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修改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_第1页
未修改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_第2页
未修改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_第3页
未修改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_第4页
未修改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认为“教语文”就是在“教课文”,一学期将一册语文书中三十几篇课文引领学生掰开揉碎地讲完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实践证明,这样地教语文把本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而获得的情感体验,本应通过阅读而培养的语文素养全部淹没在繁杂而冗长的分析、讲解中。这样不但浪费了大量的阅读时间使学生因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将自己的手脚、头脑束缚在教材中,一味地围绕着这一本教材一册教参打转转。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的社会,作为教

2、育者就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且被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型人才。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因此它所承载的使命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获得全面地发展,做生活的主人。而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主阵地。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焕发出学生那份沉睡于心中的自我意识,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用心灵与文本对话,用心灵认识周围美丽的世界呢?教师就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茁壮的成长培植肥沃的土壤。 语文课程标准中曾经指出:“我们所用的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材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

3、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这就告诉我们要把教材看成一种资源,而这种资源就像一座无形的宝藏,只有不断地被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它才会日益丰富,才会最大限度地回馈给开发者。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叶圣陶老先生几十年前就指出:“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言外之意,我们不能只看到教材的表面,要透过教材看到其中蕴含的有生命、有价值的内涵;我们不能听命于教材,要做教材的主人,也就是说要遵循教材,又不限于教材,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籍中既积累文化

4、知识又获得情感体验,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他们生命的内涵。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无论是进行单元内容的整合还是对学习顺序的调整,无论是对教材本身进行深入的挖掘还是进行课外资源的补充,都要考虑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既要考虑到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又要考虑到合理的科学的发散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不敢想象就不会去大胆的创造,不会合理想象就不可以科学的

5、创造。所以,要科学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必须先科学的,全面的分析、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圆心。 (2) 要以现有教材为基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对现有教材的一种否定,现在的教材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就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它既遵循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和现代意识,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我们生活的空间,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都有助于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它密切的联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所以教师要在认真分析

6、学生的前提条件下还要认真地审视教材。教师要准确的理解、把握教材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要熟悉教材内容的组织结构,编写意图,要明确教材的目标、重难点,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保证,要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例如可以更换和增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整合教学单元等等。(3) 要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支撑。 要想让教材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不让教材使用的“创造性”因脱轨而变得盲目、无序、留于形势,就要正确的把握新课改的精神。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就要牢牢把握新课程标准,因为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标和各

7、阶段目标,只有牢牢攥住新课标这本“纲”,才能让我们更加有的放矢地去调整重组教材,去准确的把握学段的目标定位,才能准确的确定师生角色的定位,才能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课程资源。这就像风筝飞得再高也断不得线,人走得再远也断不得根一样。只有这样的创造性使用教材,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2、 创造性使用教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1) 整合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预留时间与空间。尽管教材的编者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安排教材内容,但它无法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无法让每个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新课标,充分了解学

8、生,充分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重组、增删、变序、合并等安排,以达到拓展学生的发挥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1、 重组教材,给予学生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和教学顺序。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主题单元内容为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这一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包括第十课文言文杨氏之子,第十一课晏子使楚,第十二课剧本半截蜡烛,第十三课相声打电话。这一单元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学习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积累用的精妙的语言,同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面对这样内容丰富的教材,面对这样明确的学习

9、任务,我把目标定位在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给予学生自主权,诱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亲身实践,在实践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单元识字课和单元导读课后,我问学生这单元想怎样学。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想演课本剧。”这下正中我下怀,于是我让学生自己理顺了学习顺序,他们认为可以先学第12课半截蜡烛,主要想学如何创作剧本,再练习表演,然后再学第10课文言文杨氏之子把它编成剧本并演出来,第三步再学第11课晏子使楚,可以任选其中一个情节改编成剧本再演出来,最后再学习第13课相声打电话。也有的同学认为学习第12课后,先学晏子使楚后学杨氏之子,因为晏子使楚是一篇白话文,情节具体,改成剧本比

10、较容易。而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需要大家去想象很多情节内容,所以放在后面学,我采纳了后者的建议。谁说学生只会被动的接受,他们有理有据的分析不仅证明了他们已经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他们不再唯课本是从,他们正在创造,他们在更新。我很庆幸我不但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我没有越疽代疱,而是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也在学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重组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上不再是教师琐碎的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如火如荼的创作,兴致勃勃的表演使学生对学习语言充满了莫大的兴趣。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一遍遍地互相补充,相互借鉴,修改着自己的剧本,而每修改一次,就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又一次挖掘。在排练过

11、程中,学生们已经将生活中的经验迁移到课堂中来了。他们成立了剧社,分工明确,有导演、剧务、道具、主角、配角、有的竟还是兼职。他们在排练中有矛盾,有争吵,同时又有和解,合作,他们就这样在矛盾中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在理解中又学会了团结合作,此时我觉得老师的任何说教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都比不上学生们在实践中所得来的深刻!学生在排练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更让教师为之喝彩。用红色粗头碳素笔来替代那闪着莹弱烛光的半截蜡烛,用纸撕成的枷锁和镣铐,用木椅搭制的城门,无不体现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一个小组的表演竟然赢得了满堂彩,我不禁也为他们鼓起掌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用书中的情节,而是根据晏子使楚中的

12、三个情节又模仿自创了一个情节,独创的回击式的语言,巧妙的一语双关简直与书中的晏子的语言如出一辙,这难道不是在自觉践行“人有我高,人高我异”的独创精神吗?看来只有合理地重组教材,才会真正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 2、合理地补充教材。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我曾对教材进行了计算,一册书7个单元28篇课文再加上一个综合性学习,这样的阅读量不算多,如果我们能将那些机械的分析,死板的串讲,没完没了地围绕着文章情节问问题的时间节省出来,用于拓

13、展阅读,读出教材背后的内容,拓展与教材类似的文章,可以想象那是一个多么可观的阅读量啊!那么如何进行教材的补充呢?一方面可以找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相类似的文章。例如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颗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不听别人的劝阻在连续挖了36小时之后终于从废墟中救出了他的儿子和14位同学,而儿子在获救时却让其他的同学先走,因为他坚信父亲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和他在一起,体现了这对父子的伟大。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描写父亲挖废墟时的两句话,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想象体会到了父亲的伟大后,我为学生补充阅读了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了“望父

14、买橘”那一部分之后,让同学回忆了自己的父亲和那些浸润着平凡和又伟大的父爱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课上同学们动情的演说不自觉地就将两篇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都用了出来。体现了理解文本体会情感实践创作的过程。其次也可以找主题相同,写法不同的文章,引导学生来对比学习。例如学习冯骥才先生写的珍珠鸟可以配以老舍先生写的猫,学习老舍先生写的济南的冬天配以写景散文辽城的冬天,这样就会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3、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整合。 回忆以往的教学思路,大多数时候都是在阅读后进行习作,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语言,学会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15、。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思路,但往往有时候效果不佳,那为何不去换一种思路,尝试着将写作与阅读更合理的进行整合教学呢?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如何让学生学到情景交融这一写法呢?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在集体确定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后,我先上了一节写作课。课前我引导学生搜集了许多有春天的图片,课上我先让学生展示了自己收集的图片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景物,哪些体现了春天的特点。大家非常活跃,不一会儿就总结勾勒出了春天的山、春天的水、春天的花、春天的草,还有春风中的人们。于是我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写一写,写出春天的特点,写好后我又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互相评议,再进行修改,最

16、后,我又让他的小组内的同学把片段组合在一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减内容成为一篇文章,取名叫春。第二天一上课,我就让同学把自己组合的文章摆在桌上,同时我隆重地推出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春,通过朗读,大家忽然感到这才是真正的春天,赋有动感和美感的春天。于是,我建议同学把自己写的语朱自清先生写的相同的内容进行比较阅读,并在自己的作文写下批语,有的同学写道:朱自清先生写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一个“钻”字把小草写的那样顽皮可爱,而且还通过写草上活动的人来突出草的柔软。有的同学写道“朱自清先生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这是多么新奇的比喻啊,但又不单单为了比喻而比喻,是将自己对春天的

17、赞美之情完全表达出来了,而且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于是同学们充分地体会到情景十分不开的,写景要把感情真正融进去,于是同学们又进行了修改,这样将写作与阅读有机的紧密结合起来,就更能体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价值。(2) 挖掘教材中隐性资源。何为“隐性资源”,顾名思义,一方面是指隐藏在教材中的课内资源,一方是指隐藏在教材外的课外资源。挖掘好,利用好这样的隐性资源,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发掘课内资源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挖掘那些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转换角色,由学生变成导游,变成经销商设计广告

18、语;可以为文章内容补白;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续写,可以找到一个辩论点,开展小型的辩论会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等等。往往挖掘教材本身这样的资源,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开拓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在描写父亲挖掘废墟救孩子的场景时,没有过多地描写父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用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怎样引领学生们读出文字后面的内容呢?我在引导孩子通过质疑解疑的环节体会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父亲挖了很长时间后,我深情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

19、了什么?”孩子们立刻结合书中的语言文字展开了想象。有的说:“我们仿佛看到了父亲在低着头一块一块地搬动沉重的石头。”有的说:“我们仿佛看到了父亲的衣服被钢筋刮得破烂不堪,头臂上,手指头都渗出了鲜血。”我仿佛听到了父亲在说:“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一定会救你出去!”当孩子结合自己的想象说出后,我又引导学生再读这句话,问到:“此时这样写除了为了表达出父亲挖了很长时间外,还为了表达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了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出父亲挖掘过程的艰难。这样既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又引导学生读出了父子背后的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独创力,唤醒了他们的创造意识真可谓是一箭三雕。 1、挖掘课外资源我们在深入挖掘隐藏于教材中的课内资源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拓展利用各种课外资源,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从而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