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课件_第1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课件_第2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课件_第3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课件_第4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一章 绪 论,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性、儿童社会性的概念及意义。 2.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 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及三种研究设计 教学难点: 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本章内容的构成,概念界定、研究起源与意义 (重点) 儿童社会性研究问题的选择与研究层次(了解) 研究设计(重点) 收集资料的技术 (尝试运用) 研究方法的多元取向(了解,第一节 概念界定、研究起源与意义,一、概念的界定,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就已经开始,而我国则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一)社会性的

2、概念,东西方学者对社会性概念界定的差异 西方学者 伯根(1976)认为儿童的社会性是由其稳定的内部结构和通过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那些特性。 我国 1.广义与狭义说(陈会昌) 2.先天与后天合成说(傅安球,1953) 3.杨丽珠、吴文菊: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一)社会性的概念,定义:社会性是指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如果通俗的理解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行为总和,二)社会化与社会性的关系,所谓社会化:指人的社会行为模塑过程,从生物实体成长为社会实体的过程,儿童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行为模式、情感 、态度、认识。 所谓社会性:社会性是指与他人交往时表现

3、出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如果通俗的理解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行为总和。 两者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又密切联系。 社会化 是社会性形成的过程 社会性 是社会化这一过程的内容和结果,二、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首先,可对幼儿的认识更全面 其次,可对幼儿的认识更为人性化 第三,可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预期性 最后,可为认识儿童心理学理论问题提供一定 的依据,三)研究社会性发展的起因,一是对儿童本身的兴趣。 二是对发展的关注、对发展的性质、过程及结果的兴趣,第二节 儿童社会性研究问题的选择与研究层次,一、研究问题的来源,理论,研究方法 和技术,社会的 需要,知识 本身,二、研究的层

4、次,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层次: 描述 解释 预测 干预,第三节 研究设计,横向研究 纵向追踪研究 聚合式交叉设计,一、横向研究,定义:是指在同一时间点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进行考察研究的设计。 优点:省时、省力、样本量大、代表性 强 不足:存在无法解释的误差,二、纵向追踪研究,定义:是对同一个体或同一群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考察的研究设计。 优点:可获得连续性和阶段性资料、探 讨由量变到质变 不足:周期长、研究结论代表性受限制,三、聚合式交叉设计,定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设计,即包含了横 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一种研究设计。 优点:结合横向、纵向研究的优点 例如:在同一时间里选择36岁儿童研究4 年,四

5、年后被试年龄为710岁,该 研究在四年内获得了310岁儿童的 追踪研究资料,同时在每一个研究 点都可进行横向研究,思考广角,在学习生活中,你如何运用三种研究设计,哪种设计适合什么类型的研究,说出你的想法。 总结讨论结果,第四节 收集资料的技术,自然观察 个案 调查访谈法 测量法 实验法,一、自然观察,定义:通过对儿童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行 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 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 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运用:观察信度的掌握; 不同种类观察法实施方式的掌握,二、个案,定义: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个体进行系统 研究的方法。 运用:日记法和传记法的掌握; 细致、系统整理资料,三、调

6、查访谈法,定义:通过谈话的途径来了解研究问题 获得资料的方法。 运用:充足的准备工作; 根据访谈对象拟定访谈提纲; 物质工具的准备,四、测量法,定义: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心理的一种 方法,测验材料一般采用标准化 量表,也可使用自编测量工具。 运用:测验工具信度、效度有效; 遵循特定程序,保证结果准确,五、实验法,定义:严格的实验法是实验室进行的, 通常严格控制各种变量,操纵自 变量,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影 响的研究方法。 运用:掌握研究主动性; 自然实验法的应用,第五节 研究方法的多元取向,一)什么是质的研究,又译为定性研究。值得研究是以作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

7、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二)质的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联系,区别:质的研究从属于自然主义的范 式,即研究在自然情景中进行。而定量研究就是对事物的量的分析和研究 。 联系:二者具有连续性,相辅相成,第二章 指导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理论,教学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儿童社会化的几种经 典理论。 2掌握儿童社会化的新理论。 教学重点: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艾里克森的心 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 论;班杜拉社会学习论。 教学难点: 理解和运用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 发展理论,本

8、章内容的构成,第一节 儿童社会化的经典理论,一、心理分析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认知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在从事精神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中,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 理论核心是,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里比多)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本我 定义:是指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 抑的习惯倾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 格结构中最难接近的部分 。 特点:无意识的;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 小,本我的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 处于本我状态,1.人格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自我 定义:是控制本我的冲动,遵循现实的原 则,考虑现实的要求。它是从本我中发 展起来的,是联系本我和外界

9、现实世界的 中介。 特点:意识的一部分,是满足“本我”需要的 途径,超我 定义:由于“自我”不足以控制“超我”,于是 出现了“超我”。 特点: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 自我理想。 关系 “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原始冲动;“超 我”根据一定的标准,力图延迟满足“本我” 的需要,并且不完全满足“本我”的需要,2.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9021994)在承袭精神分析理论主要观点的同时,重视社会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不同时期与社会环境冲突的不同,提出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人格发展八阶段,社会学习理论,华生(18781895)创立的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要研

10、究人的行为而不是意识,强调环境在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否认有机体内部过程在心里产生发展中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逐渐强大,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开始注重内部心理过程,班杜拉的思想观点开始向认知方面转变,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一)观察学习的概念,概念:又称为替代学习,是指对他人行为 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 特点:1.观察学习并不具有必然的外显反映 2.强化在学习中不是关键的因素 3.认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重要作用,二)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 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存在 再造过程由记忆向行为的转换 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动,三)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概念 班杜拉于70年代末提出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依赖

11、于以下五种信息源。 一是行为的成败经验;二是替代性经验; 三是言语劝说;四是情绪唤起;五是情景 条件,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综合讨论,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关于发展的 阶段认为儿 童智慧的发 展分为四个 阶段,关于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成 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过程,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19291998)在继承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又对皮亚杰理论做了进一步的修改、提炼和扩充,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学说,思考广角,在学习过三种经典儿童社 会化理论后,试着谈谈你对这 三种理论中存在的贡献与不足,第二节 儿童社

12、会化的新理论,习性学,行为遗传学,生态系统观,现代认知观,一)习性学:现代进化论,概念: 习性学又称动物行为学,作为生物学 的一个研究分支,是研究动物进化和动物行为机能的学科,对心理学研究启示: 首先,为心理研究能区分本能行为和习得 行为奠定基础。 其次,提出学习时间的重要性。 第三,为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活力,二、行为遗传学:个体差异的生物学基础,基本观点: 1.所有的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都受一床基因的影响; 2.非共享环境影响比共享环境影响更重要; 3.遗传基因影响环境的测量,三、生态系统观:现代环境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四、现代认知观: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用“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3、解释人类 心理的本质,第三章 社会性发展的遗传和 适应的物质基础,教学目标: 人类社会性发展的遗传基础与社会 适应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人类社会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 系 教学难点: 遗传的物质基础,本章内容的构成,人类发展的遗传物质基础 (了解) 人类发展的适应于进化的物质基础(了解) 人类社会发展的遗传和适应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重点,第一节 人类发展的遗传物质基础,一、遗传的物质基础 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定律 : 孟德尔第一遗传定律等因基因分离规律 孟德尔第一遗传定律费等因基因自由组合规律 孟德尔第一遗传定律基因连锁与交换规律,二,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遗传的方式,第二节 人类发展

14、的适应于 进化的物质基础,适应于进化的物质基础 : 中性突变的产物是生物适应于进化 的物质基础 适应行为的进化,一)研究基因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环境变化法 基因变异法 收养子女的研究,二)不同父母亲行为的适应性 父母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其养育子女的行为模式 (三)文化的进化 生物进化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与基本 动力机制,文化作为进化的结果又 反作用于进化,第三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遗传和适应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适应性行为及其调整,社会启动者,怯生与依恋,表情,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社会启动者 定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激起或启动动物某种社会性反应(包括人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反映和动物类社会反映)的

15、特定物种刺激。 例如:婴儿的苦也是社会启动者性质的行为,是激起父母的养护反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重要手段,怯生与依恋 研究表明,依恋与怯生这两种社会行 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跨文化的一致 性。 表情 表情作为一种适应行为,具有双重功能。 一方面对情绪经验的自我意识和生理感 受,执行生物学功能;另一方面影响他人 的社会行为而执行社会功能,亲社会行为 人类道德与亲社会行为是动物利他 行为的社会延续。 攻击行为 习性学家劳伦兹在广泛观察的基础 上指出,攻击是人必须存在的本 能,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章 家庭、父母与儿童的社会化,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家庭及父母对儿童社 会化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6、 家庭内外环境对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 教学难点 父母与儿童的双向影响,本章内容的构成,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性 发展的影响 (重点,亲子互动的双向 影响(了解,第一节 亲子互动的双向影响,一、父母对儿童的影响,父母的教养观念对儿童 社会化的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教养 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父母教养观念的内涵 一般认为父母教养观 念是指父母在抚养子 女方面所持有的有关 儿童发展、儿童教育 的看法和认识,它包 括父母的儿童发展观、 家庭养育观、儿童教 育观等,父母教养观的来源 余国良在综述国外有 关自我建构观和文化 建构观的理论和研究 之后,认为家长教育 观的来源,是自我建 构观和文化信息相互 作用的

17、结果,是社会 历史文化的产物,父母的教养行为、教养方 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父母的教养行为是父母教养观念的体现,是在亲子互动中表现出来的。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二、儿童对父母的影响,儿童的出生顺序,儿童的性别,儿童的行为 特征,儿童的年龄和 发展水平,第二节 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性 发展的影响,家庭外部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内部环境对儿童社会性的影响 父母个人的因素,一)社会文化背景 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父母的生活方式、心理 特点、价值观及可接受行为的标准是不同 的,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期望也存在差异。 (二)压力和社会支持 父母体验到的压力对父母教育

18、儿童的效果往 往具有消极影响,二、家庭内部环境对儿童 社会性的影响,一)家庭结构和规模 家庭结构:就是指家庭各成员不同的层次 和序列组合。 家庭规模:较小的家庭规模对亲子关系会 有积极作用,儿童出现问题行为 的纪律也会随家庭规模的大小而 变化,二)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一个人多年来的教育、声望、工作能力以及收入等众多因素的具体体现。 (三)家庭生活环境 父母应为儿童创建一个充满吸引力、引导儿童去探索、发现、了解世界、进入人际关系的家庭环境,第五章 儿童依恋的发展,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儿童依恋的发生与 发展。 教学重点 儿童依恋的发展、依恋类型、影响依 恋形成的因素、依恋理论研究以及

19、早 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教学难点 依恋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依恋对儿童 后期行为的影响,本章内容的构成,儿童早期情绪发展的研究(了解) 依恋发展及其影响因素(重点) 研究依恋发展的理论(重点) 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了解,第一节 儿童早期情绪发展的研究,儿童早期情绪的发生与发展研究 二、微笑最早的依恋萌芽形式,儿童早期情绪的发生与发展研究 微笑最早的依恋萌芽形式,一)新生儿的情绪反应 新生儿以出世,立即就可以表现出哭、安静、四肢划动等情绪,这些被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二)婴儿早期情绪反应的种类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对500多名初生婴儿观察后指出,新生儿已有三种主要的情绪反应:怕、怒和爱

20、,二、微笑最早的依恋 萌芽形式,一)微笑的发展过程,二)关于出声笑的研究,四个月左右大的婴儿不仅会熟练地微笑,还开始了出声的笑,46个月 10,79个月 37,1012个月 增加为43,三)有关笑的几种理论解释,发生学理论 会笑的婴儿比不会笑的婴儿更容易吸引 成人,引起成人的反应 。在种系发展进 化中,那些能对社会性刺激做出微笑反 应的婴儿就幸存下来了,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微笑可以通过强化 加以改变。 知觉再认理论 当新刺激与内部图式能够对应匹配时, 婴儿就理解了新刺激的意义,并为自己 的成功感到高兴,所以就会做出微笑的 表示,第二节 依恋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依恋及其作用 定义:依

21、恋是指 儿童与抚养者之间 形成的亲密的情感 联结。这个人主要 是母亲,或与婴儿 有密切联系的人以 及家庭的其他成员,依恋作用 依恋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最早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情感,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 要的社会关系。 依恋情感建立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着 儿童情绪情感、社会行为、性格特征和 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二、儿童依恋的发展,一)鲍尔贝的依恋发展阶段论 第一阶段(0个月3个月):对人无差 别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3个月6个月):对人有选 择反应的阶段 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联 结形成阶段,二)谢弗和爱默逊的 依恋发展阶段论,第一阶段:非社会性阶段(0周6周) 第二阶段:无分化的依恋

22、阶段(6周7个月) 第三阶段:具体依恋阶段(7个月11个月,三)依恋的类型,婴儿期的依恋类型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3)反抗型依恋,儿童期的依恋类型 (1)和谐型依恋 (2)不完全和谐型依恋 (3)不和谐型依恋,四)影响依恋的因素,父母养育方式 家庭生活环境 儿童自身的气质特点,思考广角,讨论 抚养者个人素质与儿童形成何种类型依恋的关系,第三节 研究依恋发展的理论,习性学理论 以鲍尔贝为代表的习性学理论认为依恋是一套 本能反应的结果。依恋无须学习,它可以被环境中所存在的合适的刺激所激起,心理分析理论 心理分析理论强调了婴儿在与能够满足 其生物需要对象保持接触时,投入性能 量“里

23、必多”的重要性。 社会学习论 在社会学习理论者看来,依恋是一组通 过学习获得的行为,四、认知理论 首先,婴儿必须学会区分环境中不同的 人。 其次,婴儿必须具有认知永久客体的能 力,第四节 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动物依恋行为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根据研究,哈洛确信“婴母联结”在灵 长目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母亲的教养 是所有灵长目动物正常发展的中心,二、儿童早期依恋行为对 其以后行为的影响,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培养婴儿对自己、对父母、对同伴的信任感以及积极的探索能力,为儿童个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儿童的行为特点和个性心理特点是儿童与家庭、学校与社会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 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

24、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第六章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与坚持性的发展,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儿童自我控制能力 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重点 提高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 教学难点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策略的具体运用,本章内容的构成,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及其发展(了解) 父母控制技术与儿童的服从(重点运用) 学习社会规则(了解,第一节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及其发展,自我控制能力的 产生,自我控制能力的 发展,第二节 父母控制技术与儿童的服从,一、服从与不服从 (一)服从与不服从的意义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服从他人的要求 是必须要学会的。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的不服从行为 具

25、有积极意义,二)服从与不服从的发展,儿童的服从与不服从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首先是社会互动数量的增加,表现出的服从于不服从的行为都在增多,二、抚养者的控制策略,在具体的互动中,父母对儿童控制的策略表现出如下特征,策略的性质,权利共享,儿童兴趣,非语言控制技术,内容因年龄而异,第三节 学习社会规则,一、行为准则的出现 二、在日常生活中出现 三、同胞的作用 四、规则与道德,第七章 儿童社会行为 的发展,第七章 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及几种道德品质 发 展的理论研究,明了道德发展与社会行为的发展密 切相关,反映了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水平,了解儿童 的社会行为包括亲

26、社会行为、侵犯行为、 退缩行为、 合作与竞争的发展。 教学重点 掌握道德发展的理论研究,及社会行为的分类、理 论解释、影响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培养问题。 教学难点 皮亚杰的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和柯尔伯格 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社会行为形成的影响因 素,及如何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侵犯行为的控 制,合作与竞争的培养,本章内容的构成,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 (重点)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重点) 儿童侵犯行为的发展(了解) 社会退缩行为(掌握) 合作与竞争(了解,第一节 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一、道德与道德品质 (一)道德与道德品质 (二)品德与社会性,一)道德与道德品质,所谓道德是调整人们

27、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是一种社会现象。 所谓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性,道德品质有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二)品德与社会性 道德发展与社会行为特别是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 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领域它对 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知、情、意、行,二、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理论研究,一)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三)艾森伯格的社会道德理论 (四)吉利根的关怀理论,一)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定义: 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 是指儿童对是非、善 恶行为准则及

28、器质性 意义的认识,1.皮亚杰的研究内容,关于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和执行的发展研究 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发展 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有遵守义务的规则。 第二阶段,以片面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则。 儿童认为规则是外加的。 第三阶段,规则成为彼此同意的合理规则,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执行 第一阶段,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 第二阶段,以自我为中心向大年龄儿童 模仿游戏的阶段。 第三阶段,初期协作阶段。 第四阶段,规则确定化阶段,关于儿童过失、说谎行为的发展研究,儿童对过失行为的判断研究 过失行为判断的一般发展趋势是,客观 责任在年幼儿童身上出现,随年龄的增 长而减少,主观责任出现稍迟,并随年 龄增长而递增。 儿童对

29、说谎行为的判断研究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道德判断已从效 果轮转向动机论,关于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4-5岁以前)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4、58、9 岁)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二)柯尔伯格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1.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 故事“作为研究 方法,最 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 故事。 2. 柯尔伯格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三)艾森伯格的社会道德理论,理论提出的背景 艾森伯格设计了完全不同于柯尔 伯格的另一道德两难情景亲 社会道德两难情景来研究儿童道 德判断的发展,赞许和人际 取向、定型 取向的推理,四)吉利

30、根的关怀理论,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取向的伦理道德 观,即公正和关怀的伦理道德观,并非只有一种“公正”的取向,第二节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亲社会行为定义 从动机角度出发 从行为角度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二、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一)社会生物学理论 (二)精神分析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认知发展理论,三、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助人行为 2.分享行为 3.安慰与保护行为,五、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一)角色扮演法 (二)移情训练法 (三)榜样示范法 (四)利用归因原理,第三节 儿童侵犯行为的发展,侵犯行为及其实质 所谓侵犯行为,又称 攻击行为,一般表现 为对他

31、人进行的语言 攻击、身体侵犯以及 对别人权利或物品的 侵犯,四、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因素,社会 认知,社会学习,移情,侵犯的分类 哈吐普 敌意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 道奇和考依 愤怒的反应型侵犯和 非愤怒的主动型侵犯,三、侵犯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习性学理论 (三)挫折侵犯假说理论 (四)社会学习理论 (五)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四、儿童侵犯行为的发展及其特点,一)由对物的争夺发展为由有社会意义 的事件引发侵犯 (二)儿童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男孩不仅比女孩有更多的 身体侵犯,而且还有更多的言语侵犯,五、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一)家庭因素 (二)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 以及自我控制能力 (

32、三)大众传媒,六、侵犯行为的控制,消除对侵犯 行为行为的 奖赏和关注,榜样和认知 训练策略,创造减少冲 突的环境,移情训练,七、惩罚与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一)惩罚 所谓惩罚是通过对儿童呈现有害刺激以 达到抑制不良行为的一种管教方式。从 惩罚的动机来讲是成人为了控制或纠正 儿童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而采取的方 式,第四节 社会退缩行为,一、概念 社会退缩是指孤独 的行为,泛指跨时 间、情景,在陌生 与熟悉社会环境下 表现出的独自游戏、 消磨时光的行为,有 时简称退缩,二、退缩行为的研究方法 (一)行为观察 (二)问卷与访谈 三、退缩行为的种类 到目前为止只有主动退缩与被动退缩,四、退缩行为的影响因

33、素,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生理基础 社会认知 动机,依恋关系 教养方式 同伴关系,五、社会退缩行为的干预,一)成人参与的干预方式:社会学习理 论为指导 (二)同伴参与的干预方式 (三)社会技能训练:用游戏的方法培养 宝宝的表现力,第五节 合作与竞争,二、合作与竞争的起源与发展 (一)合作与竞争的早期表现 (二)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 (三)合作与竞争的发展变化 (四)合作、竞争与文化 (五)合作与竞争的性别差异,三、合作与竞争的结果 学业、运动与体育活动;动机;同伴关系 四、合作性竞争的培养 (一)培养幼儿的合作性竞争意识 (二)通过多种活动让幼儿学会主动与他人合 作 (三)角色分工,学会合作、学

34、会负责。 (四)引导幼儿学会理解、尊重、宽容别人。 (五)组织多种活动,提供幼儿练习的机会。 (六)对活动进行积极的指导和评价,第八章 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教学目标: 1.了解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同胞关系的 概念及特征。 2.掌握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建 立的方式。 教学重点: 1.亲子关系的概念 2.亲子关系、同胞关系建立方式 教学难点: 同伴关系的发展,本章内容的构成,亲子关系(重点) 同伴关系与友谊发展(掌握) 同胞关系(了解,第一节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定义 及其特征 定义: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特征 : (一)亲子关系是人际关系 (

35、二)亲子关系是亲密的人际关系 (三)亲子关系不同于教养行为 (四)亲子关系是典型的垂直关系 (五)随儿童年龄的增长,水平关 系的特征在增加,二、双向共建的亲子关系,亲子双方对亲子关系的作用 (一)儿童的特点 (二)儿童的性别 (三)儿童的认知 (四)父母的特点:父亲、母亲与儿童 的关系 (五)父母的特点:父母人格特点与亲 子关系,第二节 同伴关系与友谊发展,一、儿童同伴关系的性质、作用及发展 (一)同伴关系的性质,垂直关系,水平关系,二)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首先,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与认知结构的建 构。 其次,促进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 再次,促进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第四,促进儿童获得熟练与成

36、功的技巧,三)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婴儿期 学前期 童年期 青少年期,二、同伴的社会地位,一)研究儿童同伴交完的方法 成人视角 儿童视角,行为观察 教师评估,同伴提名 同伴评定,二)同伴交往类型,社交明星 可接受者 被忽视者 被拒绝者,三)影响儿童同伴地位的因素,社会行为特征 认知 社交技能与策略 身体特点 家庭因素 教师因素,三、儿童同伴交往的教育培养,培养儿童良好性格 重视提高儿童社会技能 为儿童同伴交往创设条件,提供机会 关注网路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思考广角,讨论 如何将网络运用到儿童交往中,第三节 同胞关系,一、同胞关系的性质 定义:同胞关系是指以血缘为纽带而建立 起的水平人际关系。

37、特征: 一是强烈的情感性; 二是亲密性; 三是个体差异性,二、同胞关系与家庭中其他的人际关系,首先,依恋关系与同胞关系之间是有关联的 其次,是父母与其他儿童之间的关系关系到 同胞之间的关系。 第三,婚姻关系、亲子关系与同胞关系之间 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第四,家庭新成员的到来对同胞关系有影响,三、同胞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同胞关系与儿童的适应 1.同胞是心理支持源 2.同胞对适应的消极影响 (二)同胞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三)同胞与同伴关系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同胞之间交往习得 的东西可以迁移、概化到同伴关系中,第九章 自我与他人,教学目标: 掌握儿童通过认识自我、关注 他人和关注人际关系来认识了 解周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