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界网络文学的问题研究论文_第1页
国内学界网络文学的问题研究论文_第2页
国内学界网络文学的问题研究论文_第3页
国内学界网络文学的问题研究论文_第4页
国内学界网络文学的问题研究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内学界网络文学的问题研究论文 :网络文学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当前学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含义、特征、机遇与挑战等,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而系统 _学界关于网络文学研究的状况,有利于未来研究的深入。 :国内学界;网络文学;研究状况;述评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文学形态不断变革,网络文学将文学与网络结合起来冲击着现有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的焦点性话题。研究成果集中在网络文学的含义、特征、机遇与挑战等方面。全面 _、概括关于网络文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内涵是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把握。因此,对内涵的理解是全面把握网络文学问题的必要前

2、提。网络文学基本内涵主要涉及定义、特征、价值等。对此,学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析。 (一)关于网络文学定义的研究 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主要从文化、形式和分类切入。一是文化说。一部分学者强调网络文学的功能性,即依托于网络文化性的产物。黄鸣奋认为网络文学是网民的言志文学,这种言志文学跟我国古文中文学的社会沟通功能一致,只是转移到了网民内部。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以通信技术为基础,与现实社会文化截然不同。李卓钧、陈蓉提出要用传统的物质、制度、精神的三分法进行区分。彭兰将网络文化进行“五分法”,即文化行为、产品、 _、现象、精神。一些学者认为随着信息社会的推进,网络文化占据主流文化,但这部分学者对其主流性没

3、有详细阐释。二是形式说。有些学者认为网络只是文学所依赖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形式。网络文化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化表达形态。网络从业人员将网络文化理解为一种网络社会现象,以“文化生产力”的模式出现。网络文学超越了传统媒介的文学形式。朱威廉认为,网络文学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使受众接触到新时代的大众文学。三是分类说。杨新敏认为,网络文学分为传统印刷类文学的网络化和网络原创文学。与之相似的是吴晓明,他把网络文学归为三类:一是只存在于网络的文学作品,二是传统媒体下的电子化作品,三是传统的文学创作同时在网络上首发的作品。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是新兴文学样式,一是传统媒介电子化后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作品,二是原创的网络

4、文字作品,三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作用下的作品,这类作品无法脱离网络而生存。以上关于定义的三种说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一种观点侧重强调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网民与社会交流的工具。第二种观点侧重于文学形式,是搬运到网络的文学。第三种观点侧重于对网络文学进行具体的分类。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学专指原创性网络文学,这是目前学界所说的狭义的网络文学。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学不应专指原创性网络文学,更包括通过网络为媒介进行传播沟通的文学形式,这类网络文学是目前学界所说的广义的网络文学。通过目前研究不可否认的一点在于,由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民群体已经不断形成并壮大,传统

5、的文化传播媒介无法满足这类群体的需要。网络文学的产生改变了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甚至改变了信息社会下人际交往的模式。这也是很多学者提出的“原创性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区别。 (二)关于网络文学特征的研究 事物的特征是此事物区别与彼事物的特殊之处,间接体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探讨网络文学的特征是对其进行深刻把握的前提。学界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网络文学外在特征之说。自由性、大众性、动态性、工具性是这部分学者的观点。黄鸣奋提到网络文学依赖一定的工具而存在,网络文学需要网页这个信息载体,这就是网络文学所依赖的工具。1葛红兵提到自由、快捷、恣意是网络文学的特征。2藤常伟、桂晓东提出,网络

6、文学的特征是异质性,表现为可 _的发表、流通的散播、分延的文本、互动性、多媒体化的文本。欧阳友权提出网络文学的外在特征在于作家身份的网民化、创作方式的交互化、文本载体的数字化、流通方式的网络化和欣赏方式的机读化。二是网络文学的内在特征之说。欧阳友权提到“文学存在方式、创作模式和价值理念的变异,是网络之于文学的内在变异”。网络文学作品的结构是全息开放的,将众多文本互相联结成的一个大文本系统。鲍远福提到“网络文学上网的媒介转换最终变为 _、图像、动画、音视频和超链接的叙事缝合,文学的存在方式实现了跨符号、跨文体、跨媒介、跨学科和跨文化”。3以上关于网络文学特征的说法,分别从内外在进行阐释。第一种观

7、点侧重从网络技术阐释网络文学特征,但这部分观点没有从文学内部角度进行解释。第二种观点侧重从文学本身阐释网络文学的特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学创作模式发生了变化,因此从文学角度阐释网络文学特征是必要的。综上可见,国内学者对于网络文学外在特征的看法基本一致,虽然有表述上的不同,但是基本可以概括为自由、大众、动态、工具等。网民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相应的身份转换,摆脱了现实世界中身份的限制,网民自由进行言论发表,为作家或写手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在网络空间里都不受限制。网络文学的存在依赖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才得以快速发展。这是网络文学的外在特征,但是我们不可忽略网络文学本身所具有的文学特征,正如欧阳友权

8、所言,网络文学既有外在特征又有内在特征,需要从两部分对网络文学的特征进行把握。 (三)关于网络文学价值的研究 事物的价值特指事物客体满足事物主体的效益关系。在此关系中,事物主体获得相应的满足从而反作用于事物的发展,把握事物的价值有助于更深层次的把握事物的内涵。目前学界的观点有以下几点。一是四价值说。即文化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网络文学作为文化的一种,毫无疑问会影响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因此具有文化价值。网络文学的出现,促使着网络写手的出现,这体现着个人价值的倾向。网络新媒体的存在,个人创作作品在网络中可以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和价值,各种衍生品出现如影视剧改编,这产生

9、了商业价值。二是价值转变说。即传统文学价值理念的转变。欧阳友权提到,“在价值尺度上由社会认同向个人会心转换。网络文学的价值尺度更重视个体的自娱自足,主要用于互联网交流,既不希冀或出版商认可,也无需社会权力话语的首肯”。4李国平提到“网络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用来反映现代人情感和现实生活状态的文学形态,网络成了倾诉、宣泄的平台”。5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阐释网络文学的价值。第一种观点将纸媒时代文学的价值应用到了网络文学,这种观点从正 _极的角度分析网络文学的价值。第二种观点将网络和文学结合起来看问题,将网络时代迸发出的个人主义、利益至上的观点融进网络文学价值之内。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需

10、将网络所带来的各种因素考虑在内。 作为口头说唱文学、纸媒印刷文学之后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重要影响。学者从“机遇”与“挑战”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网络文学面临的机遇 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大致如下:一是从特征来阐释网络文学面临的机遇。自由性保留了话语空间和人文生态环境,人们可 _书写和表达。它破坏了传统文学的精英意识,是人人都可 _参与的文学活动。王明亮提到在当今的站, _发表的作品虽然要经过后台审核,考虑到当今网民的热情,这种审核标准逐渐宽松化,为广大网民群体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栾爱玲提到互动是网络独特又真正的魅力,不同的人可以通过网

11、络进行交流,使网络文学作品生命力得以延长。欧阳友权提到“网络创作可由 _设定某一文学题材框架或类型,让众多网民共同就这个题目发表意见,进行群体性艺术构思,然后集中大家智慧进行创作”。二是从文化层面阐释网络文学面临的机遇。网络文学带来了一个美好时代,给文学世界带来了新的活力,传统文学的框架不应用于网络社会,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网络创作。站的互动机制超越了传统文学,各种网络文学推荐榜的出现,使网络文学进行有效的良性竞争。欧阳友权提到“网络文学的文化底色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它们之间形成图底关系。后现代平面化理念与网络写作无深度游戏在文化逻辑上也存在同构与并置性”。 (二)网络文学所面临的挑战 目前学

12、界的研究成果大致如下:一是从文学批评角度阐释网络文学所面临的挑战。具体表现为网络文学批评是即时的,有些评论只是一种寻求自我存在感的噱头。自由使网络文学评论陷入自发和无序状态。而较少有学理性的讨论和对问题的深入研究。二是从网络文学的特征阐释网络文学面临的挑战。黄鸣奋提到“电脑对人类来说究竟是天使抑或是魔鬼,电脑文艺对于传统文艺来说是福星还是克星,电脑文艺学对传统文艺学来说是生力军还是终结者,都需要认真思考”。7欧阳友权提到网络空间的自由、开放、实时互动等特征,几乎拆除了所有的信息壁垒和地域鸿沟,以不确定和无中心的方式破除了话语权威,揭开了经典、高贵、宏伟、神圣等弥漫于人们精神世界的神秘面纱,文学与文学批评的神秘性、神圣性因此被消解了。综上,学者们对网络文学的机遇与挑战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网络文学的机遇与挑战所产生的 _在于用网的人决定,正是广大网民群体的存在使网络文学具有这些机遇或是偏差。因此,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网络文学的发展必定达到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1黄鸣奋.网络文学之我见J.社会科学战线,xx,(04):93-98. 2葛红兵.网络文学:新世纪文学新生的可能性J.社会科学,xx,8. 3鲍远福.中文网络文学 _年:基本概念、意指特征与研究范式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17(02):30-3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