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混悬剂.pptx_第1页
第三节 混悬剂.pptx_第2页
第三节 混悬剂.pptx_第3页
第三节 混悬剂.pptx_第4页
第三节 混悬剂.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节 混悬剂,Company Logo,主要内容,Company Logo,混悬剂(suspensions): 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的粒径一般在0.510m,有时小至0.1 m(纳米级)或大于10 m甚至超过50 m。 分散介质多为水,也可用植物油,一、概述,一、概述,选择混悬剂作为药物剂型的原因: 需要将难溶性药物制成液体制剂; 药物的剂量远超过其溶解度而又难以通过增溶的方法制成溶液剂; 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 药物在溶液化学性质不稳定而处于固体混悬态性质更稳定; 药物的溶液有强烈的不适味道,衍生为难溶性混悬粒子后可消除不适味道,

2、提高适口性,Company Logo,一、概述,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药物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 混悬剂中微粒的粒径应分布均匀; 粒子的沉降速度应缓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振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 黏度适宜、便于倾倒,外用混悬剂应易于涂布 注:由于混悬剂中药物分散不均匀,剂量难以准确控制,因此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宜制成混悬剂,一、概述,干混悬剂(dry suspensions):中国药典从1995年版开始收载,它是将难溶性药物制成粉末状物或粒状物,临用时加水振摇即迅速分散成混悬剂。 干混悬剂加水分散后应符合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干混悬剂既有固体制剂的特点,又有液体制剂

3、的优势,Company Logo,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混悬粒子的沉降 混悬粒子的荷电与水化 絮凝与反絮凝 混悬粒子的结晶增长与转型,Company Logo,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1.混悬粒子的沉降 混悬粒子的沉降速率符合斯托克斯定律(Stokes law): =2r(-)g/9 式中,为粒子的沉降速率(m/s); r为粒子半径(m); 和分别为粒子和分散介质的密度 ( kg/m); g为重力加速度(m/s); 为分散介质的黏度kg/(ms,Company Logo,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由Stokes定律可见:粒子越大,粒子和分散介质的密度差越大,分散介质的黏度越小,微粒沉降就越快。

4、 微粒沉降速率越快,混悬剂的动力学稳定性越小。 由Stokes定律可知增加混悬剂动力学稳定性的主要方法: 减小微粒粒径; 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 减小微粒与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Company Logo,Stokes定律表示的是理想条件下粒子沉降的速率,即假设粒子为均匀球体,在稀的分散介质中,沉降时粒子间无干扰,且不受器壁影响。 实际上,大部分混悬液粒子形状不规则且浓度较高,因而还计算结果仅供参考,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Company Logo,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2.混悬粒子的荷电与水化,2.混悬粒子的荷电与水化 向混悬液中加入少量电解质,可以使双电层变薄,电位降低,会影响混悬剂的稳定性

5、并产生絮凝。 对电解质的敏感性大小: 疏水性药物混悬剂的微粒亲水性药物混悬剂的微粒 原因:前者水化作用弱,后者本身有一定的水化作用,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3.絮凝与反絮凝 混悬剂的微粒由于分散度大而具有较大的总表面积,因而具有较强的表面自由能。根据能量最低原理,这些处于高能状态的粒子有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表面自由能的变化可用下式表示: F=A 式中,F为表面自由能改变值; A微粒总表面积的改变值; 为固液界面张力,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3.絮凝与反絮凝 对一定的混悬剂是不变的,因此要降低系统的表面自由能F只有通过减小总表面积A,即混悬剂微粒有聚集结块的趋势,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二、混

6、悬剂的物理稳定性,3.絮凝与反絮凝,絮凝(flocculation):混悬微粒形成疏松絮凝状聚集体的过程称为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为了得到稳定的混悬剂,一般应控制电位的绝对值在2025mV范围,使其恰好能产生絮凝作用。 絮凝剂主要是具有不同价数的电解质,其中絮凝作用的大小:阴离子阳离子。 絮凝状态有以下特点:沉降速率快,有明显的沉降面,沉降体积大且疏松,沉降后经振摇粒子能迅速重新分散成均匀的混悬状态,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反絮凝(deflocculation):混悬剂中的粒子处于絮凝态时,再加入适宜的电解质,使絮凝态变为非絮凝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反絮凝。 加入的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

7、注:絮凝剂与反絮凝剂所使用的电解质相同,只是由于用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作用,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3.絮凝与反絮凝 混悬剂的微粒在一定条件下能否稳定取决于微粒之间相互作用的位能。斥力位能和引力位能都是粒子间距的函数(图3-5,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3.絮凝与反絮凝 图中 A线表示粒子间的斥力位能; B线表示粒子间的引力位能; C线表示粒子间的总位能,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4.混悬粒子的结晶增长与转型 在放置过程中,混悬剂中药物微粒大小与数量在不断变化:小的微粒数目不断减少,大的微粒不断增大,使微粒的沉降速率加快,结果必然影响混悬剂的稳定性,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研究结果发现,其溶解度与微

8、粒大小有关。药物的微粒小于0.1m时,这一规律可以用Oswald Freundlich方程式表示: 式中,S,S分别是半径为r,r的药物溶解度; 为表面张力;为固体药物的密度; M为相对分子质量;R为摩尔气体常数; T为热力学温度,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4.混悬粒子的结晶增长与转型 由上式可知,当药物处于微粉状态时,若rS。 转型:对于多晶型药物的混悬剂,在放置过程中,药物的亚稳定晶型与稳定晶型发生相互转变,称为转型,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1.润湿剂 2.助悬剂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三、混悬剂的稳定剂,1.润湿剂 作用:主要是降低药物微粒与液体分散剂介质之间的界面张力,使其易被润湿与分散

9、。 常用的润湿剂多为表面活性剂,其HLB值在711,如聚山梨酯类、聚氧乙烯蓖麻油类、泊洛沙姆等。甘油、乙醇等溶剂也有润湿的效果,三、混悬剂的稳定剂,2.助悬剂 作用:主要是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率,同时增加微粒的亲水性。 助悬剂包括的种类很多,其中有低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和一些表面活性剂。 常用的助悬剂: 低分子助悬剂; 高分子助悬剂:天然的高分子助悬剂; 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助悬; 硅藻土; 触变胶,三、混悬剂的稳定剂,三、混悬剂的稳定剂,1.低分子混悬剂:如甘油、糖浆等,在外用混悬剂中常加入甘油。 2.天然高分子助悬剂:主要是树胶类,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等,还有植物多糖类,

10、如海藻酸钠、琼脂、淀粉浆等。 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助悬剂:纤维素类、卡波姆、聚维酮、葡聚糖等。 特点:大多数性质稳定,受pH影响小,但应注意某些助悬剂能与药物或其他附加剂有配伍变化,Company Logo,硅藻土:天然的含水硅酸铝,不溶于水或酸,但在水中膨胀,体积增加约10倍,形成高黏度并具有触变性和假塑性的凝胶,在pH7时,膨胀性更大,黏度更高,助悬效果更好。 触变胶:利用触变胶的触变性,即凝胶与溶胶恒温转变的性质,静置时形成凝胶防止微粒沉降,振摇时变为溶液有利于倒出。 使用触变性助悬剂有利于混悬剂的稳定,三、混悬剂的稳定剂,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絮凝剂:使混悬剂产生絮凝作用的附加剂。 作用

11、:主要是适当降低混悬剂微粒的电位的绝对值,使微粒发生絮凝,形成疏松的聚集体。 反絮凝剂:产生反絮凝作用的附加剂。 作用:主要是升高微粒的电位的绝对值,使粒子间的静电排斥力增强,维持粒子的分散状态,防止发生聚集絮凝。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均为电解质,三、混悬剂的稳定剂,分散法 凝聚法 干混悬剂的制备 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四、混悬剂的制备,分散法 分散法是将粗颗粒的药物粉碎成符合混悬剂微粒要求的分散程度、再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制备混悬剂的方法。 对于亲水性药物,一般应先将药物粉碎到一定细度,再加适量液体分散介质湿研,研磨到适宜的分散度,最后加入处方中的剩余液体至全量; 对于疏水性药物,不易被水湿润,必须先加

12、一定量的湿润剂与药物研均后再加液体研磨混匀,四、混悬剂的制备,凝聚法 1.物理凝聚法:将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的药物溶液加入另一分散介质中凝聚成混悬液的方法。 2.化学凝聚法:用化学反应法使两种药物生成难溶性的药物微粒,再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制备混悬剂的方法,四、混悬剂的制备,干混悬剂的制备 干混悬剂是在固体状态下制备的。可将主药与筛选好的辅料直接混合后分装,也可制成颗粒后分装,四、混悬剂的制备,纳米混悬剂的制备 纳米混悬剂:是一种可解决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的新型混悬剂,是将药物通过粉碎或控制析晶技术制成纳米晶体,不借助任何载体,仅依靠表面活性剂的稳定作用分散在水中形成粒径在1001000nm的混悬

13、剂。 特点:纳米混悬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生物利用度高,易实现静脉注射给药。 常见的制备方法有以下几种,四、混悬剂的制备,溶剂扩散法:将难溶性药物溶解到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溶液在搅拌下注入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中,再除去有机溶剂后即得到纳米混悬剂。 特点:此法简单,成本低,不需昂贵设备,但有机溶剂的残留限制了其应用。 球磨法:把药物分散到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然后与研磨介质如氧化锆珠在球磨机长时间研磨,形成纳米混悬剂。 缺点:由球磨带来的金属污染严重,四、混悬剂的制备,高压均质法:直接将药物粉末分散到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中,先用高速剪切乳化机搅拌均匀,然后用高压均质机匀化形成纳米混悬剂。

14、 优点:适用于大多数难溶性药物;所得产品粒径小,分布均匀;不使用有机溶剂;几乎不存在金属污染;工艺简单,条件易控制,容易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四、混悬剂的制备,微粒大小的测定 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絮凝度的测定 再分散性的测定 电位测定 流变学性质测定,五、混悬剂的质量评价,微粒大小的测定的必要性:混悬剂中微粒的大小不仅关系到混悬剂的质量和稳定性,也会影响混悬剂的药效和生物利用度。 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了三种测定药物制剂粒子大小或粒度分布的方法:第一法(显微镜法)和第二法(筛分法)及第三法(光散射法)。 第一法和第二法用于测定药物制剂粒子的大小和限度,第三法用于测定粒度分布。 在研究中还常用库尔

15、特技术法、电子显微镜法、Stokes沉降法等,四、混悬剂的质量评价,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沉降容积比:指沉降物的容积与沉降前混悬剂的容积之比。 测定方法:将混悬剂放于量筒中,混匀,测定混悬剂的起始高度H。,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沉降面不再改变时沉降物的最终高度H,按下式计算其沉降容积比F: F=H/H。 F值在01之间,F值愈大代表混悬剂越稳定,四、混悬剂的质量评价,絮凝度的测定 絮凝度是比较混悬剂絮凝程度的重要参数,表示由絮凝所引起的沉降容积比增加的倍数。用下式表示: =F/F 式中,F为絮凝混悬剂的沉降容积比; F为无絮凝混悬剂的沉降容积比。 例:F值为0.15, F值为0.75, 则=5.0 值越大代表絮凝效果越好,四、混悬剂的质量评价,再分散性的测定 再分散性:指沉降物重新分散的性质。 测定方法:将混悬剂置于100mL量筒内,以20r/min的速度转动,经过一定时间的旋转,量筒底部的沉降物应重新均匀分散,说明混悬剂再分散性好,四、混悬剂的质量评价,电位测定 电位的大小可表明混悬剂的存在状态。 一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