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考古课件 第2章 二里头文化_第1页
夏商周考古课件 第2章 二里头文化_第2页
夏商周考古课件 第2章 二里头文化_第3页
夏商周考古课件 第2章 二里头文化_第4页
夏商周考古课件 第2章 二里头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二里头文化第一节文化命名与分期第二节都邑与重镇第三节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第四节墓葬与宗教信仰第五节生产与经济第六节文化成分与形成机制第七节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附:东下冯文化第一节

文化命名与分期一、文化命名二、分期与年代一、文化命名1953年,登封玉村遗址1956年,郑州洛达庙遗址,洛达庙类型文化1957年,郑州董砦遗址1958年,洛阳东干沟遗址1959年,徐旭生,偃师二里头遗址1962年,夏鼐,二里头类型文化1977年,夏鼐,正式命名“二里头文化”徐旭生寻找“夏墟”

发现二里头遗址徐旭生(1888~1976)河南唐河县人著名史学家,代表作《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分期与年代1.分期框架的确立1959年分为早、中、晚三期;1972年确定为一、二、三、四期郑光提出的二里头第五期,约当二里冈下层。“新砦期”是否归入二里头文化存在较大争议。2.测年范围的变化1983年以前,测年范围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断代工程,测年范围为公元前1880~前1521年2007年,二里头第一期年代约为公元前1735~前1705年,第四期年代约为公元前1565~前1530年陶器特征1、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有部分黑陶、白陶与少量褐陶、红陶。2、纹饰主要有篮纹、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花边装饰、弦纹、划纹、印纹、浅刻花纹等。陶器纹饰二里头文化一、二期纹饰二里头文化三、四期纹饰3、典型陶器种类炊器以夹砂深腹罐、圆腹罐、扁三角足鼎为主,还有部分单耳或双耳罐、桂叶孔盆形甑等,鬲、甗很少见。盛贮器以三足盘、深腹和浅腹盆、高柄豆、刻槽盆、大口尊、瓮、器盖等较常见,还有少量贯耳壶、敞口碗、单耳杯等。酒器有爵、觚、盉等。

夹砂深腹罐、圆腹罐扁三角足鼎

甑、刻槽盆高柄豆、三足盘爵、觚、盉、鬶鼓形壶、鸭形壶堆塑蛇纹透底器鱼蛇纹大盆斗笠状白陶器陶器总体演变特征1、陶质方面,早期虽以灰陶为主,但泥质磨光黑陶仍占一定比例,晚期灰陶比例更大。2、纹饰方面,早期以篮纹或细绳纹为主,另外还有一些方格纹。晚期以中粗绳纹为主,极少见篮纹和方格纹。3、器形方面,早期折沿小平底器物较常见,晚期卷沿圜底器很流行。※磨光黑陶、篮纹、方格纹是许多地区龙山时代遗存中非常流行的因素,到二里头文化阶段开始普遍减少。而灰陶、绳纹成为广大地区最为流行的因素。这一趋势可称之为非龙山化过程。

典型器物演变图中口深腹罐由折沿、弧腹、平底到卷沿、鼓腹、圜底。圆腹罐由高领瘦腹到矮领圆腹,花边口沿作风由多渐少。盆形鼎口径与腹径的比值渐大,腹由深变浅。典型器物演变图甑、盆均由外侈沿到平沿再到窄沿下斜,鸡冠耳逐渐退化至消失。三足盘由深腹到浅腹,足由瓦状到舌状。豆腹壁由折棱明显而渐趋弧壁。盉由尖顶而圆顶,顶与腹之间由分界不明显到逐渐出现转折。觚由瘦高到粗矮。典型器物演变图爵腹由细瘦渐趋粗肥,流尾由短而长。器盖的腹壁由折棱明显而渐趋弧壁。大口尊由口径小于肩径到口径等于或稍大于肩径。第二节都邑与重镇一、偃师二里头遗址二、郑州大师姑城址三、新郑望京楼城址一、偃师二里头遗址遗址位于洛阳平原东部,北依邙山,南望嵩岳,坐东西要冲,扼南北通衢,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伊洛河流域的景观生态系统具有多重的过渡性特征和生态适宜性,具有很强的环境承载力,从而成为早期王朝建国立都的理想境地。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二里头遗址发掘历程1959年秋至1960年,了解以陶器为核心的文化面貌,初步建立分期框架。1961年秋至1978年,主要发掘1、2号宫殿基址,确认在2号宫殿基址下存在二里头文化二期的大面积夯土遗存。1980年至1997年,发掘铸铜作坊遗址、中小型房址、与祭祀、制骨、制陶有关的遗存和墓葬等。1999年秋至今,为解决遗址的结构、布局问题,展开全面的钻探与发掘。全面勘探重点发掘1999年以来的重要考古收获1、勘定了二里头遗址的范围沟状堆积,中心区,一般居住活动区2、初步探明宫殿区周围的道路系统东侧大道近700米,南、北侧大道均逾300米、间距约400米,合围面积逾12万平方米3、二期大型夯土基址面貌逐渐清晰3、5号基址;木结构排水暗渠;贵族墓;铸铜作坊;绿松石器作坊;围墙4、全面揭露了三期宫城布局道内筑墙;宫城;1、2、4、7、8、9号兴建5、首次发现始建于二里头四期的大型建筑6、10、11号兴建二里头遗址范围平面图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现存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伊洛河故道

二里头遗址功能分区一般居住活动区中心区(一)二里头宫殿区宫殿区系由4条垂直相交的大路合围而成,晚期筑有宫城。宫殿区内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10余座和部分贵族墓葬。3号基址(二里头二期)N系一座(或一组)已探明南北长逾150、东西宽约50米,主体部分至少由三重庭院组成的大型复合式建筑。北院内发现大型坑状遗迹,中院主殿夯土台基上发现连间房屋和前廊,中院和南院院内发现成排的中型墓葬和石砌渗水井。二里头遗址02ⅤM3随葬

铜铃、绿松石龙形器与海贝串饰二里头三期宫城平面图宫城城墙沿四条大路内侧修筑,东、西墙的复原长度分别约378、359米,南、北墙的复原长度分别约295、292米,面积约10.8万平方米。N8号基址宫城西墙1号基址宫城南墙7号基址9号基址2号墙宫城西南部的建筑群1号宫殿基址三维复原36m25m98m107m面阔8间、进深3间双开门、四坡出檐2号宫殿基址《尚书·顾命》中的宫室72.8m57.5~58m32m12m面阔3间外有回廊4号基址与宮城东垣4号基址4号基址平剖面图36.4m12.6~13.1m东庑(局部)4号宫殿基址复原效果图7号基址:宫城南大门?

二里头四期基址6号基址位于宫城东部2号基址以北,面积达2500平方米,是一处复合式的大型庭院建筑。10号基址位于宫城与围垣作坊区之间的大路东部,为一长方形中型夯土建筑。11号基址位于6号基址以西,其面积尚待确认。二里头二至四期中心区布局与演变采自许宏、刘莉论文,《文物》2008年第1期第45页宫殿建筑的总体布局与性质三期的1号与7号基址、2号与4号基址二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拥有同一纵向中轴线,构成了两组大型建筑基址群。与二期的3号基址相比,早晚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由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变为多个单体建筑纵向排列。同时,早晚期的建筑基址又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朝向均偏东南)和规划轴线。

1号宫殿可能属于朝堂性质的宫殿建筑;2号与4号宫殿构成一个功用不同的同组宗庙建筑群。(二)贵族聚居区位于宫城周围。目前已发现的40余处中小型夯土建筑基址多发现于这一区域,尤以宫城以东和东北一带最为集中。中型墓葬与中小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分布大体一致。二里头遗址贵族墓葬(三)手工业作坊区主要位于宫城以南,可能有围墙环绕。铸铜作坊区面积约1万平方米以上,北距宫城南墙200余米。在此作坊区南部发现壕沟1条,宽约16米,深约3米,已知长度超过100米。绿松石作坊靠近宫城东南角,发现大量绿松石石料、废品及半成品。年代可晚至二里头四期偏晚。(四)祭祀遗存区有圆形地面式建筑和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及附属于这些建筑的墓葬,东西绵延约二、三百米。其中包括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坛、墠类建筑。所谓墠是指一些未发现柱洞的浅穴式建筑,其内有层层踩踏面或烧土面,有些里面还埋有排列整齐的贵族墓。二里头87ⅥF8祭坛遗迹直径8.5—9米。坛面中心有一土墩,其外又有两圈土墩,土墩皆系在坛面上挖圆坑并填充不同于坛体本身的土而成。坛边有一中型墓葬,随葬2件铜爵,并有漆器和陶礼器。二里头的“中国之最”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青铜兵器最早的双轮车这里是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最大的聚落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发掘的重要学术意义二里头遗址地处古代文献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以其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因此,二里头遗址理所当然地成为探索夏都、夏文化与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很可能是夏代中晚期的国都(斟鄩)。二里头遗址拥有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宫室建筑群和宫城遗存、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最早的青铜冶铸作坊,它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也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高度发达的文化内涵和大范围、跨地域的文化吸收与辐射形成辐辏之势,使以其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核心文化。二、郑州大师姑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北郊,荥阳市广武镇大师姑村南地,北距黄河、西南距荥阳市区均为13公里。发现于2002年大师姑遗址航拍图索河大师姑城址发掘现场大师姑城址布局城址由城垣和壕沟组成,整体呈东西长、南北窄的扁长方形,除北壕西段呈东北—西南走向外,其余部分基本为近东西或近南北走向,总面积约51万平方米。已发现南墙西段长480米,西墙北段长80米,北墙西段长220米,其他地段暂未发现。

已发现南墙西段长480米,西墙北段长80米,北墙西段长220米,其他地段暂未发现。

已发现南墙西段长480米,西墙北段长80米,北墙西段长220米,其他地段暂未发现。

已发现南墙西段长480米,西墙北段长80米,北墙西段长220米,其他地段暂未发现。东壕长620米,北壕长980米,西壕复原长度为300米,南壕复原长度为950米。已发现南墙西段长480米,西墙北段长80米,北墙西段长220米,其他地段暂未发现。

已发现南墙西段长480米,西墙北段长80米,北墙西段长220米,其他地段暂未发现。

东壕长620米,北壕长980米,西壕复原长度为300米,南壕复原长度为950米。

东壕长620米,北壕长980米,西壕复原长度为300米,南壕复原长度为950米。

大师姑城址时代与性质城内发现有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地面式建筑与墓葬等遗迹。该城始建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晚,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和二里岗下层偏早阶段之间。一、是夏王朝设置在东境的军事重镇。(袁广阔)二、是夏人某一与国的都城。(王文华,韦或顾;王世之,昆吾)三、新郑望京楼夏代城址望京楼遗址位于河南新郑市区北6公里的新村镇望京楼水库东侧,北距郑州市区35公里,发现于1965年。2010年9月,在该遗址中发现内外相套的夏商两座城址。皆方形,夏城在外,商城在内。总面积168万平方米。夏代城址目前已确定东墙及东北、东南转角,东墙长625米,墙外有宽约11米的护城河。性质一般认为是夏王朝某一方国的都邑(昆吾、葛国),或者军事重镇。新郑望京楼发掘情况第三节

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一、文化分布二、区域类型一、文化分布中心分布区是河南中西部的郑洛地区。二、三期之交开始向外扩展,东到商丘西部,西至陕西华县,南抵大别山一线,西南可达南阳一带,东北隔沁水下游与下七垣文化分野。二、区域类型二里头、东下冯(邹衡,1980;李伯谦,1981)二里头、东下冯、下七垣、下王岗、豫东(赵芝荃,1986)二里头、东下冯、南沙村、下王岗(董琦,2000)二里头、东下冯、牛角岗、杨庄、下王岗(杜金鹏,2003)新划分的区域类型二里头类型东龙山类型牛角岗类型杨庄类型下王岗类型二里头类型是原生型,其他四个类型是受二里头类型影响而产生的,是次生类型。第四节

墓葬与宗教信仰一、墓葬(一)墓葬类型(二)随葬品组合二、宗教信仰(一)墓葬类型二里头文化墓葬的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和乱葬墓两类。竖穴土坑墓又可划分为大、中、小三型。大型墓的墓穴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上,目前仅发现1座(编号ⅤD2M1)。中型墓的墓穴面积一般在2平方米以上,目前发现20余座。小型墓的墓穴面积一般在l平方米左右。二里头遗址中型墓葬王陵何处寻?(二)随葬品组合二里头文化贵族墓葬的随葬品,主要是礼器和生活用品,极少用生产工具随葬。随葬品基本组合为爵、盉,其中盉多为陶质,爵在三期以后多为铜质;个别墓葬中出现铜铃和绿松石器的组合,有铜铃的墓葬必有绿松石器,或为铜牌饰或为其他绿松石器;玉礼器的主体地位呈下降趋势,逐渐被新兴的铜礼器取代;四期还出现了新的铜礼器,如铜盉、斝、鼎、鬲等。部分

随葬品二里头墓葬玉礼器斗笠状白陶器和绿松石珠二、宗教信仰《礼记·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占卜用牛、羊、猪、鹿的肩胛骨,其中有的牛骨经过加工,削去骨臼和肩胛脊,而羊、猪、鹿骨则均未经整治。所有的卜骨,一般都只有灼痕而无钻、凿痕迹。二里头文化乐器石磬陶埙铜铃鼓第五节生产与经济一、农业、家畜饲养与渔猎业二、青铜器冶铸业三、玉石器加工业四、漆木器制造业五、制陶业六、骨器制作业七、制车业一、农业、家畜饲养与渔猎业1、农具以石质为主,另有骨、蚌、陶、木质者,种类主要有斧、铲、刀、镰及木耒等。2、栽培作物以谷子和水稻为主,还有黍、小麦、大麦、高粱、大豆等。3、饲养家畜有猪、狗、山羊、绵羊、黄牛等。4、主要狩猎鹿科动物,捕鱼、捞贝作补充。石刀石斧陶网坠生产工具石镰骨镞陶器上反映生业的图像酒器大口尊爵家畜兴旺经鉴定,至少有45种动物,野生动物不超过1/4铸铜作坊二、青铜器冶铸业二里头遗址有专门的铸铜作坊,采用复合范技术铸造铜器种类有容器(爵、角、盉、鼎、斝、鬲)、乐器(铃)、武器(戈、钺、斧(戚)、镞)、工具(刀、锥、凿、锛、锯、钻、纺轮、鱼钩)和其他礼仪用器(牌饰和圆形器)等。青铜

容器青铜铃、牌饰、圆形器青铜兵器、工具二里头文化遗址

与周边金属资源分布三、玉石器加工业玉器种类主要包括圭、璋、钺、戚、戈、刀、柄形器等,其他还有铃舌、镞、铲、凿、环、镯、纺轮、绿松石坠饰、串珠和镶嵌物等。二里头文化玉器侧重用于举行祭祀和某种仪仗典礼的场合。工艺特点:1、善于制造大而薄的礼器。2、运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为玉器雕刻精美的扉齿和花纹。3、具有高超的镶嵌技术。二里头文化玉礼器戈钺刀璋高超的

加工技术二里头绿松石作坊铸铜作坊绿松石器作坊绿松石龙形器什么是玉?硬玉(jadeite)—翡翠硅酸钠铝,硬度6.5-7。软玉(nephrite)主要包括:和田玉硅酸钙锰,硬度6-6.5。南阳玉(独山玉)硅酸钙铝,是包括数种矿物的岩石,硬度可高达7.5-8。兰田玉、岫岩玉主要是蛇纹石、鲍文石或透闪石,硬度一般是2.5-4,可高达6。反映玉矿开采的甲骨文“璞”字构形符号分析反映玉之社会意义的两个古文字寶禮解玉砂

石英砂硬度高于玉,因此自古用于磨玉,又名“解玉砂”。当无齿锯前后推拉或砣、钻旋转接触玉材时,放进用水调匀的石英砂,随工具转动而琢磨成器。摘自《大百科全书·考古卷》628页钻头四、漆木器制造业《周礼·考工记》: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韩非子·十过》: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刑,……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其迹,流漆黑上,……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殷人……食器雕琢,觞酌刻镂,……此弥侈矣。朱漆瓜棱碗口径10.6、足径7.6、高5.3Cm1978年余姚河姆渡遗址四层文献所载的“漆树”《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周礼·地官司徒·载师》:唯其漆林之徵,二十而五。《史记·货殖列传》: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缠藤篾朱漆木筒壁厚0.7厘米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卷云纹鼍鼓残高110、底径56CM1978年襄汾陶寺遗址M3015漆器的制造流程大致包括制胎、雕花、兑漆、髹漆、彩绘和镶嵌等工序。漆器的胎称胎骨,有木胎、夹纻胎、皮胎、竹胎几种。春秋以前主要流行木胎,有少量皮胎,且后者多为盾牌。漆液是半透明体,要使器表呈现彩色,必须加入相应颜料。二里头文化漆器目前已发现数十件之多,器形明确者以觚最多,有10多件,在墓中漆觚常与铜爵、陶盉配组。另外有匣、豆、盒、钵、匕、勺、瓢状器等,还有漆鼓和漆棺。弦纹漆器雕花漆器觚五、制陶业陶坯的成型工艺,兼采手制、模制、轮制三种方法。盆、盘、豆、觚等多用快轮成型;空三足器的足部为模制;罐、瓮、缸等大型器物多为泥条盘筑;耳、鋬、流等附件为捏制,器物口沿一般都经过轮修。陶窑一般由窑室、窑柱、窑箅和火膛等组成。窑室以圆形为常见,也有方形者。窑柱则是支撑窑箅和窑室顶部的窄墙,它将窑室和火膛一分为二。

陶爵、陶觚陶排水管白陶白陶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烧成温度约在1000度左右,器表和胎质都呈白色或灰白色。质地有粗、细两种,前者在龙山阶段已出现,后者出现于夏代,器表多磨光或雕刻纹饰。安阳殷墟所出白陶质地纯净,器表多有兽面纹、夔纹、云雷纹等仿铜花纹。西周以后,白陶衰落。白陶盉斗笠状白陶器硬陶与釉陶硬陶胎料为高岭土,含铁量较高,烧成温度在1150度左右,质细腻,硬度高于其他陶器,表面大都拍印有几何形的纹饰。有的胎体已烧结,扣之清脆有声。硬陶流行的中心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釉陶(原始瓷器)质料和硬陶基本相同,含铁量较低,而氧化铝含量较高,胎呈白色或灰白色两种。器表施石灰釉,呈青黄或青绿色,烧成温度在1200度以上。由于选料不精,工艺简陋,釉层厚薄不匀,且常有脱釉现象,无透光性。硬陶鸭形壶釉陶尊陶器上的刻符与“文字”六、骨、角、蚌、牙器制作业骨器种类:农具有铲;工具有锥、凿、锛、刀;渔具有钩、镖;兵器有镞;生活用具有匕、叉、簪、针等。制骨工具:铜锯、铜刀、砺石卜骨只灼而不钻凿象牙簪羊肩胛卜骨蚌饰七、制车业1994年,二里头遗址Ⅻ区,双轮车辙印,上口宽约40、深约15厘米,轨距约1.2米,三期。2003年,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南侧大路,车辙痕,宽20~32、残深2~14厘米,轨距约1米,二期。“車”字?(洛阳皂角树)邯郸薛庄下七垣文化车辙痕迹铜器上的纺织品痕纺织品与纺织业第六节

文化成分与形成机制一、文化成分分析1、基本陶器组合2、外来文化因素3、周边地区所见二里头文化因素二、文化形成机制二里头类型基本陶器组合构成A群夹砂深腹罐、鬶式盉、高柄浅腹豆、三足盘、敞口弧腹盆(甑)、敞口弧腹刻槽盆、蘑菇状钮器盖等煤山文化王湾三期文化B群侈口圆腹罐、侈口鼓腹罐形鼎、盆形鼎、觚、矮柄碗形豆、不带双耳的小口广肩罐(瓮)等煤山文化C群敞口大平底盆王湾三期文化D群有颈圆腹罐东下冯文化或老牛坡远古文化E群敛口罐形鼎、爵、高柄深腹豆、大口尊、捏口罐、四足方鼎、单耳圆腹罐形鼎、角等新创生器类二里头类型中的外来文化因素Ⅰ组薄胎卷沿垂腹分裆细绳纹鬲、薄胎橄榄状深腹小平底细绳纹罐、泥质灰(褐)陶侈口束颈深鼓腹盆、蛋形瓮等下七垣文化Ⅱ组夹粗砂红褐陶侈口鼓腹弧裆素面鬲、深腹或圆腹篦状刮痕罐、素面甗、深斜腹凸棱纹盆等岳石文化Ⅲ组花边口圆腹罐、单耳罐、双耳罐等齐家文化Ⅳ组几何印纹硬陶鸭形壶、釉陶尊等斗鸡台文化马桥文化二里头类型中的外来文化因素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北方草原因素长江下游因素绿松石铜牌饰之比较四川广汉甘肃天水采自陈小三论文二里头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二里头文化晋中白燕文化、辽西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甘青齐家文化三星堆文化、荆南寺文化、斗鸡台文化、马桥文化海岱岳石文化N塞北·长江惊现二里头酒器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墓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上海马桥遗址核心文化·礼制远扬二里头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复杂性嵩山南北的煤山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应是孕育二里头文化的主要源泉。在与周边文化的互动关系上,以二里头文化对周边文化的影响为主,而周边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居次。时间上,二里头文化主要在二、三期时对周边地区有较大影响,主要是向外输出以陶质酒礼器(如爵、鬶、盉、觚等)和玉质礼器(如圭、璋等)为代表的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礼制。而二里文化主动吸收玉器、绿松石、白陶、原始瓷等外来文化高级物品,即使有些外来日用陶器因素,也被消融化解,充分体现出其核心文化的强势地位。二里头文化主要在第四期偏晚阶段被动接受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的成组文化因素,很可能与商族与东夷联盟西进灭夏的大规模军事入侵和人群迁徙有关。二、形成机制嵩山南北的龙山晚期聚落群大多仍处于相对独立、相互抗衡的状态,甚至彼此之间的冲突、战争也频繁发生,远没有达到政治上的完全统一。这种情形,恰与文献所记尧舜禹时“万邦”林立的社会局面相吻合。二里头文化

众星拱月式的聚落分布格局嵩山南北文化格局与聚落形态的演进由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文化阶段,嵩山以南的煤山文化和嵩山以北的王湾三期文化由南北对峙而走向整合,聚落形态亦由多中心、对抗式聚落布局演进到单中心、凝聚式的布局结构。这显然是统一的政治秩序得以建立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区域内背景复杂的不同人群得以整合的结果。(王立新《从嵩山南北的文化整合看夏王朝的出现》,《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七节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一、夏文化探索历程二、夏商分界问题三、“早期夏文化”与“新砦期”遗存一、夏文化探索历程中国历史上在商王朝以前还有一个夏王朝《尚书》、《诗经》、叔夷镈铭、秦公簋铭、《史记·夏本纪》和《殷本纪》考古学上讨论的“夏文化”,不是指夏代的文化,而是一种以夏族为代表的国族所创造和使用的考古学文化。若从考古学上判定一种文化遗存属于夏文化,必须考虑文献记载的夏王朝的年代、夏国的地域范围和夏人应当具备的文化特征这三个方面与这种遗存是否吻合。夏人活动地域的相关记载古本《竹书纪年》:“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

《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臣瓒曰:“斟鄩在河南。”《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昔伊洛竭而夏亡。”《逸周书·度邑》:“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左传》记载禹之父曰“崇伯鲧”判定夏文化的必备条件其一,只有确定早商文化,才能往前推定夏文化。其二,只有确定成汤亳都之所在,才能确定早商文化。夏文化探索的三个阶段20世纪20~40年代,一些史学家(如徐中舒、翦伯赞、范文澜)将已发现的仰韶文化或龙山文化遗存作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20世纪50~80年代初期,以1959年徐旭生调查豫西“夏墟”为标志,中国考古界从此进入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田野考古探索夏文化的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由于偃师商城的发现,学术界对二里头文化主体是夏文化的观点已基本达成共识。第二阶段的百家争鸣“西亳说”(二里头遗址是成汤所居之亳)二里头一二期为夏文化,三四期为早商文化(赵芝荃、殷玮璋等)二里头一至三期为夏代中后期,四期或其晚段进入早商时期(孙华)二里头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夏商文化是曾经并行的两支不同的文化系统(邹衡)发现三期基址“郑亳说”(郑州商城是亳都,二里头遗址是夏都)二里头一期和豫西龙山文化为夏文化,二里头二三期为早商文化,夏、商文化是同一族系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郑光)发现二期基址二里头文化应是太康失国、后羿代夏之后的夏文化,以煤山二期为代表的豫西龙山晚期是早期夏文化(李伯谦)第三阶段的主流趋同“西亳说”(二里头遗址是成汤所居之亳)以赵芝荃为代表的绝大多数支持者转而指认偃师商城是西亳,即《汉书·地理志》中所载“殷汤所都”,承认二里头遗址应是夏代的国都,即文献所载“斟鄩”故址。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就是夏文化,包括新砦期遗存在内的早于二里头文化的文化遗存和晚于二里头文化的文化遗存,都不是夏文化(邹衡)“郑亳说”(郑州商城是亳都,二里头遗址是夏都)二里头文化的主体是夏文化,但夏文化的上限应前推至二里头文化一期之前,早期夏文化应包括新砦期遗存、甚至包括王湾三期文化晚期遗存(李伯谦)1983发现偃师商城二、夏商分界问题偃师商城小城,尤其是其宫城的始建年代可以视为商代开始的时间界标,其年代大致是二里头四期偏晚阶段。二里头一号基址内外晚期遗迹分布图采自《文物》2008年1期三、“早期夏文化”二里头文化应当就是夏启征伐敌对势力并在广大区域内推行强权之后所形成的以夏人为代表的一种国族的文化。它的形成前提,乃是夏王朝在嵩山南北的出现及其地位的确立。二里头文化的最终形成,从时间上应相对滞后于夏王朝的出现。因此,王湾三期文化与煤山文化的末期或“新砦期”的绝对年代,都有可能已入夏代。但是作为可确定的夏代的夏文化则只有二里头文化。在此之前显然不能有,也不可能有所谓的“早期夏文化”。因为那时,作为一种国族文化的夏文化还未形成。——王立新:《也谈文化形成的滞后性》,《考古》2009年第12期。关于“新砦期”遗存1、“新砦期”的提出与确认得名于新密新砦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

2、新砦遗址聚落布局的新探索目前已知新砦遗址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中心区发现与祭祀有关的大型浅穴式建筑基址,外围则发现有内、外壕沟及城墙等防御设施。

采自《考古》2009年第2期新砦期大型浅穴式建筑DF内部和墙壁上未发现承重柱柱洞,活动面上留有千层饼状砂质土层。性质可能属墠或坎类的祭祀活动场所。采自《考古》2009年第2期豫西地区龙山晚期、新砦期、二里头一期典型陶器演变图关于新砦期遗存性质的几种观点1、新砦期遗存是王湾三期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过渡性遗存,属于早期夏文化。(李伯谦、赵春青等)2、新砦期遗存应归于二里头文化一期的一个组,二里头一期文化是早期夏文化。(李维明等)3、新砦期遗存与二里头文化第一期合并成一个独立的考古学文化,称“新砦文化”。(杜金鹏)4、新砦期遗存是龙山晚期嵩山南北文化整合的产物,不宜归属于其前其后的任何一个考古学文化。(王立新)附:东下冯文化一、发现与命名二、分期、年代与分布三、文化特征四、源流与性质N东下冯文化的分布地域东下冯文化陶器群东下冯与二里头文化特征之比较平面呈“回”字形的里外双重围沟的聚落与窑洞式建筑不见于二里头文化。而二里头文化的大型庭院式建筑基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