而得以蔓延,在较短时间内会呈现出J”型增长的现象。由于福寿螺疯狂吞噬水稻等水生作物,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而福寿螺 活动能力极弱,因此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它

12、的种群密度。(3)从题图上看,采用中华鳖生物防治的结果,福寿螺数量明显减少是在67月份(6月中旬7月中旬)。从题图中对照组的曲线看,67月份(6月中旬7月中旬)福寿螺几乎没有 个体数的增加,即出生率基本为零,从而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4)从图示曲线可知,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的效果十分明显。答案(1)捕食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2)天敌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样方(3)67月份(6月中旬7月中旬)成年(生殖期)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 非常低)(4)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的效果十分明显(用中华鳖控制福寿螺种群 数量增长比用鸭子好)12. (2018山东菏泽一模)种群密度能够

13、明显影响布氏田鼠的内分泌水平且种 群密度高会抑制种群的增长,为确定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 量变化造成同样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了专门研究。实验简要过程如下:取地形 特征和植被类型基本一致的两样地(距约30 km),样地1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 为35只/hm2,样地2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12只/hm2。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 殖时期各样地内 ,从其颈部取血4 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初期 盛期 巾期 末期攥殖时期(H爼別7(制飙泓2(M 种m密度表 不同密度种群高原鼠兔血浆皮质酮水平(卩g/mL)繁殖时期种群I种群n种群川繁殖初期0.090.110.09繁殖盛期0.100.080.

14、09繁殖中期0.060.060.06繁殖末期0.070.080.08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请补充实验简要过程: 。(2)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 (是/不是)同一种群,原因是0(3)为实验需要,另增加面积为10 hm2的样地3,在繁殖初期首次捕获高原 鼠兔26只,全部做好标记,适当时间间隔后再次捕获到17只,其中2只带有标记,则该样地高原鼠兔密度约为 (取整数),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为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4) 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解析(1)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种群密度是 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影响,所以自变量是种群密度,对照实验中各组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所以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 应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从其颈部取血4 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2)由于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样地 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不是同一种群。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N : M = n : m,则有N : 26= 17 : 2, 得出N = 221只,样地3的面积为10 hm2,因此样地3种群密度为221只/10 hm222只/hm2。分析曲线图可知,样地3对应图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