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期井网重组优化研究_第1页
高含水期井网重组优化研究_第2页
高含水期井网重组优化研究_第3页
高含水期井网重组优化研究_第4页
高含水期井网重组优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特高含水期井网重组优化研究,汇报提纲,一、地质、开发特点 二、剩余油分布特征 三、井网重组优化技术 四、应用效果 五、结论,油组,构造特征,构造形态: 位于泌阳凹陷西南部双河鼻状构造,为一完整的由东南向西北抬起的单斜构造。砂体南部为断层所挡,沿西北方向上倾直至尖灭。 油藏类型:层状构造岩性油气藏,油组在纵向上包括18个含油小层,地质储量1505.1104t,目前分上(包括1-3,14小层)和下(包括4-13,15-18小层)两套层系进行开发,上层系构造形态,上层系含油面积为10.35km2,地质储量862.6104吨,该油组共有4个小层,油组下层系含油面积7.37km2,地质储量642.510

2、4t。 该层系由14个小层叠合而成,下层系构造形态,储层沉积特征,粒度分析表明,上层系沉积物以细砾岩、砾状砂岩、中砂岩为主,下层系沉积物以中砂岩、细砂岩为主,油组属于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核三段地层,油藏埋深-1712-2233m。储层属于扇三角沉积,沉积相研究表明,由东南物源向西北湖心方向呈扇形分布,依次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河口坝、边缘席状砂亚相,油砂体分类及评价,双河油田油砂体分类评价标准,油砂体分类及评价-共有四类,油组油砂体分类状况,油砂体分类及评价-纵向及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储层物性与流体性质,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基础井网阶段(77.12-83.12,井网局部完善调整阶段(96.01

3、-2001.12,井网一次加密阶段(88.01-92.12,井网二次加密阶段(93.01-95.12,井网细分调整阶段(84.01-87.12,井网综合调 整调整阶段(2002.01-目前,开发历程,上层系:甲型水驱曲线,87.12,83.12,92.12,96.01,2001.01,细分层系,月注采比首次达到0.84,稳油控水阶段:注水弱点强面,控制产液量,水油比一直保持在13-20之间,87.12,83.12,92.12,96.01,2001.01,下层系:甲型水驱曲线,2003年前水油比一直保持在14以下,开发指标,开发现状,汇报提纲,一、地质、开发特点 二、剩余油分布特征 三、井网重组

4、优化技术 四、应用效果 五、结论,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三维定量化描述,剩余油成因类 型分析,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工作思路,油藏工程分析法,油藏精细数值模拟法,目前主力油层井网比较完善,水驱控制程度高,水淹严重;非主力油层动态井网密度一般小于8.0口/km2,井距在350-580m之间、油水井数比在1.0-3.0之间,水驱控制程度较低,水淹程度也较低,层间水淹程度差异大,层间水淹程度差异大,非主力层,非主力层,非主力层,非主力层,平均含水85.2,非主力层,非主力层,非主力层,主力层平均含水95.26,层间采出程度差异大,主力油层采出程度在32.5-43.1%之间,平均40%

5、;而非主力油层采出程度在8.5%-36.8%之间,平均24.2%。主力与非主力油层动用程度相差15.8个百分点,平面水淹差异大,2,上倾边角部位,平面低渗区,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改变液流方向后剩余油重新聚集,这种剩余油分布面积小、纵向上叠合较差,而且在平面上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液流方向的改变,它的大小和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动,4,上倾边角部位,四类油层,12,该类储层有:11、12、12、152、16、171、183层,剩余地质储量22.8104t,占总剩余储量的2.3,井网不完善,

6、汇报提纲,一、地质、开发特点 二、剩余油分布特征 三、井网重组优化技术 四、应用效果 五、结论,1、开发单元细分界限研究,据实际生产资料统计:采油井渗透率与启动生产压差(s)、注水井渗透率与启动注水压差(i)它们之间有较好的幂函数关系式,s1.999(0.6052) R=-0.9572 i8.36(-0.3435) R=-0.9908,1、开发单元细分界限研究,由此可建立不同渗透率级差(j)储层,所需启动压差的比例关系式: (i+1)/ij(B) 当渗透率级差为2.5时,油井低渗透层启动生产压差是高渗透层的1.74倍,水井低渗层所需的启动注水压差是高渗层的1.20-1.37倍,级差越大,层间干

7、扰越严重,开发效果越差。要保证低渗层得以动用,在井网重组时,渗透率级差应控制在2.5倍以下,1、开发单元细分界限研究,进行井网重组技术政策研究时,根据油组储层的空间展布状况,遵循纵向上叠合程度高、物性相近、采出状况相近的原则,重组开发单元。将叠合程度高、渗透率高、物性好的主力层组合为两套井网,称为主力层动态组合单元,渗透率级差为1.201.72,采出程度为32.543.1;将渗透率低、物性差的非主力层组合为三套井网,称为非主力层动态组合单元,渗透率级差为1.042.28,采出程度为8.536.8,2 细分开发单元开采,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动用程度,2 细分开发单元开采,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动用程度,重

8、组细分前后各单元的基本情况统计表,单元重组后渗透率级差降低,非均质性减弱,对非主力层的潜力发挥比较有利,3、优化井网部署,提高波及体积,根据主力开发单元及非主力开发单元存在的问题,采用不同的井网优化方式: 针对主力开发单元主体区采出程度高、含水特高、局部剩余油富集的特点,采取高水淹区抽稀井网,低水淹区加密井网的方式,改变液流方向,对主体低渗区进行强注强采的井网方式进行调整,3、优化井网部署,提高波及体积,3、优化井网部署,提高波及体积,针对非主力开发单元及主力开发单元上倾及边角部位的三低(采出程度低、含水较低、地层能量较低)的局面,以完善井网、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储量动用程度为目的,进行井网优化

9、调整,在空间展布上五套开发单元叠合较好,所以在调整中充分利用现有井网资源,充分利用老井层系互换、上返、转注、转采、储层改造等措施,改变液流方向,提高波及体积,3、优化井网部署,提高波及体积,3、优化井网部署,提高波及体积,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重组优化方案与常规细分调整方案进行对比,从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看出,重组方案的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含水上升得到了有效控制,不同方案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采出程度,汇报提纲,一、地质、开发特点 二、剩余油分布特征 三、井网重组优化技术 四、应用效果 五、结论,通过开展整体井网重组及优化调整技术研究,以此研究结果为指导编制了双河油组井网重组优化方案,

10、本方案共部署新井16口(其中采油井7口,注水井9口)。老井综合利用58口(转注10口,转采2口,复产9口,复注5口,油井层系互换4口,老井措施28口,非主力单元,部署新井2口,注水井补孔1口,复注1口,增注1口,非主力单元,非主力单元,部署新井4口,注水井补孔1口,复注井2口,部署新井7口(油井2口,水井5口)。老井工作量29口,主力单元,利用12-3,14层系注水井H8-147采用双靶心加深至10小层,认识主力油层内部剩余油重新分布潜力类型,部署新井2口(油井1口,水井1口)。老井工作量12口,主力单元,新井实施效果显著,自2007年3月起开始现场实施,已实施新井12口,新井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9.3 t,综合含水63.9%,至目前累计产油7400多吨。在措施井尚未实施的条件下,油组采油速度由实施前的0.35%上升到0.40%,含水由95.44%下降为94.91%,层系整体开发水平得到了提高,汇报提纲,一、地质、开发特点 二、剩余油分布特征 三、井网重组优化技术 四、应用效果 五、结论,井网重组优化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