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ppt_第1页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ppt_第2页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ppt_第3页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ppt_第4页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第一节 新陈代谢,生化定义泛指生物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过程。 是生物体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有机统一,一、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研究物质代谢就是研究能量代谢,反应步骤繁多,具有严格的顺序性,与内外环境相适应,自动调节; 通过酶活性调节来进行调节。 逐步进行,新陈代谢的特点,细胞内温和的条件下,由酶催化进行的,1、研究材料 活体研究:“in vivo”: 以生物整体、整体器 官或微生物细胞群为对象进行的代谢研究称为活体研究(又称体内研究); 离体研究:“in vitro”: 以组织切片、匀浆或组织提取液为对象进行的代谢研究称为离体研究(又称体外研

2、究,二、 代谢的研究方法,A、同位素示踪法 将含有同位素35S、32P、14C、15N、3H的物质参与代谢反应,测试该基团在不同物质间的转移情况,来认识代谢过程,2、研究方法,B、整体方法,典型案例 脂肪酸的氧化,以活动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排泄物、血清、头发等,从而了解体内的代谢情况,属体内研究,C、组织提取法,各类组织细胞,典型例子 糖代谢、生物氧化等等,D、代谢途径阻断等方法 属体外研究,了解某一反应被抑制之后的结果,从而推测某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变化,如 使用酶抑制剂,E、利用遗传缺陷型,基因突变遗传缺陷型某种酶缺乏某代谢反应受阻某代谢中间物积累/某产物不能合成 遗传缺陷型微生物,F、气体测

3、量法,代谢过程中气体的消耗或产生的变化量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G、核磁共振波谱法(NMR,通过测定放射性同位素的磁矩来研究分子外围和骨架的结构信息。 对样品不加任何破坏,能最好反映机体内化学反应的真实情况,一、生物氧化概念和特点,有机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生物细胞内进行氧化分解而生成C2O和H2O并释放和储存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通常需要消耗氧,所以又称为呼吸作用,1、概念,第二节、生物氧化,2、生物氧化的特点,实质相同:都是脱氢、失电子或与氧结合,消耗氧气,都生成C2O和H2O,所释放的能量也相同。 方式和历程不同,提问:有机物的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有何相同与区别,3、生物

4、氧化的主要内容,1)细胞如何在酶的催化下将有机化合物中的C变成C2OC2O如何形成? 脱羧反应 (2)在酶的作用下细胞怎样利用分子氧将有机化合物中的H氧化成H2OH2O如何形成? 电子传递链 (3)当有机物被氧化成C2O和H2O时,释放的能量怎样转化成ATP能量如何产生? 底物水平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基本方式: 底物脱羧基作用,分类,二、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O CH3 C COOH,单纯脱羧,氧化脱羧,第三节、生物氧化中H2O的生成,真核生物线粒体内膜或原核生物细胞膜上的呼吸链作用下产生。 生物体内主要以脱氢酶、传递体、氧化酶组成的生物氧化体系催化水的生成,氧化酶,2e,H2O,1/2 O

5、2,电子传递体,氢传递体,脱氢酶 -2H,MH2,一、电子传递链的概念,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上脱下的氢原子,经过一系列的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的传递,最后传递到氧分子生成水,这种氢和电子的传递体系称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 类型:NADH链和FADH2链,FADH2,1、烟酰胺脱氢酶类递氢体 NAD(P)+ + 2H NAD(P )H+H+ 2、黄素脱氢酶类递氢体 FAD + 2H FADH2 3、铁硫蛋白类递电子体 Fe3+ + e Fe2+ 4、细胞色素类以卟啉铁为辅基,传递电子 5、辅酶Q(CoQ)递氢体,二、电子传递链的组分,1、烟酰胺脱氢酶类(递氢体,以NAD+或NADP

6、+为辅酶, 200多种,以前者为主 递氢体 总是作为NADH电子传递链上的原初电子供体,NAD(P)+ + 2H NAD(P )H+H,2、黄素脱氢酶类(递氢体,以FAD或FMN为辅基 MH2 + E-FMNM + E-FMNH2 MH2 + E-FADM + E-FADH2 类型 NADH脱氢酶,以FMN为辅基,催化NADH将H传递给FMNFMNH2 琥珀酸脱氢酶,以FAD为辅基,催化琥珀酸将H传递给FADFADH2,3、铁硫蛋白类(Fe-S)非血红素铁蛋白,Fe-S在线粒体内膜上常与黄素酶或细胞色素结合成复合物存在。 9种,常以2Fe-2S或4Fe-4S存在 通过铁的变价进行单电子传递,F

7、e3+ + e Fe2,共有3种,4、细胞色素类(Cyt)电子传递体,Cytb和Cytc1:细胞色素c 还原酶。 Cytaa3:末端氧化酶,以Fe卟啉为辅基的色素蛋白,只存在于需氧细胞; 依靠铁和铜的变价传递电子 Fe3+ + eFe2+ Cu2+ + eCu+ 呼吸链中的Cyt 蛋白: Cytb、Cytc1、Cytc和Cytaa3,存在于细胞色素a、a3的血红素A,存在于细胞色素b、c、c1的血红素,5、辅酶Q (CoQ)、泛醌、递氢体,非蛋白组分,醌类,侧链为异戊二烯; 中间传递体,通过醌/酚结构互变传递电子 只能从黄素酶的FMNH2或FADH2,接受和传递H,复合体(NADH脱氢酶或 N

8、ADHQ还原酶):包括黄素蛋白(FMN)和铁硫蛋白。催化电子从NADHCoQ。 复合体(琥珀酸脱氢酶或琥珀酸Q还原酶):包括黄素蛋白(FAD)、铁硫蛋白和细胞色素b560。催化电子从琥珀酸CoQ。 复合体 (细胞色素还原酶):包括Cytb、Cytc1和铁硫蛋白。催化电子从CoQH2Cytc。 复合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包括Cytaa3和含铜蛋白。催化电子从还原型Cytc O2,电子传递链的组成,从线粒体内膜上分离到四种酶复合体及辅酶Q(CoQ)和细胞色素C(Cytc,复合体I:NADH-Q还原酶,组成:FMN + Fe-S蛋白(+ CoQ) 功能:递氢,Fe-S蛋白:递电子体 Fe3+ + e

9、 Fe2,NADH链,复合体II:琥珀酸-Q还原酶,组成:FAD + Fe-S蛋白 功能:递氢,FADH2链,2,3,2,复合体III:细胞色素还原酶,组成:Cytb、Cytc1、Fe-S蛋白 功能:传递电子,复合体IV:细胞色素氧化酶,组成:Cytaa3 +2Cu 功能:递电子给氧,NADH链,CoQ,NADH-Q还原酶,细胞色素C,2e,NADH链,FADH2链,I,III,IV,Q,C,II,Q,C,三、电子传递链的类型和组成,NADH链:复合体I、CoQ、III、Cytc、 IV,FADH链:复合体II、CoQ、III、Cytc、IV,四、电子传递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依据各传递体的E

10、 ,重建组成、抑制剂的阻断试验,NADH链 NADHFMNCoQbc1caa3O2,FADH2链,FADH2,CoQbc1caa3O2,E0 低高,NADHFMNCoQbc1caa3O2,鱼藤酮,NADH链断,FADH2链通,FADH2,五、电子传递抑制作用(链阻断试验,电子传递抑制剂:能够抑制电子传递链上某一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安蜜妥 杀粉蝶菌素A,毒鱼藤:两广一带有毒鱼作用的一类藤本植物的统称。毒鱼藤的根皮或种子中含有的杀虫有效成分是鱼藤酮和拟鱼藤酮,一,NADHFMNCoQbc1caa3O2,氰化物 CO,氰化物、CO窒息剂(剧毒,抗霉素A-分离自霉菌,二,三,第四节、氧化磷酸化与ATP

11、的生成,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通过与ATP合成相偶联,转换成生物体能够直接利用的生物能ATP,一、高能化合物,1、定义:在生化反应中,随着水解反应或基团转移反应可放出大量自由能(20.92KJ/mol)的化合物。 其中断裂释放出大量自由能的共价键称为高能键 (,提问:两反应如何可以结合在一起呢,P177,A+高能化合物 B+低能化合物 G00 (能自发进行,高能基团的传递,2.生物意义,3、高能化合物的种类,硫脂键化合物 S -31.4 甲硫键化合物 CH3S+- C-C -40.8,P177,1)ATP的分子结构,4、最重要的高能化合物ATP,生物体通用的能量货币。 产能反应产生的能量物质主要

12、是ATP 提供反应所需能量 ; 提供细胞活动的机械能; 提供细胞吸收物质时的能量; 产生电效应; 转变成光能或热能 磷酸基团转移反应的中间载体,2)ATP在能量转化中的作用,能量源自,能源物质(糖、脂、偶尔是蛋白质)的分解,分解代谢 氧化产能,ADP,机械能(运动) 化学能(合成反应) 渗透能(分泌、吸收) 电能(生物电) 热能(体温维持) 光能(生物发光,UTP、GTP、CTP、TTP 合成,供能,ATP,5、ATP生成的途径,光合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ATP在传递能量方面起着转运站的作用,它是能量的携带者和转运者,但不是能量的贮存者,储能物质:磷酸肌酸、磷酸精氨酸,二、氧化磷酸化作用,定义:

13、代谢物的氧化作用与ADP的磷酸化作用相偶联生成ATP的过程。 根据氧化方式不同分为两类 底物水平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 电子传递链磷酸化,P185,1、底物水平磷酸化(无O2参与,S MPADP ATP,定义:底物被氧化的同时,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磷酸化合物在酶(激酶)的作用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至ADP上形成ATP的过程,与底物催化过程相伴的无氧ATP形成机制,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GTP+ ADP GDP + ATP,琥珀酰CoA合成酶,2、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 (通常称的氧化磷酸化,电子从NADH或FADH2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O2形成水时,同时偶联ADP磷酸化为ATP

14、,这一过程称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氧化过程和磷酸化过程同时进行。 与电子传递链相伴的有氧ATP形成机制,P/O:一对电子经呼吸链传给氧原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ATP分子数。 实质指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无机磷酸/产生ATP的摩尔数,3、P/O比和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1940年 S. Ochoa 提出P/O比概念,NADH链:P/O=3,FADH2链:P/O=2,偶联部位的证实: 专一性的抑制剂;电化学实验 当传递体间E0 0.18时,满足ADP+PiATP的需要,NADH(FMN)CoQ( b c1 ) c ( a a3 ) O2 -0.32-0.30+0.1+0.07+0.22+0.25+0.2

15、9+0.39+0.816,ATP,ATP,ATP,复合物I、III和IV具有质子泵功能,能利用电子传递释放的自由能将质子泵出线粒体内膜,形成质子电化学梯度,此梯度可推动ATP的合成,氧化磷酸化的耦联部位是:复合物I、III和IV,三、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偶联假说(1953) (chemical coupling hypothesis) 构象偶联假说(1964) (conformational coupling hypothesis) 化学渗透假说 (chemiosmotic hypothesis,1、化学渗透学说,P.Mitchell(英)1961年提出, 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在电子

16、传递和ATP合成之间起偶联作用的是质子电化学梯度,要点: 线粒体内膜是完整的封闭系统; 内膜上递氢体和递电子体交替排列,催化反应定向进行 e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H+由内膜内侧泵到内膜外侧; 内膜对H+不通透,阻止H+自由进入,形成膜内外质子电化学梯度; 足够大的质子电化学梯度使质子经F1-F0复合体回到内膜内侧,推动ADP磷酸化形成ATP,化学渗透假说示意图,ATP合酶是ATP合成的场所。 FO镶嵌在内膜中,是膜外质子返回膜内的通道。 F1伸向膜内基质,是催化ATP合成的部位。 当膜外的质子经FO质子通道到达F1时便推动ATP的合成,2、ATP的合成机制 FOF1-ATP合酶,3、ATP酶的

17、旋转催化理论Boyer.P.D. (1994,L,O,T,四、氧化磷酸化的阻断作用,电子传递抑制剂 氧化磷酸化抑制作用 解偶联作用 离子载体抑制作用,2.氧化磷酸化抑制作用:既抑制氧的利用又抑制ATP的生成,但不直接抑制呼吸链上载体的作用。如寡霉素,阻断方式,寡霉素:通过抑制ATP合酶Fo质子通道的作用抑制氧化磷酸化,1.电子传递抑制作用:如鱼藤酮、安密妥等,概念:将电子传递过程和ATP形成过程分离的作用称为。产生这种作用的物质为。 能抑制ATP的形成,但不抑制电子传递,不抑制底物水平磷酸化。 解偶联剂:2,4-二硝基苯酚(DNP,3、解偶联作用与解偶联剂(uncoupler,中性 解离 脂不

18、溶 不能过膜 酸性 不解离 脂溶 容易过膜 质子载体:将H+带入膜内,消除跨膜的H+梯度,中性,酸性,DNP的解偶联机制,呼吸链可与磷酸化脱离,能量全部转化为热,熊冬眠 婴儿 初生哺乳动物,颈背部褐色脂肪细胞,维持体温,4.离子载体抑制剂(ionophores):能与某些一价阳离子结合,作为载体使离子穿过线粒体内膜,消除跨膜电位梯度,例如:颉氨霉素,可结合K+离子 短杆菌肽(K+、Na,五、线粒体外NADH的氧化磷酸化作用,甘油-3-磷酸穿梭作用(肌肉、神经组织)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作用(肝、肾等组织) 植物细胞质NADH的转运,真核胞液中的NADH必须进入线粒体才能经呼吸链氧化并生成ATP,1、甘油3磷酸穿梭作用,胞质的甘油-3-磷酸脱氢酶,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作用,P/O=3或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