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电子教案_第1页
《菩萨蛮》电子教案_第2页
《菩萨蛮》电子教案_第3页
《菩萨蛮》电子教案_第4页
《菩萨蛮》电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课题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一课时上课时间年 月日教学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目标教学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重难点教前分析教学方法诵读、探究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 学 过 程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宋词之旅。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长江黄 河,至今滋养着我们,在这里,我们能找到“大江东去”的 豪放,也能找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的 缠绵婉约;能听到“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 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 也有

2、窗前明 月的故乡情。无论何时何地,随口吟咏一首诗词或其中的名 句,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 充满诗意。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辛 弃疾。二、介绍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诗歌鉴赏的方法很多, 其中有一种叫知人论世, 诗人 性格特点、人生经历及所遭遇的时代背景都会在诗歌中留下 烙印,抓住这些就能更快更准确在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 这是前人为我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技巧。辛弃疾的理想是什么,但现实又是怎样的。理想: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拍刀摧马,驰骋沙场现实:他时用时弃、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 小结:他太爱国、爱百姓、爱朝廷了,但南宋小朝廷怕他、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烦他,忌用他。然而朝廷可以阻挡他驰骋沙

3、场, 却无法囚禁 他以身许国的宏愿。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中,历史给了 他一个生命的突口,那就是诗词。教 学 过 程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 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 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 他的脑海翻腾、激 荡,一不能化作刀枪之用, 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 只有一股 脑在注入诗词,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辛弃疾就是如此,他终于被修练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我们现在来鉴赏他的好词菩萨蛮 ?书江西造 口壁。三、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解题:菩萨蛮:词牌名。书:写。写在江西造口壁的 一首词。造口:南

4、渡之处, 虏人追隆右太后御舟至造口,不 及而还。通过这信息,我们明显知道这是一首怀古伤今词。 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要用心体味,带着感情去读。揣摩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二)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1)找出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诗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的情感: 愁!(2)什么直接勾起了诗人心里的愁?如果你心里无愁,你 听到鹧鸪的叫声,会不会勾起满腔愁情?明确:鹧鸪。词人心里有愁。提示:联系辛弃疾,可不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句诗“愁”的含义呢? 课下注释,鹧鸪的叫声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我们知道辛弃疾的理想是但现实是,一个“行不得也哥哥” 就把他那种怎样的情感点了出来?明确

5、:想报效国家,但实现不了这报国之路。一种壮志难 酬,报国无门之愁。 这就是他对自己无法报国的忧愤 之情!(3)除了这种情感,我们还可以读出另一种愁一一? 家国之愁,忧国忧民。在词里面找出这方面的诗句。明确:中间多少行人泪。(忧民流不尽的行人泪)。A 理解“行人泪”明确:逃难民众的泪水。词人身临隆禧太后被追之地, 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 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膺。“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种种灾难, 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 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明确:“愁”在无法望长安。(忧民一一无法望长安) B 长安代表什么呢?为什么无法望

6、长安? 明确:北宋都城:汴京。收复故都,收复失地,恢复民族 尊严。:无数青山的阻碍。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 到当立脚点南宋王朝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但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 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 “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3)小结:这浓得化不开的愁成了辛弃疾的心病,究其一 生,他毫不放弃地寻找解决心病的机会,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这种精神在词中有没有体现? 明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问:诗人是不是

7、单纯写自己所见到的景?怎样体现辛弃疾的 精神? 明确: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含义深厚。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 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历 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祖国的统一是主 流。小结:眼前的无数山,挡得住的是诗人的视线, 但挡不住诗 人爱国、报国的心!尽管他受到南宋君臣猜忌,一生不得重用,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但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从没被挫折打败,纵使壮志难酬也要酬!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辛弃疾的 菩萨菩,倾听了他在 动荡的南宋发出的收复祖国河山忧国忧民的呐喊,也深切体会到他那种“把吴钓看了,栏

8、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 沉重叹息,!这声呐喊,这一声叹息,响彻云霄,响彻我们 的心灵,成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豕的命运 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从远古走来,我们看到了 “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也看到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 看到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看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 看到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林则徐,看到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顾炎武,到 横眉冷对千夫 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鲁迅,他们一直以天下为念,执著 追求

9、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撑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鼓舞着我们!我们再次诵读稼轩词, 感受词人的情怀、英雄的气魄,让我 们再一次地受到他们的精神熏陶!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 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 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 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 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 任“掌 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他 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辛弃疾

10、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 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与了美斤十论,六、七年之后,再与九议。 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 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冋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 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

11、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 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 统一祖国 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 批判 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 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 抒发了自己虚 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 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 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 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 郁顿挫的韵致。他的词,虽然以雄浑豪放为主, 但并不缺乏 清丽婉约之作。词集有稼轩长短句。二写作背景: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 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 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清江即赣江。淳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