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检查_第1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检查_第2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检查_第3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检查_第4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检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血栓与止血检验的 基本方法,第一节 血栓与止血的筛查试验,一、 初期止血的筛查试验 血管和血小板 二、二期止血的筛查试验 凝血因子和抗凝物质 三、纤溶活性的筛查试验 纤维蛋白溶解,第二节 血管内皮细胞的检验,血管壁,4,内膜(内皮细胞,vWF) 中膜 外膜(胶原),血管性血友 病因子检测,血管内皮的止血与抗血栓作用,血管收缩(TXA2、ET),激活血小板(vWF、PAF),促凝(TF、胶原、V、Ca+),抗纤溶(PAIt-PA),止血,抗血栓,血管舒张(PGI2、NO),抵制血小板(PGI2、vWF裂解酶),抗凝(AT、TM、TFPI、t-PA、u-PA),止血,抗血栓,5,第二节 血管内皮

2、细胞的检验,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二、血浆内皮素-1 三、血浆血栓调节蛋白 四、血浆6-酮-前列腺素F1a和 去甲基6-酮-前列腺素F1a,6,血管内皮损伤的指标,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 (von Willebrand factor,vWF) 具有与胶原、凝血因子、血小板膜糖蛋白、瑞斯托霉素等结合的多个功能区。,7,胶原+vWF+GPb/-血小板粘附,瑞斯托霉素诱导GPb/+vWF+GPb/ -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 的载体,GPb/a+vWF+GPb/a-血小板聚集,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 (von Willebrand factor,vWF),8,1、血浆vWF抗原(vWF :Ag) 2

3、、血浆vWF活性(vWF :A) 3、vWF的功能分析,1、血浆vWF抗原(vWF :Ag),9,免疫比浊法,vWF,抗vWF乳胶颗粒,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2、血浆vWF活性(vWF :A),10,免疫比浊法,vWF,抗vWF的血小板结合位点(GPb)的乳胶颗粒,GPb受体含量,1、血浆vWF抗原(vWF :Ag) 2、血浆vWF活性(vWF :A) 二者与血型(O型显著减低)有关 血管内皮损伤时,vWF :Ag升高 急性时相反应时,vWF :Ag升高 二者比值( vWF :A / vWF :Ag )监测有助于诊断1型与2型vWD。,11,血管性血友病 (von willebrand dis

4、ease,vWD) 是由于体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缺陷而造成血浆中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12,13,3、 vWF的功能分析 vWF :RC(血浆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检测) RIPA(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凝聚试验) vWF :C Bc( vWF 的胶原结合能力) vWF :F BC( vWF 的F结合能力),14,vWF :RC(血浆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检测),PLT,PLT,PLT,PLT,vWF,vWF,vWF,vWF,正常血小板 (包被瑞斯托霉素),待测血浆PPP(vWF),聚集,15,RIPA(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凝聚试验),PLT,PLT,PLT,PLT,vWF,vWF,v

5、WF,vWF,待测富血小板血浆,瑞斯托霉素,16,聚集,3、 vWF的功能分析 vWF :RC(血浆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检测) RIPA(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凝聚试验) vWD患者缺乏vWF :RC、 RIPA减低或无聚集,但2B型(与血小板结合增高,聚集能力强)例外。 vWF :CBc( vWF 的胶原结合能力) 高分子量vWF多聚体优先与胶原结合,有助于鉴别1型与2型vWD分型 vWF :F BC( vWF 的F结合能力) 是2N型vWD的确诊试验,17,二、血浆内皮素-1(ET-1)检测 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用于收缩血管 判断血管内皮损伤程度 增高见于心血管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

6、压、高脂血症等),用于判断疗效、预后估计,18,三、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含量与活性检测: 内皮细胞会合成与释放TM,具有重要抗凝作用 TM升高:反映血管内皮损伤最好指标。 TM减少:TM缺乏症,血栓性疾病发病率高,19,血浆6-酮-前列腺素F1、去甲6-酮-前列腺素F1检测: PGI2(半衰期短) 6-酮-前列腺素F1 去甲6-酮-前列腺素F1 两者间接反映内皮细胞合成PGI2 水平 血管内皮早期损伤的指标,20,转变,肝内氧化代谢转变,第三节 血小板检验,第三节 血小板检验,22,血小板,23,1、膜蛋白与糖蛋白(GPb、GPb、Gpa、PS),2、骨架蛋白与收缩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

7、),3、颗粒(PF4、-TG),4、开放管道、致密管道,膜糖蛋白,血小板的活化,1、圆盘状-多角形、多伪足形,2、 GPb/Gpa分子构象变化、P-选择素表达,3、PF4、-TG、TXA2/TXB2增高,24,24,血小板活化分析,血小板止血功能,黏附功能 释放反应 聚集功能 促凝作用 血块收缩,25,血小板止血功能,直接与间接粘附,GPb/-vWF-胶原,粘附功能,26,血小板粘附试验,血小板止血功能,释放反应,ADP、TXA2、5-HT、PAF Fg、Fn、vWF,血小板止血功能,聚集功能,GPb/Gpa - Fg- GPb/Gpa Fn、vWF,Ca+,28,28,28,血小板聚集试验,

8、血小板止血功能,促凝作用,29,29,第3因子有效性,血小板止血功能,血块收缩,30,第三节 血小板检验,一、血小板粘附试验 二、血小板聚集试验 三、血小板膜糖蛋白 四、血小板活化分析 五、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检测 六、血小板自身抗体,31,一、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 原理:,公式:粘附率=,粘附前PLT-粘附后PLT,粘附前PLT,100%,玻球瓶法、玻珠柱法和玻璃滤过器法等,参考范围各不相同,影响因素多,难以标准化,临床应用受限制。,32,临床意义: 增高: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 减低:血小板功能缺陷、血管性血友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33,二、血小板聚集试验 原理:,PRP,诱聚剂,3

9、4,PRP透光率,PPP透光率,TM 最大透光率,platelet-rich plasma 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platelet-poor plasma 贫血小板的血浆(PPP),35,临床意义 增高 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降低 遗传性/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 血小板无力症(ADP、胶原、肾上腺素、凝血酶、花生四烯酸) 巨血小板综合征(瑞斯托霉素) 储存池缺陷症(ADP、胶原、凝血酶)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监测抗血小板药物与判断疗效,36,阿司匹林(花生四烯酸)、氯吡格雷(ADP),1、光学比浊法(常用) 2、全血电阻抗法(不离心,接近生理状态,手术前血小板聚集功能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

10、增高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疗效观察,麻烦,检测时间长,不敏感) 3、剪切诱导法 4、光散射比浊法 5、微量反应板法 6、自发性血小板聚集,37,1、ADP、COL、肾上腺素(EPI)、花生四烯酸(AA)、瑞斯托霉素(RIS)(通过与GPb和vWF介导聚集) 2、与浓度有关(聚集功能亢进时使用低浓度,聚集功能缺陷时使用高浓度) 3、与疾病种类有关,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激活剂,38,不同疾病使用不同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曲线,39,三、血小板膜糖蛋白(platelet membrane glycoprotein)检测,40,1、巨血小板综合征:GPb-或GP基因缺陷 2、血小板无力症:GPb-a、FIB-

11、R 3、血小板贮存池病缺陷病(颗粒缺乏与CD62P表达减低或缺乏):CD62P表达减低 4、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GPb-a、FIB-R表达增加、CD62P或CD63(溶酶体释放)表达增加 对血小板功能缺陷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三、血小板膜糖蛋白,41,四、血小板活化分析 血小板形态 PS暴露并结合凝血因子 膜糖蛋白分子数量、分布与构象改变 血小板微粒形成 颗粒释放 花生四烯酸代谢,42,1、FIB-RGPb/a的标志 CD62P颗粒释放的标志 CD63溶酶体释放的标志 2、PS和凝血因子结合水平反映血小板的凝血功能 3、-TG、PF4(灵敏度高,血栓性疾病可升高到参考值的4-6倍),43,四

12、、小板活化分析,4、 AA代谢产物TXA2不稳定,30秒很快转变成TXB2 TXB2(体内活化产生) TXB2(体外活化产生),44,DM- TXB2 (尿液去二甲基-TXB2) 11-DH- TXB2(11-脱氢-TXB2)酸,肝内氧化,反映血小板的AA代谢状态,尿液排出,四、血小板活化分析,五、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检测,混合血浆做类似APTT试验。 参考值:I组比II组结果延长不超过5秒。,临床意义(意义与PS相似,但更有助于判断PS暴露是否正常) 降低 见于先天性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症、血小板无力症、肝硬化、MDS、尿毒症、DIC、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某些药物的影响等。,45,六、血小板自身

13、抗体,分类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 PAIgM、 PAIgA 血小板特异性蛋白自身抗体(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抗GPb/a、抗GPb/ 药物相关自身抗体 同种血小板自身抗体 临床意义 诊断、鉴别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或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紫癜(AITP) 指导用药及判断疗效,46,第四节 凝血因子的检验在凝血活性PT、APTT、TT的筛选基础上,选择性检测凝血因子的含量,47,第四节 凝血因子的检验,48,一、纤维蛋白原检测 二、血浆因子II、V、VII、X促凝活性检测 三、血浆因子VIII、IX、XI、XII促凝活性检测 四、组织因子 五、凝血因

14、子III 六、凝血活化分子标志物,一、纤维蛋白原检测 方法:试管法、血凝仪法 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增高:急性时相反应、血栓前状态 减低:DIC晚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49,二、血浆因子II、V、VII、X促凝活性检测 外源性凝血因子缺乏的定量试验 原理: 受检血浆分别加入乏II、V、VII、X基质血浆后,加入兔脑粉和钙溶液后作PT测试,以各自的标准曲线为依据,分别计算受检血浆的因子促凝活性。,50,临床评价: 外源凝血系统筛选试验异常 增高 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减低 见于肝病变(FVII)、维生素K缺乏(FVII) 、DIC(FV)和先天性凝血因子缺

15、乏等 外科手术风险判断( II、VII、X 60%,V35%),51,二、血浆因子II、V、VII、X促凝活性检测,三、血浆因子VIII、IX、XI、XII促凝活性检测 原理:受检血浆分别加入乏VIII、IX、XI、XII基质血浆后,作APTT测试,以各自的标准曲线为依据,分别计算受检血浆的因子促凝活性。 临床评价: 内源筛选基础上的凝血因子促凝活性 血友病评价和分型的重要指标,52,四、组织因子,严重感染所致内毒素血症、严重创伤、休克、DIC、M3等TF含量或活性增加。,五、凝血因子,肝脏疾病、SLE、DIC等引起获得性缺乏 先天性缺乏,53,F,Fa,Fa,F1+2(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

16、),六、凝血活化分子标志物,(一)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 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易栓症与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有效后,由原来高浓度降到正常水平,54,Fg,FM,Fa,FPA(血浆纤维蛋白肽A),FPB,六、凝血活化分子标志物,(二)血浆纤维蛋白肽A 增高 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 对DIC诊断灵敏度较高,早期DIC诊断试验之一,55,六、凝血活化分子标志物,(三)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用于早期诊断DIC 血栓前状态轻度升高、血栓性疾病显著升高 溶栓治疗有效时,水平下降,Fa +,AT,TAT(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56,第一节 血栓与止血的筛查试验 第二节 血管内皮细胞的检验 第三节 血小板的检验 第四节 凝血因子的检验 第五节 抗凝物质的检验 第六节 纤溶活性的检验 第七节 血液流变学的检验,57,筛选试验 确诊试验,实验项目的选择,58,一期初筛试验,血管内皮细胞的检验,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二、血浆内皮素-1 三、血浆血栓调节蛋白 四、血浆6-酮-前列腺素F1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