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能力学-第五章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_第1页
学习能力学-第五章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_第2页
学习能力学-第五章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_第3页
学习能力学-第五章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_第4页
学习能力学-第五章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学习能力既然是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它的形成和发展就必须在个体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不管采取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作为学习能力的获得者,也就是学习能力的主体,必须直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一般说来,主体参与得越主动,积极性越高,学习能力的发展将越快。相反,任何限制、妨碍主体参与的学习组织活动,对主体学习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从上述观点出发,任何正确、有效的学习活动,都是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任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都是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在实践中这些途径和方法的选择,一般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有重点的进行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达

2、到全面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第一节 基本能力的培养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或者在某种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重点突出培养某项基本能力,使学习能力的发展更加完善。一、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人们有效地探究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是一种解决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心理学中,观察属于感知的范畴,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事物进行主动的感受和知觉。观察能力就是人们在这种知觉过程中表现出的获得信息资料的能力。一切真知都来源于观察。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到各行各业的实践活动中的科学研究等,都是以观察为基础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能力的高低,往往与他们对客观事物

3、反应的敏锐度和对科学知识探索的细密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世界上许多科学的发明与创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家对客观事物一系列的敏锐、细致、准确、深刻的观察。可见,观察是获得一切知识的首要步骤,也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这种基本能力的培养。观察的途径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种。自然观察是指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系统观察,进行记录,“待分析。实验室观察是指在对被试对象加以适当刺激的条件下,借以观察被试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予以记录,进行处理。学生学习中的观察主要包括课堂的听讲、对实验的观察、对自然的观察、对社会的观察(含社会调查)、查找和阅读材料等。1良好观察

4、能力的标志(1)观察的全面性。观察得仔细全面,能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事物特征,不遗漏有关的细声。例如,金属钠分别投入水和无水乙醇中,不细心的学生只注意到了二者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而细心的学生除此之外,还看到了金属钠一个在液面上,一个在液面下,这样,不用看书就能判断出金属钠的密度比水小,但比乙醇大。(2)观察的准确性。在进行观察时,能辨别事物间的微小差异。例如,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测定氮气密度时,发现在空气里分离出来的氮气的密度是1.2572gL,而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的密度是1.2505g/L。经过多次测定,两者质量相差仍然是几毫克。瑞利没有忽枧这种微小的差异,他怀疑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里含有没

5、有被发现的较重气体。在此基础上,科学家拉姆赛(wRamsay)在1894年发现了氩气。(3)观察的选择性。能依据观察的目的,区别哪些是应该观察的,哪些是不必要观察的。例如,做镁条的燃烧实验时,该实验是用于说明化学变化的,观察的重点应放在是否生成新物质上。就是要仔细观察镁条和氧化镁两种物质的色、态、光泽等的区别,而剧烈的发光发热等现象的观察是第二位的。可那些观察力不强的学生,则把剧烈的发光发热现象视为观察的重点,忽视该实验是为验证有新物质生成的实验,导致描述现象不准确。(4)观察的敏捷性。观察的速度要快,且能迅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例如,有些化学反应速率快,产生的现象瞬间即逝,易被忽略。例如,在

6、实验室制取氢氧化亚铁时,观察力迟钝的学生,是不可能观察到新生成的氢氧化亚铁呈白色这一实验现象的(5)观察的创造性。能在观察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和思路,这是较高水平的观察力。例如,我国木匠师祖鲁班,在一次野外作业时,不慎被荆棘划破了手臂,鲁班从这一现象受到了启示,并根据其中的原理发明了锯。创造力的实现是偶然的,但其中也有很大的必然性。它是在人经过长期思考之后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2观察能力的培养人的观察能力虽然受先天心理素质的影响与制约,但主要还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观察能力是可以培养与训练的。心理学实验表明,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可以显著地提高观察能力的水平。良好的观察能力

7、对任何工作都很重要,而良好的观察能力是一种高水平心智能力的表现它涉及到观察者良好的感知觉、记忆力、想像力、思维能力等,也更需要观察者的策略和计划。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提高观察能力的前提。要提高观察力,必须首先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在五花八门的大千世界中,很多信息都在向你袭来,要观察的对象很多,如果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就会使你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不知该观察什么好,就会分散你的观察力。例如,学生做实验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他们就会去看他爱看的东西,看他们事先知识、经验里已有的东西。明确观察的目的,是使学生进行有效观察的首要条件。我们在组

8、织学生参观、调查、访问、实验时,首先要告诉学生其目的是什么,要完成哪些任务。只有把活动的目的、任务向学生交代清楚,才能使学生在进行活动中集中精力、有选择地进行观察,才能进行系统而层次分明的观察,才不至于主次不分、顾此失彼。(2)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是提高观察能力的基础。为了进行有效的观察,必须事前做好有关知识的准备。有了相关的知识,在进行观察时,才能产生兴趣和丰富的想像,才有可能独立地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效果。例如,要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则要先给学生讲述有关历史故事、名人等。若是自然博物馆,则需要给学生讲述有关的动物、植物的常识,播放有关的动物世界、植物世界等录像。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总是同

9、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领域或某对象一无所知,那么他对该领域该对象的观察就无法进行即使勉强进行观察,也必然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者只是看看热闹而已。(3)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是提高观察能力的保证,在确定了观察目的,有了明确的观察任务之后还必须拟定出周密的观察计划去完成这个任务,这样能预见被观察现象的各个方面,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周密的观察计划,应包括观察时间的安排、观察顺序的设计等。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如何观察等,一切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4)增强对观察对象的兴趣,是提高观察能力的条件。一个人如果对其观察的对象有浓厚的兴趣,则他就会有长期持久的观察,从不表现出观

10、察的疲劳与厌倦,从而提高观察力。反之,如果一个人对其观察对象不感兴趣,必然会过早地表现出观察的疲劳,无法提高观察力。有些科学家之所以能有持久的观察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兴趣。因此,要提高观察力,就必须培养对观察对象的浓厚兴趣。(5)观察与思维紧密结合,是提高观察能力的根本。观察是一种与思维密切联系着的“思维的知觉”。有些学生把观察理解为仅是简单的“看”缺乏对看到的现象的深刻思考。其实,观察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和积累一些直觉表象,更重要的是对所获取的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这样才能真正通过这些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证明

11、,观察得越深入,思考得越深刻,就越能从大量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中获得规律性的东西。爱迪生就是在英国科学家发明第一盏弧光灯、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和思维相互渗透的活动,终于成功地发明了电灯。可见,人们在观察的过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果,对培养观察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设计一些观察思考题,引导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使实践、观察、思维自然地成为认识过程中的步骤,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指导观察方法,是提高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提高观察能力,必须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因为观察的方法、技巧等也是构成观察能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人

12、如果掌握系统的辩证的观察方法,就可以对所观察的对象进行系统地、全方位地、多层次、多结构地观察,进行历史、发展地观察,在同中观察异,在异中观察同,从而能全面、系统地把握观察的对象。既然观察是一种感知观察的结果是人的感觉器官作用于被观察的事物时做出的反映。因此,观察的方法就应坚持下述要求: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同时参与观察活动;要对被观察的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观察;要从多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或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观察;对复杂庞大的事物,多人同时进行观察,要搞好分工协作;要科学地利用前人观察的结果等等。此外,作详尽的观察记录、写出心得,以巩固观察结果,也都是良好的观察方法的基本

13、要求。例如,组织学生观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大地的主要颜色变化,就应该让学生看些有关“四季的颜色”的绘画或照片,然后在不同的季节带领学生观察初春的绿色、夏天的多彩色、秋天的棕红色、冬天的灰白色等,并随时作出观察记录,画出相应的颜色,这样学生就能把一年四季大自然的色彩的变化转化成为自己观察得来的大自然的知识。观察能力是学习能力的观察器和接受器是求知的雷达,它对学习能力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要提高人的学习能力,就必须提高观察能力。二、记忆能力的培养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感知过的、思考过

14、的、体验过的和行动过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个体的经验。例如,从前见过的人,现在不在面前,我们能想得起他的姿态相貌;见到他时能认得出来,这就是记忆。不仅感知过的事物能保持于头脑中,而且思考过的问题、理论,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练习过的动作都能保持于头脑中。如在生活实践中见过、学过、做过的事情以及体验过的情绪,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经验保持在我们的头脑中,在以后生活的适当时候回想得起,或当这些事物再度出现时能辨认出来。这些都是记忆。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与回忆几个基本环节。简而言之,记忆是先记后忆的过程。识记是在大脑中留下神经联系的过程;保持是暂时神经联系巩固的过程;再认与回忆是暂

15、时神经联系恢复的过程。记忆的这几个基本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没有识记就谈不上对知识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进行再认和回忆。因此,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和保证,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1.记忆能力在智力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可言。正如宋代学者张载所说:“不记则思不起。”因为记忆是思维与想像活动的仓库和基础,脑子里空空如也,就无法进行思维和想像。不仅如此,大脑还把曾经思考过与想像过的事情的映象保存在记忆里,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生(也包括全人类)正是依靠记忆,把学习过的知识积累在自己的头脑里,然后才有可能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如果

16、边学习边忘记,那么,已经学过的知识,就等于没有学,学习就不能前进。记忆是应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前提。学生有了记忆,才能把学过的知识、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得心应手,用于实际,达到会说、会写、会算、会做、会用、会创造。没有记忆,将什么也不会,永远是一个无知的人,更谈不上应用知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也是记忆的功劳。如果没有记忆,如何吸取教训?怎么能。吃一堑长一智”呢?由于有了记忆,人才能在活动中形成各自的个性特点,形成和发展各自的能力。2记忆能力的品质与发展规律记忆能力的品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敏捷性。记忆能力的敏捷性是指记忆信息的速率,凡是有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识记信息,保持信息、再认信

17、息或再现信息的记忆力,就是具有敏捷性的,反之,就是非敏捷性的。(2)广度性。记忆力的广度性是指对于某种信息复现的程度。凡是能完全正确地复现或复现较多的,就是广度性好;凡是不能够完全的复现或复现较少的,就是广度性差或较差。(3)准确性。记忆力的准确性是指对于信息的识记,再认或再现是否符合原信息属性及其特点,是否正确、真实无误地反映了原信息的质和量的特征。凡是记忆在质和量上都准确地符合原信息特征的,就是有记忆力的准确性,反之,就是没有记忆力的准确性。(4)储存性。记忆力的储存性是指对信息的识记、保持的数量。如果一个人对信息的识记和保持的数量多,那么他的储存性就好;如果一个人对信息的识记和保持数量少

18、,那么他的储存性就差。(5)持久性。记忆力的持久性是指长时记忆力的功能。一个人长时记忆力功能好,则称之为有记忆力的持久性。我们平常说的一个人有惊人的记忆力,指的就是他的记忆力有持久性。一个人的长时记忆力功能不好,就说他没有记忆力的持久性。实践证明,由于人的素质有差别,在记忆力品质上也存有很大的差别。记忆力的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之间的记忆品质差别,而且还表现在同一个体年龄阶段的差异,这就是记忆的年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有一个最佳年龄段,就是青少年时期。在这个时期,各种记忆能力都迅速发展起来,并达到记忆力的巅峰时期,被称为记忆力的黄金时代,也被称为智力的黄金时代。而错过这个年龄段,人的

19、记忆力就会逐渐下降、衰退。这也是记忆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珍惜自己记忆力的黄金时代,多读书,多实践,多记忆一些有用信息和知识,会受益终身。3.记忆能力的培养人的记忆力确实有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除了与人的先天素质因素有关外,还决定于后天是否进行过有效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有无限的潜力。一个正常的人,只要他有目的地进行锻炼,或对他进行培养和训练,他的记忆力是可以得到发展与提高的。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加强记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1)明确记忆目的,提高有意识记能力。要提高记忆力,首先必须明确记忆的目的。生活实践和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

20、记忆的目的越明确,则记忆的效果越好。很多人的办公室或宿舍都在楼上,他们虽然天天上下楼,当有人问他们楼梯有几级台阶时,很少有人能正确回答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记忆力不好,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记住楼梯级数的意识。如果给他们提出记忆台阶级数的任务,那么很快就可以记住。在一个心理学研究的实验中,用相同时间向两组同等程度的学生播放一个单词词表的录音,要求有意识记组记住单词且听完后要进行测验,要求无意识记组评价每单词的发音(被试注意到词表,但没有记忆任务)。识记完后,两组都进行回忆测验,结果表明,有意识记组的回忆成绩明显优于无意识记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是因为学习动机使有意识记组对学习材料进行了复述并将它

21、们构成较有意义的大组块之故。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要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对那些需要记住的信息,要有意识地强化记忆,只有增强记忆的意识,才能使所学知识记得牢固,记忆永久。(2)培养浓厚的兴趣,增强记忆力。兴趣是增强记忆的促进剂。无论是谁,对于自己所特别感兴趣的信息和对象,都能显示惊人的记忆。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得顺利,记得容易,得心应手;对厌烦的学科总觉得难学难记,困难重重。这与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信息与对象会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观察力,从而记得快、记得久、记得准。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们要培

22、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对那些学生不重视、不感兴趣的学科,更要努力开创条件,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浓厚兴趣,使他们愿学乐学,这是增强记忆的有效措施。(3)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增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一切记忆都开始于观察,即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所以要提高记忆力,就必须进行仔细的观察。观察越仔细,感知越深刻全面,记忆起来就越准确。观察越仔细,理解越深刻,记忆起来就比较牢固,会增强记忆的持久性。细致的观察还能增强记忆的速度。凡是记忆准确而持久的人,他们大都有很强的观察力。所以,我们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并用,提高观察效果,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4)激发思维,揭示规律,加深理解,

23、提高记忆力。从生理上讲,理解了的东西,反映到大脑就富有条理性,容易和大脑中已有的经验结成信息链,有助于记忆痕迹的巩固。经过理解记忆的事物,即使一时遗忘,还可以通过推导回忆出来。例如,要背诵一首诗,先弄懂诗的结构和含义再来记忆,效果明显提高。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识记抽象的信息和知识,例如,哲学原理、哲学规律、数学定理和公式、化学反应式、物理定理和公式等,必须借助于抽象的思维活动。只有理解了的信息和知识,才能深刻地记住它。经验证明,再认与回忆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记忆活动,其中也包含着思维活动。可见,思维活动是抽象记忆力的基础,要提高记忆力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寻

24、找事物间的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提高记忆效果。例如,在化学教学中,氧化与还原、电解池与原电池、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等概念,都比较容易混淆,应用时更易含糊不清,而通过比较就可一目了然,便于回想和记忆。(5)运用联想规律,增强记忆力。一个人如果不会联想,那么学点知识就仅仅是一点知识,如果他善于联想,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产生知识上的飞跃。因此,在记忆的过程中,联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被记忆的事物处于一定的关系与联系之中。记忆与联想的关系极为密切,记忆是联想的基础,联想又是记忆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在化学教学中,从氧化联想到还原,从溶解度联想到电离度,从原电池联想到电解池,

25、从置换反应联想到取代反应,从盐的水解联想到酯的水解,从同素异形体联想到同分异构体等,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6)指导训练记忆方法,提高记忆能力。有些人记忆能力差,这跟没有系统地进行记忆方法的训练有关,也就是说他们不会记忆。其实上述几条记忆能力的培养,也都是从某种记忆方法来展开论述的。为了强调记忆方法的训练,在此归纳出几种常用的记忆方法。理解法。要弄懂被记忆事物的意义、内涵和外延,弄清其来龙去脉。对比法。将一些形或意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t弄清它们的相同和差异、区别和联系,使每种事物的特征更突出。联想法。要记忆某种事物,要联想与其相似的事物,以便进行比较,联想的目的是比较。强化法。为了记忆某事物,反

26、复地对其进行回顾、背诵,必要时书写强化。但最好要与理解、对比、联想相结合,尽量防止死记硬背。应用法。学是为r用,学了就要用。运用是知识的最好记忆方法,是一种综合记忆方法,用的时候同时要涉及到理解、对比、联想、强化等。用是提高记忆效果的最有效措施,也是培养记忆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三、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思维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它不同于感知(观察),感知只是反映事物表观的心理活动。而思维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思维必须通过某种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这就是思维的间接性。思维总是与问题紧密相连的,只有恰当

27、的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任何一种基本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少不了思维活动,没有思维的观察、记忆、想像、表达是无意义的,也是不可能的。基本能力要形成综合能力更离不开思维,因为综合本身就是思维的一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1.良好思维能力的目标要求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也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良好的思维能力应有下列目标要求:(1)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在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又称思维的智力品质。它包括:严密性(精确性、科学性、逻辑性、深刻性)。表现为能深刻思考问题,能分清主次,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敏捷性(灵

28、活性、针对性、适应性)。表现为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灵活地选择不同的角度或方法,进行积极的思维,正确地判断并迅速地作出结论。整体性(广阔性、综合性)。表现为能周密而全面地考虑问题,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独创性(创造性)。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发问、提出新观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维品质的几个方面,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思维的个体差异,是判断思维能力层次,确定思维能力水平的主要指标。(2)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加工方法。人们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不应该在脑子里简单堆积,而是应该采取多种加工信息的方法对其进行加工,以有利于存储和检索。常用的信息加工的方法有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归纳、演绎、想像

29、、形象化、系统化、具体化、筛选、重组、校正、评价等。能否合理地使用各种信息加工方法,也是量度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3)掌握多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可以理解为多种信息加工方法的综合利用。常用的思维方式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定向思维和非定向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等。在具体使用某种思维方式时,总是要用到多种信息的加工方法,能否选择正确的信息加工方法来组合合理的思维方式,并能选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实际问题,也是量度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指标。2思维能力的培养(1)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体现了个体思维的水平和差异,培养思维品质是培养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教学中抓住了思维

30、品质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乃至创造精神都会迅速发展。思维敏捷性的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指的是思维的速度,表现为解决问题时的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有了思维的敏捷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够适应各种变化进行积极思维、周密思考,从而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要做到以下几点:A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这是培养敏捷性的前提。常言道,熟能生巧,只有熟练,才会有敏捷性。这里说的熟就是指基础知识扎实。因为知识既是能力的载体,又是能力的构成部分。能力源于知识又高于知识,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B.抓好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渗透是知识间的联系,迁移是

31、知识的灵活运用。联系实际,多举实例,久而久之,也就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C.对重要的的内容,要进行整理、归纳,做到有序贮存,方便提取,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思维整体性的培养。思维的整体性表现为思维的广度和综合度。培养思维的整体性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加强综合训练。具体做法是:A.要引导学生抓住各知识点的共性与差异去寻找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归纳、综合,使知识网络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B要通过让学生做一些综合性强的习题,或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综合度。思维严密性的培养。思维的严密性体现在思考问题时的精确性、科学性、逻辑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其中

32、,逻辑性是最本质的特征。教学中要注意做到:A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这是思维精确性和科学性的基础。B重视分析和把握知识的逻辑关系,通过一定的思路组织、训练学生多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提高思维的逻辑性。例如:这条思路,除了可以用于掌握新的概念、原理,更多的是用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c注意加强解决“结构不良”问题能力的训练。在学科领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结构不良”的问题。例如,问题并未明确提出,需要我们发现同题;已知条件也没有完全限定,需要我们去挖掘。这类“结构不良”问题,非常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独创性的培养。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

33、、独特。创造性是当今时代最重要、最可贵的一种思维品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爱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想像和联想,鼓励多思、多解,开阔思路,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自己总结知识规律,多练、多用。(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关键在于科学地提出问题,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例如,物理教学中讲授“动量定理”一节时,教师先通过一个演示实验:让粉笔从一定高处落下,先后掉在垫有纸屑的盒内与地板上,粉笔第一次没有断裂,

34、第二次断裂了,以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第二步师生共同做实验:将铅笔盒放在纸条上,让学生观察快抽与慢抽纸条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第三步教师通过一个个周密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把探索得到的感性认识经过思维加工,推导出本质的、规律性的定理。第四步诱导启发学生运用定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原则是;第一,问题要小而具体;第二,问题要新而有趣;第三,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第四

35、,问题要富有启发性;第五,问题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渴望了解的事物,联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这时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之中。(3)传授思考问题的方法,训练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而且还要善于鼓励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并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过程进行指导,特别要进行思维策略的传授和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技巧,逐步养成良

36、好的思维习惯。在思考问题时,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的;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这个同题应从何处着手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可用哪些方法?利用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是什么?最后得出什么结论,它的意义及其应用范围和条件如何,尚待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等等。思考问题的过程又叫思路。教师重视思路教学,可以为解决学生思路不清、层次混乱等问题创造良好条件,使学生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迅速、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研究学生的思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四、表达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是人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的能力,是人们学习和生活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表达能力

37、主要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两方面。在学习中只有准确地交流,才能彼此沟通,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在工作中只有准确地交流,才能与别人合作形成集体力量,规划、主张才能付诸实施并顺利进行,最终变为对人类有价值的财富;在生活中只有准确地交流,才能彼此理解、相互体贴,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优秀的表达能力表现为语言准确简明具有条理性和层次性。如口头表达就是把自己想说的事说清楚,使别人能理解,能做到语言准确、流畅、清晰。不管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要符合逻辑。学科学习中的表达应尽量使用学科的专业用语,因为专业用语是最科学、最准确、最简明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量剧增,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大量

38、的符号用做语言进行交流,在各个领域的语言都应符合文学修辞的要求,同时还要满足本领域对事物描述的要求,这对人们的表达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学科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1)学好汉语文学知识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古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只有学好汉语,有了一定的语文水平,才可能有较好的表达能力。(2)指导学生阅读,进行复述性练习。例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对于某些论述性强的习题由教师提示论述的层次,再让学生进行复述锻炼。课堂上的提问、讨论等教学方法,都能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和条件。(3)在教学中尽量多

39、采用一些能展现学生思维过程的问答题、推断论证题、简答题等题型,减少选择题、填空题等题型,以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4)指导学生掌握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口头表达水平差的学生,往往讲话怯场,没有发言习惯,对这类学生应当设法消除他们的害怕心理,为他们多提供发言机会。对于好说话而语无伦次的学生,则要注意及时纠正他们表达中的错误,并加强语言逻辑性训练,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5)加强语言文字表达规范化训练。要求学生用文字表达时应抓准要点,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注意符合逻辑,科学规范,表述完整。对于那些表述错误、不规范、答非所问等现象,要及时纠正过来,并进行强化训练。(6)指导撰写学习心得、专题总结、实验或社

40、会调查报告、科学小论文等,让学生多动笔写,开展学术讨论会、论文答辩会、报告会等,让学生多动口说。实践证明,这些做法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二节 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多数教学环境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突出某项基本能力,而是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一、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是由阅读、观察、思考、记忆、实验及操作等多种基本能力构成的,它的最大特点是必须通过独立的活动,将外界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自学能力是人们终生吸收知识的关键条件,是人们适应社会发展、获得事业成

41、功的基础。1自学能力的形成过程自学能力是人在独立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过程可分为识记、理解和迁移三个阶段。(1)识记。学生学习,最基本的要能看、能听、能写。如果没有识记能力,脑子里留不下文字的痕迹,怎么写字、记笔记?如果边听边忘记,如何听讲?俄国伟大的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可见,学习中学会记忆是非常重要的。要学会记忆,应当弄清:识记并非死记。识记是一种正常的、有益的心理活动。凭着识记,我们记得前一个心理活动是什么,下一步要进行什么。没有识记参加,心理过程就无法进行。这本来是一个很明显的道理,但是,有的人却把识记和死记混为一

42、谈,不分青红皂白地认为识记就是死记,分不清识记与死记的不同点。识记与死记的区别,关键在一个“识”字,这个“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对被识记的内容是否能识别与理解,另一方面是识记内容的分量是否适当,能不能正确认识并作好适当安排。识记,是对必须记的内容,尽可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死记是不管懂不懂、不问分量重不重,一味拼命地胡记乱记。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不记不背也不可取。死记硬背会损伤学生身心、僵化学生头脑,是必须加以克服的。我们需要克服的是“死”和“硬”,而不是“记”和“背”。试想,教科书上规定要背的范文和要记住的字词、概念、公式、定理等,不记不背能行吗?判断记的是不是“死”和“硬”的界限有两条

43、:一条是对内容是否理解,另一条是分量是否适当。其中,理解又是最重要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不理解的硬背也能勉强记住,但不久就会忘掉。这充分说明不理解的东西,背了也很容易忘记。(2)理解。理解是指对事物有所了解,有所领会。理解是通过思考而得来的。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就是学懂知识的过程。学懂了,也就理解了。说起“懂”,随着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应有不同的要求。但在各年龄阶段上,都要不同程度地注意做到“四懂”:一是懂概念。理解属于理性思维,要借助于概念来进行。通过概念,才能阐述原理。所以,要懂得概念才能知道原理,才能得到理解。在掌握概念上,必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要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当然,做到这

44、一点可不是很容易的,但却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理解和机械背诵的区别所在。只能照着书上的话来说,那就是背书。如果老师讲课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就很不满意;学生只会背书,只会用书上现成的词句来回答,就不一定是真懂,当离开课本很可能又不会了。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领会,大胆地用自己的话来叙述,这样,不仅可以检查自己是否真正理解,而且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如果发现了哪些地方还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那个地方还没有很好地理解。还需再在那个地方努力加深理解,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另外,还要注意搞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既不扩大,也不缩小,才是真的把知识化为己有。二是懂规律。规律是反映本质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

45、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要求学生懂规律,是相对于观察所获得感性认识而言的。理解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推理和判断,获得理性认识,这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进一步去探索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三是懂方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学习中采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归纳等独立的活动,都可以用来帮助理解。例如,学语文,要抓语感来理解范文;学平面几何,要抓住分析已知条件和求证要求的关系,当原图不能解时,要善于作辅助线;学地理,要掌握地图、方位等等。四是懂应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要想到应用。如要考虑到能

46、对所学习的概念进行分类归纳吗?对于所学习的原理,能自己举例吗?对相同、相通、相似的事物能用所学的理论来加以区分、解释与说明吗?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吗?等等。如果在学习知识的时候,经常想想这类问题,从这些方面去努力就会使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3)迁移。迁移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学习上的迁移,指的是已经学习的某一内容对将要学习的另一内容所产生的影响。促进有效迁移的因素很多现介绍两类主要的有效条件:知识条件。要达到以下两点:第一,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全面、牢固、灵活。因为全面,朝着新知识进行迁移的共同基础就会更多;因为牢固,就易于按迁移的需要而顺利

47、地“提取”;因为灵活,就更易找到迁移的着手之处。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左右逢源”。第二,要对有关基础知识掌握得深刻、熟练。要懂得知识的意义,要透彻了解知识的各种变式,要熟练掌握知识的背景、条件及其变化。只有这样,才易于找到迁移的“通道”并把它们顺利地联结起来。能力条件。迁移需要各种能力t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水平越高,迁移就越容易。因为迁移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是否能迅速地发现新知识的本质特点,准确地进行归类,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这就要努力提高对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用已有知识去理解当前的新课题。分析能力是能否顺利进行迁移的又一个重要条件

48、。有的学生在知识条件上是完全有条件解决新课题的,可是,就是因为缺乏分析能力而不能找到解题的办法。2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是多种基本能力的综合,不只是通过自学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其他多种途径也能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1)让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明显的不足是对学生信任不够,对学生学习潜力的估计更不足,因此,包办代替的多,很少给学生自学与尝试实践的机会。改革教法,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自己学,学生能干的教师绝不包办。具体地说要做到: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

49、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后继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的问题,探求新的知识。例如,习题课,不要采取教师先讲例题,然后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模仿着练,而应让学生自己看例题,去分析总结,探索解题思路,找出不理解的问题。把老师的“讲懂”变为学生的“想懂”,其效果事半功倍。多让学生提问题。“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措施。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有时甚至是荒唐错误的,但只要提出问题,说明他进

50、行了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他的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越高。据有关资料报道,在发达国家,学生家长关心的不是孩子考试的分数,而首先问孩子又向教师提出了几个问题。他们的老师也很注重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甚至欢迎学生怀疑否定前人的理论,向老师提出挑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可想而知的。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规律。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让学生总结规律的条件,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手段。例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教师是采取自己小结的办法,有经验的教师则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2)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俗话

51、说,行动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是一种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是一种自觉的行动。自学也是如此,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平时就会自觉地去学。例如,上面所说的学习时遇到问题先自己努力解决,实在解决不r,再去求教别人,坚持久了,就养成了良好的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反之一遇到问题就想问别人,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怕困难,或遇到困难就依靠别人帮助解决的陋习。为r养成自学习惯,要做到:遇到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不轻易求人,力求自己解决,结合培养自学能力,养成习惯;制定切合自己实际的自学计划,明确自学的目标,增强自学针对性;努力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合理安排自学时间,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学效率。如果长期坚持积以时日,就能养成良好的

52、自学习惯。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日常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我们时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能够及时地发现,并加以解决。在学校教育中,如何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意义。1.问题、问题解决的定义要研究问题解决能力,首先必须对什么是问题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纽厄尔和西蒙区分了问题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问题的客观方面被称为任务领域。例如,“解一元二次方程x2-3x-4=0”问题的主观方面是被试对任务领域的理解,被称为问题空间。问题空间包括3个方面:任务的起始状态,

53、即“x2-3x-4=0”;任务的目标状态,即“x=4或x=-1”;任务的算子,即从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途径。这种对任务的理解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被称为问题的表征。问题解决也称解决问题,可以定义为,当个人在面对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利用时,指向于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这一定义中有四个要点:问题解决过程是认知的,它是在解决者头脑内或认知系统中发生的,此种认知过程的存在只能从人的行为中被推测出来,而不能被直接观察;问题解决过程就是问题解决者操作自己已有的知识的过程,即对自己内部的符号表征进行认知的运思过程;问题解决过程是有目标指向性的,旨在对问题生成一个答案;问题解决是个人化的,

54、一个情境是否构成问题,总是相对个人的原有知识和技能而言的。2问题解决能力的构成要素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程序性知识由于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指向性不同,又可分为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即智慧技能)和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即认知策略)由此可知,广义知识是由陈述性知识、对外办事的智慧技能和作为特殊智慧技能的认知策略共同组成的。问题解决能力则是上述三类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即将三类知识综合应用于解决问题的

55、情境中。综上所述,问题解决能力的构成要素可以归纳为:陈述性知识,即辨认面临的事物现象,确认它是什么或怎么样等;程序性知识,指引问题解决的步骤一步步由此及彼地相继进行;认知策略,即对内调控的技能。3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在心理学科学研究历史上,问题解决一直是各派心理学家关心的问题。由于各派心理学家的观点不同,对什么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的看法也大相径庭。随着20世纪50年代信息加工理论的兴起,问题解决的研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转折,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将人看作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将问题解决看做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并用电子计算机来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几种认知模式。奥苏贝尔和鲁滨

56、逊以几何问题的解决为原型,于1969年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式(图5-1),将问题解决分为4个阶段: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的目标和已知条件。学生利用有关知识背景使问题情境命题与他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从而理解面临问题的性质与条件,这样一方面规定解题过程的目标或终点,另一方面明了问题的最初状况,提供进行推理的基础。填补空隙。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学生看清了“已知条件”(他当时的状况)和目标(他必须达到的地方)之间的空隙和差距之后,便利用有关背景命题,根据一定的推理规则和解题策略来填补问题的固有空隙。解答之后的检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通常便会出现一定形式的检验,查明推理时有无错误,空隙填补的途径是

57、否最为简捷,以及可否正式写下来供交流之用等。这一模式的特点足不仅描述了解题的一般阶段,而且指出了原有认知结构中各种成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为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指明了方向。但是,这一模式是以数学中的问题解决为原型的,而缺乏一般性。(2)格拉斯的模式格拉斯于1985年提出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划分为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4个阶段(见图5-2)。形成问题的初始表征,即问题的理解阶段。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把问题空间转换到工作记忆中,亦即在工作记忆中对组成问题空间的种种条件、对象、目标和算子等进行编码,建立表征。制定计划。即从广阔的问题空间中搜索出能达到目标的解题方法,也就是说从长时记忆中搜索出与解决问

58、题的方法有关的信息。重构问题表征。若第一阶段建构的表征对于执行计划是不充分的,须重构问题表征,重构的问题表征与建立的初始表征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有时需要摒弃初始问题表征,而建构新的表征。执行计划和检验结果。即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到实际中去的过程。当解决此问题的程序系统对于解决其他问题同样有效时,就把它存储在长时记忆中,以解决其他的同类问题。若通过检验可能发现结论是错误的,这要返回来修定计划,采取新的解决同题的方法。(3)基克等人的模式基克等人根据对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认为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4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有助于一般性问题解决策略教学的模式(见图5-3)。理解和表征问题。找出相关信息,准备确切理解问题中每一个句子的含义,达到对整个问题的准确理解。这一阶段有两个主要的结局。第一种,如果你对问题的表征,能使你联想起一个即时的顿悟式的解决方案,那你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了。第二种,如果你并没有一个现成的图式能使你联想起一个即时的解答你就得重新寻求解答的路线。寻求解答(选择或设计解决方案)。可能存在算法式和启发式这样两种一般的过程。尝试解决方案(实施计划)。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每一个步骤的正确,防止出现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