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例文”类选文的教学_第1页
关于“例文”类选文的教学_第2页
关于“例文”类选文的教学_第3页
关于“例文”类选文的教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例文”类选文的教学倪岗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9.5一、“例文”类选文的确定及教学目标在教材中的非经典的文章,可分为两类来进行教学处理。一类当作学生的读物,相当于自读课本,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初步形成并进一步实践阅读能力;其他就应当作为“例文”来进行教学,在形成阅读能力基础上进行规律总结、技能提升。当然,经典文章也可以当作“例子”,只是暴殄天物了。简单说“例文”就是解释语文知识的具体例子。课改之后,人们对语文知识避之若毒蝎,这未免矫枉过正。过去烦难偏旧的语文知识固然要去除,但完全不要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何以提高呢?我们有必要反思语文知识,同时更有必要探讨哪些语文知识是中学生语文能力所必需的

2、。阅读知识方面尤其值得研究的是阅读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例文”类选文教学重点不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在所确定的“例”的内容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就指出:在教学中就没有必要对选文作字、词、句、篇、语、修、逻、常的面面俱到分析,应该把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例”的局部,而目光则投射在被“例”着的那个“什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会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策略、态度。“例文”类选文教学,教师的备课重点应放在找到教材中最恰当的读写教学点上,让学生得到相应的阅读知识的学习与训练。二、确定“例文”的内容编写“例文”类选文教学设计关键在于确定例文的“例”。要从“例文”中找出“共同的法则

3、”、“共通的样式”。 用教材教,就是要发掘教材的语言因素,把教材中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训练点化隐为显,老师明明白白地教,学生明明白白地学。目前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构是一个热门话题,众多相关的论文及著作已经发表和出版,如的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章熊的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王荣生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韩雪屏教授的语文课程内容建设刍议尤其值得关注,文中详细地列举了阅读策略和方法,给我们开出一份厚重的阅读知识清单。主要的阅读策略有:认知语言策略(如认知汉字、积累词汇、阐释语义、分析句法、解读段落、分解语篇),还原语境策略(如利用上下文、探究写作动机、追寻社会文化背景),提问释疑策略(如形成阅读期待、进行

4、阅读反思、学会阅读批评),精细加工策略(如画线、标号、旁注、摘抄、评点、加标题、写提要、做笔记),组织重构策略(如列提纲、画关系图、制表格),复述记忆策略(如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激活原有知识策略(如联想、触发、替换、填充),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策略(如运用信息工具、检索和获取信息、区分和遴选主次信息、分类和组织信息、贮存和提取信息、推理和创新信息、发挥信息效益、进行信息协作、注意信息免疫)。服从于不同阅读目的的方法大致有: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创意性阅读等。多种阅读力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有朗读(宣读、美读、吟诵)、默读、精读、略读、快速阅读(浏览、跳读)等。另外

5、,类似的阅读知识清单还有:认读能力:阅读基本方法,包括借助课文注释和字典阅读、默读、圈划、摘录、笔记、朗读。字词句理解,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含义,把握关键词,正确理解句子含义,把握关键句,归纳段落大意,把握重点段落。篇章理解,包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旨。理解能力:记叙包括记叙的要素,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中心,记叙的顺序,起结、过渡、照应、详略,写人、写事、写景、记游。说明包括说明事物的特点,采用恰当的说明的方法,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说明文的多种用途。议论文包括论点的确立,论据的选择,论证的方法,论证的结构。小说阅读的“叙事”知识如视角、叙事的时序、时距和频率等。阅读策略:激活原

6、有信息的策略;确定重要信息策略;质疑策略;故事语法策略;概括信息策略;监控理解策略等。除此以外,还要根据文章、课程标准、学生年龄及学习心理选择确定“例”的内容。三、“用教材教”“例文”类选文的教学方法“例文”类选文教学方法上的基本原则是涉及内容的要少讲,涉及确定的阅读技能的要重点突破。方法上要重视快速阅读,在大致掌握文章内容后,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所确定的“例”的内容的教学上。阅读知识学习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归纳法。先举若干例子,然后引导学生从例子中悟出规则,属发现式学习,适用低年级学生。二是演绎法。先呈现规则,然后用例证加以说明,属接受式学习,适用于高年级学生。 “例文”和例子都可多用片段,因为

7、片段足以说明问题,而且可以避免整篇文章其他知识的干扰。另外,还要补充一定量的变式练习。不管归纳法还是演绎法都只是解决规则的理解,接着还要引导学生把规则应用于语文实践,在变式练习中使规则应用达到自动化。实验证明35个有效的变式练习能促进技能的形成。练习本身的设计要注意同一和变化。在刚开始练习时,练习的例子要尽可能与例题保持一致,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打消学生畏难情绪。练习熟练后,例子要有变化,增加练习的难度和新颖性。四、“例文”类选文教学设计类型及例说1单篇“例文”类选文教学设计单篇“例文”类选文教学设计是以单篇文章最突出的阅读知识点为出发,并整合其他资源形成以阅读知识为核心的教学。其教学设计形式命

8、名为 “课文知识” 教学设计,如“紫藤萝瀑布托物言志” 教学设计、“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过渡句” 教学设计等。这样的命名有两层含义:一篇课文可以引申出不同的知识点传授,如紫藤萝瀑布还可以有其他的知识点传授;同一知识点可以从不同的课文引申,如“过渡句”知识点,还可以借助其他文章学习。 “紫藤萝瀑布托物言志”教学设计中,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学重心就侧重于托物言志类散文阅读方法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找出作者笔下藤萝花的特征,再让学生联系人生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这种常用的散文表现手法。这一阶段要引导学生选读文章的关键内容,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文章写法的领悟。

9、在学生对以上内容掌握较好的情况下,老师要帮助学生总结阅读此类散文的一般方法,做到从知识向能力的推进。教学设计中还进行几个比较简单的片段训练帮助学生实践所学的知识,让学生遇到同类文章阅读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重新整合单元的“例文”类教学设计在主要以人文为组元的现行教材中,如果要想贯彻知识教学,就需要重新整合单元所属的课文,建立以阅读知识为核心的单元教学。比如“说明文阅读”专题学案例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有十篇说明文,说明文教学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参照语文课程标准,我们确定说明文单元教学目标是:(1)认识说明文,阅读中获取知识。(2)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理清文章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

10、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但是教材并未告诉教师该如何进行具体的说明文整体教学,只是笼统地摆出几个说明文的“例子”即课文。基于对说明文难易程度的估计,我们认为要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在进行说明文具体篇章的教学之前,可以首先上好说明文单元的总览课,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介绍说明文的“说明文”,获取并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然后再把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作为“例子”来让学生消化所获取的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只有教给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能力的迁移。还可以将说明文与记叙文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区别中认识说明文的特点、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体会文中传达的科学精神。学习模式基本模式为说明文知识

11、介绍例文解读能力迁移拓展延伸。3以阅读知识为核心的“例文”类教学设计以阅读知识为核心的“例文”类学案是指不依据教材,而是以阅读知识为核心,以阅读知识习得为根本目的的教学。如:“小说鉴赏”专题教学、“快速阅读”专题教学、“朗读”专题教学、“比喻”专题教学、激活原有信息的策略教学、质疑策略教学等。比如“理清思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共分五个课时,以“标志词关键句线索”的模式,实践“词句篇”的点线面流程;采用“例子归纳运用总结训练”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因此学有所获。第一课时是寻找标志词语 梳理文章结构。通过三个文段例子,归纳出三类标志性词语,即时间性标志词语、空间性标志词语、逻辑性标志词语;再根据三类标志性词语划分文章层次,使学生在应用中掌握通过标志性词语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第二课时是把握关键句子 理解文章内容。介绍了中心句和过渡句。通过文段找到中心句后要根据中心句划分层次,领悟思路的“向心性”;过渡句要明确其特征,并观察其在文段的不同位置,理解细节上的不同。引导学生把握关键句子,就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第三、四课时是整合情感线索 体会文章主旨。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