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一次实验报告_第1页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一次实验报告_第2页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一次实验报告_第3页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一次实验报告_第4页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一次实验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报告姓 名: 谢雨蒙 学 号: 22011209 专 业: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实 验 室: 常州楼518 实验时间: 2013年11月 同组人员: 梁佳琪 评定成绩: 审阅教师: 实验一 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一、 实验目的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及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二、 基本原理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形变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 式中: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K为应变灵敏系数,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元件,通过它反映被测部位受力状态的变化。电桥的作用是完成

2、电阻到电压的比例变化,电桥的输出电压反映了相应的受力状态。单臂电桥输出电压 。 三、 实验器材 主机箱、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托盘、砝码、万用表、导线等。四、 实验步骤1. 根据接线示意图安装接线。2. 放大器输出调零。将实验模板上的放大器两输入端口引线暂时脱开,再用导线将两输入端短接();调节放大器的增益电位器RW3大约到中间位置(先逆时针旋到底,再顺时针旋转2圈;将主机箱电压表的量程切换开关打到2V档,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调节实验模块放大器的调零电位器RW4,使电压表显示为零。3. 电桥调零。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先粗调节Rw1,再细调RW4使数显表显示为零。4. 应变片单臂电

3、桥实验。在传感器托盘上放置一只砝码,读取数显表数值,依次增加砝码并读取相应的数显表数值,记下实验结果填入表五、 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测得数据如下:重量(g)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电压(mv)5111620263136414651实验曲线如下所示:分析:由图可以看出,输出电压与加载的重量基本成线性关系, 5.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系统的灵敏度(为输出电压变化量,为重量变化量)和非线性误差,式中为输出值(多次测量时为平均值)与拟合直线的最大偏差;为满量程输出值,此处为51mv。 =51mv, =200g, 所以 =0.6909mv, =51mv, 所以 六、 思考题 单臂电

4、桥工作时,作为桥臂电阻的应变片应选用:(1)正(受拉)应变片;(2)负(受压)应变片;(3)正、负应变片均可以。答:应变片受拉,所以选(1)正应变片。实验二 金属箔片应变片半桥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比较半桥与单臂电桥的不同性能、了解其特点二、基本原理 不同受力方向的两只应变片接入电桥作为邻边,电桥暑促灵敏度提高,非线性得到改善。当应变片阻值和应变量相同时,其桥路输出电压。三、实验器材主机箱、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托盘、砝码、万用表、导线等。四、实验步骤1.根据接线示意图安装接线。2.放大器输出调零。具体做法如实验一3.电桥调零。具体做法如实验一4.应变片半桥实验。具体做法如实验一五、实验数据记录及

5、分析 实验结果如下:重量(g)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电压(mv)91929395060708191101实验曲线如下所示: 分析:从图中可见,输出电压与加载重量成线性。数据点与拟合直线相对单臂更为接近,即线性性更好。5.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系统的灵敏度(为输出电压变化量,为重量变化量)和非线性误差,式中为输出值(多次测量时为平均值)与拟合直线的最大偏差;为满量程输出值,此处为101mv。 =101mv, =200g,所以 =0.4182mv, =101mv,所以 六、思考题1.半桥测量时,两片不同受力状态的电阻应变片接入电桥时,应放在:(1)对边;(2)邻边。答:(

6、2)邻边。2.半桥测量时,两片相同受力状态的电阻应变片接入点桥时,应放在:(1)对边;(2)邻边。答:(1)对边。3.桥路测量时存在非线性误差,是因为:(1)电桥测量原理上存在非线性;(2)应变片应变效应是非线性的;(3)调零值不是真正为零。答:(1)电桥测量原理上存在非线性;(2)应变片应变效应是非线性的。实验三 金属箔式应变片全桥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全桥测量电路的优点二、基本原理 全桥测量电路中,将受力方向相同的两应变片接入电桥对边,相反的应变片接入电桥邻边。当应变片初始阻值R1=R2=R3=R4、其变化值时,其桥路输出电压。其输出灵敏度比半桥又提高了一倍,非线性误差和温度误差都得到了

7、改善。三、实验器材主机箱、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托盘、砝码、万用表、导线等。四、实验步骤1.根据接线示意图安装接线。2.放大器输出调零。3.电桥调零。4.应变片全桥实验五、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重量(g)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电压(mv)21416282102123143163184204实验曲线如下所示: 分析:从图中可见,数据点基本在拟合曲线上,线性性比半桥进一步提高。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系统的灵敏度(为输出电压变化量,为重量变化量)和非线性误差,式中为输出值(多次测量时为平均值)与拟合直线的最大偏差;为满量程输出值,此处为204 mv。 =204m

8、v, =200g,所以 =0.3636mv, =204mv,所以 六、思考题1.测量中,当两组对边电阻值R相同时,即R1=R3,R2=R4,而R1R2时,是否可以组成全桥:(1)可以;(2)不可以。答:(2)不可以。2.某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材料拉力测试时在棒材上贴了两组应变片,能否及如何利用四组应变片组成电桥,是否需要外加电阻。答:能够利用它们组成电桥。对于左边一副图,可以任意选取两个电阻接入电桥的对边,则输出为两倍的横向应变,如果已知泊松比则可知纵向应变。对于右边的一幅图,可以选取R3、R4接入电桥对边,则输出为两倍的纵向应变。两种情况下都需要接入与应变片阻值相等的电阻组成电桥。3.金属箔式

9、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性能比较比较单臂、半桥、全桥输出时的灵敏度和非线性度,根据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阐述原因,得出相应的结论。答:根据实验结果可知: 灵敏度: 全桥半桥单臂 非线性度:单臂单桥全桥 理论上: 灵敏度: 单臂 ,半桥 ,全桥 。 非线性度:单臂,半桥 ,全桥 。 因为全桥能使相邻两臂的传感器有相同的温度特性,达到消除温度误差的效果。同时还能消除非线性误差。结论:利用差动技术,能有效地提高灵敏度、降低非线性误差、有效地补偿温度误差。4.金属箔式应变片的温度影响 电阻应变片的温度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敏感栅丝的温度系数 如何消除金属箔式应变片的温度影响?答:利用温度补偿片或采用全桥测量

10、。实验五 差动变压器的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 了解差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二、基本原理 差动变压器由一只初级线圈和二只次级线圈及一个铁芯组成,根据内外层排列不同,有两段式和三段式,本实验采用三段式。 当被测物体移动时差动变压器的铁芯也随着轴向位移,从而使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之间的互感发生变化促使次级线圈感应电势产生变化。将两只次级反向串接,引出差动电势输出。其输出电势反映出被测物体的移动量。三、实验器材主机箱、差动变压器、差动变压器实验模板、测微头、双踪示波器、万用表、导线等。四、实验步骤1.按照接线图连接线路。2.差动变压器L1的激励电压从主机箱中的音频振荡器的Lv端引入,音频振荡器的频率为

11、45KHz,输出峰峰值为2V。3.松开测微头的紧固螺钉,移动测微头的安装套使变压器次级输出的Vp-p较小。 然后拧紧螺钉,仔细调节测微头的微分筒使变压器的次级输出Vp-p为最小值(零点残余电压),定义为位移的相对零点。4.从零点开始旋动测微头的微分筒,每隔0.2mm从示波器上读出示波器的输出电压Vp-p,记入表格中。 一个方向结束后,退到零点反方向做相同的实验。5.根据测得数据画出Vop-p X曲线,做出位移为1mm、3mm时的灵敏度和非线性误差。数据表格如下:X(mm)-1.8-1.6-1.4-1.2-1.0-0.8-0.6-0.4-0.20.0V(mv)262.5232.5206.5174152128.596.578.547.530X(mm)0.20.40.60.81.01.21.41.61.8V(mv)48.578.597.5128.5152174205231.5262.5实验曲线如下:分析:从图中可见,曲线基本呈线性,关于x=0对称的,在零点时存在一个零点误差。X=1m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